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448,177贴子:10,043,928
  • 7回复贴,共1

贾府外的世界一步步走向衰败的现实背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一只黏糊糊的笑笑

正如同贾府从兴盛一步步走向家亡人散的结局,《红楼梦》整本书若隐若现的背景环境也在一步步走向衰败。受限于影视剧的表现方式,很多由影视剧入手初读《红楼梦》的读者都会忽略这些细节。写这篇文章,笔者只是希望对《红楼梦》真正有兴趣想深入理解的朋友,能够真实了解这本书前八十回时隐时现的社会背景,摆脱一些影视作品带给自己的固有印象。因为篇幅限制,我解析的点不多,且每点只举一个例子,大家可以在评论区增加细节案例。
一、天气极冷
其实目前所有关于《红楼梦》的影视剧里,人物穿着都是不太准确的。看10版的时候,笔者分分钟要替这些大冬天穿纱的哥儿姐儿们捏把汗。因为第14回就介绍了一个背景,表示当时天气极冷:
……昭儿道:“二爷打发回来的。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二爷带了林姑娘同送林姑老爷灵到苏州,大约赶年底就回来。二爷打发小的来报个信请安,讨老太太示下,还瞧瞧奶奶家里好,叫把大毛服带几件去。”……
我们在这里不去探究贾府的具体所在地。我们知道,贾家原是在“金陵”,也就是南京,南京已经在苏州的北边了,而贾府在南京以北,第七回写薛宝钗将冷香丸从南带至北,也就是说,贾府是比黛玉家所在的苏州要往北的一个地方。
这段话的关键在于两点:1,林如海是九月初三去世的,合到现在的公历大约是十月初;2,昭儿说这个时候需要带“大毛衣服”。这个“大毛衣服”,后面还出现过一次,就是袭人的妈去世了,袭人要回家:
……凤姐儿笑道:“这三件衣裳都是太太的,赏了你倒是好的;但只这褂子太素了些,如今穿着也冷,你该穿一件大毛的。”袭人笑道:“太太就只给了这灰鼠的,还有一件银鼠的。说赶年下再给大毛的,还没有得呢。”凤姐儿笑道:“我倒有一件大毛的,我嫌风毛儿出不好了,正要改去。也罢,先给你穿去罢。等年下太太给作的时节我再作罢,只当你还我一样。”……
袭人的妈去世的时间比较明确,是接近年底的时候,大观园的姐姐妹妹们在芦雪广起诗社,大雪下了一天一夜还在下。这个时候很冷了,所以大家都要穿“大毛衣服”,这里面有一段关于林黛玉这个时期穿着的描写,可以作为参考:
……黛玉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束一条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头上罩了雪帽。……

这已经是年底最冷时黛玉的打扮了,可昭儿却透露出一个信息——这一年的阳历十月左右,在苏州居然就要穿这样的“大毛衣服”!有人说是因为黛玉和贾琏年底才回来,才需要穿厚的,但是这也说不通,这两人如果真的需要,就不能在路上买来穿吗?贾府和林家又不是没钱,这个时候离年底还有三个月左右,两件衣服还是来得及做的。况且林如海发消息过来的时候已经说病重了,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让黛玉去奔丧了,这两个人难道还觉得林如海身体能好转,走的时候不带冬天穿的衣服吗?
所以只能是一种情况,他们想买,却来不及做,因为天气已经冷到他们认为等新做的话就会被冻着的程度了。这两人被冻了一个猝不及防,丝毫没想到“九月初三”的苏州就已经冷得不行了。当然这个时候可能用不着穿“大毛衣服”,但是贾琏意识到这样的天气用不了灵柩到苏州,他俩就要被冻成冰棍陪林如海一起进棺材,大毛衣服拿来有备无患。我们也可以看到,昭儿回到贾府,凤姐就让他连夜打点衣物。可怜的昭儿大概连觉都没在家好好睡一睡就连夜回扬州了。
二、自然灾害严重,开始有爆发饥荒的前兆
第39回,刘姥姥二进贾府的时候,有个细节很有意思:
……又有两三个丫头在地下倒口袋里的枣子倭瓜并些野菜。……刘姥姥因上次来过,知道平儿的身分,忙跳下地来问“姑娘好”,又说:“家里都问好。早要来请姑奶奶的安看姑娘来的,因为庄家忙。好容易今年多打了两石粮食,瓜果菜蔬也丰盛。这是头一起摘下来的,并没敢卖呢,留的尖儿孝敬姑奶奶姑娘们尝尝。姑娘们天天山珍海味的也吃腻了,这个吃个野意儿,也算是我们的穷心。”……
我们关于这段的印象被87版堆的诱人硕大的瓜果蔬菜影响太深了,所以很多人认为《红楼梦》的背景应该是风调雨顺的太平盛世。可如果仔细看书,刘姥姥带来的并不是什么好东西,大枣倭瓜都是极容易生长、生长周期短、容易结果的作物,甚至还有野菜,平儿在给刘姥姥打点行李时也说了“你只把你们晒的那个灰条菜干子和豇豆、扁豆、茄子、葫芦条儿各样干菜带些来”,可见刘姥姥带来的就是这些容易生长的作物而已,还都是晒干储存的,是不是当年摘的还很难说。真的是风调雨顺的太平盛世的话,刘姥姥这样会做人的人,会用这些东西来走贾府这样的亲戚吗?况且刘姥姥二进贾府虽然不是打秋风,但也是有求而来,平儿说她问贾府要了四样药,也就是说刘姥姥其实是来换药的。刘姥姥能带这些东西来贾府换药,说明这些东西在乡下已经算不错的了。

第53回乌进孝交年租时,和贾珍贾蓉有一段对话,有一种比较根正苗红的看法是为了体现贾府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乌进孝忙进前了两步,回道:“回爷说,今年年成实在不好。从三月下雨起,接接连连直到八月,竟没有一连晴过五日。九月里一场碗大的雹子,方近一千三百里地,连人带房并牲口粮食,打伤了上千上万的,所以才这样。小的并不敢说谎。”……乌进孝道:“爷的这地方还算好呢!我兄弟离我那里只一百多里,谁知竟大差了。他现管着那府里八处庄地,比爷这边多着几倍,今年也只这些东西,不过多二三千两银子,也是有饥荒打呢。”……
乌进孝的字面意思很明白,就是这一年天气极端恶劣。如同今年的杭州,从元旦到三月份一直在下雨,太阳离家出走三个月。乌进孝这段更可怕,从农历三月到八月一直在下雨,下了五个月,几乎半年!而且农历三月到八月是农作物最容易生长、最容易出产量的季节,这五个月里一直下雨可不是要命吗?好不容易不下雨了,又是一场大冰雹,这一年说颗粒无收都不过分。也真的难为了乌进孝还能交这么多东西。
异常严寒的极端天气导致自然灾害严重,以田地为生的农民没有产量,吃不上饭,就是爆发经济动乱和饥荒的前兆。
三、物价飞涨
第61回的厨房大战非常精彩,大观园各方势力从下人们开始互相倾轧,直至上层。迎春因为生性懦弱,厨房的人便看轻她,当然也连带着她的丫头。所以迎春的大丫头司棋想要个蒸鸡蛋,就引得厨房主管柳家的一篇长篇大论:
……柳家的道:“就是这样尊贵。不知怎的,今年这鸡蛋短的很,十个钱一个还找不出来。昨儿上头给亲戚家送粥米去,四五个买办出去,好容易才凑了二千个来。我那里找去?你说给他,改日吃罢。”……柳家的忙丢了手里的活计,便上来说道:“你少满嘴里混唚!你娘才下蛋呢!通共留下这几个,预备菜上的浇头。姑娘们不要,还不肯做上去呢,预备接急的。你们吃了,倘或一声要起来,没有好的,连鸡蛋都没了。你们深宅大院,水来伸手,饭来张口,只知鸡蛋是平常物件,那里知道外头买卖的行市呢。别说这个,有一年连草根子还没了的日子还有呢。……
十个钱一个鸡蛋是什么概念?我们按照一两银子等于1000枚钱计算,王夫人身边的大丫鬟金钏玉钏,每人每月才一两银子,更不要说柳家的这样的下人。司棋这一碗鸡蛋差不多等于柳家的1/10的月薪,自己不掏钱,又没有什么势力背景,柳家的也不求她办事,凭什么帮她垫? 在柳家的口中,这时已经出现“连草根子都没有”的年景了。这并不是耸人听闻,柳家的也没有非常夸张。我国刚建国的时候经历过很严重的自然灾害,饿殍遍地、五谷不收的日子,实际上离我们并不遥远。
作者的思路非常明确,从天气寒冷到自然灾害、农作物歉收,再到物价飞涨,这时已经牵连到了贾府中下层的生活质量了。
四、强盗出没
强盗每朝每代都会有。《红楼梦》里也有,虽然不多,但是值得我们关注。
强盗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很早,是在好了歌的注里,“保不定日后做强梁”的批语明确写了“柳湘莲一干人”,强梁就是强盗。因为柳湘莲属于长得很帅的小鲜肉,很多人都很难把他和强盗想到一起。但其实柳湘莲最终做强盗也并不是没有可能:
……那柳湘莲原是世家子弟,读书不成,父母早丧,素性爽侠,不拘细事,酷好耍枪舞剑,赌博吃酒,以至眠花卧柳,吹笛弹筝,无所不为。因他年纪又轻,生得又美,不知他身分的人,却误认作优伶一类。……


IP属地:天津1楼2020-03-24 08:18回复
    古代人也看脸,柳湘莲实际上是个好武善斗爱赌博吃酒的社会边缘人物,只不过他因为长得好看,才艺又多,才有机会跟宝玉薛蟠他们认识。要知道宝玉他们一起玩的朋友也都是冯紫英这种正儿八经的世家子弟,最不济的也是蒋玉菡这种在王爷们面前吃得开的。而柳湘莲却一贫如洗:
    ……湘莲道:“这个事也用不着你操心,外头有我,你只心里有了就是。眼前十月初一,我已经打点下上坟的花消。你知道我一贫如洗,家里是没的积聚,纵有几个钱来,随手就光的,不如趁空儿留下这一分,省得到了跟前扎煞手。”……
    柳湘莲是完全不留钱的类型,用今天的话讲就是月光。他修秦钟的坟,也不过是拿了几百钱而已,并不是大修,就这几百钱也要提前攒。年景好的时候,他给大户人家串串戏,还有个正当职业收入,随着年成越来越糟糕,田上能给地主大家族的钱也一定会越来越少,这些大户人家还能有闲钱去请这些戏子们在家摆酒吗?柳湘莲这样的人没有生计了会怎样?文艺特长给他挣不来钱了,好武善斗的他会不会靠抢劫为生?
    这个时候我们还只是猜测的话,第66回里,红楼梦的世界里第一次直接出现了强盗:
    ……薛蟠笑道:“天下竟有这样奇事。我同伙计贩了货物,自春天起身,往回里走,一路平安。谁知前日到了平安州界,遇一伙强盗,已将东西劫去。不想柳二弟从那边来了,方把贼人赶散,夺回货物,还救了我们的性命。……
    薛蟠最妙的是用了一个“赶”字,柳湘莲对付强盗的过程跃然纸上。这不是某某神剧,柳湘莲武功再好,一个也不可能打得过一伙拿着武器家伙打算杀人夺财的歹徒,“赶散”而不是“打跑”,就是说柳湘莲其实可能并没有动手,只是因为他以前做了什么事,打劫的都认识他,都怕他,所以看见他才会赶紧跑。不然一个也是杀,两个也是赶,强盗们已经决定杀人夺财了,还会在乎多杀一个柳湘莲吗?
    我们之前一直有种看法,认为强盗好像像一种职业,每朝每代都会有人做。但其实做强盗是高风险的,除了一些特殊想法的人群,有活路的话谁都不会做,需要有深层次的社会背景,尤其是会杀人的歹徒。首先,社会治安不能好,不然一抓一个准;其次,贫富差距特别大,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底层人民活不下去了,才会去抢劫杀人;第三,教育缺失,社会教育体系不健全,犯罪率就会普遍高。
    《红楼梦》一个个小故事不能割裂,它的发展其实有很强的逻辑思维,“强盗”在文中很早就有提及,却在第66回才正式出现,就是因为连年的极端严寒导致了自然灾害大规模爆发,物价飞涨,农民吃不上饭交不起租,只能拉帮结派去抢劫过路商人。
    五、口粮不足
    第75回有一段很可怕的文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
    ……因见伺候添饭的人手内捧着一碗下人的米饭,尤氏吃的仍是白粳米饭,贾母问道:“你怎么昏了,盛这个饭来给你奶奶。”那人道:“老太太的饭吃完了。今日添了一位姑娘,所以短了些。”鸳鸯道:“如今都是可着头做帽子了,要一点儿富余也不能的。”王夫人忙回道:“这一二年旱涝不定,田上的米都不能按数交的。这几样细米更艰难了,所以都可着吃的多少关去,生恐一时短了,买的不顺口。”贾母笑道:“这正是‘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众人都笑起来。鸳鸯道:“既这然,就去把三姑娘的饭拿来添也是一样,就这样笨。”尤氏笑道:“我这个就够了,也不用取去。”……
    田上应该交多少米呢?根据之前乌进孝的租单,“御田胭脂米二石,碧糯五十斛,白糯五十斛,粉粳五十斛,杂色粱谷各五十斛,下用常米一千石”,贾珍还说少了。我们前面说过,明朝万历年间一石精米约合94.4公斤,宋开始一石=2斛,也就是说乌进孝一年上贡的细米(即主子们吃的)加起来也就9600公斤左右。而这些细米不止给主子们吃的,好一些的奴才们也要吃细米,比如怡红院的芳官吃的就是碧粳米。按一个人一天吃0.4公斤米来算,宝玉房里的20个丫头一年就要消耗掉2900多公斤的细米,还没有算浪费的。乌进孝一年才有9600公斤细米,怡红院就能消耗将近三分之一。从极端天气,到农业减产歉收,到流民四起强盗出没,再到物价飞涨,等到75回的时候,连尤氏这样的宁国府太太都只能吃普通的白米饭了,贾府也等不及庄头一年交一次的租子,只能拿现钱去街上买,还得定量供应,不然就买不到好的米。
    讲真,笔者对芳官一直提不起好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她是仗着自己帮柳家的在宝玉面前说了两句话,就用近乎常人无法理解的方式浪费粮食,为了气小蝉,用新买的给人吃的米糕逗鸟玩,她一句饿了,柳家的就给她做了那么多饭菜,她却说“油腻腻的谁吃这个”,吃了两口就整餐都扔了,反倒是宝玉和春燕分完了这一餐不至于全部浪费。要知道这个时候细米都是艰难的,物价飞涨到鸡蛋都难买了,芳官不过是仗着自己在宝玉跟前得脸而已,怪不得芳官的干娘说她“挑幺挑六,咬群的骡子”,王夫人把她赶出去真的是她活该。
    值得注意的是75回这段“巧媳妇做不出无米粥”后面,庚辰本有一条批语“总伏下文”,也就是说,接下来在80回以后的故事中,贾家会因为粮食极度匮乏爆发更大的事件,贾府也会一直处于这样的阴影下。结合探春所说的“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贾府在后文中必然是先自打自杀起来,最后才败家。而粮食问题很有可能是贾府自打自杀的原因之一,而且造成了难以估量的严重后果——毕竟大家要面临“草根子都没有”的日子呢,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大抵如此。
    从我们刚才分析的一整串链条来看,贾府外面世界正在一步步走向崩溃和衰败,而且是一个正在发展的大背景,这些细节会用这么多字去描写,而且描写得越来越细致,是我们不应该忽略的。贾府最终的败落,是应该和这样的社会大背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如《红楼梦》第一回就交代了“末世”的时代背景。很多人认为“末世”指的只是是贾家的“末世”,其实“末世”是整个社会大背景的“末世”。而这个“末世”指的是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的“末世”,其与《红楼梦》对“末世”的描写是完全相符的,《红楼梦》结局“白骨如山”、“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正是明末清初生灵涂炭的真实写照。胡适红学认为《红楼梦》是曹寅之孙写的曹家事,时代背景是康熙末年到雍正年间,这可是一些专家所说的盛世,并不是《红楼梦》所说的“末世”。而曹家因为骚扰驿站、亏空库银、转移家中财物获罪抄家,与贾家在“末世”大背景下先自杀自灭最终败家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更多“一只黏糊糊的笑笑”文章请关注B站“一只黏糊糊的笑笑”up主)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


    IP属地:天津2楼2020-03-24 08:19
    回复
      解得好,小冰河期一说确实存在。国事而家事。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03-25 12:23
      回复
        这种时代背景在书中若隐若现。


        IP属地:天津4楼2020-03-27 07:04
        回复
          真的不了解古代商业环境。
          古代可不像现代买东西这样方便,而且清朝内务府是对皮货垄断的,现做质量不好不说,价格也非常贵。贾琏好歹也是贾家的继承人,不可能像平民穿棉衣。对他们最经济的办法就是送过去。
          还有就是自然灾害,康熙年间正好处于小冰河期的高潮。这个没想到吧。什么清朝入关后小冰河期就结束了这是明粉意淫的。看看专业的气候研究就知道,小冰河期一直持续到1850年(开始时间有争议,又说1600,甚至有说13世纪的),高峰是1813年,又叫做无夏之年。


          IP属地:江苏6楼2020-03-27 11: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