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座山,作为曾经只有砂岩的存在 ,一代代人迁移到这里,它并不是任何一个族群的始源地,也留不住任何一个人。一座注视各色人物来来往往上百年的城市,接纳一切来自四方的文化和习俗,大概并不会有人把他当做故乡。
是这样。
我的母亲是中心城商队的后代,父亲和祖父是源自远东的沙匪。我的故乡好像在几千里之外某个我从未去过的地方,在这城里也只觉得虚软。
我找不到自己的始源地,我没有归属。
我最近总是想到这些,并不代表他们对于我有多重要,是我不断对自己提及。
也许是因为更多前来的游客,我对他们的浮躁和虚伪进行唾弃,而迎合这种虚伪的本地人更令人厌恶,他们只是把这座城、这里的文化作为满足欲望的工具了。
但是我并不明白我自己,所以我反复思考根源和归宿的问题,或许它们可以有一些意义。
石板地有些滑,隔着云的冷光在深灰石块上未干的一层薄水中折射,一种诡异的青灰色从中晕开,总觉得有种冷硬的感觉,在温湿的空气中显得很突兀。
也许换成白色好一些,干脆也铺成大理石的?和那些新神像一样。
我用大拇指按住食指,骨节处干响一声,再去按中指,没响。
也许那青灰色只是我的错觉,平时风尘大,空中总飘着些淡黄色,这里的建筑外墙也多是米白色的,现在下了雨,也许是我有些不习惯。
胃部涌上一阵酸痛,感觉有点饿了。
“你在这干什么,又出来乱走?”熟悉的含混语调,是她的声音,不快,但像是省去了一些音节,“很闲吗,没睡醒?”
我抬起头,已经走到了东城门附近,过去了多久?
她走到我面前,对我的左臂猛拍一下,我才反应过来,支吾着后退一小步。
她举起左手,提着一个小布包,手腕上用绳套挂着两瓶金色的液体。她摇了摇那个布包:“吃不?饼干,椰枣蓉的。”
“算了,吃不下。”我生硬地作出一个微笑,又后退了一小步。
她也笑了,轻声地,风铃似的。
她把一缕头发拨到耳后,缓声道:“送酒去不?在药店那边。”
我轻点头,看向旁边,又环视一圈。她把绳套取下来,塞给我,向坡上走去,我跟着她。
我们走得很慢,她和平时一样,很少交谈,或许也省去了多余的言语,享受沉默的惬意。
路边摆出一些小摊贩,大多卖的是提灯之类的手工艺品。有一家,在碳火上铺一层砂石,用埋在中央的铁罐煮咖啡,深褐色的香气盘绕在空中。听说是外国的习俗,可以把岩石和碳的气息也融进去,中和咖啡原本的柔软。摊主也是大胡子,令我想起昨晚的警官,只是也更柔软一些,带着点明晰的倦意。
云散去不少,阳光刺入湿重的空气,削薄了灰石板上的水渍。
她在外面也穿着店里的制服,深棕色的粗布围裙,随着她轻盈的步调鼓动。制服衣领上有用以收束的系带,绑得很松,有时能看到微显的锁骨。她浅埋着头,目及鞋尖前的位置,也许在数着自己的步子,阳光在后颈细碎的发梢上淡出金黄的慵懒。
绳套在掌上摩挲,两个酒瓶偶尔相碰,混合着液体逐圈散开的涟漪,像沙漠中缓行的驼铃,沉稳而清脆。我轻压绳套,想令碰撞规律一些,这时,钟声也传来了。
不同于晚上八点的形式,正午的钟声是由银铃和中等大小的铜钟开始的。铜钟敲四下,再由最大的铸铁钟敲至十二下,由散漫到沉重的层次,将人的节奏也放缓了。
我望向钟塔,两条指针重合在十二点处,太阳浮上塔顶,表盘上斑驳的铜锈也清亮几分,一种和年代感不符的翠绿。我大概已经在外面走了几个小时了,没在意时间,或是灰石板上光线的变化,大概是思考的缘故。有一点不自然的感觉,说不出来。
她说了。
“人好少啊,”她转身面向我,倒退着行走,手背在身后,视线越过我投向更远处,“今年游客太少了。”
“大概都在西面吧,”我注意到她光脚穿着同样深棕色的皮鞋,消去了皮革原有的拘束感。“图书馆那片应该有很多人的。”我如此回复着。
“还是太少了,”她又转回身去,手依然背在身后,拇指和食指捏着装饼干的橙色布包,“明天还是岩山节,还有庆典的。”她是喜欢庆典的。
但人少点倒没什么不好?
“也挺好的,不至于像往年那么拥挤。”她自己回答,含混而轻缓,夹杂着气声。
“嗯,也挺好的。”
我们继续着沉默的行进。
在第三层平地右转,下几阶楼梯,诊所和药店集中在这里。
虽然酒馆有帮忙送酒的服务,但很少有人要求,大概只有那些年老而不得志的学者,研究没人想碰的东西。但也听说有个老修士,研究古代宗教的,按理说修士不该喝酒,人们就把这当做笑料来讲,他也知道,不在意罢了。
——————————————————————
这座山,作为曾经只有砂岩的存在 ,一代代人迁移到这里,它并不是任何一个族群的始源地,也留不住任何一个人。一座注视各色人物来来往往上百年的城市,接纳一切来自四方的文化和习俗,大概并不会有人把他当做故乡。
是这样。
我的母亲是中心城商队的后代,父亲和祖父是源自远东的沙匪。我的故乡好像在几千里之外某个我从未去过的地方,在这城里也只觉得虚软。
我找不到自己的始源地,我没有归属。
我最近总是想到这些,并不代表他们对于我有多重要,是我不断对自己提及。
也许是因为更多前来的游客,我对他们的浮躁和虚伪进行唾弃,而迎合这种虚伪的本地人更令人厌恶,他们只是把这座城、这里的文化作为满足欲望的工具了。
但是我并不明白我自己,所以我反复思考根源和归宿的问题,或许它们可以有一些意义。
石板地有些滑,隔着云的冷光在深灰石块上未干的一层薄水中折射,一种诡异的青灰色从中晕开,总觉得有种冷硬的感觉,在温湿的空气中显得很突兀。
也许换成白色好一些,干脆也铺成大理石的?和那些新神像一样。
我用大拇指按住食指,骨节处干响一声,再去按中指,没响。
也许那青灰色只是我的错觉,平时风尘大,空中总飘着些淡黄色,这里的建筑外墙也多是米白色的,现在下了雨,也许是我有些不习惯。
胃部涌上一阵酸痛,感觉有点饿了。
“你在这干什么,又出来乱走?”熟悉的含混语调,是她的声音,不快,但像是省去了一些音节,“很闲吗,没睡醒?”
我抬起头,已经走到了东城门附近,过去了多久?
她走到我面前,对我的左臂猛拍一下,我才反应过来,支吾着后退一小步。
她举起左手,提着一个小布包,手腕上用绳套挂着两瓶金色的液体。她摇了摇那个布包:“吃不?饼干,椰枣蓉的。”
“算了,吃不下。”我生硬地作出一个微笑,又后退了一小步。
她也笑了,轻声地,风铃似的。
她把一缕头发拨到耳后,缓声道:“送酒去不?在药店那边。”
我轻点头,看向旁边,又环视一圈。她把绳套取下来,塞给我,向坡上走去,我跟着她。
我们走得很慢,她和平时一样,很少交谈,或许也省去了多余的言语,享受沉默的惬意。
路边摆出一些小摊贩,大多卖的是提灯之类的手工艺品。有一家,在碳火上铺一层砂石,用埋在中央的铁罐煮咖啡,深褐色的香气盘绕在空中。听说是外国的习俗,可以把岩石和碳的气息也融进去,中和咖啡原本的柔软。摊主也是大胡子,令我想起昨晚的警官,只是也更柔软一些,带着点明晰的倦意。
云散去不少,阳光刺入湿重的空气,削薄了灰石板上的水渍。
她在外面也穿着店里的制服,深棕色的粗布围裙,随着她轻盈的步调鼓动。制服衣领上有用以收束的系带,绑得很松,有时能看到微显的锁骨。她浅埋着头,目及鞋尖前的位置,也许在数着自己的步子,阳光在后颈细碎的发梢上淡出金黄的慵懒。
绳套在掌上摩挲,两个酒瓶偶尔相碰,混合着液体逐圈散开的涟漪,像沙漠中缓行的驼铃,沉稳而清脆。我轻压绳套,想令碰撞规律一些,这时,钟声也传来了。
不同于晚上八点的形式,正午的钟声是由银铃和中等大小的铜钟开始的。铜钟敲四下,再由最大的铸铁钟敲至十二下,由散漫到沉重的层次,将人的节奏也放缓了。
我望向钟塔,两条指针重合在十二点处,太阳浮上塔顶,表盘上斑驳的铜锈也清亮几分,一种和年代感不符的翠绿。我大概已经在外面走了几个小时了,没在意时间,或是灰石板上光线的变化,大概是思考的缘故。有一点不自然的感觉,说不出来。
她说了。
“人好少啊,”她转身面向我,倒退着行走,手背在身后,视线越过我投向更远处,“今年游客太少了。”
“大概都在西面吧,”我注意到她光脚穿着同样深棕色的皮鞋,消去了皮革原有的拘束感。“图书馆那片应该有很多人的。”我如此回复着。
“还是太少了,”她又转回身去,手依然背在身后,拇指和食指捏着装饼干的橙色布包,“明天还是岩山节,还有庆典的。”她是喜欢庆典的。
但人少点倒没什么不好?
“也挺好的,不至于像往年那么拥挤。”她自己回答,含混而轻缓,夹杂着气声。
“嗯,也挺好的。”
我们继续着沉默的行进。
在第三层平地右转,下几阶楼梯,诊所和药店集中在这里。
虽然酒馆有帮忙送酒的服务,但很少有人要求,大概只有那些年老而不得志的学者,研究没人想碰的东西。但也听说有个老修士,研究古代宗教的,按理说修士不该喝酒,人们就把这当做笑料来讲,他也知道,不在意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