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花学园吧 关注:60,957贴子:1,213,863

【Asaca&Rum】羽案暗号各种理解汇总及可能性分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上海1楼2020-02-26 20:52回复
    各位柯南(主线)迷们大家好,去年我在米花吧内写了“浅香虚构论”http://tieba.baidu.com/p/6043233823,大致的意思是:“浅香Asaca”是组织为了掩盖羽田浩司真正想传达的“Carasuma乌丸”,从其中去掉“Rum朗姆”而“虚构”出来的人物——浅香Asaca,这样一下子提升了若狭留美是朗姆的嫌疑。当然这并不代表“浅香虚构论”就不能适用于胁田朗姆的情况,可能还是有部分柯迷没有理解我所表达的【虚构】的意思,确实有一些歧义。因此,本帖将换一种更为直观的形式来解读羽田案的暗号,尽量多地列出暗号的各种理解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新想法。


    IP属地:上海2楼2020-02-26 20:55
    回复
      2025-08-10 01:13:3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Python是一种编程语言(不知道的当科普),它里面的赋值方式类似一种【贴标签】的形式。
      举个例子:
      a=1
      b=1
      第一条语句系统在某个内存空间里建立了一个【1】的【对象】,然后把【a】的【标签】贴在了【1】上;第二条语句把【b】的【标签】贴在的【1】上。也就是在一个【对象1】上同时贴着【a】和【b】两张【标签】。

      想象一下,将【人】类比成【对象】,将【名字,代号,绰号等】类比成【标签】,一个人一般来说至少有一张标签,那就是名字,当然它只是常用标签而已,并不代表贴上标签就不能撕下改成其他的。像若狭留美、胁田简则、Rum、浅香这些都可以视为标签。“浅香虚构论”就能理解成,【浅香】这张标签在羽田浩司案前是没有的,不存在的,有人在羽田浩司案后因为某些原因创造了这张标签。


      IP属地:上海3楼2020-02-26 20:58
      收起回复
        那么,现在我们就用贴标签的方法把各种可能性给列举出来,可以肯定的是羽案后,Rum和浅香这两张标签是实打实存在的。Rum的标签应该就贴在若狭和胁田其中之一(此贴默认排除黑田Rum,暂不考虑Rum继承的情况)。浅香这张标签我觉得不能贴在任何一人身上,因为作为“嫌疑人”的标签应该没有人会继续使用,即便羽案前有这张浅香的标签,羽案后也只能隐姓埋名撕掉这张标签。所以接下来主要就讨论,羽案前Rum和浅香这两张标签存在吗,存在的话怎么贴呢?
        (注:浅香这张标签如果在羽案前就存在默认贴在若狭身上,贴在胁田身上的情况自行脑补)


        IP属地:上海4楼2020-02-26 21:00
        回复
          A、若狭rum情况下的“rum浅香前定论”
          B、胁田rum情况下的“rum浅香前定论”


          A情况类似于若狭=asaca=rum,B情况类似于asaca+rum=乌丸
          这两种情况,与1008话优作解读暗号的方式是相违背的(浅香虚构论的时候就说了),羽田浩司在死亡前留下的信息大概率是明确一个人的。假如浩司确实传递的是asaca,rum而碰巧合成了乌丸,那他同时获取asaca和rum的概率也是很低的。A情况问题在若狭不会把两张标签都暴露,B情况问题在若狭胁田行动代号一个日语,一个酒名不协调,而且还都暴露给浩司。


          IP属地:上海5楼2020-02-26 21:02
          回复
            C、若狭rum情况下的“浅香后定论”(原浅香虚构论1)
            D、胁田rum情况下的“浅香后定论”(原浅香虚构论2)


            这两种情况就是“浅香虚构论”所表达的意思,asaca浅香是羽案后才被创造的标签,朗姆为了掩护“乌丸”而在“carasuma”上做了减法,拆成了“asaca”和“rum”不但在17年前延缓当时红方的调查,还有效干扰了现在柯南和秀一的推理。这是一种利用了“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心理诡计。
            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事物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并且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
            近因效应是指最新出现的刺激物促使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当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或者原来的印象已经淡忘时,新近获得的信息的作用就会较大,就会发生近因效应。


            IP属地:上海6楼2020-02-26 21:03
            回复
              当柯南秀一解出那八个字母时并不能第一时间就联想到乌丸,日语光八个字母就能有很多种拼法,在没有头绪的时候,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和案件相关的人和物,那么浅香无疑就是最符合的那个,这就是近因效应。
              柯南秀一去掉asaca得到rum,由于rum也恰好是他们先前已知的信息之一,于是会更相信这样的解读是对的,而忽略了本身浅香信息是伪造的可能性,这就是首因效应。
              C情况和D情况的就暗号的解读来说可能性远大于A和B。C情况若狭朗姆,胁田甚至可以不在羽案现场,具体身份还有争议。D情况胁田朗姆,若狭身份就定死了。


              IP属地:上海7楼2020-02-26 21:04
              回复
                E、若狭rum情况下的“rum后定论”
                F、胁田rum情况下的“rum后定论”


                按照优作解读暗号的方式,asaca和rum同时出现为巧合的概率很低,也就是说asaca和rum至多只能有一个标签在羽案前就存在。所以我们在考虑“浅香虚构(后定)论”时,不要忘记另一种情况——“rum后定论”。
                组织是什么时候才开始用酒代号的?至少在漫画中我还没有看出来有明确的信息。小哀作为组织药物研发精英有sherry的代号,而同样作为药物研发精英的宫野夫妇至今没有给出过代号。至少我记忆里青山访谈是没有明确表示他们是有代号的,只知道宫野爱莲娜被称为“坠入地狱的天使”。而宫野夫妇失踪于18年前,也就是在羽案前,所以在羽案前组织是否已经用了酒代号是不确定的。

                当然,有人会说Gin在953话提到了【rum在17年前失手的工作…】,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贴着rum标签的人在17年前处理羽案时有了失误,所以并不能确定rum这张标签是在羽案前就存在的还是羽暗后才有的。


                IP属地:上海8楼2020-02-26 21:11
                回复
                  2025-08-10 01:07:3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要使调查者落入asaca+rum的陷阱,必须尽可能减少调查者的怀疑。如果调查者对于从“carasuma”中去掉“asaca”后得到的“rum”一无所知,那么就可能会重新解读原来的暗号。其实无论浅香这张标签是否在羽案前存在,调查者一开始在阅读羽案资料的时候会因为“首因效应”默认浅香是羽案前存在的,所以只有调查者知晓rum标签存在且贴在某人身上的时候,整个误导才能大概率有效。
                  因此,E和F的情况表示在17年前的羽案发生后,红方(其中包括赤井务武)开始调查,组织的二把手发现了羽田浩司的暗号指向boss乌丸,担心被其他人看出,于是设置障眼法,从“carasuma”中去掉已知的“asaca”(若狭朗姆情况下一定是已知,胁田朗姆情况下需要在羽案中得),得到“rum”的新标签。
                  在此之后,组织还需要一种方式把“rum”这张新标签间接暴露给调查者。这里的【暴露】类似一种“打预防针”,并不是直接将组织或者rum与羽案凶手联系起来,而是让小部分调查者(类似柯南秀一)在解开得到八个字母去掉asaca后尽可能将“rum”和羽案联系起来,而不去怀疑到“乌丸”。


                  IP属地:上海9楼2020-02-26 21:14
                  回复
                    组织采取的方式就是用酒代号命名成员,因为“rum”是一种酒名,以此才能产生联想。假如羽案后出现了一群用酒代号命名且富有神秘感的人进行犯罪活动,引起一些国际调查组织的注意(就现在看确实红方各派都在调查组织),那么小部分调查者被误导看出了“asaca+rum”,又由rum与用酒代号命名的组织而产生联想,羽案在他们看来就只是组织犯下的众案中的一桩而已,并不会发觉背后其实暴露了boss乌丸。
                    因此,即便水无不给秀一发rum出动的短信,柯南和秀一之后同样会因为rum是酒名大概率为组织成员的想法而被误导。知道组织存在=知道酒命名法,所以其实任何在组织的卧底如果有机会接触羽案信息大概率也都会被误导的,这也是为什么组织卧底再多也不会增加boss身份暴露的风险,17年来除了优作(务武也可能识破)红方都被rum骗的团团转。
                    不过,“rum后定论”有一个问题,从日语8字母减去已知日语5字母后剩下的3字母能组成日语或者英语的概率理论上会比从日语8字母减去已知英语3字母后剩下5字母能组成日语的概率低。虽然从结果来看是做到了,但不可否认E、F比C、D更有巧合性。


                    IP属地:上海10楼2020-02-26 21:18
                    回复
                      G、若狭rum情况下的“rum浅香后定论”
                      H、胁田rum情况下的“rum浅香后定论”


                      “浅香后定论”强调的是诡计陷阱的开始环节,需要制造“浅香”作为嫌疑人的标签,让调查者先入为主地把asaca从8字母中剔除得到rum。“rum后定论”强调的是诡计陷阱的收尾环节,需要制造“rum”标签并且贴在人身上,使调查者产生朗姆和羽案相关的联想,才能真正干扰推理,转移注意力。
                      G情况和H情况就是上述两者的结合,即羽案前没有rum这张标签,同时也没有asaca这张标签。诡计陷阱设计的细节和原理的90%也是两者的结合(就不多阐述了)。
                      剩余10%不同在于那八个字母的拆法。已知的只有“carasuma”,为什么偏偏选择了asaca+rum而不是其他的方案?对于暗号制造者来说,在短时间内要想从“carasuma”去掉一个词得到另一个词,若没有现成的代号,往往会从自己熟悉的东西比如名字开始去试,而若狭留美(如果若狭真名中确实有留美的话)的留美日语是rumi,其实和rum是近似的。这样考虑的话,在“rum浅香后定论”的情况下,若狭是朗姆的概率会比胁田大。


                      IP属地:上海11楼2020-02-26 21:33
                      收起回复
                        浅香虚构论确实挺有意思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0-02-26 21:33
                        回复
                          我觉得暗号解读是最难的,不知道老贼是否先想好用乌丸作暗号。。。
                          假如没有asaka rum,安室不会在背叛的舞台见猫哥,红茶谈话也就没了。。


                          13楼2020-02-26 21:33
                          收起回复
                            朗姆篇已经接近尾声,或许未来的1050话老贼就会搞事情。赶在那之前我重新把羽田浩司案暗号的理解进行整理总结,相信最后的真相大大大概率是此贴的八种暗号解读方式之一,大家可以自由站队,结果如何就看青山怎么写吧~
                            -------------END-------------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0-02-26 21:37
                            回复
                              2025-08-10 01:01:3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代号后定论似乎有可能呢,20年前的贝姐就是一个比较可疑的存在,至少她现在在组织成员的眼中是29岁的女演员克里斯温雅德——贝尔摩德,如果不想被人怀疑年龄上的问题,她之前很可能是以一个没有代号的成员的身份单独行动…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0-02-26 21: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