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透析吧 关注:13,101贴子:98,740
  • 2回复贴,共1

透析频率到底是由谁决定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笔者管理下的一个中心近期进行了一次常规生化检验,有个别透析频率为2次/周的肾友的透析前肌酐尿素氮很高。比如其中一个肾友,女性46岁,干体重48.3kg,每周透析2次,无尿,透前的肌酐和尿素氮水平是这样的:
血磷的水平是这样的:
和该肾友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希望其能够理解目前的结果显示其透析频率不足,需要增加透析次数至3次/周,该肾友表示目前“自我感觉良好,没有增加的必要,大夫你就告诉我吃什么药能够把肌酐、尿素和血磷降下来就行了”。
而另外一个肾友,男性,63岁,干体重63kg,透析频率3次/周,尿量1000ml/天,透析前的肾功能是这样的:
血磷水平是这样的:
笔者和该肾友了解了其近期的一般状况后,建议其透析频率减为2次/周,该肾友表示“之前的医生说过了,我以后就必须每周透析三次了,孙大夫你怎么还不让了呢?”减透析频率之后的次月,其透析前的肾功能是这样的:
血磷水平是这样的:
所以问题来了,透析频率这个东(wan)西(yi),到底是由谁决定的?
首先明确一点,我们讲的透析频率,是指在目前通用的透析时间(4小时)的基础上,那些夜间长时透析的肾友(而且这批肾友目前绝大部分经济实力较好,毕竟是自费啊,透析频率不在话下)不在讨论范围内。
其实刚开始血液透析进入临床应用的时候(1960年代),并不是像现在一样每周3次,每次4小时。当时血液透析虽然能够解决毒素清除的问题(部分),但是由于没有理想的血管通路,很多透析肾友透析的血流量很低,毒素清除速度很慢,每次血液透析动辄7小时,一周要透析3-4次,且做透析对于血管的破坏性很大,透不了多久,身上就已经没有可用的血管资源了,最后人也就不行了。几年之后,动静脉内瘘开始应用于血液透析,大大提高了透析血流量,保证了物质清除,也提高了透析肾友的透析龄,但大量透析肾友的透析龄提高之后,医疗行业的硬件没跟上(透析中心太少,机器太少,重要的是,医护也太少),导致很多透析中心人满为患。之后,医疗行业开始尝试减少透析时间(2-3小时),提高血流量(400-500ml/min),检验发现透析充分性也不错,大家也美了好一阵(原来透析2班次的时间,现在可以透析5班次了,收入高了,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真理!),但1989年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短时、高流量透析的人群长期生存率明显低于采用标准透析时间(4小时)的人群。可能的原因包括超滤速度过快导致透析心血管系统不稳定,以及部分毒素分子(比如磷酸盐)需要时间进行细胞内外再平衡,短时透析根本不能满足清除需要。所以,大家又都乖乖回到了标准透析时间的老路上来。
那既然大家都是透析4小时,凭什么别人就能透析2次,我就非得透析三次呢?这其实还有一个透析肾友自身情况的原因——残余肾功能。不是所有的透析肾友的残余肾功能都是一样的,在不同的原发病(比如肾炎和多囊肾),不同的自我管理(比如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的控制程度),不同的并发症(比如钙磷代谢异常带来的血管钙化情况)的影响下,即使是透析肾友之间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1999年,MDRD工作组基于西方肾友的数据,开发出了MDRD公式及简化的MDRD公式,广泛应用于西方人群评估肾小球滤过率。但是由于人种差异,应用于中国人,该公式存在一些偏差,基于此,2006年中国发布了改良版MDRD公式:
前面提到的两个肾友,如果基于此公式进行残余肾功能(肾小球滤过率)的计算:前者是2.5ml/min,后者是8.0ml/min(正常人至少90ml/min以上,低于15ml/min,即为终末期肾病阶段)。看到了吧,虽然大家都透析,但是肾友之间的残余肾功能差异巨大(三倍以上),真正在临床上对于透析频率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其实是肾友本身的一般状况和自我控制能力(包括饮食、用药等)。也正是因为如此,临床上对于残余尿量较好,肾小球滤过率较高、血压、钙磷水平正常的肾友,可以采用低透析频率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最低频率2次/周,再低指南也不推荐了),而对于基本无尿,肾小球滤过率较低、血压高或者波动大、钙磷代谢紊乱的肾友,保证足够的透析频率和单次透析充分性是改善目前状况的必要条件,如果透析频率不足,只是单靠药物就能够有效降低血肌酐和血磷,那为何不增加药物用量,何必还要透析呢?


IP属地:河南1楼2019-11-17 09:03回复
    血液透析一般能透多久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11-17 10:28
    回复
      你的这样那样到底是怎样?连个数据都没有。猜不懂。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11-17 15: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