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白了,一张张脸是怎样在消瘦/恐惧是怎样从眼睑下窥视/苦难是怎样在脸颊上刻出/一篇篇无情的楔形文字/我明白了,灰头发、黑头发/是怎样突然间变得银白/老实人的嘴角上微笑怎么枯萎/胆怯怎样在苦笑中战栗起来。——阿赫玛托娃《安魂曲》
苦难往往是文学中最深刻的题材。尤其是在苦难中催生的诗歌,在刻入骨髓的深刻中,字词间释放出一种巨大的,能够摧毁任何心灵的力量。阿赫玛托娃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应该不陌生,尤其是她的《安魂曲》。在这首悲怆而又苦难的诗歌中,让异乡的中国人,依然能感受到阿赫玛托娃那颗涌动的、滚烫的心灵。
我曾经和朋友说过,如果在现实中找不到绝地求生的力量一定要读读阿赫玛托娃的《安魂曲》,在这些轻卝盈而又沉重的诗句中,能感受到一个饱受摧残的痛苦灵魂在绝望中挣扎的声音。
“诗必穷而后工”,这句话看来对古今中外的诗人来说都是一条不变的定理。如果不了解阿赫玛托娃的苦难经历,我们很难想象,能够写出这样句子的诗人,经历了怎样的煎熬与挣扎。每次读她的《安魂曲》都是一次心灵的历练,我相信正是这种心灵的历练让我的内心年龄拉长的更长,同时也更加脆弱。
上大二时,在图书馆读完《安魂曲》,竟然忍不住失声大哭,坐在我旁边的同学一时间手足无措。我相信,那一次我真的被感动了,这种感动就如一颗生锈的钉子一点点地扎进内心,在剧烈的疼痛之后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感动与心悸。时隔多年,再次阅读《安魂曲》,虽然我不至于再次泪流满面,但是那种心痛的感觉,依旧能给瞬间启动了内心最敏感的封印。
我不懂得俄语,无缘阅读阿赫玛托娃的原著。但是通过翻译,我已经能感受到,这位伟大诗人(我不喜欢伟大这样的字眼,但在此处我似乎找不到更加合适的词语)所获得的诗歌成就绝非偶然。这来源于她的禀赋、她的敏锐也来自她内心的悲悯情怀,更来源于阿赫玛托娃本身所具有的气场和气质。我看过年轻的阿赫马托娃的照片,这位俄罗斯女诗人有着惊人的美貌、乌黑的秀发、白卝皙的皮肤、浅灰蓝色的眼睛,身材苗条,美丽动人。当美貌、天赋、才华和苦难组合在一起的时候,这是一幅何等让人心动的场景。
当然,更令人羡慕的是她那与生俱来的诗歌天赋。这让阿赫马托娃刚开始写作便备受缪斯女神的垂青。这种天赋与才华很快就将其推向了俄罗斯诗歌巅峰。
但正是这样一位走向巅峰的诗人,在上世纪20卝年代中期,阿赫玛托娃竟然被苏联当局认定为“在意识形态上既缺乏思想性又具有很大危害性”的作家,被剥夺发表作品的权利。
一位才华出众的女诗人竟然不能发表自己的诗歌。我们可以想象,这种禁锢对任何一位诗人来说都是一种直击灵魂的打击与折磨。30年代,苏联进入黑暗的肃反运动扩大化时期。因受父母的牵连,阿赫玛托娃的儿子列夫无缘无故两次被捕入狱。面对爱子陷入牢狱之灾,阿赫玛托娃忍受着艰辛和痛苦,在无尽的迫卝害与磨难下,写出了重要的代表作《安魂曲》。
但是苦难往往没完没了。在苦难的岁月中,阿赫玛托娃就如在冰天雪地中升腾的火焰,一旦燃烧起来,必然惊世骇俗。据说1946年,因和西欧人柏林交往,阿赫玛托娃被视为“嫌疑特务”,被开除出苏联作家协会,禁止发表诗歌。1949年,和阿赫玛托娃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伴侣普宁也因为她的牵连而被流放到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1953年在西伯利亚的荒野中,普宁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背叛、婚姻破碎、阴谋、政治高压、亲人离散,可以说作为女性的阿赫玛托娃几乎经历了人生的所有不幸。但她仍然是幸卝运的,因为她还拥有诗歌,能够把自己人生的经历,以决然又充满诗意的方式融进自己的诗歌。
据说《安魂曲》是在未曾平卝反的岁月里为悼卝念那些在30年代肃反扩大化中冤屈而死的无辜者而作。这是一首从心底流出的旋律,在悲伤气氛中,就如一把刀刃尖锐地刺痛人的心灵。
然而,阿赫玛托娃并不孤单,她在苦难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宁静,她的诗歌依旧是时代的骄傲。正如布罗茨基在19⑧9年阿赫玛托娃百年诞辰之际写下的《阿赫玛托娃百年祭》:“书页和烈焰,麦粒和磨盘/锐利的斧和斩断的发——上帝留存一切/更留存他视为其声的宽恕的言词和爱的话语/那词语中,脉搏在撕扯骨骼在爆裂/还有铁锹的敲击/低沉而均匀/生命仅一次/所以死者的话语更清晰/胜过铺盖的厚絮下这片含混的声音/伟大的灵魂啊,你找到了那词语/一个跨越海洋的鞠躬,向你/也向那熟睡在故土的易腐的部分/是你让聋哑的宇宙有了听说的能力。”
诗歌中赞美之情溢于言表。阿赫玛托娃的诗句于我而言,就是在内心、在天边滚过的惊雷……
苦难往往是文学中最深刻的题材。尤其是在苦难中催生的诗歌,在刻入骨髓的深刻中,字词间释放出一种巨大的,能够摧毁任何心灵的力量。阿赫玛托娃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应该不陌生,尤其是她的《安魂曲》。在这首悲怆而又苦难的诗歌中,让异乡的中国人,依然能感受到阿赫玛托娃那颗涌动的、滚烫的心灵。
我曾经和朋友说过,如果在现实中找不到绝地求生的力量一定要读读阿赫玛托娃的《安魂曲》,在这些轻卝盈而又沉重的诗句中,能感受到一个饱受摧残的痛苦灵魂在绝望中挣扎的声音。
“诗必穷而后工”,这句话看来对古今中外的诗人来说都是一条不变的定理。如果不了解阿赫玛托娃的苦难经历,我们很难想象,能够写出这样句子的诗人,经历了怎样的煎熬与挣扎。每次读她的《安魂曲》都是一次心灵的历练,我相信正是这种心灵的历练让我的内心年龄拉长的更长,同时也更加脆弱。
上大二时,在图书馆读完《安魂曲》,竟然忍不住失声大哭,坐在我旁边的同学一时间手足无措。我相信,那一次我真的被感动了,这种感动就如一颗生锈的钉子一点点地扎进内心,在剧烈的疼痛之后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感动与心悸。时隔多年,再次阅读《安魂曲》,虽然我不至于再次泪流满面,但是那种心痛的感觉,依旧能给瞬间启动了内心最敏感的封印。
我不懂得俄语,无缘阅读阿赫玛托娃的原著。但是通过翻译,我已经能感受到,这位伟大诗人(我不喜欢伟大这样的字眼,但在此处我似乎找不到更加合适的词语)所获得的诗歌成就绝非偶然。这来源于她的禀赋、她的敏锐也来自她内心的悲悯情怀,更来源于阿赫玛托娃本身所具有的气场和气质。我看过年轻的阿赫马托娃的照片,这位俄罗斯女诗人有着惊人的美貌、乌黑的秀发、白卝皙的皮肤、浅灰蓝色的眼睛,身材苗条,美丽动人。当美貌、天赋、才华和苦难组合在一起的时候,这是一幅何等让人心动的场景。
当然,更令人羡慕的是她那与生俱来的诗歌天赋。这让阿赫马托娃刚开始写作便备受缪斯女神的垂青。这种天赋与才华很快就将其推向了俄罗斯诗歌巅峰。
但正是这样一位走向巅峰的诗人,在上世纪20卝年代中期,阿赫玛托娃竟然被苏联当局认定为“在意识形态上既缺乏思想性又具有很大危害性”的作家,被剥夺发表作品的权利。
一位才华出众的女诗人竟然不能发表自己的诗歌。我们可以想象,这种禁锢对任何一位诗人来说都是一种直击灵魂的打击与折磨。30年代,苏联进入黑暗的肃反运动扩大化时期。因受父母的牵连,阿赫玛托娃的儿子列夫无缘无故两次被捕入狱。面对爱子陷入牢狱之灾,阿赫玛托娃忍受着艰辛和痛苦,在无尽的迫卝害与磨难下,写出了重要的代表作《安魂曲》。
但是苦难往往没完没了。在苦难的岁月中,阿赫玛托娃就如在冰天雪地中升腾的火焰,一旦燃烧起来,必然惊世骇俗。据说1946年,因和西欧人柏林交往,阿赫玛托娃被视为“嫌疑特务”,被开除出苏联作家协会,禁止发表诗歌。1949年,和阿赫玛托娃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伴侣普宁也因为她的牵连而被流放到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1953年在西伯利亚的荒野中,普宁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背叛、婚姻破碎、阴谋、政治高压、亲人离散,可以说作为女性的阿赫玛托娃几乎经历了人生的所有不幸。但她仍然是幸卝运的,因为她还拥有诗歌,能够把自己人生的经历,以决然又充满诗意的方式融进自己的诗歌。
据说《安魂曲》是在未曾平卝反的岁月里为悼卝念那些在30年代肃反扩大化中冤屈而死的无辜者而作。这是一首从心底流出的旋律,在悲伤气氛中,就如一把刀刃尖锐地刺痛人的心灵。
然而,阿赫玛托娃并不孤单,她在苦难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宁静,她的诗歌依旧是时代的骄傲。正如布罗茨基在19⑧9年阿赫玛托娃百年诞辰之际写下的《阿赫玛托娃百年祭》:“书页和烈焰,麦粒和磨盘/锐利的斧和斩断的发——上帝留存一切/更留存他视为其声的宽恕的言词和爱的话语/那词语中,脉搏在撕扯骨骼在爆裂/还有铁锹的敲击/低沉而均匀/生命仅一次/所以死者的话语更清晰/胜过铺盖的厚絮下这片含混的声音/伟大的灵魂啊,你找到了那词语/一个跨越海洋的鞠躬,向你/也向那熟睡在故土的易腐的部分/是你让聋哑的宇宙有了听说的能力。”
诗歌中赞美之情溢于言表。阿赫玛托娃的诗句于我而言,就是在内心、在天边滚过的惊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