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敌深入到何地域,是战略性的问题。我作为战区指挥员,守土有责,首先考虑的还是在华中地区作战。十月十一日,我曾建议集中山野、华野主力,沿陇海路西进,在邵(县)睢(宁)铜(山)地区寻歼蒋军主力。这时,我对比了淮海与鲁南的战场条件。淮海地区地势平坦,交通发达,通道多,有利于敌人的调动和集中。战争初期敌人兵力、火力、机动能力都比我们强得多,而且淮南、淮北已失,西部已暴露于敌,我军要在这一地域达成战役优势相当困难。鲁南的地形条件很好,群众条件、供应条件也是很好的。从战略防御阶段来看,把鲁南作为诱敌深入的底线自然比淮海好。但是,我又考虑到:第一,当前蒋介石的进攻重点在华中,如我即刻全军入鲁,敌之进攻重点也将立即由华中进至山东,而华中将过早地丧失,对于长期作战不利。第二,两淮失守后,敌已对我形成半包围的态势,如果我不能在淮海打一个规模较大的歼灭战,则下一步转移作战将陷于腹背受敌的困境。第三,我军撤出两淮,群众中已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思想波动,如不能再打一个胜仗就全军入鲁,对民心、军心不利。第四,为开展苏北地区的敌后游击战争,也需要再打一仗。几个月的战争经验表明,主力仗打得好,土地改革进行得彻底,干部下决心坚持是坚持敌后原地游击战争的三个必要条件。前一段的仗是在苏中地区打的,苏北地区还没有打过胜仗。所以我认为全军入鲁作战的设想是很好的。但似宜在入鲁之前争取在淮海打一个好仗。经过各方面的郑重商讨,十月十五日子时再次决定暂缓去鲁南,先在淮海打一个较大规模的歼灭战,并将此意见立即报告军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