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早教吧 关注:2,527贴子:2,610

石家庄爱悦堡早教之父母教小小孩说话应知道这十件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家庭中如何支持和帮助小孩子语言发展???
孩子学说话,可不简单!!!
我也会每天分享育儿路上的难题,以及专家的回答、育儿方法……让妈妈管好小孩子更轻松。


1楼2020-04-25 14:26回复
    01. 孩子学习语言不简单
    语言是一个规则系统,无论哪一种语言都有这么一套规则,说出来的东西只有符合了这个规则才称之为是语言。
    语言由语义、语句和语用组成。首先须掌握单词,然后把单词组成句子。
    尽管你知道“苹果”这个词,但是当把它放到不同的句子里所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所以,当孩子知道了“苹果”这个词以后,要能够把这个单词放到不同的句型里面去学习。
    当学会了句子之后,还要知道这些句子什么时候能用到。
    孩子会说:“我3岁了,我的名字叫...”之后,还要知道对应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什么人作出相应的回应,这个我们称之为符合场景地去运用。
    这里罗列的是比较低阶的运用,更高阶的运用就是要去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深入地讨论。那么,相应的内容不能偏题,当觉得对这个主题没有兴趣、不想再谈论了,切换话题要有合适的过渡。


    2楼2020-04-25 14:28
    回复
      02. 这些因素影响孩子的语言发育
      影响语言发育的有一部分是生理的因素,还有一部分是环境的因素。
      生理基础包括听力、大脑和发音器官。
      此外,还要大脑发育到一定的程度,这个我们称之为认知,就是孩子认识世界、建立经验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说话。
      总体而言,大部分孩子的正常发育是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开始是无意识地发声音,然后出现有意识的声音(尽管不是单词),到了1岁左右会说单词,到了2岁左右会说词组。再接着,孩子能够自己描述所看到的,最初可能是单独叙述看到的某一样东西,到大约 4岁时逐渐发展到能够讲出故事的起因、整个事件以及结局的能力。
      这个发育过程会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所谓环境就是父母和带养人在吃喝拉撒的生活中照料中要给孩子语言的输入,要跟孩子互动玩耍。同时,孩子自身的神经系统不断的发育成熟,那么,到了相应的年龄大致会出现这样一个规律。
      孩子六、七个月时叫“妈妈”还不是太有意识,到了九、十个月时才会有意识地去叫“妈妈”,为什么到这个时候才能叫呢?
      因为孩子要在生活中积累对妈妈的概念:妈妈是这样一个人——声音很好听,会陪我玩,还会给我做好吃的吃...
      所以,在这些活动中孩子反复地听到你说:妈妈给你做饭、妈妈来了、妈妈抱抱...逐渐地,声音记住了,对人也有概念了,这个时候他会有意识地叫你妈妈了。
      所以我们说孩子叫“妈妈”的早晚,与他跟你接触的多少,或有没有对你形成妈妈这样一个概念有相应的关系。


      3楼2020-04-25 14:28
      回复
        03. 语言问题可能影响孩子的注意力、情绪、社交、学习等
        语言问题的表现不是仅仅限于语言。如果孩子早期表现出语言问题,那么除此之外还会有一些行为上的问题,这个往往到了集体中才会表现出来更多。
        比如,因为难以加入小朋友之间的谈话,所以没法很好地互动。对话是一个高级的语言能力,自己会说需求、能听懂一些单词,这个不代表就能够对话,对话是要能够听得懂人家的一句话或者一段话,然后组织语句作出回应。
        因此,对话困难、语言能力不够好往往表现出社交回避。不仅如此,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攻击性行为还有情绪波动这些行为我们也要考虑到是不是语言有问题。


        4楼2020-04-25 14:29
        回复
          04. 学说话是一套复杂的工程系统
          说话的生理的基础首先是耳朵要听得见声音,这个声音从耳朵传到大脑,然后大脑加工声音,最后我们就听懂了;听懂了以后要作出回应:计划怎么讲,大脑发出命令以后,还要指挥发音器官把这个声音发出来。
          当孩子看到车会说“车”这个词,其实在此之前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自己去玩,跟家人一起玩,形成了大家共同关注的某一个重要的点,成为能够互动的基础。
          家人说的过程中小朋友听进去了,就形成了这个声音的象征。有了这个象征了,他的发音器官再成熟到一定的程度就能够运用这个发音、这个动作了,最后把这个词说出来。
          说话是一套的工程系统,如果发生了一些情况,孩子学说话就没那么顺利了。
          第一种情况是:我们看到尽管家里人在说,但是孩子的耳朵听不见或者听不清。
          第二种情况是:家人说话少,孩子没有听够就没法记住。
          第三种情况是:概念的形成有困难,就是这部分孩子真的不够聪明或者大脑有一定的损伤。所以尽管经历了那么多的日常的活动,他形成不了对这个东西的概念也就没法说话。
          第四种情况是:发音器官有先天的畸形,会导致它发音器官没法完成正常的发音,比如说兔唇、腭裂或者是含有其它的一些结构的异常。讲话不好或讲不清跟舌系带是不是短没有关系。至于如果因为其他的口腔问题,口腔科医生建议要去割舌系带那么可以割。


          5楼2020-04-25 14:30
          回复
            05. 父母与孩子的互动要以日常生活为基础
            说到互动,好多家长马上就会想到我家里人少,没有经常带他出去,周围没有熟悉的小朋友所以没法互动。早期的互动其实是以日常生活为基础的,在家里孩子能够跟家长良好地互动就足够发展他基本的互动能力。
            一些家长在家里没有很好地跟孩子互动、玩不起来,希望通过外面的互动来带动孩子,这个可能性不太大,还是先要从自己做起。
            除了生活照料,家长跟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情呢?引起孩子对东西的注意。也即,早期的互动交流也可以一来一往地进行,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要发展沟通技能。比如,表达拒绝和不要时,小朋友吃饱了就会推掉奶瓶转过头去、憋住嘴巴,这就是向你传递信息。另外,表现得比较多的是要求以及引起照顾者的注意。


            6楼2020-04-25 14:30
            回复
              06. 当心!电视可能减少父母与孩子互动
              如果电视机打开的时间越长,孩子的说话也少了,我们成人的说话也少了,对孩子有何影响?
              3岁前孩子的语言的能力跟他听到的量是有很大关系的。第一是数量,第二是质量。所以这些需要靠我们说以及和孩子互动。
              1岁之前也是可以有对话的。你说话,孩子作出回应或者发起一个声音、动作,你再给他一个回应。这种互动都会与孩子3岁时的语言、认知乃至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不建议以电视作为背景音。如果要看就在固定的时间看相应的节目,如果不看就把它关掉。这样的话,你和孩子的互动交流会更好一些。


              7楼2020-04-25 14:31
              回复
                08. 2岁前,利用生活机会帮助孩子学说话
                6个月-1岁是孩子的语言中枢发展最快的时候。这时孩子还不会说话,但大脑的语言理解中枢已经快速发育,他能听懂,听懂的是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语言。所以,孩子结合生活实践把这些话听懂,对此后学说话有很大帮助的。
                1-2岁时孩子已经会说一点了,要让他在生活中去应用。比如,孩子想要拿东西或想要求你拿东西,但他还说不来,这时怎么办呢?他可能发出嗯嗯啊啊的声音、可能拉着你,这时是你教说话的好时机。你可以说出东西的名称如“饼干,饼干”或动作词如“拿,拿”。切记,孩子说不出不要逼他说,这时只要他专注地听着即可,然后就可把东西给他。


                9楼2020-04-25 14:32
                回复
                  09. 2岁以后,善用绘本帮助孩子提高叙事能力
                  所以我们是更应该利用这些生活机会让他去学,那么到了两三岁,除了生活中可以学说话,还可以用一些绘本来帮助孩子提高他的故事叙述的能力。
                  绘本可以是你现成买来的也可以是你自己制作的。因为这里我所说的绘本是不需要字的,对于 3岁的孩子我提倡使用无字的书,这对家长来说是有一些挑战,需要发挥你的智慧,根据孩子的兴趣和他的水平去说,让孩子能够学习听。其实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能够看到画面说一点,家长再帮助他扩展,引导他说得更多。
                  自制绘本并不复杂,从孩子自己经历的活动和感兴趣的事件中选择,拍照打印出来让孩子看看、你们一起说说。
                  当我们真的要去阅读,希望孩子能够读懂,到底怎么跟他读绘本、讲故事呢?不仅是读,还要引导孩子去观察、思考绘本中的一些内容(在哪里?做什么?怎么啦?为什么?),帮助他去理解这个故事。


                  10楼2020-04-25 14:33
                  回复
                    10. 2岁还不会说话?家长应采取干预
                    孩子2岁时晚开口是比较常见的,大约要占到20% 。这部分孩子到了三四岁时,其中大约有一半变得正常了,而另一半孩子以后就会有面临更多认知、读写、行为等的问题。
                    而我们目前的手段尚无法预测孩子是否属于正常的一半。那么问题来了,家长要等待自然发展还是采取干预?我建议家长采取干预,因为干预是没有坏处的。
                    这个干预还是以家庭的干预为主,创造更好的家庭互动的机会,这样的话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是可以通过家庭的干预去改善的。
                    我们做过相关的研究:对于2岁时不会说话的孩子,给家长一些支持培训提高他们与孩子交流互动的能力。结果发现:半年以后,家长采取积极干预的一组中有72%的孩子变得正常;而自然等待不采取干预的一组中只有41%的孩子变得正常。
                    也就是说,家长采取积极干预的这一组还是有更高的机率变得正常,所以我们说早期的干预是有好处的。


                    11楼2020-04-25 14:33
                    回复
                      听之,学之,用之!拜读受教了!


                      12楼2020-04-25 15:06
                      回复
                        家长都可以学习一下呦


                        13楼2020-04-25 17:56
                        回复
                          赶紧收藏一下


                          14楼2020-04-25 17:57
                          回复
                            很有用的


                            IP属地:河北15楼2020-04-25 17:57
                            回复
                              收藏了


                              16楼2020-04-25 17: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