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山帝景吧 关注:25贴子:503
  • 0回复贴,共1

有人说,这个小镇的名字在银川最美最吉祥,你觉得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塞上采风君 来源:看点快报
望远离银川市区不远,驱车上109国道一路向南,不过20分钟的路程。历史烟尘中,远方的人们,从包兰公路(今属109国道)走来,在这个寓意“登高望远”的地方停留,怀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此扎根,繁衍生息。
这里没有城市的繁华,却有着城市中渐行渐远的传统习俗,在社火的红火和赶大集的热闹中,望远成了柔软和富有生命的字眼——承载着回忆,遥望着未来。
地名档案
望远镇:永宁县辖镇。1958年设望远公社,1961年划分望远、胜利、通桥三个人民公社,1983年置乡,1993年建镇。2003年由原永宁县通桥乡和望远乡合并而成新镇,现望远镇总面积3.96平方公里。(据《永宁县志》)
地名由来
因境内望远桥得名。此桥原名王元桥,在姜自力的考证中,它为清末宁夏镇总兵署副将王元在此屯田时修建,故而得名。1958年,“王元”二字按谐音改为“望远”,沿用至今。
▲望远人家小区。资料图片
望远桥下
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作为银川的南大门,望远就小有名气。因包兰公路(今属109国道)从北向南穿小镇而过,人来人往间,这个不起眼的小镇焕发生机。
姜自力,永宁县人,作为一名当地文化历史的研究者,他对望远再熟悉不过,尤其提到望远桥,更是牵出许多故事,“望远桥最早叫王元桥,桥下同时经过两条渠,一条是唐徕渠,另一条是东边的大新渠,都向北流,两渠中间是狭长的农田地带。”姜自力介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时,在望远桥北,有座军粮仓库,仓库的东边是片旱地,每年秋庄稼收割后,总要唱一台大戏庆丰收;在望远桥附近,还有一座庙宇,名叫万缘寺,究竟什么时候建的,无从考究,但小小的寺院总是香火不断。
▲望远的集市。王敏 摄
质朴流传
后来,随着望远桥南迁,包兰公路两侧多了店铺和饭馆,一家挨一家,自然形成了一条小街镇。很多生活在望远的老人都记得,那时每年5月~8月间,杏李桃等青货上市的季节,永宁杨和、王太堡、观桥等地的果农就用毛驴驮着筐贩运青货,成群结队的驴子经过望远直上银川时,驴脖子上的铃铛摇摇晃晃,碰撞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到了冬天,望远镇会来很多外地人,他们用骆驼或毛驴,驮来大块无烟煤叫卖,一声吆喝,满镇子都听得见。“最早的望远集市,就是从那时慢慢形成的。”姜自力说。
现在的望远镇,是工业小镇,也是艺术小镇,自然不见当年景象,但一份质朴和传统保存了下来。人们在这里还可以看社火,赶大集,这些习俗成了老人们的精神寄托;而对于年轻人来说,今天的望远,有着更多的就业机会,他们怀揣着希望,把家安在了望远。
望远,可大俗,也可大雅,这里有热闹的集市和社火,也有国际范的艺术小镇,这里的人们,不曾辜负“登高望远”之美意,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最难忘的记忆 和望远桥有关
望远人家,是望远镇启元路北侧一个小区的名字,住着土生土长的望远本地人,也有从宁夏山区迁移来的人们。今年50岁的徐珍,是望远新银社区党支部书记,他工作的地方,就在望远人家。说起望远的今昔之变,徐珍说,很难形容,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望远一直让人心怀希望。
望远红旗村是徐珍出生的地方,当年还叫红旗大队,在1000多户人家里,有一户不到40平方米的土房,就是徐珍一家七口的家。徐珍说,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日子虽然艰难,但感觉人们很有奔头。
“当时只有一条包兰公路南北穿过望远,路两侧都是农田。各家大人结束了一天的农活后,晚上还会聚在一起排练节目、学习宣传材料,我们小孩子就跟着凑热闹。”徐珍说,到了周末,大人还会带孩子们走五六公里的路,到当时的永宁化肥厂看电影,有时甚至会步行2个多小时到银川看电影。但儿时最难忘的记忆,和望远桥有关。如今,在109国道兰花花酒店南侧,就是曾经望远桥的位置,徐珍说,记忆中,沿望远桥下流淌而过渠岸两侧,种满了沙枣树,花开时节,一路花香。

▲汉延渠水缓缓流过。
望远在改变 也在坚守
望远人和过去真正的告别,是从2002年开始的。这一年,望远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工业兴镇,人们怀揣着更美好的希望,搬进新家,开始新的生活。可贵的是,望远在变,也在守。对于传统的守护,在望远的集市里清晰可见。
当地老人回忆,上世纪50年代,望远桥附近就有集市,面积不大,谁都可以在路边支摊子,卖一些从地里刚摘的蔬菜水果,最忙碌的是那些会翻修农具、磨刀铸铁的手艺人,生意好得很。1993年,占地20亩的望远集市建成,2006年扩建至近70亩,位置就在今天的望通路和109国道交叉口西南方。
望远集市是当地人生活的缩影。在这里,各种各样的土特产、小百货摆得满满当当。“以前在老集市上,还有砸锅卖铁的,交易牲畜的,特别接地气。”地方史专家姜自力回忆说,那时,高桥的梅豆、长湖的蒜,还有纳家户的辣子是人们到集市必买的三样特产,远近闻名。一到赶集的日子,周边县市的人都会赶过来,尤其过年前赶集时,人多得挤都挤不进去。
如今,站在望远集市里,人们悠闲着且忙碌着。卖鱼人在集市门口边下棋,边照看着生意;卖了20多年瓜子的大姐,现在抱着孙子从小“练摊”;还有做馒头的一家子,生活也像揭开的笼屉一般,热气腾腾。
▲望远的社火。
高跷上的年味
蔡兆是望远镇东位村人,问他生活在望远对什么最有感情?他说是每年组织社火队去参加表演。从20几岁开始到现在年近70岁,蔡兆看着社火队一代代传下来,很欣慰。在望远,过年看社火是不变的传统。从初三到正月十五,各村社火队都会拿出看家本事,演得十分卖力。蔡兆说,从前看社火他关注的是演员,而现在,他最爱看的是观众。
在社火表演前,一些腿脚不便的老人会早早地拿着小板凳,找个高处的台阶坐下,一边拉家常,一边等着看表演;最开心的一定是孩子,年纪小的骑在爸爸的肩头,年纪大一些的会跑到最前面,等社火队一出现,就一路跟着边跳边扭;最有意思的,就是一些还未婚嫁的年轻人,一定会装扮一新来看社火,说不定就“瞅对眼”了。
“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了,有人说社火太俗,没啥看头,但真看不到踩高跷的人了,年味儿就真没了!”蔡兆说,自己最喜欢那些在社火散去、鼓声零落之后,依然热情不减的人,他们兴冲冲给孩子买一件玩具,再彼此相邀挤在小吃摊上吃着聊着,等到夜深的时候再回去。一觉醒来,继续投入新的生活,这样的日子,就像正月里的社火一样,有奔头。

▲华夏河图·银川当代美术馆。
小镇今天的艺术范
因为家里要搞养殖,在华夏河图艺术小镇当了两年保安的吴平,上个月辞职了。他是望远镇通桥乡人,家里祖辈都是农民,直到2015年华夏河图·银川当代美术馆在当地招聘,他便应聘成了那里的保安。两年多来,他经常带家人去看展览,他说,这是从前没有体会过的一种生活。
吴平的儿子在大连上学,20多岁的年轻人喜欢外面的世界,但这两年,只要一放假孩子就要马上赶回家来,吴平笑着说,儿子惦记的不只是爸妈,还想回来看看又有什么艺术展,或者参加一场音乐节……吴平没想过这个艺术小镇对宁夏甚至整个西北地区的艺术交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让他高兴的,是自己的孩子,可以在家门口就得到艺术的熏陶。“现在光通桥乡就有100多人在艺术小镇工作,环境好,今年又有很多年轻人去应聘。”吴平说,虽然他不在那里工作了,但只要有展览,他还是会带着家人去转转。
生活在望远,不负“登高望远”之美意,大俗大雅间的生活,有滋有味。


IP属地:宁夏1楼2020-04-25 12:3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