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
覆以知己。
反:翻过来,返回,重复。覆:翻过去,反面。此:字,互文成义,有翻来覆去的意
义.指对事物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魇复思考。古、来、今:过去,未来.现在。"知己",一
本作"知此"。
本意:他返过去观察以往,翻过来验证将来;返过去了解古代,翻过来了解将来:返过去了解别人,翻过来了解自己。
道藏本注:"畜大化圣人,稽众审己,举事慎重.反复详验。欲以知来,先以观往;欲以知今,先以考古;欲以知彼,先度于己。故能举无遗策。动必成功." 即教化众生的圣人,仔细的考核别人,详细的考察自己,做任何事情都非常慎重,反复周密的审核验证。他如果想知道将来发生的事情,就先返回到过去观察以往,如果想知道今天事情的解决方法,就先返回古代了解类似的事情古人是怎么解决的,如果想了解别人,就先了解自己。所有做任何事情都没有策划部周密的地方,行动起来必然会成功。
高金体曰:如不彻古今 ,则理犹属浅近。
俞棪曰:老子云:“反着,道之动”。有云:“万物并作,吾以观覆。”此反覆之说之由本也。又墨子引古语曰:“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知引”。此观往验来之义也。
心得:此言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的表现。上面我们曾经提到过,圣人之所以能与无形俱生,是因为其按照自然法则来立身处世,这个法则即是: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这三点看似,但各有不同,下面我们来一一说明。
一,反以观往,覆以验来,
通过观察以往发生的事情,分析其中的变化,来预测将来要发生的事情,并推知事情发展的趋势。举例说明,如: 公孙鞅年轻时就喜欢刑名法术之学,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公叔座知道他贤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正赶上公叔座得了病,魏惠王亲自去看望他,说:“你的病倘有不测,国家将怎么办呢?”公叔座回答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由他去治理。”魏惠王听后默默无言。当魏惠王将要离开时,公叔座屏退左右随侍人员,说:“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魏王答应了他的要求就离去了。公叔座召来公孙鞅,道歉说:“刚才大王询问能够出任国相的人,我推荐了你。看大王的神情不会同意我的建议。我当先忠于君后考虑臣的立场,因而劝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该杀掉他。大王答应了我的请求。你赶快离开吧,不快走马上就要被擒。”公孙鞅说:“大王既然不能听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能听您的话来杀我呢?”终于没有离开魏国。惠王离开后,对随侍人员说:“公叔座的病很严重,真叫人伤心啊,他想要我把国政全部交给公孙鞅掌管,难道不是糊涂了吗?”分析::“大王既然不能听您的话任用我”这就是观察以往的事情。“又怎么能听您的话来杀我呢?”这句验证了将来的事情。
二,反于知古,覆以知今。
返回去了解古代历史看类似的事情古人是怎么处理的,翻过来用古人的方法解决现在现在的事情。如:蒯通游说韩信起兵谋反,韩信说:“汉王对待我非常的厚重,不忍心背叛。”蒯通规劝韩信:“以你的忠信而言,那是远远不如勾践时候的文种大夫的,今天你功高盖主,汉王已经不知道用什么来赏赐给你了,自古狡兔死,走狗烹,你认为汉王会以你共享天下吗?”韩信没有以史为鉴,终难逃一死。
三,反以知彼,覆以知己。
返过去了解别人,翻过来了解自己。或想了解别人,先要了解自己。例子:张之洞,最初为清流党的一员,名于善谏。有一次,慈禧犯了大错,清流党众人皆上谏指责慈禧的过错,唯张之洞对事不对人,劝清流党的其他成员不可直指慈禧的过错,此勿入药。众员既说:“此药不如,将于病无效。”张之洞跕足谈道:“你们口口声声要太后从谏如流,自己就先做不到这一点,你们品级资望都不及我,我的规劝尚且不能听从,太后贵为九五之尊,多少人捧她,求她,让她,惧她,她如何轻易听进逆耳之言呢。”果不其然,慈禧看了清流党的谏文后,勃然大怒,从此不再重用清流党。清流党众连自己都没有能清楚的了解自己,又这么能去了解别人的心性呢,失败也是必然的事情。
这就是圣人立身处世的自然法则,看似简单,然而古今能做到的没有几个人,而能做到这些的人足够成就大事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