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明吧 关注:197贴子:248,632

【马明】三哥大事记 & 三哥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贴之前苗吧的清旻和江世孝写到2003年就没再更了,我从2004年开始继续更,顺便改正2003年之前的内容。
欢迎大家来讨论
ps:影视作品年份是按照播出年份整理,并非拍摄年份。此贴并非角色贴。
策划:清旻(1958-2003年)
执笔:1. 孝哥(1958-2003年)
2. 啦啦97(2004年至今,并添加和修正2003年之前的内容)
编撰体例: 编年体
1. 时间:以年代为序。
2. 内容:
1) 客观描述
年代——事件——内容
2) 主观煽情
编撰风格:
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普通陈述+适度文艺+偶尔不靠谱
编撰原则:
1. 重大事项符合真实。提供有出处的报道、访谈、视频资料等等。
2. 部分未知事项合理推理演绎。根据有关资料,有出处的报道、访谈、视频资料等等推理演绎。
3. 少量虚拟发挥。在相关资料背景的基础上,有时会插上想像的翅膀。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
维基百科
苗吧百科
微博百科
路边百科
......


1楼2020-02-17 13:24回复
    第一部分(1958-1989年,演艺事业红火及低谷时期)
    第一编 童年 1958—1964
    ● 1958.6.18 0岁 出世
    三哥的出生地是宁波的外岛舟山,具体在舟山哪里?微博上有舟山籍的人透露说是定海区的临城,此说未经证实,仅供参考。
    定海是舟山的中心区域,有很多岛屿连成,境内山多环海,天高云阔,空气清新舒爽。现在的舟山已完成了陆岛相连工程,笔者最近一次去普陀山,路经定海,一座座跨海大桥和长长的海堤很是宏伟壮观,群岛连成了一体,交通十分便利。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那里的人大多从事与渔业相关的工作,做船员、海员的人也非常多,三哥出生时,父亲苗晓采就是香港远洋公司的一名海员。
    【背景资料】舟山渔场是中国最大的渔场,是浙江省、江苏省、福建省和上海市3省1市渔民的传统作业区域。以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墨鱼(乌贼)4大家鱼为主要渔产。


    2楼2020-02-17 13:25
    回复
      2025-08-07 15:39:0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1963年 5岁 随母赴港
      就在三哥开始进入撒尿和泥巴玩的顽皮儿童期时,在香港工作的苗爸爸提出苗妈妈到香港居住的申请。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香港和内地是两个不同的世界,特别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内地人移居香港是十分困难的,苗妈妈为了能够与丈夫团聚,只得将已成年的长子,次子,长女留下,只携带最年幼的小三哥去香港。三哥具体是几岁赴港的,不同的资料有不同的说法。我们采用三哥在2005年在上海录制的《家庭演播室》里的说法5岁。
      这是三哥第一次出这么远的门,也是他人生旅途中的第一次转折。赴港的具体情形,三哥可能也记不清了,也无人能说清了。2011.5杭州粉丝见面会上,三哥聊到坐火车的话题,他存储的记忆就是“蛮过瘾”的。
      5岁的小男孩和妈妈第一次出远门,从宁波到遥远的香港,坐了几天几夜的火车,这无疑是一次难忘的旅行。南下的列车,将苗家一分为二,从此山长水远,未识人事的小三哥并不知道这些意味着什么,前方会有什么样的未来在等待他,他在母亲的怀抱里沉沉的睡去。车窗外是连绵起伏的山脉和一望无垠的稻田,家乡定海就在他的憨甜的梦中渐行渐远了。


      4楼2020-02-17 13:26
      回复
        ● 1964年 6岁 香港生活
        香港红磡唐楼
        唐楼是中国南方和香港地区的特色民居,香港大多数的人都有住过唐楼的经历。三哥在《志云饭局》中提到过的板间房,应该就是指唐楼里的。三哥随母赴港,与父团聚后,就居住在红磡的某唐楼内。
        那个年代,香港每年都有大量的移民难民涌入,三哥一家和所有移民一样,开始慢慢融入香港的生活,香港发生的一点一滴的变化,都和他的生活密切关联。那时的生活场景中值得一提的是正值旱灾,政府限制供水,每天只有四小时有水供应,市民需要每次存四天份量的食水,而唐楼通常又水压不够,如果下层的住户在供水时把水龙头大开,水就不能到达上层的住户。当上层发现下层有人大开水龙头时,上层住户就会大叫“楼下闩水喉”。
        【背景资料】唐楼是中国华南及香港一带建造于20世纪初期至1960年代的建筑。部分唐楼有有柱或无柱的骑楼,部分则设有露台。唐楼往往是商住混合的,地面的一层通常为商铺,其他楼层是住宅。通常会由其中一位住客“包租”,称“包租公”或“包租婆”。包租者再将唐楼单位划分为房间分租,通常最少分为“骑楼房”(亦称头房,面积较大及光线充足)、中间房、尾房;很多时更会在厨房或厕所上设置“阁仔”出租,也有将单位细分为“床位”。


        5楼2020-02-17 13:26
        收起回复
          第二篇 少年 1965—1975
          ● 1965—1971年 7—13岁 小学
          不确定三哥是哪年几岁上的小学,查阅维基百科资料显示,香港在1971年推行强制六年制小学教育,再根据三哥自述十七岁中学毕业来推算,应该是1965年入读小学,1971年小学毕业。具体在哪所小学就读,无资料记载。
          与母相依为命
          来港之后,三哥与母相依为命。苗爸爸因为要养妻活儿,长年出海远航,很少在家。小男孩的印象中父亲高大伟岸,就像一位巨人,小三哥十分依恋爸爸,只要爸爸回到香港,走哪儿都会跟到哪儿,每次送父离港远航都难舍难离。这种离别的痛楚,三哥体会深刻,令崇拜父亲的他决定再也不要做海员,他不想让他的儿子再有这样的经历。
          唐楼下的士多店前留下他和父亲的黑白影像。任时光匆匆,父爱仍如山一样的存在,不会减少一分一毫,反而更加厚重沉甸。

          【背景资料一】60年代香港最萫名的航运公司有包玉刚的环球航运、董浩云的东方海外及赵从衍的华光航运。苗爸爸供职的应该是董氏的东方海外货柜航运公司。
          【背景资料二】1965年,邵氏电影公司及利孝和等人为首的香港电视集团,成功投得香港免费无线电视牌照。1967年11月19日,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正式启播,成为第一间提供免费电视广播的公司,香港电视正式进入TVB时代 。


          6楼2020-02-17 13:26
          回复
            第三编 (上) 青年 1976—1984
            ● 1976—1978年 18—20岁 木匠学徒
            三哥就读中五时,苗爸爸因患上癌症失去了工作能力,而从小就不爱啃书,下课了就做街童的三哥自觉不是读书的料,为养家糊口中学尚未毕业便辍学。苗爸爸也在为三哥的将来积极打算,出于浙江人勤勉务实的个性,苗爸爸觉着荒年饿不死手艺人,有一技傍身是最重要的,于是,三哥在父亲的引荐下进入了当时很有前途的红木家私行业。
            三哥在访谈中提到楦姿家私,有点艺术性的,应该也不是普通木匠那么简单。可是木匠始终是木匠,做学徒薪水少,又要受师傅盘剥,这让当时年青气盛的三哥颇为不满,因薪水问题,师徒分歧日益严重。
            【背景资料一】70年代,香港的文化进入重整与复兴,因为地缘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中西并蓄,东西兼收。既打造了香港最有代表性的武打明星李小龙,又吸引了西方歌手如猫王和披头四出现。香港的广播电视事业也飞速增长,在当时,一般的电视剧都有约80至120集,黄金时间,每晚都能吸引约66%的电视观众定时收看,总计约200-300万人。当时的电视剧主题曲亦帮助粤语流行曲的重生。
            【背景资料二】1975年,日本的幪面超人特摄片于香港首播。小童都为此着迷。他们模仿一些角色在天上飞的姿态,但因而受伤。该套特摄片系列因常会误导小童从高楼上飞跃而下,一度被香港政府下令丽的电视台(亚洲电视前身)停播。


            7楼2020-02-17 13:27
            收起回复
              ● 1979年 21岁 报名电视艺员训练班
              做学徒很少的薪水,只得250蚊。做木匠,养不了家,这是三哥三年木匠学徒生涯的心得。三哥有了换行的想法。可是即使是薪水很少的学徒职位,轻易放弃也是有风险的,苗爸爸的病在船公司的帮助下,虽然治好了,但失去了工作能力,如果三哥连学徒这份工也没了,这个家庭就彻底没了经济来源,而且这还不仅仅是一份薪水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个家要何去何从?
              小小木匣一样的电视里翻来覆去的在打广告,TVB电视城艺员培训班正在招收学员。艺员们风风光光的在里面走来走去,好不令人心动,也许可以试一试?这比木匠学徒好玩太多了。年青人看似不靠谱的异想天开,竟然得到苗爸爸的理性支持,父子达成协议,给三哥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里如果在TVB没有前途,他就得乖乖的回来做木匠。
              三哥很快就填好了一份TVB艺员培训班的报名表,一纸报名表成就了三哥人生中的第二次转折。


              8楼2020-02-17 13:27
              回复



                11楼2020-02-17 13:42
                回复
                  2025-08-07 15:33:0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2楼2020-02-17 13:44
                  回复
                    ● 1982年 24岁 开始走红,恋上戚美珍
                    美珍真美
                    三哥和传说中的前女友姚凤丝,有过一段短暂的暧昧,缺少方向感的懵懂恋情无疾而终。恰于此时开拍新戏,三哥和同为TVB力捧的戚美珍合作,戚美珍是培训班里的小师妹,EYT的欢乐小花,年轻人的心里开始长草,那点子心事,暗地里就密密堆积。可是三嫂打从出道就是御姐范,欢乐今宵的傲娇小花,号称靓绝五台山的电视城五丽人之一,艳若桃李,冷若冰霜,并不是那么容易追求的,更何况裙下早就云集了一众追求者,在众多的竞争对手里,三哥各方面都并不是最突出的一个。
                    飞越十八层
                    所谓戏剧人生,《飞越十八层》的意义正在于此,它不只是让三哥开始走红的一部TVB剧集,更是他收获真爱的上天恩赐。从那时三哥的作为可以看出,他是有多喜欢挑战有难度的事,他识得把握机会,一部剧合作下来已突破重围,苗戚的关系已非往日可比,他们已不是普通朋友那么简单的关系了。
                    初露锋芒
                    TVB待艺人务必是人尽其用,物尽其材,像三哥这样刚刚出道的艺人,更是被填鸭式的灌工作量,一年要排上五六部剧的档期。入了这行就必须适应这样黑白颠倒的片场生活,虽然辛苦,但新鲜感和挑战性更能激发年轻人的斗志。和周润发、赵雅芝,米雪等当时已是一线红星的前辈合作,多了观摩和学习的机会。初生牛犊不畏虎,天赋与悟性上乘的三哥与大牌们同场献技,毫不怯场,不输阵仗,完全没有新人的缩手缩脚,畏葸不前。如果你能细细品评,在同一年度的《苏乞儿》和《飞越十八层》这两部剧中,你会发现,三哥表现出了他驾奴马坤和黄秋发这两类角色的能力,他可以苦难沉重,心机深沉,也可以嬉皮笑脸,轻浮搞笑,可以正正经经,仪表堂皇,也可以无厘头式的搞怪顽皮,他极具潜质,戏路宽广,是天生该吃这行饭的人才。三哥在这一年获得了华侨晚报十大电视明星金球奖,是他演艺生涯中的首个奖项。
                    这一年,三哥第一次走上大银幕,主演电影《蜈蚣咒》。
                    【背景资料一】当年作品:
                    电视剧:
                    《香港八二》(特别客串)
                    《戏班小子》(男三)
                    《苏乞儿》(男三)
                    《神女有心》(男一)
                    《飞越十八层》(男一/代表作)
                    电影:
                    《蜈蚣咒》
                    【背景资料二】《飞越十八层》(英文:You Only Live Twice)是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制作的时装神话电视剧,全剧共20集。1981年拍摄,1982年播映。影片讲述意外横死的黄秋发,死后误闯地狱。为了还阳,发答应替魔鬼收买灵魂,并寄身於富商商振宇身上。主演苗侨伟和戚美珍因为这出电视剧而相识,拍拖八年后结婚至今。


                    14楼2020-02-17 13:51
                    收起回复
                      ● 1983年 25岁 首献经典
                      射雕英雄传
                      武侠文化是香港影视的重要内容与标识,TVB每年都会有计划地拍摄大型古装武侠连续剧,令人出乎意料的是,1983年的《射雕英雄传》在刚刚打开国门的内地播映后,引发万人空巷,全民追看的热潮,眨眨眼的功夫,主演翁美玲,黄日华,苗侨伟,已红遍大江南北,并红到发紫。
                      杨康
                      三哥淋漓尽致地演绎了杨康这个悲剧色彩浓郁的复杂角色,他娇媚顽皮淘气,又心智成熟老道,气质端正高贵,又诡计多端恶毒,风流轻薄又痴心情长,美貌俊俏又心狠手辣,三哥把TVB培训的表演技巧和实践心得悉数用上,在他的演绎塑造下这一人物形象远远地超越了金庸原著,杨康高贵地邪恶,轻佻地深情,温柔地杀人,颠倒众生,迷乱观众的是非观,怎不令人拍案叫绝。很多人说经典可以被复制,但苗康或许是个例外吧?
                      出演“杨康”后,三哥大红特红,迎来了演艺事业的第一波高峰,知名度空前高涨,时至今日83版《射雕》仍在发挥效力。可也正因如此,杨康成了那个时代在三哥的演艺生涯上打下的烙印,难以磨灭,难以超越,一辈子总有人跟在后面叫“杨康”、“杨康”,是三哥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15楼2020-02-17 13:53
                      回复
                        五虎将
                        1983年9月,无线举办一个大型综合性节目“星光熠熠劲争辉”,刻意让苗侨伟,汤镇业,黄日华,刘德华,梁朝伟联袂出场,并由邵逸夫亲自冠名为“五虎将”。这是TVB的组合营销策略,目的是为了打造新一代偶像群,强势占领收视高地,火拼竞争对手。五个风华正茂的漂亮小伙,或忠厚,或高贵,或机灵,或英挺,面对众口难调的电视市场,TVB成功地提供了总有一款适合你的无死角推销。
                        那是一个属于他们的时代,五个同为草根的普通香港青年,在电视城里汇合了,成长了,成熟了,他们的出现,取代了郑少秋、周润发们垄断的电视荧屏,他们轮番上阵,在公仔箱里演绎了无数人间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春逝秋凉,伴随成千上万的港人,度过了无数的夜晚,他们是多少人的心目中那些年追过的偶像啊!用红极一时,如日中天来形容80年代的这五个年轻人,一点也不过份。关于他们的传说,电视城里至今还有隐约的耳语。
                        识于微时,恰同学年少,五虎们来自纯真年代的那份友情,在历经风霜雨雪,沧海桑田,依然延续着。

                        【背景资料一】当年作品:
                        电视剧:
                        《播音人》(男二)
                        《赖布衣》(男一)
                        《赖布衣之妙算玄机》(男一)
                        1983版《射雕英雄传》(男二/代表作)
                        电影:
                        《暗渠》
                        【背景资料二】五虎将是80年代初无线电视台孕育打造的第二代小生班底。汤镇业毕业于第8期艺训班(1979年),黄日华、苗侨伟是第9期学员(1980年),刘德华是第10期学员(1981年),梁朝伟则是第11期(1982年)学员。年龄由大到小排序:苗侨伟,汤镇业,黄日华,刘德华,梁朝伟。
                        【背景资料三】1983年版《射雕英雄传》是射雕之经典,尤其对于70年代和80年代出生的一辈人来说,更是其儿童时的梦想。虽然现在看来当时的武打效果和拍摄技巧没有现在先进,但里面黄日华、翁美玲、苗侨伟等著名演员的精湛演技,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1983年版射雕英雄传也是20年以来继央视《西游记》、台视《新白娘子传奇》等之后仍受广大电视台不断热播的十大经典电视剧之一。


                        16楼2020-02-17 13:55
                        收起回复
                          ● 1984年 26岁 苗翁搭档‘荧屏情侣’ 创造辉煌
                          古装美男
                          《射雕英雄传》之前三哥少有古装作品,自杨康之后,TVB猛然醒悟,苗侨伟是如此的俊美,如此的风流,如此的适宜古装,如此的不可多得。他扮上装后,身段颀长,玉树临风,脸庞俊俏,眉眼含情,仪态端庄,气度雅致,贵气天生,卓尔不群。这样的古装美男放着不用,实在暴殄天物!TVB马不停蹄,立刻安排他和同样因演《射雕英雄传》的黄蓉而大红大紫的翁美玲情侣档出演剧集《决战玄武门》。三哥自此成了古装人,一部接一部的古装剧,或风流才子,或游侠剑客,或江湖浪子,也因此赢得了80年代TVB古装第一美男的称号。
                          杨康和黄蓉谈情说爱
                          苗侨伟的龙章凤姿,翁美玲的慧黠伶俐,杨康和黄蓉谈情说爱,竟然天衣无缝,丝丝入扣,电视台一见如获至宝,忙不迭让他们成双成对,一口气主演了《决战玄武门》、《天师执位》、《楚留香蝙蝠传奇》、《生锈桥王》四部剧集,《天师执位》更创下当年平均61点的最高收视骄人战绩,成为TVB历史以来至今收视第二高的剧集,粤语主题曲《谁可改变》唱到街知巷闻,一时间令三哥从当家小生,荣升台柱。
                          他们在戏里华美英伟,俏丽妩媚,神仙眷侣一般,观众宛如被灌了迷汤,早已人戏不分,硬生生坐实了他们是“荧屏情侣”。电视台的造势力捧,一时间让苗翁档抢尽前辈的风头,成了当年最炙手可热的金童玉女配搭,登台、演唱、访问、综艺节目亦接踵而至,苗、翁二人的演艺生涯都达到了辉煌的顶点。除了香港,更红遍东南亚、美、加等华人区!


                          17楼2020-02-17 13:58
                          收起回复
                            原来你还在这吧发了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20-02-17 14:27
                            收起回复
                              2025-08-07 15:27:0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梅艳芳,一段火花
                              很多人都很惊讶,三哥也曾是梅艳芳的恋人?这两个在艺坛上无甚交集的人,竟然还擦出过一段火花?是的,他们于1984年合作过一部剧集《香江花月夜》,这是梅艳芳主演的唯一一部剧集,而戏中阿梅的情侣凌宇深就是苗侨伟饰演的。
                              三哥承认和梅艳芳有过一段短暂恋情,在83年底84年初时擦出过火花,但很快熄火,当时俩人还未合作拍摄《香江花月夜》。当时的他已和戚美珍分手,但仍有联络。有媒体传言三哥一脚踩两条船,更指梅艳芳因三哥身边另有红颜而提出分手。在笔者看来,梅艳芳对三哥的态度是认真的,三哥对梅姐、对三嫂的态度也是认真的,情路漫漫,难免会遇到一些枝蔓纠结,分岔口何去何从时,显然他的感情指针更多的偏向于戚美珍,三嫂当时给他的感觉是她更需他,更依赖他。当年的梅姐清纯可人,颇似日本的山口百惠,但阿梅不是山口百惠,命运安排她如蜡烛般闪耀着光,直到生命的终结。
                              苗大侠
                              外形花弗,其实内心专情,不得不说,三哥多多少少有些神似楚留香,“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随缘披发独行,未尝镜染尘,淡看世事似浮云,随风去无痕。何妨花气袭人,愿凭天指引,任由过去事莫再寻,留情意不惹恨,对酒狂歌,一剑独往,何秋露寒侵发,人生百感,轻舟掠过,万里白雪洗我心……
                              三哥应该是更偏爱楚留香这个角色的,豪爽,热情,开朗,温柔,仗义,爱笑。演多了古装武侠剧,三哥顺理成章的就有“苗大侠”的绰号。


                              IP属地:马来西亚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0-02-19 10:0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