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女性的发型有着自身的特色。元代女性的发型最大特点是喜欢顶个花瓶在头上,这个造型称为“顾姑冠”,也称“姑姑”,“罟罟”。
宋孟珙《蒙鞑备录》:“凡诸酋之妻,则有顾姑冠,用铁丝结成,形如竹夫人,长三尺许,用红青锦绣,或珠金饰之。其上又有杖一枝,用戏青绒饰。”
《长春真人西游记》:“妇人冠以桦皮,高二尺许,往往以皂褐笼之。富者以红绡,其末如鹅鸭,故名‘故故’,大忌人触,出入庐帐须低回。”明叶子奇《草木子.杂制》:“元朝后妃及大臣正室,皆带‘姑姑’、衣大袍,其次即带皮帽。‘姑姑’高圆二尺许,用红色罗盖。”

顾姑冠
蒙古的女人结婚作了新娘,剃去前半部分头发,仅留后半部分并扎起来然后戴上类似于朝鲜人的那种帽子。帽子就像倒扣的钵盆使他紧贴于头上突出帽沿,帽子用树皮做成边上装饰漂亮的丝绸和羽毛。
妇女发式则较前代相接近,一般都梳高髻、双髻、螺髻等,但有少数披发者,额头处以巾带结扎,谓之帕巾。

早在五代十国以后,辽、西夏、金、元等先后崛起,在掌握政权的地区,衣冠服饰等虽然保存了一部分汉制,但更多地体现了各自民族的特点。其实元朝并没有完整的冠服制度,蒙古人到中原后依然保持他们的生活习俗,但女子们的服饰日趋华丽。
宋孟珙《蒙鞑备录》:“凡诸酋之妻,则有顾姑冠,用铁丝结成,形如竹夫人,长三尺许,用红青锦绣,或珠金饰之。其上又有杖一枝,用戏青绒饰。”
《长春真人西游记》:“妇人冠以桦皮,高二尺许,往往以皂褐笼之。富者以红绡,其末如鹅鸭,故名‘故故’,大忌人触,出入庐帐须低回。”明叶子奇《草木子.杂制》:“元朝后妃及大臣正室,皆带‘姑姑’、衣大袍,其次即带皮帽。‘姑姑’高圆二尺许,用红色罗盖。”

顾姑冠
蒙古的女人结婚作了新娘,剃去前半部分头发,仅留后半部分并扎起来然后戴上类似于朝鲜人的那种帽子。帽子就像倒扣的钵盆使他紧贴于头上突出帽沿,帽子用树皮做成边上装饰漂亮的丝绸和羽毛。
妇女发式则较前代相接近,一般都梳高髻、双髻、螺髻等,但有少数披发者,额头处以巾带结扎,谓之帕巾。

早在五代十国以后,辽、西夏、金、元等先后崛起,在掌握政权的地区,衣冠服饰等虽然保存了一部分汉制,但更多地体现了各自民族的特点。其实元朝并没有完整的冠服制度,蒙古人到中原后依然保持他们的生活习俗,但女子们的服饰日趋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