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吧 关注:152,204贴子:7,261,853
  • 11回复贴,共1

担当大师联微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题云南鸡足山佛寺
万山排紫绿;
一室贮清虚。
敬析:
于结构而言:上比着墨于实景。万山皆能在目,可知见地之高;紫绿可彰居处之胜;万山为横,譬喻十方,紫绿为竖,譬喻三世(花为红紫,叶为绿青,鸡足山地处亚热带,植被基本是常绿的。花开花谢,叶生叶落皆是时间的见证)。十方三世即时间空间,时间空间交融之极处,即吾人之本来面目。
下比用心在佛典(写虚)。一室即一丈见方之室,出自《维摩诘所说经》(禅宗重要经典,劝发菩提心与阐明不二思想的大乘经典),维摩诘居士仄窄的卧室中却能容下三万二千大坐。“
芥子纳须弥”就出自此章(经文:“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意为不二。无限大与无限小是不二的,这是大乘佛法的核心教理。清虚即宇宙。一室贮清虚,即芥子纳须弥之另版。
就立意来说:是在阐明此寺是大乘道场,在此修行之人皆是发菩提心的菩萨,更细致来说是禅宗道场。更是在阐明大乘的不二思想。


1楼2020-05-06 08:17回复
    2,题云南鸡足山佛寺
    虽无着足处;
    自有破颜时。
    敬析:
    就义而译:虽然大道无相;终有体悟之时。
    上比典出《传心要法》(这是禅宗一部非常重要的论著,是禅宗一位祖师,黄檗禅师的法语辑录),原文如下:“问:佛穷得无明否?师云:无明即是一切诸佛得道之处。所以缘起是道场,所见一尘一色,便合无边理性,举足下足不离道场。道场者无所得也。我向你道,只无所得名为坐道场”。
    下比典出《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原文如下:“尔时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属来奉献世尊于金婆罗华知,各各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有迦叶破颜微笑”。
    从结构来谈:上比以虚见于实,大道随无形无相,但却无处不在。所以这寺院的一草一花的本身就是实相,但这个实相却又觅之了不可得,所以说无着足处。下比以实阐以虚。大道不可见,但见道之人的笑颜可见。鸡足山是迦叶尊者道场,以古勉今。
    从立意来说:幽发此寺道风之淳朴笃实,是个实修道场并寄愿与勉励其中修行之人(应该包括自己),滴水终有穿石之日,要有信心和勇气去承担本有之佛性。


    2楼2020-05-06 08:18
    回复
      3,题云南鸡足山佛寺
      窟中眠似蛰;
      座上吼如雷。
      敬析:
      上比看的不太明了。下比出自《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原文:“演法无畏,犹师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无有量,已过量。”
      佛国品这一章的核心思想是:心净则国土净。意思是自己心是清净的,何处不是净土。此即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思想。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所有现象皆由一心之所变现。一切事物都是由识而显现,在它们的生起上,心识的影响力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概念。
      座上吼意喻登座讲法,雷的特点是震耳欲聋,譬喻刹那间使人醒悟。
      窟是狮子窟(法王之居),座是狮子座(法王之座)。上联应该是立意于个人修为,下联是写弘法利生的方法与风格。整联应该是在赞叹本寺住持。因为狮窟比喻方丈室,古来佛教只有和尚(大师、住持)级别的人,才能登座讲法。


      4楼2020-05-06 08:18
      回复
        4,题云南鸡足山佛寺
        咬人须见血;
        踞地了无形。
        意译:度人要落到实处,修行不能着相。
        《五灯会元》卷三中载:“曰:‘夫经律论是佛语,读诵依教奉行,何故不见性?’师(大珠慧海禅师)曰:‘如狂狗趁块,师子咬人。经律论是性用,读诵者是性法。
        《赵州录》载问:“如何是咬人狮子?”师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莫咬老僧。
        《六祖坛经》曰:“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
        公案一:学人问慧海禅师,为什么读经律论却不能见道(开悟),禅师举了个例子来回答,人要是拿块土包来丢狗,狗只会去追逐土包;如果是狮子,它会冲人来。(即抓住事物的本质)
        公案二:学人问赵州大师,如何才能做咬人的狮子(直透本质)。大师的答案是皈依三宝。
        公案三:六祖告知修行之人要敢于承担自性莫向外求,告诉我们皈依三宝的本质是皈依自性三宝,即本具之觉性(佛性)、本来之正见、本源之清净(单读六祖这段文字容易理解出偏,如果不皈依外在的化相三宝,那也谈不上皈依自性三宝,自性三宝是从化相三宝启发的,我曾讲过学佛的起点是皈依三宝,终点也是皈依三宝,即起始于化相三宝,终归于自性三宝,因果交彻,非一亦不二)。
        踞地即踞地狮子,是禅林术语,临济四喝之一(点拨参者的一种手法,即大喝一声,让人顿时无措)。《临济录》曰:“有时一喝如踞地金毛狮子。”
        上联定性说明是禅宗道场,下联定量说明是临济家风。


        5楼2020-05-06 08:19
        回复
          5,题云南剑川宝相寺
            塔外常悬塔;
            峰头更有峰。
          敬析:
          结构上,上下比联皆是以实见虚。
          上下联的第一个塔、峰是肉眼可见之塔峰。
          第二个“塔”出自《西游记》里一个流传很广的偈子:“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譬喻佛性。第二个“峰”指“灵鹫峰”,佛陀常年讲法的地方,此处譬喻佛性。
          于此我先提一个问题:第一个塔峰与第二个塔峰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
          在解答这个问题前,先来了解一个概念:“真如自性”。
          真如自性即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之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又作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等名。
          禅宗讲的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也就是真如自性,这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不知道什么东西(姑且称为东西吧,如果思维中产生了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概念,那么就已经着相了,着在一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相中)。
          了解完真如自性,接着简单了解一下:法性。法性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
          了解完法性再接再厉,简单说说佛性。佛性即是觉性(离一切迷妄之觉悟自性)。
          “真如”是一切事物本体的统称,“法性”专门针对无情的器界(山河风雨尘埃草木等)而言,“佛性”专门针对有情众生(六道众生)而言。(人有灵知之觉,今第一义空与之为性,故名“佛性”。非情无觉,但持自体,得称为“法”。今真性与之为性,故名“法性”。——摘自《佛学大词典》)
          有了上面对于真如、法性、佛性基本了解,现在可以开始解答上面的问题了。
          色心不二,谓智慧观照之对象(按:色),总摄于一念之中(按:心)。分别而言,则有色法与心法二种。但因宇宙一切均摄入于凡夫一念之中,故称心外无法。此外,即使是一微尘,亦圆满具足宇宙之一切,故称色法与心法不二,无所区别。(摘自:《佛学大词典》)
          《楞严经》有云:“外泊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第二卷 第四章 )
          直白而言,不论是有情的众生还是无情的器界,其本体都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有情有佛性,无情具法性,此二者虽非一但不二。这就是大乘佛法的认识事物的基本观念。
          到此可知,第一个有形有相的峰塔(法性)与第二个无形无相的峰塔(觉性)虽然不是一回事,但也不是两回事。


          6楼2020-05-06 08:20
          回复
            6,题云南剑川茶花寺
            一山凭丛可爱;
              几人于此茫然。
            敬析:
            “丛”即丛林,泛指寺院,特指禅宗寺院。“可爱”系禅林用语。形容禅者之风采光仪,或其机用之洒脱可喜。出自宋朝圆悟克勤禅师著作:《碧岩录》卷第一(第四则),原文:“德山背却法堂,著草鞋便行”(风光可爱,公案未圆,赢得项上笠,失却脚下鞋,已是丧身失命了也)。括号内容是圆悟勤禅师的点评。
            “茫然”一词频繁出入禅宗各个版本的公案辑录,其意为脑子一片空白,不知所措。为何会如此呢?因为原有观念的崩塌,导致内心的震动。在禅宗公案里,学人去参大师,凡是固有知见者,皆会被大师用各种机巧的行为或者尖锐的语言,一顿打落(破其思维之中的相)。这时学人会出现一刹那的茫然状态,说明已经略有所悟了,这是在为后面的开悟做铺垫。
            下面我们来看距离作者时代很近的一则公案:一日,契斌禅师入室,请求法要。 了改禅师道“人向达磨未西来时道一句看。” 契斌禅师茫然无对,生大疑情。”
            上比实中见虚,看似写山之风景,实则赞寺风。下比虚中见实,看似发感叹以侧赞寺风,实则言体会。层次又升一阶。


            7楼2020-05-06 08:20
            回复
              7,题云南宾川寂光寺
                不待海枯才见底;
                但逢月上即敲门。
              意译:见性不难,月出即是。
              1/“海枯见底”目前见到最早的出处是唐代杜荀鹤的《感寓》,诗文如下:
              大海波涛浅,
              小人方寸深。
              海枯终见底,
              人死不知心。
              后来被禅宗学人广泛引用,就我能见到的都不下二十例。
              担当大师化用的出处应该是《五灯会元》卷十二之处。
              原文:曰:“玄沙道,谛当甚谛当,敢保老兄未彻在,又作么生?”师曰:“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按:学人问禅师曰:玄沙禅师说,确定甚确定,敢保证老兄你没有见性,又是什么意思?禅师就引用了这句诗文来回答。)
              2/“月上”出于《五风会元》卷十一,原文:问:“如何是学人著力处?” 师曰:“春来草自青,月上已天明。”
              禅宗还有句常用语:“云开月露”,比喻扫清疑惑,开悟见性。
              3/“敲门”,此处的典应该出自《五灯会元》卷四,良遂禅师的悟道因缘。
              原文:麻谷彻禅师法嗣寿州良遂禅师,参麻谷,谷见来,便将鉏头去鉏草。师到鉏草处,谷殊不顾,便归方丈,闭却门。师次日复去,谷又闭门。师乃敲门,谷问:“阿谁?”师曰:“良遂。”才称名,忽然契悟曰:“和尚莫谩良遂,良遂若不来礼拜和尚,洎被经论赚过一生。”谷便开门相见。乃归讲肆,谓众曰:“诸人知处,良遂总知。良遂知处,诸人不知。”(按:禅宗因敲门开悟的禅师我还知道两个,不过此联我推断应该是这位)
              上下联皆写公案,这些个公案的主人翁都是出自南岳怀让禅师一脉。后来演化成禅宗影响力最大的一宗:临济宗。
              所以本联最终要表达的是,这个道场是临济家风的禅宗道场。


              8楼2020-05-06 08:21
              回复
                8,题云南剑川宝相寺
                  传心久矣知梅熟;
                  不语何曾有葛藤。
                意译:直指人心,不立文字。
                1/梅熟。即功夫稳固。
                明州大梅山法常禅师初参大寂(马祖)问:“如何是佛?”大寂云:“即心即佛。”师即大悟。大寂闻师住山,乃令一僧到问云:“和尚见马师,得个什么,便住此山?”
                师云:“马师向我道:‘即心即佛’我便向这里住。”僧云:“马师近日佛法又别。”师云“作么生别?”僧云:“近日又道:‘非心非佛。’”
                师云:“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回,举似马祖,祖云:“大众,梅子熟也。”(《景德传灯录》卷七)
                (按:即心即佛的意思是,当下能觉的这一念觉知心即是佛性。非心非佛的意思是当下能觉的一念心是不住的。未来心未至,当下心不住,当下已觉之心已经是过去心了,三心皆不可得,所以说是非心非佛)
                2/葛藤。禅林用语。指文字、语言一如葛藤之蔓延交错,本用来解释、说明事相,反遭其缠绕束缚。
                此外,又指公案中难以理解之语句;更引申作问答工夫。玩弄无用之语句,称为闲葛藤;执着于文字语言,而不得真义之禅,称为文字禅,或葛藤禅。


                9楼2020-05-06 08:22
                回复
                  10,题云南晋宁盘龙寺
                  谁把藕丝牵大象;
                  我将铁棒打苍蝇。
                  敬析:
                  云南有个寺庙也有个差不多的对联:
                  会道的一缕藕丝牵大象。
                  盲修者千钧铁棒打苍蝇。
                  “藕丝牵大象”的公案出自《五灯会元》卷十三。
                  会道即见性,禅宗有句名言,没开悟前都是盲修瞎练,因为没有见道所以谈不上真修道。
                  见性之后称性起修(心能持续在正念上),如果心能安住当下,那么不论吃饭还是做事都是在修行中。
                  藕丝牵大象,意为有的放矢,轻而易举。
                  铁棒打苍蝇,意为盲修瞎练,白费力气。


                  11楼2020-05-06 08:23
                  回复
                    11,题云南剑川茶花寺
                    山门景致松千树;
                    纳子家风草一茎。
                    敬析:
                    一茎草,形容微细之物。又作一枝草。一茎草与梵刹或丈六金身并举表心佛不二、物我一如之意。
                    一茎草,在很多禅宗著作都有出现,目前为止我发现这一词出处最早的著作是《赵州录》(唐),《赵州录》载:“老僧把一枝草,作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作一枝草用。佛即是烦恼,烦恼即是佛。”问:“佛与谁人为烦恼?”师云:“与一切人为烦恼。”云:“如何免得?”师云:“用免作么?”(此处佛即是烦恼,烦恼即是佛,讲的是佛教中诸多的名相若成了学人的执着,便成束缚。学人就问如何来消除这份烦恼,赵州和尚就反问说:还用消除吗?其实有一念想消除烦恼的心,这一念就是烦恼,这就是禅宗讲的头上按头。当下觉知即可,没有消除这回事,修行就是只观不住。但话说回来,这需要很上的定力才能让正念相续,如果正念不相续那意义也不大,所以前期的老实修学非常重要)。
                    《从容录》(宋末)第四则对这个词最原始的出处有了交代,原文:“世尊与众行次,以手指地云:云此处宜建梵刹。帝释将一茎草,插于地上,云建梵刹已竟。世尊微笑。”(目前我没有查到这段文字出自哪部佛经,这段文字很有意义在此不点破)。
                    上联写实,下联写虚。松千树与草一茎,本意不二。


                    12楼2020-05-06 08:23
                    回复
                      学习


                      IP属地:广东13楼2020-05-06 10:04
                      回复
                        哦,你也看担当和尚的对联了啊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0-05-06 23: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