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才过,喜迎“腊八”,小编请您喝粥啦!
俗话说:腊八腊八,冻掉下巴!据说这天在全年中最冷,人们要靠喝腊八粥粘住下巴。想到这里小编忍不住想笑,但还是准备去买罐腊八粥粘牢我的下巴,哈哈……
农历的十二月又称腊月,腊月里的传统民俗很多,最早迎来的就是“腊八节”。很多90后、00后对这个节日应该不熟悉,可能还会想为啥不是腊七、腊九,偏偏是“腊八”?为啥还要喝粥呢?不会只想粘下巴吧?小编也心里纳闷,于是特意去查了资料。

一、“腊八节”喝“腊八粥”
关于“腊八节”的由来有多种说法,有人说是为了怀念英雄岳飞、有人说是为了悼念修建长城的民工、还有人说是朱元璋为了纪念自己的牢狱之苦等。我要给大家分享的版本是纪念悉达多太子。
2500多年前,在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有位乔达摩悉达多太子,因感世事无常、痛苦无处不在,遂放弃太子的身份,舍弃豪华舒适的王族生活,一心寻求远离痛苦的方法,期待找到永恒的快乐。经过不懈的努力,就在某年的农历十二月初八,他终于获得了成功,智慧达到无与伦比,万事万物原本的模样已了然于胸,太子已重获新生。之后他又将如何远离痛苦、得到快乐的方法讲述给身边的有缘人,令大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利益。人们为了感恩太子,在每年的十二月初八都举行祈福、庆祝等活动。因农历12月称为腊月,所以就把十二月初八这天定为“腊八节”。
至于为什么喝腊八粥,要从悉达多太子苦苦寻求真理的经历中说起。试过各种方法的太子并没有得到想要的真理,日食一麻一麦的他身形消瘦,想到自己如果以这种方式继续下去,会给人们带来一种误会,认为通过饥饿就可以得到智慧。于是他来到到尼连禅河中洗去了身上的尘垢,随后食用了河边牧羊女用牛奶和谷物熬成的粥,逐渐恢复了体力。太子以身示范告诉我们,单单是身体上的受苦不能获得智慧,唯有用正确见解来指导当下的行为才是领悟真理的方法。
从此以后,在每年“腊八节”的庆祝活动中,人们都会用多种谷物、干果等熬制香香的腊八粥,而且非常有营养。


二、腊八≠蜡八
1、蜡八的过去和现在
蜡八祈祷是古人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南北朝之前会在每年12月的某日,组织民众缅怀祖先、共同祈祷,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幸福安康,这天被称为“蜡日”。直至南北朝时期,才将这一活动固定在初八进行,汉朝后逐渐将“蜡八”与“腊八”的习俗相融合,时至现在,“蜡八”已很难见到,人们所熟悉的就是“腊八”了。
2、古人对农事活动的准备和祈祷
A、希望大家积极谋划来年的生产劳动,要不惜体力保护田土、使之丰壤;
B、希望筑牢堤岸、使其稳固,兴修水利、灌溉畅通;
C、祈愿昆虫与人类友好相处。由于它们祖辈也在这里繁衍,人们愿意以圆融的方式接纳它们的种族,虫虫可以吃一些成熟的农作物以维系物种的延续,作为回报,它们应该翻松土壤,并在一生的活动过程中传播讯息以促进作物的进化发展,到了死亡之时肥硕的身体回归大地,使土壤更加肥沃;
D、通过勘察地形,适当规划人类使用的土地与自然界的关系。合理开发资源有着长远的意义,自然生长的植物为其他生物种群提供了栖息繁衍之所,与人类种植的庄稼互不干扰,若过度开发,森林动物的空间缩小,势必影响人们的生活以及庄稼来年的产量。适度开发可令人们生活安乐,部落之间和平相处、社会繁荣。
通过了解“蜡八”的形成与没落,看到了时代的变迁。科技在发展,生活在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发生着改变,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令我颇有感触,地球只有一个,重视环保、节约资源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三、张弛的文武道
《礼记•杂记》记载:“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子曰:‘百日之蜡,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随孔子去参观蜡八的活动。
子贡出身优渥、资质聪颖,是一位善于辅助君主治理朝政的经济家,由于他出访多国,所以外交方面的成就也非常突出。不过,即便是子贡这样见多识广的智者,在看到这个场面的时候,仍然掩饰不了他的惊讶。
孔子问子贡:“看到活动之后,感到欢乐吗?”
子贡回答道:“活动的场景非常震撼,全国上下的人们都非常的开心。不过让我不解的是,大家行为都不怎么受拘束,好像也太自在了吧?”
孔子说:“一国的人民顶着风雨、扛着日头,经过一年来的辛苦劳作,通过这天舒缓身心、祛除疲劳,也可以说是国君对百姓的一种恩泽了。欢庆之时,人们可以毫无拘束地表达内心的喜悦、没有遗憾,在身心放松的同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宁。若身心一直如弦拉得很紧而不松弛,即使是周文王、周武王也无法办到;一直松弛而不拉紧,国政将走向衰败,那是周文王、周武王也不愿看到的。有时严格、有时放松,这才是周文王、周武王治国的办法。”
《礼记》中亦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张弛:原意是指拉紧弦与放松弦,此处是指文王、武王治理朝政宽严结合,所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方法。

比如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如果什么都按照规矩办事,做事刻板,必须遵守条条框框,那可能太紧了,员工的内心都会承受不住这种压力,全部会跑光;但是太松了也不行,如果没有规矩,迟到早退没人管,干的多少都发一样的薪水,整个公司无头无尾,谁也不会愿意呆在那里,而且公司也迟早面临倒闭。所以,我们做事要符合现代人的规律。
不止公司的管理,其实人与人交往也要掌握合适的分寸。如果一个人的语言和行为太凶,大家都会躲着你;如果你太软弱了也不行,别人会轻视你,不把你放在眼里,这样不但自己心里憋闷,也不利于工作的开展。所以,我们在与人相处时也要运用智慧,保持内心善良的同时,行为上也要根据情况进行调整,这样做起事情都很方便。
我们在学习知识或为事业打拼时也要做到“松紧有度”。从前,有位昼先生,他在学习时,时而紧张过度,时而异常松懈,所以一事无成,白白浪费时间。于是他立刻去请教老师。老师问:“你在家时擅长弹琴吗?”昼先生说:“极为擅长。”老师又问:“琴声是在琴弦极度绷紧时美妙,还是在琴弦十分松弛时美妙呢?”他如实说道:“这两种情况都不是。只有琴弦松紧适度时,发出的声音才美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你专注做一件事的时候,不能太紧张,也不能太放松,如果过度紧张,会把身体弄垮,令内心生厌烦;如果过于放松,会令自己松懈,难以找回状态。
总而言之,无论学习、工作、生活、还是感情,都需要张弛有道。现代人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希望迅速达到自己的目标,进而导致情绪紧张、内心脆弱,有一点风吹早动就导致精神崩溃。我们应该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凡事应该一步一步地来,要有长远的打算和坚持不懈地努力,心要做到不松不紧、恰到好处,做事才能成功。

在这腊八的辞旧迎新之际,我们应效仿先辈智者的做法,积聚智慧和勇气,迎接新一年的挑战,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为个人的进步、家庭的安乐、社会的发展而砥砺前行。
“腊八”,小编亲手为您熬了一碗十里飘香的“腊八粥”,愿您的人生从此幸福、安康,走向光明……

俗话说:腊八腊八,冻掉下巴!据说这天在全年中最冷,人们要靠喝腊八粥粘住下巴。想到这里小编忍不住想笑,但还是准备去买罐腊八粥粘牢我的下巴,哈哈……
农历的十二月又称腊月,腊月里的传统民俗很多,最早迎来的就是“腊八节”。很多90后、00后对这个节日应该不熟悉,可能还会想为啥不是腊七、腊九,偏偏是“腊八”?为啥还要喝粥呢?不会只想粘下巴吧?小编也心里纳闷,于是特意去查了资料。

一、“腊八节”喝“腊八粥”
关于“腊八节”的由来有多种说法,有人说是为了怀念英雄岳飞、有人说是为了悼念修建长城的民工、还有人说是朱元璋为了纪念自己的牢狱之苦等。我要给大家分享的版本是纪念悉达多太子。
2500多年前,在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有位乔达摩悉达多太子,因感世事无常、痛苦无处不在,遂放弃太子的身份,舍弃豪华舒适的王族生活,一心寻求远离痛苦的方法,期待找到永恒的快乐。经过不懈的努力,就在某年的农历十二月初八,他终于获得了成功,智慧达到无与伦比,万事万物原本的模样已了然于胸,太子已重获新生。之后他又将如何远离痛苦、得到快乐的方法讲述给身边的有缘人,令大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利益。人们为了感恩太子,在每年的十二月初八都举行祈福、庆祝等活动。因农历12月称为腊月,所以就把十二月初八这天定为“腊八节”。
至于为什么喝腊八粥,要从悉达多太子苦苦寻求真理的经历中说起。试过各种方法的太子并没有得到想要的真理,日食一麻一麦的他身形消瘦,想到自己如果以这种方式继续下去,会给人们带来一种误会,认为通过饥饿就可以得到智慧。于是他来到到尼连禅河中洗去了身上的尘垢,随后食用了河边牧羊女用牛奶和谷物熬成的粥,逐渐恢复了体力。太子以身示范告诉我们,单单是身体上的受苦不能获得智慧,唯有用正确见解来指导当下的行为才是领悟真理的方法。
从此以后,在每年“腊八节”的庆祝活动中,人们都会用多种谷物、干果等熬制香香的腊八粥,而且非常有营养。


二、腊八≠蜡八
1、蜡八的过去和现在
蜡八祈祷是古人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南北朝之前会在每年12月的某日,组织民众缅怀祖先、共同祈祷,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幸福安康,这天被称为“蜡日”。直至南北朝时期,才将这一活动固定在初八进行,汉朝后逐渐将“蜡八”与“腊八”的习俗相融合,时至现在,“蜡八”已很难见到,人们所熟悉的就是“腊八”了。
2、古人对农事活动的准备和祈祷
A、希望大家积极谋划来年的生产劳动,要不惜体力保护田土、使之丰壤;
B、希望筑牢堤岸、使其稳固,兴修水利、灌溉畅通;
C、祈愿昆虫与人类友好相处。由于它们祖辈也在这里繁衍,人们愿意以圆融的方式接纳它们的种族,虫虫可以吃一些成熟的农作物以维系物种的延续,作为回报,它们应该翻松土壤,并在一生的活动过程中传播讯息以促进作物的进化发展,到了死亡之时肥硕的身体回归大地,使土壤更加肥沃;
D、通过勘察地形,适当规划人类使用的土地与自然界的关系。合理开发资源有着长远的意义,自然生长的植物为其他生物种群提供了栖息繁衍之所,与人类种植的庄稼互不干扰,若过度开发,森林动物的空间缩小,势必影响人们的生活以及庄稼来年的产量。适度开发可令人们生活安乐,部落之间和平相处、社会繁荣。
通过了解“蜡八”的形成与没落,看到了时代的变迁。科技在发展,生活在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发生着改变,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令我颇有感触,地球只有一个,重视环保、节约资源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三、张弛的文武道
《礼记•杂记》记载:“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子曰:‘百日之蜡,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随孔子去参观蜡八的活动。
子贡出身优渥、资质聪颖,是一位善于辅助君主治理朝政的经济家,由于他出访多国,所以外交方面的成就也非常突出。不过,即便是子贡这样见多识广的智者,在看到这个场面的时候,仍然掩饰不了他的惊讶。
孔子问子贡:“看到活动之后,感到欢乐吗?”
子贡回答道:“活动的场景非常震撼,全国上下的人们都非常的开心。不过让我不解的是,大家行为都不怎么受拘束,好像也太自在了吧?”
孔子说:“一国的人民顶着风雨、扛着日头,经过一年来的辛苦劳作,通过这天舒缓身心、祛除疲劳,也可以说是国君对百姓的一种恩泽了。欢庆之时,人们可以毫无拘束地表达内心的喜悦、没有遗憾,在身心放松的同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宁。若身心一直如弦拉得很紧而不松弛,即使是周文王、周武王也无法办到;一直松弛而不拉紧,国政将走向衰败,那是周文王、周武王也不愿看到的。有时严格、有时放松,这才是周文王、周武王治国的办法。”
《礼记》中亦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张弛:原意是指拉紧弦与放松弦,此处是指文王、武王治理朝政宽严结合,所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方法。

比如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如果什么都按照规矩办事,做事刻板,必须遵守条条框框,那可能太紧了,员工的内心都会承受不住这种压力,全部会跑光;但是太松了也不行,如果没有规矩,迟到早退没人管,干的多少都发一样的薪水,整个公司无头无尾,谁也不会愿意呆在那里,而且公司也迟早面临倒闭。所以,我们做事要符合现代人的规律。
不止公司的管理,其实人与人交往也要掌握合适的分寸。如果一个人的语言和行为太凶,大家都会躲着你;如果你太软弱了也不行,别人会轻视你,不把你放在眼里,这样不但自己心里憋闷,也不利于工作的开展。所以,我们在与人相处时也要运用智慧,保持内心善良的同时,行为上也要根据情况进行调整,这样做起事情都很方便。
我们在学习知识或为事业打拼时也要做到“松紧有度”。从前,有位昼先生,他在学习时,时而紧张过度,时而异常松懈,所以一事无成,白白浪费时间。于是他立刻去请教老师。老师问:“你在家时擅长弹琴吗?”昼先生说:“极为擅长。”老师又问:“琴声是在琴弦极度绷紧时美妙,还是在琴弦十分松弛时美妙呢?”他如实说道:“这两种情况都不是。只有琴弦松紧适度时,发出的声音才美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你专注做一件事的时候,不能太紧张,也不能太放松,如果过度紧张,会把身体弄垮,令内心生厌烦;如果过于放松,会令自己松懈,难以找回状态。
总而言之,无论学习、工作、生活、还是感情,都需要张弛有道。现代人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希望迅速达到自己的目标,进而导致情绪紧张、内心脆弱,有一点风吹早动就导致精神崩溃。我们应该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凡事应该一步一步地来,要有长远的打算和坚持不懈地努力,心要做到不松不紧、恰到好处,做事才能成功。

在这腊八的辞旧迎新之际,我们应效仿先辈智者的做法,积聚智慧和勇气,迎接新一年的挑战,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为个人的进步、家庭的安乐、社会的发展而砥砺前行。
“腊八”,小编亲手为您熬了一碗十里飘香的“腊八粥”,愿您的人生从此幸福、安康,走向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