就是不吃饭嘛吧 关注:11贴子:3,977

回复:人生 的 意义 与 价值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善辨瑕疵,不管那瑕疵得到了多大程度的认可。瑕疵即便是花团锦簇,也应洞悉其丑恶本质。瑕疵也许会裹金镶玉,然而,不会因此就能尽掩其陋。瑕疵绝对不会因其寄主高贵而就脱卸掉卑劣属性。恶癖可以美化,不过,终究不会变成美德。有人会说某某英雄有过某某过失,但是,他们没有看到那人不是因为那过失而成为英雄的。位显则威重,以致可以释丑;阿谀甚至能够无视貌狞,但却未曾注意:显赫时的避讳,失势后必定遭到诟病。


来自iPhone客户端139楼2019-11-16 20:04
回复
    讨巧之事,自当亲为;讨嫌之事,由人去做。前者可以积望,后者则能避怨。对于伟人们而言,行善之乐是对慷慨的回报,故而胜于受惠之喜。使人不快很难不招致自己的不快,或因悯人或因悔己。身居高位者的所为不是得到回报就是施加压力。应该悉心为善、避不做恶。要为别人留出发泄怨怼和非议等不满情绪的空间。俗众之怒常常就像疯狗,找不到病根,于是就对羁索发狠。羁索尽管并非祸端,却要直接受过。


    来自iPhone客户端140楼2019-11-16 20:07
    回复
      言必称善是心性的体现,表明一个人情趣高雅、尊重现实。谁能识美在先必定会爱美在后。预报佳音可供议论、可资效法。这是礼遇现实之美的绝好方式。然而,有些人却反其道而行之。总是开口必出恶言,借贬低不在眼前的事情颂扬眼前的事情。这种行为只能在浅薄之辈面前讨巧,因为他们无法识破此类对一些人搬弄另一些人的是非的把戏。有些人惯施以菲薄昨天之辉煌来阿谀今日之平庸的手段。精明之士当能看穿这类讨巧伎俩,即不受此人的虚言迷惑也不为彼人的谄媚自喜,必须清楚:这种人不论到了哪儿都会重演故伎,只是见风使舵,随机应变而已。


      来自iPhone客户端141楼2019-11-16 20:08
      回复
        慎于审视自己和自己的事情,尤其是在初涉人生的时候更当如此。人皆自视过高,品级愈下者愈甚。每个人都会梦想腾达并自以为是奇才。起初望之切切,到头来却是一事无成。现实的失意铸就对空想的惩罚。要用理智去纠正这类失误。尽管可以怀有美好的企望,但却应该时时做好最坏的准备,以期能够平静地面对最终结局。目标高远固然是求中之策,然而,万万不可至于荒谬的地步。初涉职场之时,必须进行这样的心态调整,初生之犊的意气常会失于不智。除了理性,没有别的万应灵药能够治愚。每个人都必须清楚自己的能力与处境,从而使对自己的认知符合实际。


        来自iPhone客户端142楼2019-11-16 20:14
        回复
          永远不要同蠢人纠缠
          不能辨识蠢人者是为蠢,能够辨识蠢人却不能坚拒者更蠢。蠢人之于泛泛之交已属危险,如若引为知己必当贻害无穷。自身的谨慎与别人的提防,也许可能会让蠢人收敛于一时,但是,蠢人最终还是要做蠢事、讲蠢话,如果尚未显形,则是在蓄势以待喷薄之机。声名狼藉者只会为别人抹黑招损。蠢人因为是蠢行的寄主而至为不祥并极具传染性。蠢人只有一点差强人意之处,那就是:他们自己尽管不能从智者那儿获益,却能以其举止或教训令智者大长见识。


          来自iPhone客户端143楼2019-11-16 20:15
          回复
            学会易地更生
            有些国家,人们必须在弃之而后方能显出自己的价值,业绩显赫者尤其如此。对于才俊而言,自己的祖国反倒成了后娘:在那里妒忌之情根深蒂固,人们只会记得一个人初始时的卑微,而看不到其嗣后所创造的辉煌。普通别针漂洋过海之后就能够被当成珍宝,玻璃珠子换了个地方竟然可以赛过钻石。注s大凡异域之物都会被人另眼相看,或因其是远道而来,或因其是在被人得到之时业已成型而且臻于完美。昔日在故土默默无闻而如今举世仰望者大有人在,受到同胞和外人的尊崇:同胞因为是远观;外人因其来自异邦。园中枯木可以制成雕像置于祭坛之上,但是,知其原为枯木者永远都不会将其奉为神明。注s指西班牙人初到美洲时的情景。


            来自iPhone客户端144楼2019-11-16 20:17
            回复
              遇事应善用理智,切莫强求。以德取胜是获得敬重的正道。努力如果能够持之以恒,才能显出速效之功。单纯的刚正不足以有成,单纯的勤勉无济于事,世事之污浊令人厌弃声名。只有善用理智,才是得其该得之法和善能进取之道。


              来自iPhone客户端145楼2019-11-16 20:18
              回复
                似蠢者皆蠢,似不蠢者其半为蠢
                愚蠢已经席卷世界,若言尚存些许智慧,亦属天疏所致之蠢。不过,至蠢莫过于不知己蠢而谓人蠢。智者不能貌似,更不能自恃。自以为不知是真知,看不到人皆能见是有眼无珠。世多蠢才,所以没人自认为蠢,甚至没人怀疑自己是否愚蠢。


                来自iPhone客户端146楼2019-11-16 20:20
                回复
                  藐视是求取之术。苦寻不得而后却于不经意间手到擒来之事屡见不鲜。尘世之事是天国之事的影子,因而具备影随其形的特性:追之则逸,避之却追。


                  来自iPhone客户端147楼2019-11-16 20:27
                  回复
                    勿因犯蠢而自寻末路
                    智者常会因为失去理性而丧命。相反,蠢人却是由于忠告太多而窒息。因为犯蠢而死是死于过虑。有人因为善感而早亡,也有人由于麻木而长生。所以,有人因为没有死于善感而成了蠢人,也有人却又因为善感而亡终成蠢人。死于过分精明者是蠢人。有人因为精明而陨灭,也有人因为冥顽而得生,不过,既然很多人死于犯蠢,真正的蠢人也就很少会死。


                    来自iPhone客户端148楼2019-11-16 20:32
                    回复
                      摆脱常人之蠢需要超凡的智慧。常人之蠢因为常见而被普遍认可,所以,有些人虽然不甘心于自身的愚昧,却又未能摆脱常人之蠢。没人自认福满(哪怕是已经洪福齐天)、也没人自认才疏(哪怕是已经平庸至极)已成通病。人人都因不满自身之所有而艳羡他人的幸福。同样,人人叹惋今不如昔,人人向往异邦物事。一切过去了的事物似乎都更加美好,一切遥不可及的事物都更受推崇。尽非与死守同样愚蠢。


                      来自iPhone客户端149楼2019-11-16 20:35
                      回复
                        实话亦须得体
                        实话是危险的,可是,君子又不能不讲实话。这就需要技巧。善知人心的先师们早已经找出了甜化实话之法,因为切中要害的实话必定奇苦无比。方式的好坏取决于是否得体。同样一句话,有人能说得悦耳动听,可是,到了另一个人嘴里却会使人勃然变色。应该以昔喻今。明理之人,一点就透;如仍执迷,则当缄口。对王公贵胄,忌用猛药:言甘实苦之术就是专门为此而发明。


                        来自iPhone客户端150楼2019-11-16 20:36
                        回复
                          漠对世事变迁是为明慎,慕异求新实非智举。


                          来自iPhone客户端151楼2019-11-16 20:37
                          回复
                            永远都要把绝技留到最后,是大师们的谋略,其精到之处表现在授业的方式上面。必须永远技高一筹、永远能为人师。传艺应该有术,切勿尽其所知、罄其所有。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名望、维系尊崇。在悦人与授业的时候,必须谨记缓施渐进的至理。在任何情况下,备而不用都是维生和制胜的法宝,身居显位者尤当如此。


                            来自iPhone客户端152楼2019-11-16 20:38
                            回复
                              辩驳是试探的良策,其意不在自逞,而是据以制人。辩驳是对人施压,使之激动的唯一利器;存疑好似开启幽闭心扉的钥匙,能够诱人吐露隐衷。要想同时窥知一个人的意愿与心思,必得施以缜密的巧计。对一个人的玄虚言辞故作不屑,可以引其泄露深藏的秘密,令之将那秘密渐聚舌端、并最终落入精心编织起来的陷阱之中。听者的漠然能令言者疏于防范,从而探明其原本讳莫如深的心机。佯装不解是知所欲知以偿好奇之心的至灵法宝。即便是就教,亦应以诘师为策、穷追不舍,以求识理知据,所以,有道是:辩而有节方能成就完教。


                              来自iPhone客户端153楼2019-11-16 20: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