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居土,先世涟水(今属江苏)人,上代迁居山阳(今江苏淮安)。曾祖、祖父“两世相继为学官,皆不显。”(吴承恩《先府君墓志铭》其父少时就读社学,终因家贫辍学为小商。吴承恩虽“龄即以文鸣于淮,却“屡困场屋”吴国荣《射阳先生存稿跋》)。幼年“即以文鸣于准”,但屡试不第,四十馀岁时始补岁贡生。因母老家贫,曾出任长兴县丞两年,“耻折腰,遂拂袖而归”。后又补为荆府纪善但可能未曾赴任。晚年放浪诗酒,终老于家。
吴承恩自称:“余幼年即好奇闻,在童子社学时,每探野史稗言私求隐处读之。比长,好益甚,闻益奇。”《禹鼎记)序)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风,复善谐谑”《天启准安府志》)。才高位卑沉沦下僚,卖文自给的清苦生活,激发了他孤傲不屈的性格和愤世疾俗的感情:“玄鬓垂云,忽然而雪不知何处潜来?吟啸临风,未许壮心灰。严霜积雪俱经过,试探取梅花开未开?”“狗有三升糠分,马有三分龙性,况丈夫哉!”(选我入门来》)但在现实中,他只能感叹“坐观宋室用五鬼,不见虞廷诛四凶野夫有怀多感激抚事临风三叹息。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二郎搜山图歌)。但在诗文创作中,他却能发挥他“善谐谑”的艺术特长,宣泄愤世疾俗之情,揭露明代社会“行伍日雕,科役日增,机械日繁,奸诈之风日竞”,抨击官场、科场“笑语相媚,妒异党同”,“蝇营鼠窥,射利如蜮”的丑态《赠卫侯章君履任序《贺学博未斋陶师膺奖序,见《射阳先生存稿》卷二)。他所撰《禹鼎志》今佚)“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禹鼎志序》)。他的二郎搜山图歌》借助神话传说,平妖斩魔抒发他疾恶如仇的感情和安民保国的理想“少年都美清源公,指挥部从扬灵风…名鹰搏拿犬腾啮,大剑长刀莹霜雪。……江翻海搅走六丁,纷纷水怪无留纵。青锋一下断狂虺,金锁交缠擒毒龙。神兵猎妖犹猎兽,探穴捣巢无逸寇。”(二郎搜山图歌》当然,最集中、最充分体现他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才能的,还是《西游记》吴承恩创作《西游记》除了上述主观条件和西游故事演变流布的客观基础外,还有时代的因素。明代后期,封建政治统治动摇思想箝制失灵宦官擅权,厂卫特务横行,都是政治腐败、政权不稳的产物。而带有个性解放色彩的李贽、徐渭等一批桀傲狂放、具有叛逆精神人物的出现,以及《水浒传》、《金瓶梅》等一批离经叛道英雄小说、世情小说的相继风行,也正是封建理学思想牢笼被破除冲决的标志。吴承恩本人与文徵明、王宠等人诗酒唱和,深受他们疏狂自傲、不合时流精神的影响凡此均促成了《西游记)这样一部神魔小说的成功创作,使吴承恩塑造出孙悟空这样一个具有强烈叛逆和反抗精神的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