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深入传统文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要扎两个根。第一就是德行的根,第二就是文字学的根。
德行的根,可以通过学习《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来把这个德行的根扎好。
这个童蒙养正的功夫特别地重要。我们现在很多讲传统文化的人,都是半路出家。半路出家意味着什么呢?这个德行的根没有扎得很深,遇到外界的风一吹,就可能把他连根拔起。这个风就是名闻利养。如果给你高官厚禄,很大的名声,你看你这个心会不会动,那很多人没有这个根基,微风一吹就受不了,更何况是高名厚利呢?所以很多人都忘记了初心,在财色名利的诱惑面前,就把持不好自己了。所以童蒙养正的根基特别地重要。
第二个根就是文字学的根。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绝非偶然。里面蕴藏着祖先真正的智慧。
我们的古圣先贤发现,如果我们的语言和文字,不加区分的话,那就是我们怎么说就怎么写,那会有什么样的弊端呢?那就是再过10年、20年,后人所写的东西,可能前人就看不懂了。中国的老祖宗,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发明了文言文,这一个标准的书写工具。也就是说你要表达思想,传达经验,要落实在文字上的时候,都采取文言文的统一格式,那这有什么好处呢?只要后人也掌握了文言文,这个标准化的书写工具,他就可以回到几千年前、几百年前,和古圣先贤对话。他们所留下来的文章,我们就可以看得懂。
所以文言文,是开启《四库全书》的金钥匙。也是把文化再传承下去的,一个非常好的工具。所以你看,学习文言文就比什么都重要了。
那么文言文应该怎么学习呢?文言文最好的学习方法很简单,那就是背诵。你能够背诵上50篇的文言文,你就能够看得懂文言文,你背上一百篇的文言文,你就能够写文言文。而这对儿童而言,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他的理解力没有提升,但是他记什么非常地快。这个东西他只要读上几遍,他就能够倒背如流。所以在他记忆力好的时候,充分发挥他记忆力好的特点,让他多读诵圣贤经典,而不必要去给他解释意思。那么等他理解力提升了,再把他以前所学的内容,给他讲解出来,他觉得会很轻松、很欢喜。
所以古人是怎么学习的呢?古人学习、上课,基本上不用课本,老师带着这些学生,来到了小树林里、小河边、山坡下,然后老师就说:“今天我们学习《论语·学而篇》的第六章,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老师一说,这些东西都是他们以前熟背的,所以根本就不用课本。所以这个古人,他不用写这句话出自哪里。不是古人不严谨,因为他们都深藏在脑海之中。所以通过读诵的方式,你就可以掌握文言文这一个工具。
那么还有一个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方法。那就是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因为这个书读了一千遍,你的心怎么样呢?定下来了。读书千遍,那是手段,让你把心定下了才是目的。那么你又记诵了一些内容,那都是副产品,那不是根本的目的。因为我们中国人说,学习的目的是“明明德”。
那怎么样开启你的明德呢?我们这个明德是自性本具的,要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读书千遍,就是老师给你的戒律,让你学习的方法。你通过这个方法把心定了下来,你的智慧,你的明德自然开启了。所以我们是通过读书的方法,把心定下来。当您的心定下来,你和圣人的心性是相通的。那么这个书,都是圣人心性的流露,你怎么会看不懂?所以你读一千遍,一千遍还不懂就读两千遍,两千遍还不懂就读三千遍。每读一千遍,你对这个书的体悟,那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你的定力越来越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