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远去的往事
---------写给天堂的母亲
在我刚满8岁时母亲就撒手人寰,留下5个未成年的孩子,大的10岁,最小的不到2岁,刚学会走路。由于年少还不能记事,母亲留在我脑海里没有很多印像,只有零星的几个场景。
母亲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女汉子,养猪喂牛抱揽了大部分家务。家旁边是宝成铁路,铁道的西边有一块玉米地,初夏的田地里庄家长势旺盛,行间杂草也很茂密,俗称“熟草”,“熟草”是最好的牛草。记得家里养着两条耕牛,除了父母,没有其他劳力把牛赶到山上去放养,只能到地里打草喂牛。初夏的一个上午,也是母亲去逝的前不久,一大早母亲便带着我去铁道西边玉米地里打牛草,母亲打草的动作麻利娴熟,不一会儿便装满了背篓。往回的路上母亲一直拉着我的手,背着满满的一篓牛草,天气湿热,汗水从母亲额头上冒出来,一颗一颗往下掉落,浸湿了衣裳。母亲背上担子显得很沉的样子,身子一直向前佝偻着,艰辛地拉我向前走着,但每一步都走的很坚定稳健,我一路小跑着,生怕掉队,母亲加快步伐能早点到家,一家人等着她回来做早饭,圈里的猪还在嗷嗷地叫着等着喂食。母亲虽然苦累,心情还是特别的开心。这是依稀的一点点我对母亲在外劳作的记忆。后来才知道那时候母亲已经身怀六甲,临近分娩,或许繁重的体力劳动是导致母亲灾难的主要原因。
旧时的陕南农村的房屋大多是土坯墙,木梁青瓦,冬暖夏凉,厅堂与院坝之间有一个平台,俗称“盖沿坎子”。70年代初时值三线建设,修建阳安铁路如火如荼,铁路职工生活区就在家门口的西侧,住着很多人,屋前的简易公路下面是工作区域,有一个机修厂,修理维护工程汽车。废弃的工业用品会扔到厂区的垃圾场,我们经常在垃圾场拾捡废铜废铁和其他一些能换钱的废品,拿到街上废品回收站去买,然后用换来的钱买一个核桃馍,再把剩下的钱深深地塞在内衣口袋里,再用手拍按两下,怕掉落出来。据传八国联军攻破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到西安避难,地方官曾将此馍作为贡品进陈御用。核桃馍很脆,很香,那种香味一直香到现在,成为乡愁,成为家乡的味道,成为儿时的记忆。工作区域中间有个小广场,也是铁路子弟学校的操场,广场中央有几个高音喇叭朝着不同的方向,每天定时播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节目,高音喇叭给整个后坝增添了几分热闹和繁华。那时候大部分家庭没有时钟手表,主要靠着高音喇叭来判断时辰。
某年某月某日(后来百度才知道是1972年2月21日)广播里传来中美联合公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消息,广播反复播放着这条新闻,所以留下在脑海的印象很深。当时母亲坐在“盖沿坎子”上的一根木柱旁做针线活儿,我们几个兄妹围着母亲身边,时而站起身来,时而蹲下身去,时而跑去又跑来,像一群小鸡一样围着鸡妈妈不停的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东问西。母亲一点也没有不耐烦的样子,脸上一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应答着我们提出的各种幼嫩的问题,尽亨着儿女们带来的天伦之乐。听到广播后,母亲一边拉针线一边说着我们并不懂的什么美国,什么乒乓外交,什么周总理。
感谢尼克松感谢基辛格给我留下和母亲在一起的最准确的时间记忆。这个场景常常浮现在脑海,也是我朦胧记忆里儿时最辛福的时候,而幸福时光总是短暂的。
天有不测风云,1972年夏天,也就是记忆里和母亲在家里的唯一有点印象的那个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夺去了母亲的生命,享年32岁,多么美好的青春戛然而止,一去不返。母亲在北洞口铁路医院进行抢救时我在病房外,生产队里的很多人都在场,母亲失血过多,需要输血,热心的队里人争着献血。可能是怕我年小,有人安排屋后李家幺表叔把我先送回家。上了嘉陵江铁路大桥,走进黑黑的银屏山隧道,我心里很害怕,忽然想到了妈妈,想喊一声,得到妈妈的呵护,减少一些恐惧,但最终还是没喊出声来。遇到这种情况每个人都会表现出同情心来,幺表叔也一样,他不停地安慰我,并安全送我回到了没有妈妈的家。以前每次从外面来,快到家门口时都会大声的叫一声“妈,我回来了!”,而这一次我没有,因为我知道妈妈还在医院。大学毕业工作以后,每次回老家,我都要主动和幺表叔打个招呼,闲聊寒暄拉话,表达对他的敬意。在我像迷路的小羊羔的时候,他给我过安慰和温暖。其实现实生活中,像幺表叔这样的人很多,只是我们把感激之心藏在心里。
外婆家住在阳平关火车西站后面的山坡上,土墙青瓦房,典型的陕南民居,是我们小时候的乐园,是一个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地方,是一个可以撒娇撒野的地方。屋后的柿子树,门前的老梨树,沟边的板栗树,沿砍下的竹林,竹林里的麻雀和山鸡的鸣叫声,山沟里潺潺溪流至今让人魂牵梦绕。坐在边边上等待成娃子(表哥鱼正贤)放学归来,站在山头上放声的大声呼叫“魏婆”(外婆),夜幕降临依附在外婆怀里望着山头上的方向哭着喊“妈妈”的情景历历在目,不能忘怀。
上天还是没能给母亲生的机会。母亲从医院被盘回到家里后,家里人要到娘家报丧。记得很清楚是陈家昭贵哥领我去的,怎么去外婆家的,昭贵哥怎么给外婆舅舅们说的一点印象也没有,但在往回的路上一行人,妈妈最最亲的人,都在哭,她们们哭的撕心裂肺,外婆跌倒过好几次。其中外婆和舅母一边哭一边抹泪的情景一直定格在脑海,终身难忘。
母亲病逝入殓那天是我记忆里最深刻的一天,最黑暗的一天。母亲被停放在堂屋的西边,脸上用一张报纸掩盖着,身上盖一床带花的被子,脚穿一双绣花鞋。我从人缝里独自挤到那张冰冷的木板床旁边,依附在母亲身边,用手把妈妈脸上的报纸翻起来,母亲的双眼紧闭,嘴上盖着一个油炸过的鸡蛋卷,据说是走在老人前面的,英年早逝的人都是这样把嘴盖住。我很轻声的叫了一声“妈妈”。妈妈没有理我,我没有哭,只是默默地看着熟睡的母亲,怕妈妈伤心,心里想妈妈太累睡着了。屋里屋外好多人,但是母亲却很孤单,一个人安详地躺在那里,去了另一个世界。料理后事的亲朋邻里里外忙活着,来的人有认识的,也有从没有见过的,可能是25队(铁路家属院)的阿姨们,每个人的脸都紧绷着,表情都很严肃,表现出怜悯可怜的神情。时而会听到大声的痛哭声,哭的很凄惨悲凉,是母亲娘家人,他们痛哭失去的至亲的人,外婆失去了可爱的女儿,舅舅失去了亲妹妹,父亲失去了温柔贤惠的妻子,我们失去了亲爱的妈妈。
记不清是哪位表婶或表叔安抚的语气对我说,“你妈累了,叫她好好休息吧!”然后我从堂屋被引到东边的睡房,屋里也挤满了人,他们大多站着,父亲依坐在墙边,哭的很伤心的样子,双手抹擦着脸上的泪水,嘴里一边说着什么,好像是“遭孽的娃们,今后可咋办嘛!”。父亲一向很严厉,很“凶”,脾气很大,稍不如意,桃树青条就会抽打过来,也因为“凶”,才有我们后来的“出息”。这是我第一次看见父亲在哭,父亲的哭声让我隐隐约约的意识到家里真的出大事了,妈妈不是睡觉了,再也不会醒来,去了另一个世界,我再没有妈妈了。
母亲的墓地选在本家老屋的坟园里。下葬的前后我都在场,我并不意识到这将是和母亲的永别,妈妈只是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一定还会回来,也不懂得什么是痛苦和悲伤。帮忙的人把坟头刚刚垒起来,天气突变,乌云密布,疾风暴雨,飞沙走石,鹌鹑蛋大小的冰雹霹雳巴拉下了好一阵,打在那些帮垒坟头的人的身上,叫声不断。母亲走了感到了天,感动了地,是母亲在天灵魂保佑后人,送来的瑞气。
母亲的丧事结束后,姑姑、外婆和幺外婆在家里住了一个礼拜左右,陪伴和照顾我们一群没娘娃娃。她们当时说些什么,心里想了些什么无从得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她们是最伤心的人,最为我们家庭的未来担心的人。
姑姑和父亲商量把小妹妹送给姑姑、姑父家寄养,她们是街上居民,是公职人员,条件要好些。记得安葬母亲后的一个下午小妹拉着姑姑的手,开心的一摇一摆蹦蹦跳跳地从门口的大道上,两个羊角小辫摇来晃去,朝着街上的方向走去,和我们朝夕一起玩耍的小妹就这样离开了我们,小妹对家里发生的变故一点也没有感觉,但在她的内心一定是难以言表,那时候小妹才学会走路,才学会叫爸爸妈妈。当时我的心情是难以名状的,是羡慕的,羡慕她能吃到核桃馍,更多的是不舍,这个场景历历在目。在后来的日子里,外婆和姑姑就成了我们的依靠,精神的慰藉和寄托,成为我们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人。
有妈的地方就是家,妈在家就在。每每读到或听到这句话,眼泪便会夺眶而出。我们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好在父亲再婚给我们娶了后妈,担任起了顾家的责任,帮助我们熬过了后来那些苦难的岁月,我们心存感恩,为她养老送终。
父亲已经80高龄有余,为子女操劳一生,该享天伦之乐了。父母在不远行,而我现在远离家乡身为异客不能很好的向老父和后母尽孝深感惭愧,子欲孝而亲不待,每当此时无力而伤感,怆然而泪下。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快50年了,模模糊糊记忆里,您那可菊的笑容一直在鼓励我,给我安慰和力量,让我获得母爱和温暖。您在的时候我没有能力孝敬您,我有了能力,您却不在了!人生之大悲!下辈子我还做您的儿子,回报您的恩亲!妈妈,您的儿女无不时刻怀念您,您一直在我们梦乡里,依稀的记忆常常让人黯然泪流满面。现在我们都成家立业,各家都过上了好日子,您已经儿孙满堂。
妈妈安息,妈妈千古,妈妈永存!
2020年清明 您儿
---------写给天堂的母亲
在我刚满8岁时母亲就撒手人寰,留下5个未成年的孩子,大的10岁,最小的不到2岁,刚学会走路。由于年少还不能记事,母亲留在我脑海里没有很多印像,只有零星的几个场景。
母亲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女汉子,养猪喂牛抱揽了大部分家务。家旁边是宝成铁路,铁道的西边有一块玉米地,初夏的田地里庄家长势旺盛,行间杂草也很茂密,俗称“熟草”,“熟草”是最好的牛草。记得家里养着两条耕牛,除了父母,没有其他劳力把牛赶到山上去放养,只能到地里打草喂牛。初夏的一个上午,也是母亲去逝的前不久,一大早母亲便带着我去铁道西边玉米地里打牛草,母亲打草的动作麻利娴熟,不一会儿便装满了背篓。往回的路上母亲一直拉着我的手,背着满满的一篓牛草,天气湿热,汗水从母亲额头上冒出来,一颗一颗往下掉落,浸湿了衣裳。母亲背上担子显得很沉的样子,身子一直向前佝偻着,艰辛地拉我向前走着,但每一步都走的很坚定稳健,我一路小跑着,生怕掉队,母亲加快步伐能早点到家,一家人等着她回来做早饭,圈里的猪还在嗷嗷地叫着等着喂食。母亲虽然苦累,心情还是特别的开心。这是依稀的一点点我对母亲在外劳作的记忆。后来才知道那时候母亲已经身怀六甲,临近分娩,或许繁重的体力劳动是导致母亲灾难的主要原因。
旧时的陕南农村的房屋大多是土坯墙,木梁青瓦,冬暖夏凉,厅堂与院坝之间有一个平台,俗称“盖沿坎子”。70年代初时值三线建设,修建阳安铁路如火如荼,铁路职工生活区就在家门口的西侧,住着很多人,屋前的简易公路下面是工作区域,有一个机修厂,修理维护工程汽车。废弃的工业用品会扔到厂区的垃圾场,我们经常在垃圾场拾捡废铜废铁和其他一些能换钱的废品,拿到街上废品回收站去买,然后用换来的钱买一个核桃馍,再把剩下的钱深深地塞在内衣口袋里,再用手拍按两下,怕掉落出来。据传八国联军攻破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到西安避难,地方官曾将此馍作为贡品进陈御用。核桃馍很脆,很香,那种香味一直香到现在,成为乡愁,成为家乡的味道,成为儿时的记忆。工作区域中间有个小广场,也是铁路子弟学校的操场,广场中央有几个高音喇叭朝着不同的方向,每天定时播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节目,高音喇叭给整个后坝增添了几分热闹和繁华。那时候大部分家庭没有时钟手表,主要靠着高音喇叭来判断时辰。
某年某月某日(后来百度才知道是1972年2月21日)广播里传来中美联合公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消息,广播反复播放着这条新闻,所以留下在脑海的印象很深。当时母亲坐在“盖沿坎子”上的一根木柱旁做针线活儿,我们几个兄妹围着母亲身边,时而站起身来,时而蹲下身去,时而跑去又跑来,像一群小鸡一样围着鸡妈妈不停的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东问西。母亲一点也没有不耐烦的样子,脸上一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应答着我们提出的各种幼嫩的问题,尽亨着儿女们带来的天伦之乐。听到广播后,母亲一边拉针线一边说着我们并不懂的什么美国,什么乒乓外交,什么周总理。
感谢尼克松感谢基辛格给我留下和母亲在一起的最准确的时间记忆。这个场景常常浮现在脑海,也是我朦胧记忆里儿时最辛福的时候,而幸福时光总是短暂的。
天有不测风云,1972年夏天,也就是记忆里和母亲在家里的唯一有点印象的那个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夺去了母亲的生命,享年32岁,多么美好的青春戛然而止,一去不返。母亲在北洞口铁路医院进行抢救时我在病房外,生产队里的很多人都在场,母亲失血过多,需要输血,热心的队里人争着献血。可能是怕我年小,有人安排屋后李家幺表叔把我先送回家。上了嘉陵江铁路大桥,走进黑黑的银屏山隧道,我心里很害怕,忽然想到了妈妈,想喊一声,得到妈妈的呵护,减少一些恐惧,但最终还是没喊出声来。遇到这种情况每个人都会表现出同情心来,幺表叔也一样,他不停地安慰我,并安全送我回到了没有妈妈的家。以前每次从外面来,快到家门口时都会大声的叫一声“妈,我回来了!”,而这一次我没有,因为我知道妈妈还在医院。大学毕业工作以后,每次回老家,我都要主动和幺表叔打个招呼,闲聊寒暄拉话,表达对他的敬意。在我像迷路的小羊羔的时候,他给我过安慰和温暖。其实现实生活中,像幺表叔这样的人很多,只是我们把感激之心藏在心里。
外婆家住在阳平关火车西站后面的山坡上,土墙青瓦房,典型的陕南民居,是我们小时候的乐园,是一个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地方,是一个可以撒娇撒野的地方。屋后的柿子树,门前的老梨树,沟边的板栗树,沿砍下的竹林,竹林里的麻雀和山鸡的鸣叫声,山沟里潺潺溪流至今让人魂牵梦绕。坐在边边上等待成娃子(表哥鱼正贤)放学归来,站在山头上放声的大声呼叫“魏婆”(外婆),夜幕降临依附在外婆怀里望着山头上的方向哭着喊“妈妈”的情景历历在目,不能忘怀。
上天还是没能给母亲生的机会。母亲从医院被盘回到家里后,家里人要到娘家报丧。记得很清楚是陈家昭贵哥领我去的,怎么去外婆家的,昭贵哥怎么给外婆舅舅们说的一点印象也没有,但在往回的路上一行人,妈妈最最亲的人,都在哭,她们们哭的撕心裂肺,外婆跌倒过好几次。其中外婆和舅母一边哭一边抹泪的情景一直定格在脑海,终身难忘。
母亲病逝入殓那天是我记忆里最深刻的一天,最黑暗的一天。母亲被停放在堂屋的西边,脸上用一张报纸掩盖着,身上盖一床带花的被子,脚穿一双绣花鞋。我从人缝里独自挤到那张冰冷的木板床旁边,依附在母亲身边,用手把妈妈脸上的报纸翻起来,母亲的双眼紧闭,嘴上盖着一个油炸过的鸡蛋卷,据说是走在老人前面的,英年早逝的人都是这样把嘴盖住。我很轻声的叫了一声“妈妈”。妈妈没有理我,我没有哭,只是默默地看着熟睡的母亲,怕妈妈伤心,心里想妈妈太累睡着了。屋里屋外好多人,但是母亲却很孤单,一个人安详地躺在那里,去了另一个世界。料理后事的亲朋邻里里外忙活着,来的人有认识的,也有从没有见过的,可能是25队(铁路家属院)的阿姨们,每个人的脸都紧绷着,表情都很严肃,表现出怜悯可怜的神情。时而会听到大声的痛哭声,哭的很凄惨悲凉,是母亲娘家人,他们痛哭失去的至亲的人,外婆失去了可爱的女儿,舅舅失去了亲妹妹,父亲失去了温柔贤惠的妻子,我们失去了亲爱的妈妈。
记不清是哪位表婶或表叔安抚的语气对我说,“你妈累了,叫她好好休息吧!”然后我从堂屋被引到东边的睡房,屋里也挤满了人,他们大多站着,父亲依坐在墙边,哭的很伤心的样子,双手抹擦着脸上的泪水,嘴里一边说着什么,好像是“遭孽的娃们,今后可咋办嘛!”。父亲一向很严厉,很“凶”,脾气很大,稍不如意,桃树青条就会抽打过来,也因为“凶”,才有我们后来的“出息”。这是我第一次看见父亲在哭,父亲的哭声让我隐隐约约的意识到家里真的出大事了,妈妈不是睡觉了,再也不会醒来,去了另一个世界,我再没有妈妈了。
母亲的墓地选在本家老屋的坟园里。下葬的前后我都在场,我并不意识到这将是和母亲的永别,妈妈只是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一定还会回来,也不懂得什么是痛苦和悲伤。帮忙的人把坟头刚刚垒起来,天气突变,乌云密布,疾风暴雨,飞沙走石,鹌鹑蛋大小的冰雹霹雳巴拉下了好一阵,打在那些帮垒坟头的人的身上,叫声不断。母亲走了感到了天,感动了地,是母亲在天灵魂保佑后人,送来的瑞气。
母亲的丧事结束后,姑姑、外婆和幺外婆在家里住了一个礼拜左右,陪伴和照顾我们一群没娘娃娃。她们当时说些什么,心里想了些什么无从得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她们是最伤心的人,最为我们家庭的未来担心的人。
姑姑和父亲商量把小妹妹送给姑姑、姑父家寄养,她们是街上居民,是公职人员,条件要好些。记得安葬母亲后的一个下午小妹拉着姑姑的手,开心的一摇一摆蹦蹦跳跳地从门口的大道上,两个羊角小辫摇来晃去,朝着街上的方向走去,和我们朝夕一起玩耍的小妹就这样离开了我们,小妹对家里发生的变故一点也没有感觉,但在她的内心一定是难以言表,那时候小妹才学会走路,才学会叫爸爸妈妈。当时我的心情是难以名状的,是羡慕的,羡慕她能吃到核桃馍,更多的是不舍,这个场景历历在目。在后来的日子里,外婆和姑姑就成了我们的依靠,精神的慰藉和寄托,成为我们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人。
有妈的地方就是家,妈在家就在。每每读到或听到这句话,眼泪便会夺眶而出。我们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好在父亲再婚给我们娶了后妈,担任起了顾家的责任,帮助我们熬过了后来那些苦难的岁月,我们心存感恩,为她养老送终。
父亲已经80高龄有余,为子女操劳一生,该享天伦之乐了。父母在不远行,而我现在远离家乡身为异客不能很好的向老父和后母尽孝深感惭愧,子欲孝而亲不待,每当此时无力而伤感,怆然而泪下。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快50年了,模模糊糊记忆里,您那可菊的笑容一直在鼓励我,给我安慰和力量,让我获得母爱和温暖。您在的时候我没有能力孝敬您,我有了能力,您却不在了!人生之大悲!下辈子我还做您的儿子,回报您的恩亲!妈妈,您的儿女无不时刻怀念您,您一直在我们梦乡里,依稀的记忆常常让人黯然泪流满面。现在我们都成家立业,各家都过上了好日子,您已经儿孙满堂。
妈妈安息,妈妈千古,妈妈永存!
2020年清明 您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