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帖子,准备分成三个部分。一、引用中华书局出版的,《方言-扬雄(西汉)校释汇证.》的研究结果,介绍一下战国时期的语言分布情况;二、谈谈自己对战国时期语言情况的内涵理解;三、引申一下,七国内部的语系人群间的矛盾冲突,以及秦国具有的优势
一、《方言-扬雄(西汉)校释汇证.》,对西汉语言分布情况的研究结果
大致介绍一下这本书。
扬雄,公元前53年人,西汉时期辞赋家、思想家,方言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语言比较学的著作。这里要说明一下,方言在古今的含义不一样,方言在古代的含义更接近今天说的语言。扬雄生活的年代距离战国时期并不遥远,对战国时期的语言情况是比较可信的。
本书的作者华学诚,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汉语古文献研究所所长,是中国汉语史的顶尖学者。他参考历代文献,方言志的资料,结合林语堂,罗常培,周祖漠,司礼仪等国学大师的研究成功,利用现代语言学的方法,对扬雄的方言进行了校释和汇证。
整本书非常专业向,华教授的考证也很全面细致,不可能把考证的过程贴出来。我只把结论讲一下,对这部分内容有什么质疑,请自行去把这本书读完,致信汉语古文献研究所,不用和我争辩。
战国时期,华夏文化圈内主要有5大类,12种语言:
1、华夏西部语系
1)、秦晋语,是西汉时期通行语的基础.。核心城市位于长安。又分成3种次方言,①秦语,对晋语、梁益语影响甚大;②晋语;③梁益语
2)、周韩郑语,特点为比较孤立,传统保守;郑与陈宋,周与魏有一些接触;与秦晋,楚缺少接触。核心城市位于洛阳。
2、华夏东部语系
1)、赵魏语,与晋语的关系不密切。又分成2种次方言,①赵语,与燕方言接触频繁;与宋卫齐韩晋的关系相对疏远;②魏语,陈楚宋魏有很多共通词语
2)、宋卫语,又分成2种次方言,①宋语,吸收了大量楚方言,与陈魏有共通,与齐鲁关系比较密切;②卫语,非常保守
3)、齐鲁语,又分成2种次方言,①齐语,与楚语有较多接触;与宋东齐燕晋陈北燕海岱方言有较广泛接触;②鲁语,比较保守,除了齐卫宋,抗拒其他方言接触
4)、燕代语,早期有特点,但一直受到齐赵方言影响
3、华夏夷系语系
1)、东齐海岱语,与其他方言接触较少。又分成2种次方言,①东齐语,受到齐方言某些影响;②海岱语,属于楚国的统治范围,但接受东齐方言影响,抗拒楚方言
2)、吴越语,又分成3种次方言,①吴语,与楚方言,南楚方言保持较多接触;②越语,非常孤立;③瓯语,非常孤立
4、华夏蛮系语系
1)、楚语,有特色,善于对外扩张,对宋魏齐南楚吴越方言有较大影响。又分成3种次方言,①楚郢语,核心城市郢都,楚方言的核心;②北楚语,核心地区陈汝颍;③江淮语
2)、南楚语,地理上孤立,保存了早期楚方言的词语,逐渐与楚方言分离。与楚,吴方言接触较多外,与其他方言极少交往。又分成3种次方言,①江湘语,南楚方言的核心;②沅澧语,特征不明显,接近江湘方言;③湘潭九嶷语
3)、南楚之外地区语言,粤方言的地域大致一致,包括了不少百越民族的词语;与秦晋、楚有一定关系外,与其他方言几乎没有什么联系
5、华夏东胡系语系
1)、北燕朝鲜语,不同于燕语,与朝鲜地区方言接近。又分成2种次方言,①北燕语,保留了早期燕方言的特征,与汉代燕方言疏远;与燕方言有一些接触;齐,东齐方言跨海对北燕方言有一些影响;②朝鲜语
此外还有西秦地区的羌系语言,秦晋之北地区狄系语言,这两类完全非华夏化的语言类型存在
战国时期的各语言间的联系,东西对立比南北对立更明显:
东西对立情况:
黄河以北地区:秦晋→赵代燕→齐鲁→东齐海岱
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秦晋→周韩郑→魏宋卫→东齐海岱
淮河以南,长江以北:梁益→楚陈→江淮扬→吴越
长江以南:南楚→瓯
南北对立情况:
淮河线:魏宋卫→江淮扬→东齐海岱
长江线:楚陈→南楚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051be15a5e540923aa696376a259d1dc/027f06f3d7ca7bcb82ecd856a9096b63f724a8a1.jpg?tbpicau=2025-02-25-05_d385e0e9c6a92648e2eead73622a98e0)
贴一张,书中的示意图,能看得更清晰一点。圆圈是大致的语言范围;两个语言范围间如果是箭头连接,表示两个语言有共通性,越粗表示共通性越强,比如秦晋之间有粗箭头,表示共通性非常强,交流没有障碍;两个语言范围间如果有线条相隔,表示两个语言断绝,越粗表示断绝性越强,比如秦与楚之间有粗线条,表示断绝性非常强,无法交流;两个语言范围间如果是问号,表示之间的关系不明,比如秦与梁益之间
二、自己对战国时期语言情况的内涵理解
在南方得到开发前,中国长期处于黄河流域的东西对峙局面。从商周对峙,秦与山东六国对峙,完成大一统;汉奔溃后,前赵与后赵对峙,前秦与前燕对峙,后秦与后燕对峙,后秦与北魏对峙,西魏与东魏对峙,完成大一统。隋唐时期,关中集团与关东集团长期对抗,逐渐崛起的南方集团也加入其中。
这一切的根源,都可以从商周对峙来分析。其实先秦的形势和古罗马非常类似。古罗马一直二元构成,非常清晰的分成东西两部分。东罗马是希腊文化,说希腊语;西罗马是拉丁文化,说拉丁语;希腊文化发展时间早,文化昌明,擅长商贸,但却被拉丁文化征服;拉丁文化重视管理,擅长营造耕战,向往希腊文化。就是这种二元要素的存在,东西双方人群在文化,语言,风俗等方面有着明显区别,一旦中央的控制力不足,常常就呈现东西分裂的局面。
拿古罗马的情况来类比先秦时期,其实情况非常类似。太行山以东,黄河流域南北的区域是商民族的核心活动区域;关中地区是周民族的核心活动区域。商周两者之间,商才是先进文明。周虽然可以推翻商的上层统治,但要用落后的周文化去覆盖更先进的商文化,是不可能的。周反而需要更多的去吸取商文化,但作为胜利者,又必须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不能全面倒向商。这就导致了古中国呈现出古罗马类似的东西二元形式。
关中太行山以西是周文化,说周语;关东太行山以东是商文化,说商语;商文化发展时间早,文化昌明,擅长商贸,但却被周文化征服;周文化重视管理,擅长营造耕战,向往商文化。
双方在文化,语言上都有明显的区别。所以作为周文明核心区的秦晋语和商文明核心区的赵魏语,地理上相连,但在语言上却呈现了明显的隔绝现象。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晋朝,晋人郭璞的方言记载中,周韩郑语系与魏宋卫语系已经合并为中州方言。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f629648bc262853592e0d229a0ee76f2/12a8f8d3572c11dfc495a15a742762d0f603c2f0.jpg?tbpicau=2025-02-25-05_b9adc0f7a4a568b9992e0efa38ad8ae6)
三、七国内部的语系人群间的矛盾冲突,以及秦国具有的优势
语言是,族群和文化的重要标志,对族群向心力和共同概念的形成,意义重大。并且对于工程,军事的协调组织的影响也非常大。
战国时期的华夏语系民族和欧洲民族的语系情况非常类似。欧洲三大语系,罗曼语系,日耳曼语系,斯拉夫语系,可以类比华夏三大语系,周语系,商语系,楚语系。
1、跨语系的情况,无法沟通,德语与法语,可以类比赵魏语与秦晋语。2、同一语言下,准方言之间可以沟通,莱比锡语与巴伐利亚语,可以类比赵语与魏语。3、两者虽然是同一语系,但由于受到其他语言词汇的巨大影响,而产生了语言隔绝,无法沟通,英语和德语,可以类比楚语与南楚语。4、两者虽然是不同语系,但由于彼此之间互相输入输出大量词汇,可以达到某种程度的理解,英语和法语,可以类比楚语与宋卫语
看一下公元前350年,七强并立形势的形成时期。七国内部族群分布情况,看出七国的局面优劣。
1、局面最佳:单一文化,单一语言。
公元前350年,秦国的核心统治区域,全部系周文化下,秦晋语系。彼此之间有认同感,语言可以互通。在对外战争,军队内部组织,较其他国家有着先天优势。
2、局面中上:主体文化语言占绝对主导地位。
燕国的主要人口集中在南部,系商文化下,燕代语系。北部系没有完全华夏化的东胡文化,北燕朝鲜语系。
齐国的主要人口集中在东部,系商文化下,齐鲁语系。西部沿海系没有完全华夏化的夷文化,东齐海岱语系。
燕齐虽然存在认同感不强,语言无法沟通的族群存在,但无法撼动主体文化语言族群的地位,作为少数族群存在。对大局没用影响。
3、局面中:主体文化语言占优势地位,内部文化语言众多
楚国的情况是最复杂的。体量太过庞大,不仅存在类似燕齐这种华夏化程度不同,导致的文化语言上,楚与南楚的南北隔断,楚与淮扬的东西隔断。之后甚至向夷系文化的海岱吴越,这些文化语言差异巨大的地区发展。
但楚地的核心区域,郢都到陈汝颍地区,系楚文化下,楚语系。虽然还有楚郢,北楚的次方言之分,但这种语言文化差异,类比莱比锡语与巴伐利亚语的差异,是可以互相沟通的,也能建立彼此的认同感。
楚虽然没有燕齐那样,形成主体文化的绝对主导地位,但核心区域不论在人口,文化等各方面都有巨大优势。中央不奔溃,还是能依靠核心区域优势,对其他地区进行控制。可能是南方地理情况实在太复杂,直到今天楚国的这些语言隔离区域也没有完成融合。楚语族群演化成了湖广民系;南楚族群演化成了湖湘民系;淮扬族群演化成了江淮民系。
4、局面下:单一文化,两大语言。
韩国,系周文化下,但语言上分成晋地的秦晋语和郑地的周韩郑语。由于秦晋语受到大量戎狄语的影响,已经和传统的周韩郑语产生了隔离,类似英语和德语的情况,无法直接沟通。而且秦晋语族群和周韩郑语族群,势均力敌,无法占据主导。
两个族群毕竟在同一文化下,具有一定的认同感,但强度上要比秦齐燕弱的多。由于语言上存在隔离,在军事组织上,也比秦齐燕复杂得多。
韩国上层选择重视壮大周韩郑族群。在内部,将国都从晋地平阳迁到郑地,官僚大量选用周韩郑族群;在外部战争,韩国的防守重点在周韩郑地区,所以秦军进攻晋地明显更为顺利,韩国甚至在后期还愿意整个放弃上党地区。上层的方针非常明确。
韩国上层做出这种决定,也很容易理解。1、七强并立初期,秦弱楚强。楚对郑地的威胁,远超过秦对晋地的威胁;2、郑地属于周文化的核心区域,晋地属于周文化的延伸区域。扶正核心区域地位,更容易被接受,反抗较小;3、晋国在晋地的影响深远,统治核心在晋地,无法建立一个鲜明的新政权
5、局面最差:两大文化,两大语言。
局势最差的当属赵魏两国,一南一北,正好卡在商周两大强势文明的分界线上,中国历史上长期的东西对峙线上。
赵魏两国,西边系周文化,秦晋语系族群;东边系商文化,赵魏语系族群。
两个族群,分属两大文化,彼此间没有认同感。秦晋语与赵魏语,有着跨语系的语言隔离,类似法语和德语的情况,无法直接沟通。西边有晋阳与安邑,晋文化核心区;东边是商故地,商文化核心区域。两边不但势均力敌,并且矛盾激烈。有些资料,可以看出这种情绪。比如赵襄子抵抗智伯瑶时,在邯郸与晋阳间,选择困守的据点时,就说邯郸虽然城池坚固,但属于卫故地,不得人心,最终还是选择了晋地的晋阳。
两个族群的矛盾是很难在战国时代调和的。赵魏高层必须要选择扶正一个族群,作为自己的统治基础。两者都选择了扶正商文明。分别把国都从晋地迁到邯郸和大梁。
赵魏的想法和韩基本一致,1、七强并立初期,东边齐楚的威胁更大;2、关东黄河流域是商文化的核心区域,晋地属于周文化的延伸区域。选择核心区域,更为可取;3、晋国在晋地的影响深远,统治核心在晋地,无法建立一个鲜明的新政权
扶正东边赵魏语系族群的后果,必然造成西边秦晋语系族群的强烈不满,赵氏魏氏逐渐在晋地失去民心。秦国的三晋的征伐,有个有趣的现象。晋地理论上更利用防守,但秦军在晋地的攻势反而更为顺利;一旦秦军进入到关东地带,赵魏的抵抗便会显著加强。对于晋地的底层民众而言,从文化语言来说,秦人反而和自己更为接近。对于赵魏语族而言,晋人和自己相差甚远,如果赵魏语族地区的军队去援救晋地,自然比较懈怠。
一、《方言-扬雄(西汉)校释汇证.》,对西汉语言分布情况的研究结果
大致介绍一下这本书。
扬雄,公元前53年人,西汉时期辞赋家、思想家,方言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语言比较学的著作。这里要说明一下,方言在古今的含义不一样,方言在古代的含义更接近今天说的语言。扬雄生活的年代距离战国时期并不遥远,对战国时期的语言情况是比较可信的。
本书的作者华学诚,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汉语古文献研究所所长,是中国汉语史的顶尖学者。他参考历代文献,方言志的资料,结合林语堂,罗常培,周祖漠,司礼仪等国学大师的研究成功,利用现代语言学的方法,对扬雄的方言进行了校释和汇证。
整本书非常专业向,华教授的考证也很全面细致,不可能把考证的过程贴出来。我只把结论讲一下,对这部分内容有什么质疑,请自行去把这本书读完,致信汉语古文献研究所,不用和我争辩。
战国时期,华夏文化圈内主要有5大类,12种语言:
1、华夏西部语系
1)、秦晋语,是西汉时期通行语的基础.。核心城市位于长安。又分成3种次方言,①秦语,对晋语、梁益语影响甚大;②晋语;③梁益语
2)、周韩郑语,特点为比较孤立,传统保守;郑与陈宋,周与魏有一些接触;与秦晋,楚缺少接触。核心城市位于洛阳。
2、华夏东部语系
1)、赵魏语,与晋语的关系不密切。又分成2种次方言,①赵语,与燕方言接触频繁;与宋卫齐韩晋的关系相对疏远;②魏语,陈楚宋魏有很多共通词语
2)、宋卫语,又分成2种次方言,①宋语,吸收了大量楚方言,与陈魏有共通,与齐鲁关系比较密切;②卫语,非常保守
3)、齐鲁语,又分成2种次方言,①齐语,与楚语有较多接触;与宋东齐燕晋陈北燕海岱方言有较广泛接触;②鲁语,比较保守,除了齐卫宋,抗拒其他方言接触
4)、燕代语,早期有特点,但一直受到齐赵方言影响
3、华夏夷系语系
1)、东齐海岱语,与其他方言接触较少。又分成2种次方言,①东齐语,受到齐方言某些影响;②海岱语,属于楚国的统治范围,但接受东齐方言影响,抗拒楚方言
2)、吴越语,又分成3种次方言,①吴语,与楚方言,南楚方言保持较多接触;②越语,非常孤立;③瓯语,非常孤立
4、华夏蛮系语系
1)、楚语,有特色,善于对外扩张,对宋魏齐南楚吴越方言有较大影响。又分成3种次方言,①楚郢语,核心城市郢都,楚方言的核心;②北楚语,核心地区陈汝颍;③江淮语
2)、南楚语,地理上孤立,保存了早期楚方言的词语,逐渐与楚方言分离。与楚,吴方言接触较多外,与其他方言极少交往。又分成3种次方言,①江湘语,南楚方言的核心;②沅澧语,特征不明显,接近江湘方言;③湘潭九嶷语
3)、南楚之外地区语言,粤方言的地域大致一致,包括了不少百越民族的词语;与秦晋、楚有一定关系外,与其他方言几乎没有什么联系
5、华夏东胡系语系
1)、北燕朝鲜语,不同于燕语,与朝鲜地区方言接近。又分成2种次方言,①北燕语,保留了早期燕方言的特征,与汉代燕方言疏远;与燕方言有一些接触;齐,东齐方言跨海对北燕方言有一些影响;②朝鲜语
此外还有西秦地区的羌系语言,秦晋之北地区狄系语言,这两类完全非华夏化的语言类型存在
战国时期的各语言间的联系,东西对立比南北对立更明显:
东西对立情况:
黄河以北地区:秦晋→赵代燕→齐鲁→东齐海岱
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秦晋→周韩郑→魏宋卫→东齐海岱
淮河以南,长江以北:梁益→楚陈→江淮扬→吴越
长江以南:南楚→瓯
南北对立情况:
淮河线:魏宋卫→江淮扬→东齐海岱
长江线:楚陈→南楚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051be15a5e540923aa696376a259d1dc/027f06f3d7ca7bcb82ecd856a9096b63f724a8a1.jpg?tbpicau=2025-02-25-05_d385e0e9c6a92648e2eead73622a98e0)
贴一张,书中的示意图,能看得更清晰一点。圆圈是大致的语言范围;两个语言范围间如果是箭头连接,表示两个语言有共通性,越粗表示共通性越强,比如秦晋之间有粗箭头,表示共通性非常强,交流没有障碍;两个语言范围间如果有线条相隔,表示两个语言断绝,越粗表示断绝性越强,比如秦与楚之间有粗线条,表示断绝性非常强,无法交流;两个语言范围间如果是问号,表示之间的关系不明,比如秦与梁益之间
二、自己对战国时期语言情况的内涵理解
在南方得到开发前,中国长期处于黄河流域的东西对峙局面。从商周对峙,秦与山东六国对峙,完成大一统;汉奔溃后,前赵与后赵对峙,前秦与前燕对峙,后秦与后燕对峙,后秦与北魏对峙,西魏与东魏对峙,完成大一统。隋唐时期,关中集团与关东集团长期对抗,逐渐崛起的南方集团也加入其中。
这一切的根源,都可以从商周对峙来分析。其实先秦的形势和古罗马非常类似。古罗马一直二元构成,非常清晰的分成东西两部分。东罗马是希腊文化,说希腊语;西罗马是拉丁文化,说拉丁语;希腊文化发展时间早,文化昌明,擅长商贸,但却被拉丁文化征服;拉丁文化重视管理,擅长营造耕战,向往希腊文化。就是这种二元要素的存在,东西双方人群在文化,语言,风俗等方面有着明显区别,一旦中央的控制力不足,常常就呈现东西分裂的局面。
拿古罗马的情况来类比先秦时期,其实情况非常类似。太行山以东,黄河流域南北的区域是商民族的核心活动区域;关中地区是周民族的核心活动区域。商周两者之间,商才是先进文明。周虽然可以推翻商的上层统治,但要用落后的周文化去覆盖更先进的商文化,是不可能的。周反而需要更多的去吸取商文化,但作为胜利者,又必须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不能全面倒向商。这就导致了古中国呈现出古罗马类似的东西二元形式。
关中太行山以西是周文化,说周语;关东太行山以东是商文化,说商语;商文化发展时间早,文化昌明,擅长商贸,但却被周文化征服;周文化重视管理,擅长营造耕战,向往商文化。
双方在文化,语言上都有明显的区别。所以作为周文明核心区的秦晋语和商文明核心区的赵魏语,地理上相连,但在语言上却呈现了明显的隔绝现象。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晋朝,晋人郭璞的方言记载中,周韩郑语系与魏宋卫语系已经合并为中州方言。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f629648bc262853592e0d229a0ee76f2/12a8f8d3572c11dfc495a15a742762d0f603c2f0.jpg?tbpicau=2025-02-25-05_b9adc0f7a4a568b9992e0efa38ad8ae6)
三、七国内部的语系人群间的矛盾冲突,以及秦国具有的优势
语言是,族群和文化的重要标志,对族群向心力和共同概念的形成,意义重大。并且对于工程,军事的协调组织的影响也非常大。
战国时期的华夏语系民族和欧洲民族的语系情况非常类似。欧洲三大语系,罗曼语系,日耳曼语系,斯拉夫语系,可以类比华夏三大语系,周语系,商语系,楚语系。
1、跨语系的情况,无法沟通,德语与法语,可以类比赵魏语与秦晋语。2、同一语言下,准方言之间可以沟通,莱比锡语与巴伐利亚语,可以类比赵语与魏语。3、两者虽然是同一语系,但由于受到其他语言词汇的巨大影响,而产生了语言隔绝,无法沟通,英语和德语,可以类比楚语与南楚语。4、两者虽然是不同语系,但由于彼此之间互相输入输出大量词汇,可以达到某种程度的理解,英语和法语,可以类比楚语与宋卫语
看一下公元前350年,七强并立形势的形成时期。七国内部族群分布情况,看出七国的局面优劣。
1、局面最佳:单一文化,单一语言。
公元前350年,秦国的核心统治区域,全部系周文化下,秦晋语系。彼此之间有认同感,语言可以互通。在对外战争,军队内部组织,较其他国家有着先天优势。
2、局面中上:主体文化语言占绝对主导地位。
燕国的主要人口集中在南部,系商文化下,燕代语系。北部系没有完全华夏化的东胡文化,北燕朝鲜语系。
齐国的主要人口集中在东部,系商文化下,齐鲁语系。西部沿海系没有完全华夏化的夷文化,东齐海岱语系。
燕齐虽然存在认同感不强,语言无法沟通的族群存在,但无法撼动主体文化语言族群的地位,作为少数族群存在。对大局没用影响。
3、局面中:主体文化语言占优势地位,内部文化语言众多
楚国的情况是最复杂的。体量太过庞大,不仅存在类似燕齐这种华夏化程度不同,导致的文化语言上,楚与南楚的南北隔断,楚与淮扬的东西隔断。之后甚至向夷系文化的海岱吴越,这些文化语言差异巨大的地区发展。
但楚地的核心区域,郢都到陈汝颍地区,系楚文化下,楚语系。虽然还有楚郢,北楚的次方言之分,但这种语言文化差异,类比莱比锡语与巴伐利亚语的差异,是可以互相沟通的,也能建立彼此的认同感。
楚虽然没有燕齐那样,形成主体文化的绝对主导地位,但核心区域不论在人口,文化等各方面都有巨大优势。中央不奔溃,还是能依靠核心区域优势,对其他地区进行控制。可能是南方地理情况实在太复杂,直到今天楚国的这些语言隔离区域也没有完成融合。楚语族群演化成了湖广民系;南楚族群演化成了湖湘民系;淮扬族群演化成了江淮民系。
4、局面下:单一文化,两大语言。
韩国,系周文化下,但语言上分成晋地的秦晋语和郑地的周韩郑语。由于秦晋语受到大量戎狄语的影响,已经和传统的周韩郑语产生了隔离,类似英语和德语的情况,无法直接沟通。而且秦晋语族群和周韩郑语族群,势均力敌,无法占据主导。
两个族群毕竟在同一文化下,具有一定的认同感,但强度上要比秦齐燕弱的多。由于语言上存在隔离,在军事组织上,也比秦齐燕复杂得多。
韩国上层选择重视壮大周韩郑族群。在内部,将国都从晋地平阳迁到郑地,官僚大量选用周韩郑族群;在外部战争,韩国的防守重点在周韩郑地区,所以秦军进攻晋地明显更为顺利,韩国甚至在后期还愿意整个放弃上党地区。上层的方针非常明确。
韩国上层做出这种决定,也很容易理解。1、七强并立初期,秦弱楚强。楚对郑地的威胁,远超过秦对晋地的威胁;2、郑地属于周文化的核心区域,晋地属于周文化的延伸区域。扶正核心区域地位,更容易被接受,反抗较小;3、晋国在晋地的影响深远,统治核心在晋地,无法建立一个鲜明的新政权
5、局面最差:两大文化,两大语言。
局势最差的当属赵魏两国,一南一北,正好卡在商周两大强势文明的分界线上,中国历史上长期的东西对峙线上。
赵魏两国,西边系周文化,秦晋语系族群;东边系商文化,赵魏语系族群。
两个族群,分属两大文化,彼此间没有认同感。秦晋语与赵魏语,有着跨语系的语言隔离,类似法语和德语的情况,无法直接沟通。西边有晋阳与安邑,晋文化核心区;东边是商故地,商文化核心区域。两边不但势均力敌,并且矛盾激烈。有些资料,可以看出这种情绪。比如赵襄子抵抗智伯瑶时,在邯郸与晋阳间,选择困守的据点时,就说邯郸虽然城池坚固,但属于卫故地,不得人心,最终还是选择了晋地的晋阳。
两个族群的矛盾是很难在战国时代调和的。赵魏高层必须要选择扶正一个族群,作为自己的统治基础。两者都选择了扶正商文明。分别把国都从晋地迁到邯郸和大梁。
赵魏的想法和韩基本一致,1、七强并立初期,东边齐楚的威胁更大;2、关东黄河流域是商文化的核心区域,晋地属于周文化的延伸区域。选择核心区域,更为可取;3、晋国在晋地的影响深远,统治核心在晋地,无法建立一个鲜明的新政权
扶正东边赵魏语系族群的后果,必然造成西边秦晋语系族群的强烈不满,赵氏魏氏逐渐在晋地失去民心。秦国的三晋的征伐,有个有趣的现象。晋地理论上更利用防守,但秦军在晋地的攻势反而更为顺利;一旦秦军进入到关东地带,赵魏的抵抗便会显著加强。对于晋地的底层民众而言,从文化语言来说,秦人反而和自己更为接近。对于赵魏语族而言,晋人和自己相差甚远,如果赵魏语族地区的军队去援救晋地,自然比较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