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吧 关注:75,527贴子:419,330
  • 9回复贴,共1

【转载】反应详解 作者:韦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因为原帖己被删,这个是别人转载的,内容是否全面,己经不得而知了。)
【题解】
《说文解字》云:"反,覆也。""反"的本义是把一个东西翻转过来,引申为"返回"、"
反复"、"反面"、"反而"等义项。本篇的"反"字.常与"覆"字对举使用,主要使用"反复"这
个义项,也可兼容其他义项。"应"在本篇中的含义是反应、应和。本篇作为一种游说之术.主
要含义是:通过正面或魇面地反:复观察了解、辩说.准确地掌握对方的反应,包括心理、
语言等方面的反应,以便紧紧抓住对方,并准确地制定自己的基本策略。
道藏本与《四库全书》本的题解云:"听言之道,或有不合,必反以难之;彼因难以更思.必有以应也。"
既听别说话的方法,如果对法所说的话和不符合事理或和自己认识的有分歧,不必立即反驳,可以投着对方的心里,
然后提出反面的的观念,引起对方的逆向思维,让对方发现其言辞有自相茅盾之处,对方一定会应和,把真实情况说出来。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5-02 23:40回复
    《太平御览》卷四百六十二"游说下",引用本藕时,把本篇叫做《反覆》篇。"覆"有翻
    转、覆验的含义。"反"、"覆"二字,互文成义,有翻来覆去的意义.指对事物应该从正反两
    个方面反复思考。本篇开宗明义就大谈"反"与"覆",故有人认为本篇应该定名为《反覆》。
    许富宏曰:反应,反复之回应。言欲探对方实情,返诸对方,必有以应。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05-02 23:40
    回复
      【正文】
      ①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
      【注疏】
      大化者:指教化众生的圣人。
      无形:指"道",事物的本原,阴阳变化的法则。《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易•系
      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本意:古代化育众生的圣人,是与大道共同生存的。
      道藏本注:"大化者,谓古之圣人以大道化物也。无形者,道也。动必由道,故日与无形俱生。" 言无形者,就是圣人按照自然法则来化育万物。一切行动都是根据自然法则,所以说能与大道共同生存。
      陈后山曰:此段是以冒头,曰口立说,必有所本。
      许富宏曰:大化者,指圣人。无形,即道。
      心得:何谓道,《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以上说的道是非常抽象的,在我看来,这里的道就是一个含义,即是自然界的自然法则。譬如“春播
      ,夏长,秋收,冬藏。”即是道,譬如“水因地制流。”即是道。譬如“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即是道。如若反其道而行,冬播秋则无收,水向高则不流,人日落而作必不能息。且刚而易折,顺着消势,借势打势,谓之太极。比如要打败一个力大无穷的莽夫,你如果你要去跟他比力气,必定被他打得惨不忍睹,,对付这种人必须运用阴柔的计谋算计他,这才是鬼谷子说的正道。比如对付阴险的小人,如果你用仁义的办法对法他,必定被他整得体无完肤,对付这种小人你必须要比他奸诈十倍一百倍这样才是鬼谷子说说的道。比如你拿忠信仁义去游说像商纣那样的暴君,下场一定和比干一样,要想费仲那样投其所好,你才能得到重用。圣人之所以能与大道共同生存,就是因为他能按照自然法则来立身处世。那么圣人立身出身的自然法则是什么呢?请看下句。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05-02 23:41
      回复
        ②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
        覆以知己。
        反:翻过来,返回,重复。覆:翻过去,反面。此:字,互文成义,有翻来覆去的意
        义.指对事物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魇复思考。古、来、今:过去,未来.现在。"知己",一
        本作"知此"。
        本意:他返过去观察以往,翻过来验证将来;返过去了解古代,翻过来了解将来:返过去了解别人,翻过来了解自己。
        道藏本注:"畜大化圣人,稽众审己,举事慎重.反复详验。欲以知来,先以观往;欲以知今,先以考古;欲以知彼,先度于己。故能举无遗策。动必成功." 即教化众生的圣人,仔细的考核别人,详细的考察自己,做任何事情都非常慎重,反复周密的审核验证。他如果想知道将来发生的事情,就先返回到过去观察以往,如果想知道今天事情的解决方法,就先返回古代了解类似的事情古人是怎么解决的,如果想了解别人,就先了解自己。所有做任何事情都没有策划部周密的地方,行动起来必然会成功。
        高金体曰:如不彻古今 ,则理犹属浅近。
        俞棪曰:老子云:“反着,道之动”。有云:“万物并作,吾以观覆。”此反覆之说之由本也。又墨子引古语曰:“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知引”。此观往验来之义也。
        心得:此言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的表现。上面我们曾经提到过,圣人之所以能与无形俱生,是因为其按照自然法则来立身处世,这个法则即是: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这三点看似,但各有不同,下面我们来一一说明。
        一,反以观往,覆以验来,
        通过观察以往发生的事情,分析其中的变化,来预测将来要发生的事情,并推知事情发展的趋势。举例说明,如: 公孙鞅年轻时就喜欢刑名法术之学,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公叔座知道他贤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正赶上公叔座得了病,魏惠王亲自去看望他,说:“你的病倘有不测,国家将怎么办呢?”公叔座回答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由他去治理。”魏惠王听后默默无言。当魏惠王将要离开时,公叔座屏退左右随侍人员,说:“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魏王答应了他的要求就离去了。公叔座召来公孙鞅,道歉说:“刚才大王询问能够出任国相的人,我推荐了你。看大王的神情不会同意我的建议。我当先忠于君后考虑臣的立场,因而劝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该杀掉他。大王答应了我的请求。你赶快离开吧,不快走马上就要被擒。”公孙鞅说:“大王既然不能听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能听您的话来杀我呢?”终于没有离开魏国。惠王离开后,对随侍人员说:“公叔座的病很严重,真叫人伤心啊,他想要我把国政全部交给公孙鞅掌管,难道不是糊涂了吗?”分析::“大王既然不能听您的话任用我”这就是观察以往的事情。“又怎么能听您的话来杀我呢?”这句验证了将来的事情。
        二,反于知古,覆以知今。
        返回去了解古代历史看类似的事情古人是怎么处理的,翻过来用古人的方法解决现在现在的事情。如:蒯通游说韩信起兵谋反,韩信说:“汉王对待我非常的厚重,不忍心背叛。”蒯通规劝韩信:“以你的忠信而言,那是远远不如勾践时候的文种大夫的,今天你功高盖主,汉王已经不知道用什么来赏赐给你了,自古狡兔死,走狗烹,你认为汉王会以你共享天下吗?”韩信没有以史为鉴,终难逃一死。
        三,反以知彼,覆以知己。
        返过去了解别人,翻过来了解自己。或想了解别人,先要了解自己。例子:张之洞,最初为清流党的一员,名于善谏。有一次,慈禧犯了大错,清流党众人皆上谏指责慈禧的过错,唯张之洞对事不对人,劝清流党的其他成员不可直指慈禧的过错,此勿入药。众员既说:“此药不如,将于病无效。”张之洞跕足谈道:“你们口口声声要太后从谏如流,自己就先做不到这一点,你们品级资望都不及我,我的规劝尚且不能听从,太后贵为九五之尊,多少人捧她,求她,让她,惧她,她如何轻易听进逆耳之言呢。”果不其然,慈禧看了清流党的谏文后,勃然大怒,从此不再重用清流党。清流党众连自己都没有能清楚的了解自己,又这么能去了解别人的心性呢,失败也是必然的事情。
        这就是圣人立身处世的自然法则,看似简单,然而古今能做到的没有几个人,而能做到这些的人足够成就大事业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05-02 23:41
        回复
          ③ 动静虚实之理,不合来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动静:行动与停止。
          覆:覆会,覆核,验证。 察:仔细考察
          本意:事物动静虚实的道理,
          如果跟现在和将要发生的情况不合,便返回去研究古代韵历史.从而寻求出正确答案。事情
          往往有通过研究古代而验证觋在的情况,这是圣人的教导,我们不可以不仔细考察。
          道藏本注:"动静,由行止也。虚实,由真伪也。其 理不合于今,反求于古者也。事有不合,反而求彼,翻得覆会于 此。成此在于考彼,契今由于求古,斯圣人之意也。不审则失之于几,故不可不察。" 动静,便是行动与停止。虚实,就是虚伪与真实。事物动静虚实的道理跟现在发生的情况不合,便返回去研究古代的历史,从而寻求出正确的答案。眼前的事情解决不了,返回去研究古代的人对类似的事情是怎么处理的,翻过来解决现在的事情,现在的事情能够成功,在于详细的考察古代的人处理事情的方法。现在的事情能够合理的处理,是由于研究古代的历史,这是圣人的教导,如果不详细的考察,事情往往会在几微的变化和细小的苗头中失败。所以说不可以不仔细的考察。
          俞棪曰:《吕氏春秋》似顺篇曰:“事多似倒而顺,多似顺而倒。有知顺之为倒,倒之为顺,则可与言化矣。 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天地之道。”此所谓反而得覆者也。
          心得:曾文正公一生最爱《二十四史 》 .在赶考回家的路上,用亲戚借给的一百多两买了部精装的《二十四史 》,弄得连回家的路费都差点不够,然他从此以后,他每天苦心读史几十页,虽有事终无间断?何则,因其没遇解决不了之事情,必于书中寻求答案。文正公虽非天资聪颖,或甚有点天资愚鲁,却也能举无遗策,动必成功,成就晚晴不朽之伟业,多因此史之故也。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05-02 23:41
          回复
            一段总结:太宗有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此与鬼谷所论有相通之处,古之圣人真乃不谋而合也。圣人此论,道也,为人处世之大本,安身立命之定基。纵观历史,能成其事者,盖无有不顺其道。庸人者,无一不反其道也。天下万事兴亡成败,鬼谷子乃一言以蔽之,曰: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何其精辟 。此言著于本篇之发端,由此可知此乃本篇精华之所在,亦是本篇之总概。言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因其顺其自然,观古鉴今,知己知彼。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05-02 23:42
            回复
              ①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
              动:处于动态。静:处于静观状态。因:顺着。
              本意:别人在讲话,这是动;我沉默不说,这是静。要顺着对方的话,了解其中所透露出来的
              思想感情。
              道藏本:以静观动,则所见审;因言观辞,则所得明。"
              心得:此处的静有两个含义:
              一是沉默不说,处于静态。就是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要打断别人。
              二,是心静,只有心无杂念,才能听清楚别人说的话。只有的心静,才不被自己的情绪所干扰,才能要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说明白。只有心静,才能顺着对方的话,分析出对方内心的想法,了解对方的思想感情。所以要想学法说话,首先要先会聆听。
              此句虽短,却道处了三个说话的重要技巧,这三个技巧看似简单,但也常常被人忽略。
              一:不要打断别人讲话,这样才能使沟通顺利进行,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
              二:讲话之前要保持平静。心静有两个好处,1:能听明白对方的话所要表达的意思。2:不被自己的情绪控制,很好的表达自己想要说的话。
              三:根据对方的话,分析出对方内心的想法,了解对方的思想感情。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0-05-02 23:42
              回复
                ②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本意:如果对方话语中有不合真实的情况,便反复询求,对方一定会有回应,把真实情况说出来。
                道藏本:谓言者或不合理,未可即斥,但反而难之,使自求之,则契理之应,怡然自出。" 言对方说的话有时候不合情理的情况,不要立即反驳,但要反复询问他,使他发现他的话有不合情理或自相矛盾的地方,他自然会自我探求,那么合理的回答怡然自出。
                俞棪曰:《韩非子》扬权篇:凡听之道,以其所出,反以为之入。故审名以定位,明分以辩类。听言之道,溶若甚醉。唇乎齿乎,吾不为始乎;齿乎唇乎,愈惛々乎。彼自离之,吾因以知之;是非辐凑,上不与构。
                译文:
                君主听察的方法是,根据臣下发表的言论,反过来作为他们应该做出的实效。所以要审核言论来确定职位,弄清是非来辨析类别。听察言论的一般原则,就像大醉一样模模糊糊。群臣纷纷动嘴动舌,我总也不先开口;群臣纷纷动嘴动舌,我越发装得糊糊涂涂,让他们自己去条分缕析,我从而加以了解;是非一起集中上来,君主并不卷入。
                《吕氏春秋》审应篇:“以其出为止入,以其言为之名,取其实以责其名。”此均反映之术也。
                心得:此句是破题之句。言在沟通中,如果对方说的话和自己的认识有分歧,不要情绪激动的立即进行反驳,我们可以就着对方的话题,提出反面的观点,,引起对方的逆向思考,让对方发现其言辞不合情理的地方,对方自然会自我探求,合理的结论怡然而出。此为说话的第四个技巧。
                相信大家都看过《神探狄仁杰 》,狄仁杰就非常善用此道,在办案的时候发现对方有不合理的情况,总是不断询问,让对方自己露出马脚。
                元芳,你怎么看?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05-02 23:42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0-05-03 10: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