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转自阎崇年先生的《大故宫》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查到一份清内务府关于郑家庄行宫与王府工程竣工的满文档案。这份满文档案详细记载了郑各庄康熙行宫和王府工程的竣工资料。如城墙长度、护城河宽度等尺寸,和今遗迹与遗存实况相符,如概要记载:
奴才等监造行宫大小房屋二百九十间、游廊九十六间,王府大小房屋一百八十九间,城楼十间,城门二座,城墙五百九十丈九尺五寸,大小石桥十座,井十五眼,修葺土城五百二十四丈,挑挖护城河长六百六十七丈六尺,饭茶房、兵丁住房、铺子房共一千九百七十三间,夯筑土墙五千三百五十丈七尺一寸。营造此等工程,共用银二十六万八千七百六十二两五钱六分三厘。尚余银十五两六钱七分。今既工竣,将此余银如数交部。为此谨具奏闻。[《上驷院郎中尚之勋等奏报郑家庄行宫工程用银数折》(满文)康熙六十年十月十六日,郭美兰译,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仅有工程竣工档案,似嫌证据不足。既然有这项工程竣工的满文档案,也应有其开工的满文档案。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二月初五日,工程兴工的满文奏折及朱批。主要内容,汉译如下:
行宫以北,照十四阿哥(允禵)所住房屋之例,院落加宽,免去后月台、前配楼、后楼,代之以房屋,修建王府一所。其中大衙门五间,柱高一丈五尺,为十一檩歇山顶。北面正房五间,柱高一丈四尺,为九檩歇山顶。大门五间,柱高一丈三尺五寸,为七檩歇山顶。大衙门两侧厢房各五间,柱高一丈二尺,为七檩硬山顶,正房两侧厢房各三间,柱高一丈二尺。两侧耳房各三间,柱高一丈二尺,为七檩硬山顶。罩房十九间,柱高一丈,为七檩硬山式。小衙门三间,柱高一丈三尺,为七檩歇山顶。其两侧房屋各六间,柱高一丈。小衙门两侧之房屋各五间,柱高九尺五寸。两侧小房各十间,柱高八尺,为硬山顶。净房四间,柱高七尺,为四檩硬山顶。其周围台阶、斗板用青沙石,外围房一百五间、堆房三十六间、仓房三十间、草料房十五间、门一间,柱高八尺,马厩房二十间,柱高九尺,为七檩硬山顶。围墙一百二十四丈,高一丈二尺,宽二尺四寸五分。隔墙一百九十六丈,高八尺五寸,宽一尺六寸。甬路三十八丈五尺(中间铺方砖,两边镶城砖)。(《内务府等奏为核计郑家庄马房城地方建房所需钱粮事折》[满文],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初五日,郭美兰译,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郑各庄康熙行宫与王府,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完工,康熙帝曾去过三次,但没有正式入驻,第二年康熙帝过世。康熙帝生前遗嘱:“朕因思郑家庄已盖设王府及兵丁住房,欲令阿哥一人往住。”(《清圣祖实录》卷二九七)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二月十一日,雍正帝继位不满一个月,就封康熙帝废太子允礽之子弘皙(1694—1742年)为理郡王。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雍正帝谕理郡王弘皙,搬到郑各庄王府居住。他说:“郑家庄修盖房屋,驻扎兵丁,想皇考圣意,或欲令二阿哥前往居住,但未明降谕旨,朕未敢揣度举行。今弘晳既已封王,令伊率领子弟,于彼居住,甚为妥协。”(《清世宗实录》卷七)雍正帝揣摩他父亲在世时安排的用意,是想把允礽迁到郑各庄去住,但他并未按照皇父的意思办理,而是把允礽一人留在宫里,把允礽的次子、理郡王弘皙及允礽一家迁往郑各庄王府。关于理郡王一家分府搬家,档案有详细记载。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查到一份清内务府关于郑家庄行宫与王府工程竣工的满文档案。这份满文档案详细记载了郑各庄康熙行宫和王府工程的竣工资料。如城墙长度、护城河宽度等尺寸,和今遗迹与遗存实况相符,如概要记载:
奴才等监造行宫大小房屋二百九十间、游廊九十六间,王府大小房屋一百八十九间,城楼十间,城门二座,城墙五百九十丈九尺五寸,大小石桥十座,井十五眼,修葺土城五百二十四丈,挑挖护城河长六百六十七丈六尺,饭茶房、兵丁住房、铺子房共一千九百七十三间,夯筑土墙五千三百五十丈七尺一寸。营造此等工程,共用银二十六万八千七百六十二两五钱六分三厘。尚余银十五两六钱七分。今既工竣,将此余银如数交部。为此谨具奏闻。[《上驷院郎中尚之勋等奏报郑家庄行宫工程用银数折》(满文)康熙六十年十月十六日,郭美兰译,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仅有工程竣工档案,似嫌证据不足。既然有这项工程竣工的满文档案,也应有其开工的满文档案。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二月初五日,工程兴工的满文奏折及朱批。主要内容,汉译如下:
行宫以北,照十四阿哥(允禵)所住房屋之例,院落加宽,免去后月台、前配楼、后楼,代之以房屋,修建王府一所。其中大衙门五间,柱高一丈五尺,为十一檩歇山顶。北面正房五间,柱高一丈四尺,为九檩歇山顶。大门五间,柱高一丈三尺五寸,为七檩歇山顶。大衙门两侧厢房各五间,柱高一丈二尺,为七檩硬山顶,正房两侧厢房各三间,柱高一丈二尺。两侧耳房各三间,柱高一丈二尺,为七檩硬山顶。罩房十九间,柱高一丈,为七檩硬山式。小衙门三间,柱高一丈三尺,为七檩歇山顶。其两侧房屋各六间,柱高一丈。小衙门两侧之房屋各五间,柱高九尺五寸。两侧小房各十间,柱高八尺,为硬山顶。净房四间,柱高七尺,为四檩硬山顶。其周围台阶、斗板用青沙石,外围房一百五间、堆房三十六间、仓房三十间、草料房十五间、门一间,柱高八尺,马厩房二十间,柱高九尺,为七檩硬山顶。围墙一百二十四丈,高一丈二尺,宽二尺四寸五分。隔墙一百九十六丈,高八尺五寸,宽一尺六寸。甬路三十八丈五尺(中间铺方砖,两边镶城砖)。(《内务府等奏为核计郑家庄马房城地方建房所需钱粮事折》[满文],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初五日,郭美兰译,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郑各庄康熙行宫与王府,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完工,康熙帝曾去过三次,但没有正式入驻,第二年康熙帝过世。康熙帝生前遗嘱:“朕因思郑家庄已盖设王府及兵丁住房,欲令阿哥一人往住。”(《清圣祖实录》卷二九七)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二月十一日,雍正帝继位不满一个月,就封康熙帝废太子允礽之子弘皙(1694—1742年)为理郡王。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雍正帝谕理郡王弘皙,搬到郑各庄王府居住。他说:“郑家庄修盖房屋,驻扎兵丁,想皇考圣意,或欲令二阿哥前往居住,但未明降谕旨,朕未敢揣度举行。今弘晳既已封王,令伊率领子弟,于彼居住,甚为妥协。”(《清世宗实录》卷七)雍正帝揣摩他父亲在世时安排的用意,是想把允礽迁到郑各庄去住,但他并未按照皇父的意思办理,而是把允礽一人留在宫里,把允礽的次子、理郡王弘皙及允礽一家迁往郑各庄王府。关于理郡王一家分府搬家,档案有详细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