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孩子高考的家长都说,家有考生,真的很难熬。是黑色年,是忧郁年,是苦战年……
家长很辛苦,孩子很痛苦;家长特痛心,孩子特揪心;家长愁得要命,孩子仇(恨)得想死;别人家的孩子在血拼,自家孩子在对拼(和家长)……关键是互相还不理解,更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形容高考是“烤”家长,他们都说是真的!
本人见过形形色色的学霸和学渣(我不喜欢这样的词,先用一下吧,以后慢慢讨论),知道家长和孩子们痛在哪,苦在哪。我陪伴过许许多多成功的和失败的家庭与孩子,与他们一起享受过喜悦,也分担过痛苦。
我积累了多年的经验与教训,想对考生家长们说的话非常多。今天只说一个点,就是考生家庭普遍存在的矛盾——孩子总是提不起神,睡不够,不够睡,家长却愁得睡不着,急得没法睡。只恨孩子不懂事,怪他怕吃苦,讲道理他听不进,训他就顶嘴、生气,怎么都不管用。只剩下一个办法——打,遗憾的是,已经打不过他了。不过这个行不通的办法还派生出一个办法,自己生闷气吧!
我要告诉家长朋友们的是,你只看到孩子不努力的现象,却不知道他动不起来的根源。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根子在两个字——目标。
做重要的事情,都要有目标。高考,是人生大事,甚至是家庭的大事,必须有目标,因此近期几篇文章专门讲目标。
二、漫无目的读书苦,胸怀大志动力生
(这是高考系列文章的第二篇,前一篇是《高考,也是“烤”家长》,讲第一个问题“宅式”备考利弊存,趋利避害能制胜”)
历年考生家庭经常出现的一个矛盾焦点是:家长责怪孩子不懂事,不上进,懒惰,怕吃苦,孩子却说复习已经很辛苦,受到催促甚至指责太痛苦。其实,绝大多数孩子都懂事、懂道理,都想考得好,但其中有些人确实表现得没斗志,缺毅力,吃不了苦,自己也很苦恼。这当然有好多原因,每个孩子又各不相同,但比较普遍的原因是缺乏切实的目标。有的既无报考目标,更无人生理想;有的自己无目标,只靠家长下指标;有的好高骛远,目标太高,常常感觉力不从心,引起焦虑;有的要求太低,起不到激励作用;也有的目标含糊,不停变化,患得患失。
学生有没有目标和有什么样的目标,其动力显然是不一样的,也是感觉学习是痛苦还是快乐以及苦、乐程度的重要因素。周恩来在少年时曾写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向宏大,必然动力非凡,毅力惊人,就如有了核动力。
因此,有大目标者,刻苦不痛苦,辛苦不心苦,学习成享乐,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当然不会怕苦怕累。建议家长经常和孩子聊聊社会,探讨人生,从而引导确立人生大目标。比如聊古今中外的大事件和伟大的历史人物,评论当前的疫情(课本上没有,但今年高考可以有,而且必须有)和形形色色的人物,特别是钟南山院士等奋战在武汉前线的英雄们。要善于挖掘孩子埋藏心底的向好的因子,去激发出他的人生志向,鼓励他向目标高峰攀登。
据我了解,好多考生连报考的学校目标以及专业设想都没有,也不清楚自己适合学什么(家长也糊里糊涂噢),只等考分公布后看够着什么就报什么。这是非常不可取的,既影响复习的积极性和效果,也会使报考措手不及。家长必须和孩子讨论这一问题,根据自己的理想和兴趣爱好,并咨询有经验的老师,参照所在中学历年与自己层次相近的学长们报考和录取的情况,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确定一些大学及专业的目标范围。
如果孩子不清楚自己最突出的兴趣爱好有哪些,家长也不知道(确实有好多家庭是这样的),可以通过与孩子聊天,了解他崇拜什么人,对社会上什么行业、职业以及什么人感兴趣。如果实在聊不出来,则需要仔细观察和分析,比如他看到、听到什么的时候,突然抬头挺胸,亦或聚精会神,或者脸上泛红眼睛发亮,或者话语增多甚至滔滔不绝。如果有上述表现特别是多个表现叠加,那就是他潜藏的兴趣所在。我们再从上面的话题或者事物进行引导,使他潜藏着的兴趣点进一步显露出来。还有一个“笨办法”可以一试,就是直接读大学和专业的名称,观察他的表现,或者让他听的时候凭第一感觉,有点兴趣的就做上标志,兴趣浓的则做重要标志,然后再去分析和筛选。
确定目标后还有两个重要环节。一是通过分析过去的试卷,并请老师指点,弄清自己薄弱的科目和各科薄弱的题型和知识点,明确需要重点加强的方面。“补短腿+填洼地”是极好的策略(家长请入神,注意我的用词)。二是将大目标分解成多个阶段小目标,最好是落实到每天各科目的时间安排。这样才能稳扎稳打,积小胜为大胜,从而使理想变成现实。
相关内容和具体策略,今后慢慢分解。
家有考生,最关心下面的哪些?或者还有其他的?
1、家长着急孩子“不着急”
2、家长和孩子的高考目标不一致
3、家长认为孩子怕吃苦,孩子嫌家长烦
4、家长考虑将来就业,孩子想着兴趣爱好
5、家长和孩子都担心考试失常
6、家长不放心经常监督孩子,孩子反感被人监督
7、网上辅导很火,学不学?学哪家?很为难
8、家长最关心考试结果,孩子最在乎自我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