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少年时期就国破家亡,他并不是顺风顺水,而是一路坎坷。有的人看到的就只是灭秦之后表面的风光无限,有的人看到的是一个踏过血泪之后仍然坚定勇敢往前走的少年。而有的人却自动忽略,他们永远看不到项王身后流了多少汗水,趟了多少血泪。勇冠三军的背后或是无数次的日夜操练,叱咤风云的背后是用无数次与死神的对话中夺取……所谓天纵奇才,是十余年如一日的努力与自律以及坚韧不拔的决心铸就!有些带着zz立场歪屁股的所谓教授老师,对历史人物也不了解清楚,没深入思考,就总是把别人简单化,脸谱化。项羽做过太多的努力都被轻易否定了,说白了就是从最终结果否定,这是中国历史持“成王败寇”错误观念的通病,虽然项王在这句话里已经是另一种奇迹了,很多人为他发声,不以成败论英雄。但还是有许多人误解,也有很多人受误导。本来现在对项羽的评价,对项羽的研究就总是陷入了一种削足适履的怪圈里。就拿史书本身记载来说吧,项羽本纪开篇就是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有些人为什么就是看不到这句“才气过人”?还有一点需要郑重说明:很多人老把别人写的文学小说之类的当历史看,历史和小说根本不是一回事。蔡东藩写小说把项羽写成了个傻子,凡是小说有用项羽这个历史人物的都是黑的多,直到大秦帝国是越黑越狠。不容忽视文学作品的影响力是挺强的,因为真的很影响后世普遍的判断。包括为政治服务或者为政治所把控的文学也是。通俗易懂亲近大众的文学比历史的宣传范围更广,翻拍成影视剧等也很容易误导大众…… 比如那个元代戏曲“十面埋伏”历史根本就没有这回事!真不知道这种说法的根源来自于哪里?就如一些小说一样没有任何依据地进行艺术创作就是耍流氓。垓下之战看过史书的都明白怎么一回事!以寡敌众,胜了是奇迹,败了太正常;以众击寡,胜了不光彩,败了丢大脸,所以垓下之战的结局其实在军事学上没有任何值得研究或探讨的部分。说到小说这类的影响力与破坏性就不得不提黑项羽黑得最狠的大秦帝国了,真的说句大言不惭的话,孙老的《大秦帝国》我们大多人也看过,但孙老毕竟是学法律的,他所写的秦帝国是他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论历史学识可能完爆我们几个羽粉的历史学识没问题,但对于秦朝过于洗白而违反历史客观的观点再加上对于史书理解综合而言相对薄弱。因此小说不能等同历史,不尊重历史考证,抹黑诋毁地去二次创作历史人物的小说同样也不是这个人物。在这里希望读史和想了解项王的大家能够清楚历史的真相是结合史书+逻辑性辩证思维,理性思考与现代考证得出的!历史距今久远,虽然很多都已经不能考证了。但需要清楚的是史书的记载是筛选的结果,没有给我们呈现筛选过程,所以不能盲信史书,盲信史书就会犯幸存者偏见错误。史书最后保留的情节,一方来自作者的见识局限,一方来自编史的政治环境,受这两方面影响任何史书都不会反映真相。中国是史官文化,历史需要多方求证,后世之言也无法作为有力依据。古语有云尽信书不如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