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语吧 关注:10,211贴子:84,885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古代的轩辕黄帝,生来就很聪明,幼小时就善于言辞,少年时,(对事物理解)就很敏捷,长大以后,敦厚淳朴又勤奋努力,到了成年就登上了天子之位。


IP属地:上海1楼2020-05-08 15:23回复
    黄帝向岐伯问道: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他们的年龄都能超过百岁,但动作不显得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到了五十岁,动作有的就显出衰老了。这是由于时代环境的不同呢?还是由于人们不注意养生的方法造成的呢?
    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他们大都懂得养生的道理,效法天地变化的规律,知道调养精气的方法,饮食有一定节制,起居有一定规律,不过分的操劳,所以形体和精神能够相互协调一致,竟能活到最终的自然寿命,度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把酒当做水浆那样贪饮无度,习惯于好逸恶劳,酒醉后还肆行房事,纵情色欲,以致精气竭尽,真气耗散。不知道保持精气的充沛,不明白节省精神的道理,只追求一时之快,违背了养生的真正乐趣,起居没有一定的规律,所以五十岁左右便衰老了。
    在上古时代,对深明养生之道、有高尚品德的人的教诲,人们都能够遵从。对于四时不正之气,能够适时的回避,同时思想上清静安闲,无欲无求,真气深藏,精神守持于内而不耗散,这样,疾病从哪里来呢?所以他们心志安闲,欲望很少,心境安定,没有恐惧,形体虽然经常劳动,但不致过分疲劳,真气从容而顺调,每个人对自己的希望和要求,都能达到满意,吃什么都觉得甘美,穿什么都觉得舒服,对于世上习俗也感到安乐,互相之间不羡慕地位的高低,人们都自然朴实。所以不正当的嗜好,不会干扰他的视听,淫乱邪说也不会惑乱他的心志,无论愚笨的,聪明的,有才能的、还是能力差的,不寻求酒色等身外之物,这就合于养生之道。所以他们都能够度过百岁而动作还不显得衰老,这都是因为他们的养生之道完备而无偏颇的缘故啊。
    黄帝问道:人年老了,就不能再生育子女,是筋力不足呢?还是自然生长发育的规律,使他这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按一般生理过程来讲)女子到了7岁,肾气就充盛,牙齿更换,毛发生长。到了14岁时,天癸发育成熟,任脉通畅,冲脉旺盛,月经按时而行,所以能够生育。到了21岁,肾气平和,智齿生长,身高也长到最高点。到了28岁,筋骨坚强,毛发长到了极点,身体非常强壮。到了35岁,阳明经脉衰微,面部开始枯槁,头发也开始脱落。到了42岁,三阳经脉之气从头部开始都衰退了,面部枯槁,头发变白。到了49岁,任脉空虚,冲脉衰微,天癸枯槁,月经断绝,所以形体衰老,不能再生育了。
    男子八岁时,肾气盛,头发长长,牙齿更换。到了十六岁时,天癸发育成熟,精气充满,男女交合,所以有子。到了二十四岁,肾气平和,筋骨坚强,智齿生长,身高也长得够高了。到了三十二岁,筋骨粗壮,肌肉充实。到了四十岁肾气衰退下来,头发初脱,牙齿干枯。到了四十八岁,人体上部阳明经气衰竭了,面色憔悴,发鬓变白。到了五十六岁,肝气衰,筋脉迟滞,因而导致手足运动不灵活了。到了六十四岁,天癸枯竭,精气少,肾脏衰,齿发脱落。身体形态都感到为病所苦。人身的肾脏主水,它接受五脏六腑的精华以后贮存在里面。所以脏腑旺盛,肾脏才有精气排泄。现在年岁大了,五脏皆衰,筋骨无力,天癸竭尽,所以发鬓白,身体沉重,行步不正,不能再生育子女了。
    黄帝问道:有人年纪已老,还能再生子女,这是什么道理?岐伯说:这是因为他的先天禀赋超过了一般的人,气血经脉经常畅通。这种人虽然能够生育,但在一般情况下,男子不超过64岁,女子不超过49岁,到这个岁数男女的精气都竭尽了。
    黄帝问:有善于养生的人,年纪达到百岁,能不能有生育能力呢?岐伯说:善于养生的人,能够推迟衰老,没有齿落、面焦、发白、身重、行步不正等现象,所以即便年寿很高,仍然有生育能力。


    IP属地:上海2楼2020-05-08 15:25
    回复
      2025-08-10 07:41:4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黄帝说:我听说上古时代有一种人叫做真人,他能把握住自然的变化,掌握阴阳消长的规律,吐故纳新以养精气,超然独立,精神内守,使他的身体,好像和精神结合为一,所以寿命就与天地相当,没有终了的时候,这就是“与道俱生”的说法。
      中古时代有一种人叫至人,他有淳朴的道德,完备的养生方法,能够符合于阴阳的变化,适应四时气候的递迁,避开世俗的纷杂,聚精会神,悠游于天地之间,所见所闻,能够广及八方荒远之外,这就是他延长寿命而使身体强健的方法。这种人也属于真人之类。
      其次有叫做圣人的,能够安处于天地的平和之中,顺从着八风的变化规律,使自己的爱好适于一般习惯。在处世当中,从来不发怒生气,行为并不脱离社会,但一切举动又不仿效俗习。在外的形体不使它被事务所劳,在内的思想不使它有过重负担,以无所爱憎为本务,以悠然自得为目的,所以他的形体毫不衰老,精神也不耗散,年寿就可以达到一百多岁。
      其次叫做贤人的,能效法天地的变化,取象日月的升降,分列星辰的位置,顺从阴阳的消长,根据四时气候的变迁来调养身体。他是要追随着上古真人,以求符合于养生之道。这样,也可以延长寿命到最接近自然寿命的时候。
      春季的三个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大自然生机发动,草木欣欣向荣,为适应这种环境,人们应当夜卧早起,在庭院里散步,披开束发,舒缓形体,以便使神志随着生发之气而舒畅,要顺应生发之气的神志活动,而不要逆着生发之气的神志活动,才与春阳之气相适应,这就是春天的养生方法,违背了这个方法,就会伤肝,到了夏天,就要发生寒变的病,这是由于春天生养的基础差,供给夏天盛长的条件也就差了。
      夏天的三个月,是草木繁茂秀美的季节。大自然中阴阳之气上下交通结合,各种草木开花结果,为适应这种环境,人们应该夜卧早起,不要厌恶白天太长,要使心中没有郁怒,容色显得秀美,并使腠理宣通,夏气疏泄,精神饱满地与外界相适应,这就是适应夏天“长养“的道理。如果违反了这个道理,会损伤心气,到了秋天就会患疟疾。这是因为夏天长养的基础差,供给秋天收敛的能力也就差了。
      秋季三个月,是草木自然成熟的季节。天气劲急,地气清明。在这个季节,人们应当早卧早起,和鸡活动时间相仿,使意志保持安定,从而舒缓形体。但是,怎样使意志保持安定呢?主要是精神内守不急不燥,使秋天肃杀之气得以平和,不使意志外驰,使肺气得到匀整。这就是适应秋天收养的道理。如果违背了这个方法,会损伤肺气。到了冬天就要生飨泄病,这是因为秋天收养的基础差,供给冬天潜藏之气的能力也就差了。
      冬季的三个月,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寒凉的天气,使水结冰,地冻裂。这时不要扰动阳气,应该早睡晚起,一定等到太阳显露时再起床。使意志如伏似藏,好像心里很充实,又好像已经得到满足。还必须避开寒凉,接近温暖,不要让皮肤开泄出汗,使阳气藏而不泄。这就是适应冬天藏伏的道理。如果违反了这个道理,会损伤肾气,到了春天,就要得痿厥病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冬天闭藏的基础差,供给春季生养的能力也就差了。


      IP属地:上海3楼2020-05-08 15:25
      回复
        风邪侵入人体,渐渐侵害元气,精血就要损耗,这是由于邪气伤害肝脏的缘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吃得过饱,导致胃的筋脉横逆弛缓,就会形成下泄脓血的痔疮。如果饮酒过度,肺气就会上逆;如果强力入房,就要损伤肾气,使脊椎高骨损坏。
        大凡阴阳的主要关键,在于阳气固密于外,阴气才能固守于内。如果阴阳偏胜,失去平衡协调,那就好像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没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没有夏天一样。因此,使阴阳调和,这是最好的养生方法。如果阳气过于亢胜,不能固密,那阴气就要亏耗而衰竭;阴气和平,阳气固密,精神就会旺盛;如果阴阳分离而不相交,那精气也就随之而竭尽了。
        如果冒受风邪,就会发生寒热。所以,春天被风邪所伤,邪气留滞不去,到了夏天就会发生洞泄的病。夏天被暑邪所伤,潜藏于内,到了秋天,就会发生疟疾。秋天被湿邪所伤,到了冬天,就会随之气逆而痰咳,并且会发展为痰厥病。冬天被寒邪所伤害,到了春天,必然发生温热病。风寒暑湿这些四时的邪气,是会伤害五脏的。
        精血的产生,根源于对饮食的摄取,但是,贮藏精血的五脏,又因为过食五味而受伤害,举例来说,过食酸的东西,会使肝气凑聚,脾气就会衰弱;过食咸的东西,会使骨气受伤,肌肉枯槁,心气也就郁滞了;过食苦味的东西,会使心气喘闷,肾气也就衰弱了;过食甜味的东西,会使脾气濡弱,胃气也就薄弱了;过食辛味的东西,会使筋脉渐渐衰败,精神也就颓靡了。所以注意调和五味,使得骨骼正直,筋脉柔和,气血流通,腠理固密,这样,就气骨精强了。要是能够严格地按着养生的方法去做,就可以享受自然的寿命。
        黄帝说:天有八方之风,人的经脉有五脏之风,是指什么呢?岐伯回答说:八风会产生致病的邪气,侵犯经脉的风邪,触动人的五脏,因而发病。所说的感受四时季节相克的情况,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这就是所说的四时季节相克。
        东风生于春季,春季里得了病,病变多发生在肝经,而表现于颈项。南风生于夏季,病变常发生在心经,而表现于胸胁。西风生于秋季,病变常发生在肺经,而表现于肩背。北风生于冬季,病变常发生在肾经,而表现于腰股。中央属土,病变常发生在脾经,而表现于脊背。
        所以春气为病,病多在头部;夏气为病,病多在心;秋气为病,病多在肩背;冬气为病,病多在四肢。
        所以春天多生鼻流清涕和鼻出血的病,夏天多生胸胁的病,长夏多生里寒泄泻的病,秋天多生风疟病,冬天多生痹病。
        所以冬天不作扰动筋骨的过度活动,(善于保养阳气),春天就不会发生鼽衄和颈项的疾病,夏天也不会发生胸胁的疾患,长夏不会发生里寒洞泄的疾病,秋天不会发生风疟病,冬天也不会发生痹证、飨泄、汗出过多的病。
        精在人身,如同树木的根本一样。所以冬季善于保养精气的,春天就不易得温病。夏天暑热之时,应该汗出而不出汗,到了秋天就会得风疟的病。
        所以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从清晨至中午这段时间里,自然界的阳气是阳中之阳。从中午至黄昏这段时间里,自然界的阳气是阳中之阴。从日落到半夜这段时间里,自然界的阴气是阴中之阴。从半夜到清晨这段时间里,自然界的阴气是阴中之阳。所以人的阴阳之气也是这样的。


        IP属地:上海4楼2020-05-08 15:27
        回复
          就人体阴阳来说,外部为阳,内部为阴。单就身体部位来说,背为阳,腹为阴。就脏腑来说,脏属阴,腑属阳。肝、心、脾、肺、肾五脏都属阴;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腑都属阳。为什么要知道阴中有阴,阳中有阳的道理呢?这因为冬病发生在阴,夏病发生在阳,春病发生在阴,秋病发生在阳,都根据疾病所在部位来进行针刺或砭石治疗的。所以说,背部为阳,阳中之阳为心。背部为阴,阳中之阴为肺。腹部为阴,阴中之阴为肾。腹部为阴,阴中之阳为肝。腹部为阴,阴中之至阴为脾。这些都是人体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应关系。它们与自然界阴阳变化是相符合的。
          黄帝说:五脏与四时相对应,都各有所用吗?岐伯答:有。东方青色,和人身肝相应。肝开窍于目,精华藏于肝脏,它发病多在头部。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酸,在植物中为木,在五畜中为鸡,在五谷中为麦,在四时中上应于岁星,所以肝有病多发生在筋的方面。在五音中为角,在五行生成数为八,在五气中为腥臊。
          南方赤色,和心相应,心开窍于舌,精华藏在心,它发病多在五脏。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苦味,在五行里为火,在五畜中为羊,在五谷中为黍,在四时中上应于荧惑星,所以心有病多发生在血脉方面。在五音中为徵音,在五行生成数中为七,在五气中为焦臭。
          中央黄色,和脾相应。脾开窍于口,精华藏在脾脏。它发病多在脊部。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甘味,在五行中为土,在五畜中为牛,在五谷中为稷,在四时中上应于镇星。所以脾有病多发生在肌肉方面。在五音中为宫音,在五行生成数中为五,在五气中为香。
          西方白色,与肺相应。肺开窍于鼻,精华藏在肺脏。它发病多在背部。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辛味,在五行中为金,在五畜中为马,在五谷中为稻,在四时中上应于太白星。所以病多发生在皮毛方。在五音中为商音,在五行生成数为九,在五气中为腥。
          北方黑色,与肾相应,肾开窍于二阴,精华藏在肾脏,它发病多在四肢。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咸味,在五行中为水,在五畜中为豕,在五谷中为豆,在四时中上应于辰星。有病会发生在骨质方面。在五音中为羽音,在五行生成数为六,在五气中为腐。
          所以善于诊脉的医生,必须小心地审察五脏六腑的气血逆顺以及阴阳、表里、雌雄的所以然,经过深思熟虑,以达到精微的地步。这样的脉学是宝贵的。但不要传授给不好学的人,更不要把脉学的精髓失传,这才是正确的传授方法。
          黄帝说:阴阳的道理,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领,是万物发展变化的起源,是生长毁灭的根本,是人的精神活动所聚之处。因此,治病必须寻求治本的方法。从阴阳变化来看,清阳之气,积聚上升,就成为天;浊阴之气,凝聚下降,就成为地。阳主萌动,阴主成长,阳主杀伐,阴主收藏。阳能化生功能,阴能构成形体。寒到极点会转化生热,热到极点会转化生寒。寒气的凝聚,能产生浊阴,热气的升腾可产生清阳。清阳之气在下,如不得上升,就会发生飨泄。浊阴之气,如不得下降,就会发生胀满。这就是违反了阴阳运行规律,就要导致疾病的道理。
          清阳之气变为天;浊阴之气变作地。地气上升就成为云,天气下降就变成雨;雨虽是天气下降,却是地气所化;云虽是成于地气,却赖天气的蒸发。这是阴阳相互为用的关系。人体的变化也是这样,清阳出于上窍,浊阴出于下窍。清阳发散于腠理,浊阴注入于五脏。清阳使四肢得以充实,浊阴使六腑能够相安。
          水属于阴,火属于阳。阳是无形的气(功能),而阴则是有形的味(食物)。饮食五味滋养了形体;而形体得到滋养后,又使真气得到充实。真气产生精,而精又可以化生一切。精是仰赖于真气而产生的,形体是仰赖于饮食五味而形成的。饮食经过生化作用变成精,又经过气化作用而充实形体。如果饮食不节,也能够伤害形体,气偏盛了,也能够有损于精。(真气产生了精血)如果精血充足的话,又能够化而为气(产生功能),气(功能)也可以被饮食五味太过所伤害。


          IP属地:上海5楼2020-05-08 15:28
          回复
            黄帝说:人怎样取法于阴阳呢?岐伯回答说:阳气太过,身体就会发热,腠理紧闭,喘息急迫,呼吸困难,身体摆动。出不来汗并且发热,牙齿干燥,并且心里烦闷,如有腹部胀满的感觉,就是死证。因为这是属于阳胜的病,所以患者禁得起冬天,而禁不起夏天。阴气太过,身体就会恶寒,出汗,身上时常觉冷,或烦躁时夹杂作冷,最后就会出现手足厥冷的现象,再有腹部胀满的感觉,就是死证。因为这是属于阴胜的病,所以患者禁得起夏天,而禁不起冬天。这就是阴阳偏胜,失去平衡,所引起疾病症状和机转啊!
            黄帝问:怎样能够使阴阳得以调和呢?岐伯回答说:能够知道七损八益的道理,就可以做到阴阳调和。不知道这个道理,就会早早衰老的。就一般人说,到了四十岁,阴气已经减了一半,起居动作显得衰退了。到了五十岁,身体笨重,耳不聪,目不明了。到了六十岁,阴痿,气大衰,九窍功能减退,下虚上实(阴虚于下,阳浮于上),流鼻涕,淌眼泪等衰老现象都出现了。所以说,懂得养生的人,身体就强健,不懂得养生的人,身体就容易衰老。因此,同样都生活在世上,结果却不相同。聪明的人,在没有病的时候,能够注意养生;愚蠢的人,在发病的时候,才知道调养。愚蠢的人,常感到体力不足;聪明的人却感到精力有余。精力有余,就会耳聪目明,身体轻捷强健,即使年老了,还显得健壮,强壮的人就更加强健了。所以最明达事理的人,做顺乎自然的事(不做无益于养生的事),以恬静的心情为快乐,在那种没有任何干扰的环境里,去寻求最大的幸福,因此,他的寿命无穷尽,与天地长存。这就是最明达事理的人的养生方法啊!
            天气在西北方来说为不足,所以西北方属阴,而人与天气相应,右边的耳目也就不如左边的聪明。地气在东南方是不满的,所以东南方属阳,人的左边手足也就不如右边灵活。黄帝问道:这是什么道理?岐伯回答说,东方属阳,就阳气来说,它的精华聚合在上部,上部就旺盛了,而下部就必然虚弱了。所以就会出现耳聪目明,而手足不便利的情况。西方属阴,就阴气来说,它的精华聚合在下部,下部旺盛,上部就必然虚弱了。所以就会出现耳不聪目不明,而手足却便利的情况。所以,同样感受外邪,如果在上部,那么身体右侧表现明显,如果在下部,那么身体左侧表现明显,这就是由于天地阴阳之气不能不有所偏胜,而在人身也有阴阳左右的不足,身体哪里虚了,邪气就会乘虚滞留在哪里。
            所以天有精气,地有形质,天有八节的气序,地有五方的布局。因此,天地能成为万物生长的根本。阳气轻清升于天,阴气重浊而降于地。天地的运动和静止,是由阴阳的神妙变化而决定的。因而能使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循环往复,永不休止。只有那些最聪明的人,对上,顺应天气来养护头;对下,顺应地气来养护足;居中,则依傍人事来养护五脏。天气与肺相通,地气与咽相通,风气与肝相通,雷气与心相通,谷气与脾相通,雨气与肾相通。六经好像大河,肠胃好像大海,九窍好像水流。如果以天地的阴阳比喻人身的阴阳,那么,人的汗,就好像天地间的雨;人之气,就好像天地间的疾风;人的暴怒之气,就好像雷霆;人的逆气,就好像久晴不雨。所以养生不取法于天地之理,那么疾病灾害就要发生了。
            外界邪风的到来,迅猛有如疾风骤雨,所以善于治病的医生,能在病邪刚侵入人体皮毛时,就给以治疗;医术稍差的,在病邪侵入到肌肤时才治疗;更差的,在病邪侵入到筋脉时才治疗。再差的,在病邪侵入到六腑时才治疗;最差的,在病邪侵入到五脏时才治疗。病邪侵入到五脏,治愈的希望与死亡的可能各占一半。人们如果感受到了天的邪气,就会使五脏受到伤害;如果感受了饮食的或寒或热,就会使六腑受到伤害;如果感受了地的湿气,就会使皮肉筋脉受到伤害。
            所以善于运用针法的人(善于观察经脉虚实,了解阴阳变化的人),有时要从阴引阳,有时要从阳引阴;取右边(穴)以治左边的病,取左边(穴)以治右边的病;用自己的正常状态比较病人的异常状态;从在表的症状去了解在里的病变,这是为了观察病人的太过和不及的原因,如果确实了解了哪些病是不及(轻微),哪些病是太过,再给人治疗疾病,就不会发生危险了。
            善于治病的医生,看病人色泽,按病人脉搏,首先要辨别病属阴还是属阳。审察浮络的五色清浊,从而知道何经发病;看病人喘息的情况,听病人发出的声音,从而知道病人的痛苦所在;看四时不同的脉象,从而知道疾病在哪一脏腑;切按尺肤和寸口,了解脉象浮沉滑涩,从而知道疾病所在部位。这样,在治疗上,就可以没有过失,在诊断上就不会有什么失误了。
            所以说,病在初起的时候,用针刺就可治愈;若邪气盛时,必须等到邪气稍退时再去治疗。对于疾病来说,在它轻的时候,要加以宣泄;在它重的时候,要加以攻泄,在它将被治愈的时候,要防止疾病复发。对病人来说,形体羸弱的,应用厚味的药品补之;精气不足的,应用甘温药温补其气。如病在膈上,可用吐法,病在下焦,可用疏导之法;病胸腹胀病的,可用泻下之法;如感受风邪的,可用辛凉发汗法;如邪在皮毛的,可用辛温法。观察病的属阴属阳,来决定应当用柔剂还是用刚剂。病在阳的,也可治其阴;病在阴的,也可治其阳。辨明气分和血分,使它互不紊乱,血实的就用泻血法,气虚的就用升补法。


            IP属地:上海7楼2020-05-08 15:31
            回复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是以六个甲子日合成为一年,地气是以九九之法与天地会通的,而人也有三百六十五节,与天地之数相合,这种说法已经是很久的了,但不知这是什么道理。岐伯回答说:问的真高明啊!我就讲讲吧。六六之节和九九之会,是确定天度和气数的。天度,是用来确定日月行程、迟速的标准;气数,是用来标明万物化生的循环周期的。天是阳,地是阴,日是阳,月是阴。日月运行有一定部位,万物化生的循环也有一定的规律。每昼夜日行周天一度,而月行十三度有余,所以有大月小月,合三百六十五天为一年,而余气积累,则产生了闰月。那么怎样计算呢?首先确定一年节气的开始,用圭表测量日影的长短变化,校正一年里的时令节气,然后再推算余闰。这样,天度就可全部计算出来了。
              黄帝道:我已听到关于天度的道理了,希望再听听气数是怎样与天度相配合的。岐伯说:天是以六六之数为节度,地是以九九之法与天相会通的。天有十个日干,代表十天,六个十干,叫做一个周甲,六个周甲成为一年,这是三百六十日的计算方法。从古以来,懂得天道的,都认为天是生命的本源,进一步来讲,生命是本于阴阳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是与天气相通的。所以有五行三气之说。天有三气,地有三气,人有三气,三三合而为九,在地分为九野,在人分为九胜,即四个形脏五个神脏,合为九脏,以与天的六六之数相应。
              黄帝道:我已听懂了六六与九九相会通的道理了,但夫子说积累余气成为闰月,那什么叫做气呢?请启发我的愚昧,解除我的疑惑!岐伯说:这是天帝所不肯讲,而由我的老师传授给我的。黄帝道:希望全部讲给我听听。岐伯说:五天叫做一候;三候成为一个节气;六个节气叫做一时;四时叫做一年。治病就应顺从其当王之气。五行气运相互承袭,都有主治之时。到了年终之日,再从头开始循环。一年分立四时,四时分布节气,如圆环一样的没有端绪。五日一候的推移,也是像这样的。所以说,不知道一年中当王之气的加临,节气的盛衰,虚实产生的原因,就不能当医生。
              黄帝道:五运终而复始,循环往复,像圆环一样没有端绪,那么它的太过和不及是怎样的呢?岐伯说:五行运气,更迭主时,各有其所胜,所以盛虚的变化,这是正常的事情。黄帝问:平气是怎样的?岐伯说:没有太过,也没有不及。黄帝道:太过和不及的情况怎样?岐伯说:这在经书里是有记载的。黄帝问:什么叫做所胜?岐伯说:春胜长夏,也就是木克土;长夏胜冬,也就是土克水;冬胜夏,也就是水克火;夏胜秋,也就是火克金;秋胜春,也就是金克木,这是五行之气以时相胜的情况。而人的五脏就是根据这五行之气被命名的。黄帝说:怎样可以知道它们的所胜呢?岐伯说:推求脏气到来的时间,都以立春前为标准。如果时令未到而相应的脏气先到,就称为太过。太过就侵犯原来自己所不胜的气,而凌侮它所能胜的气,这样叫做“气淫”。如果时令已到而相应的胜气不到,就称为不及。不及则已所胜之气因无制约就要妄行,所生之气也因无所养而要受病,所不胜之气也来相迫,这叫做“气迫”。所谓求其至,就是在脏气来到的时候,谨慎地观察与其相应的时令,看脏气是否与时令相合。假如脏气与时令不合,并且与五行之间的对应关系无从分辨,那就表明内里邪僻之气已经生成,这样,就连医生也是无能为力的。
              黄帝问道:五行气运有不相承袭的情况吗?岐伯回答说:自然界的气运,不能没有规律;气运失其承袭,就是反常,反常就要变而为害。黄帝道:变为害又怎样呢?岐伯说:这会使人发生疾病:如属所胜,患病就轻;如属所不胜,患病就重;假若这个时候再感受了邪气,就会死亡。也就是说,五行气运的反常,在不当克我的时候,病比较轻,而在正值克我的时候,病就重了。
              黄帝道:讲得好!我听说天地之气化合成形体,又根据不同的形态变化来确定万物的名称,那么天地的气运和阴阳的变化,对于万物所起的作用,哪个大哪个小,你可以告诉我吗?岐伯说:你问得很详细,但天很广阔,不容易测度,地很博大,也难以计算。不过既然你提出了这样一个很好的问题,那么我就说一下这其中的道理吧。草有五种不同的颜色,这五色的变化,是看不尽的。草有五种不同的气味,这五味的美妙也是不能穷尽的。人的嗜欲不同,对于色味,是各有其不同嗜好的。天供给人们五气,地供给人们五味。五气由鼻吸入,贮藏在心肺,能使脸色明润,音声哄亮。五味由口进入,藏在肠胃里,它的精微可养五脏之气。五气和化,就有生机,再加上津液的作用。神气自然会旺盛起来。


              IP属地:上海8楼2020-05-08 15:32
              回复
                黄帝问道:人体内脏与其外在表现的关系是怎样的?岐伯说:心是生命的根本,智慧的所在;其荣华表现在面部,其功用是充实血脉,是阳中之太阳,与夏气相应。肺是气的根本,是藏魄的所在:其荣华表现在毫毛,其功用是充实肤表,是阳中之太阴,与秋气相应。肾是真阴真阳蛰藏的地方,是封藏的根本,精气储藏的所在;其荣华表现于头发,其功用是充实骨髓,是阴中之太阴,与冬气相应。肝是四肢的根本,藏魂的所在;其荣华表现在爪甲,其功用是充实筋力,可以生养血气。其味酸,其色苍青,是阴中之少阳,与春气相应。脾是水谷所藏的根本,是营气所生的地方。其荣华表现在口唇四周,其功用是充实肌肉,属于至阴一类,与长夏土气相应。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叫做器,能排泄水谷的糟粕,是转化五味而主吸收、排泄的。以上十一脏功能的发挥,都取决于胆的功能正常。
                人迎脉搏大一倍,病在少阳;大两倍,病在太阳;大三倍,病在阳明;大四倍以上称为格阳于外。寸口脉搏大一倍,病在厥阴;大两倍,病在少阴;大三倍,病在太阴;大四倍以上称为关阴。假如人迎与寸口之脉都大于常人四倍以上称为关格,关格之脉衰竭到不能通达天地精气的地步,就会死亡的。
                与心脏相配合的是脉,它的荣华表现于面部的色泽,那制约心脏的是肾。与肺脏相配合的是皮,它的荣华表现于毛,那制约肺脏的是心。与肝脏相配合的是筋,它的荣华表现于爪甲,那制约肝脏的是肺。与脾脏相配合的是肉,它的荣华表现于唇,那制约脾脏的是肝。与肾脏相配合的是骨,它的荣华表现于发,那制约肾脏的是脾。
                所以多吃咸味的东西,会使血脉凝滞,而面色失去光泽;多吃苦味的东西,会使皮肤干燥而毫毛脱落;多吃辛味的东西,会使筋拘挛而爪甲枯槁;多吃酸味的东西,会使肉坚厚而唇缩;多吃甜味的东西,会使骨骼发生疼痛而头发脱落。这些是由于饮食五味的偏嗜而受到伤害的情况。所以心喜苦味,肺喜辛味,肝喜酸味,脾喜甘味,肾喜咸味,这就是五味和五脏的对应关系啊。
                五脏荣于面上的气色,表现出的青黑色像死草一样,那是死征;表现出的黄色像枳实一样,那是死征;表现出的黑色像黑煤一样,那是死征;表现出的赤色败血凝结一样,那是死征;表现出的白色像枯骨一样,那是死征。这是从五种色泽来判断死征的情况。
                面上的气色,如果青得像翠鸟的羽毛,那是生色;赤得像鸡冠,那是生色;黄得像蟹腹,那是生色;白得像猪脂,那是生色;黑得像乌鸦的羽毛,那是生色。这是从五种色泽来判断有生气的情况。进一步说,凡是心脏有生气的色泽,就像白绢裹着硃砂一样;肺脏有生气的色泽,就像白绢裹着红色的东西一样;肝脏有生气的色泽,就像白绢裹着绀色的东西一样;脾脏有生气的色泽,就像白绢裹着栝萎实一样;肾脏有生气的色泽,就像白绢裹着紫色的东西一样,这些是五脏有生气的表现。
                五色、五味五脏是相合的:白色是合于肺脏和辛味,赤色合于心脏和苦味,青色合于肝脏和酸味,黄色是合于脾脏和甜味,黑色合于肾脏和咸味。所以白色又合于皮,赤色又合于脉,青色又合于筋,黄色又合于肉,黑色又合于骨。
                人身的经脉,皆上注于目;所有的精髓,皆上注于脑;所有的筋,皆注于骨节;所有的血液,皆注于心;所有的气,皆注于肺,这气血筋脉向四肢八谿的灌注就像潮水一样。
                人在躺卧的时候,血就归于肝脏。血是荣养四肢百骸的。所以目得了血就能看东西;足得了血就能行走;手掌得了血就能握物;手指得了血就能拿物品。睡起走到屋外,被风吹着,则血凝结在肤表上,就要发生痹证,如果凝涩在经脉里,就会使得血行迟滞;如果凝涩在足部上,就会发生下肢厥冷,这三种疾患,都是由于血液不能流回到孔窍,所以,发生痹厥等病。在人身上,有大谷十二处,小谿三百五十四处,那十二关还不在其内。这些都是卫气所留止的地方,也是邪气容易留止的处所,如果受了邪气的侵袭,就赶紧用针刺或砭石除掉它。


                IP属地:上海9楼2020-05-08 15:33
                回复
                  2025-08-10 07:35:4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在开始诊病时,应当把五决作为纲纪。打算知道某病是从哪脏里发生的,先要考察那一脏脉的胃气怎样。所说的五决是什么呢?就是五脏之脉。
                  所以头痛巅顶的疾病,属于下虚上实,病在足少阴、太阳两经;如病势加剧,就会传入肾脏。眼花摇头、发病急骤的;或者目暗耳聋,病程较长的,属于下实上虚,病在足少阳、厥阴两经;如病势加剧,就会传入肝脏。腹满胀起,胸膈胠间像撑拄一样,下肢厥冷,上体眩晕,病是在足太阴、阳明两经。咳嗽逆喘,胸中有病,病是在手阳明、太阴两经。如病势加剧,就会传入肺脏。心烦头痛胸中不适,病是在手太阳、少阴两经。如病势加剧,就会传入心脏。
                  脉搏的小大滑涩浮沉等表象,可以凭手指分别出来。五脏的气象,可以从比类中去推求。察听从五脏反应出的音声,可以意会而分析它。五色虽然精微,可以用眼来观察。在诊断中如果能够参合色、脉、就能够万无一失。如果面上现出赤色,脉搏躁数而又坚实,在诊断上来说,就是病气积聚在腹中,常常妨碍饮食,这种病叫做心痹;它的致病原因,是由于过于思虑伤了心气,所以病邪乘虚而入。如果面上出现白色,同时脉搏躁数而又浮大,上虚下实,这是病气积聚在胸中,喘而且虚惊,这种病叫做肺痹;它的致病的原因,是由于寒热,并在醉后入房。如果面上出现青色,同时脉搏长,并且左右弹指,这是病气积在心下,撑拄两胠,这种病叫做肝痹;它的致病原因,是因为受了寒湿,所以病理机转和疝气一样,并有腰痛、足冷、头痛等症状。如果面上出现黄色,同时脉搏大而虚,这是病气积在腹中,自觉有逆气,这种病叫做厥疝;女子同样有这种情况,它的致病原因,是由于四肢过劳,出汗后受了风的侵袭。如果面上出现黑色,同时下部脉坚而大,这是病气积在小腹和前阴,这种病叫做肾痹;它的致病原因,是由凉水沐浴后就睡觉而得的。
                  大凡观察五色;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的,都不是死的征象;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的,都是死的征象。
                  黄帝问道:我从方士那儿所听到的对脏和腑的说法,是有分歧的。有的把脑髓叫做脏;有的把肠和胃叫做脏,但又有把肠胃叫做腑的,他们的意见是相反的,却都说自己对。我不知到底谁说的正确,希望听你讲一下。
                  岐伯回答说: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这六者,是感受地气而生的,都能藏精血,像地的厚德载物那样。它们的作用,是藏精气以濡养机体而不泄于体外,这叫做“奇恒之腑”。像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者,是感受天气而生的,它们的作用,像天的健运不息一样,所以是泻而不藏,它们受纳五脏的浊气,叫做“传化之腑”。就是说它们受纳水谷浊气以后,不能久停体内,经过分化,要把精华和糟粕分别输送和排出的。加上“魄门”,算是“六腑”,它的作用,同样是使糟粕不能长久藏在人体内。我们所说的五脏,它是藏精而不泻的,所以虽然常常充满,却不像肠胃那样,要由水谷充实它。至于六腑呢,它的作用,是要把食物消化、吸收、输泻出去,所以虽然常常是充实的,却不能像五脏那样的被充满。食物入口以后,胃里虽实,肠子却是空的,赶到食物下去,肠中就会充实,而胃里又空了,所以说六腑是“实而不满”的。
                  黄帝问道:诊察气口之脉,为什么能够知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气呢?岐伯说:胃是水谷之海,六腑的源泉。凡是五味入口后,都储留在胃里,经过脾的运化,来荣养脏腑血气。气口是手太阴肺经,而肺经是主朝百脉的。所以五脏六腑之气,都来源于胃,而其变化则表现在气口脉上,五气(燥焦香腥腐)入鼻,进入肺里,而肺一有了病,鼻的功能也就差了。凡是在治疗疾病时,首先要问明病人的二便情况,辨明脉搏怎样,观察他的情志如何,以及病态如何。
                  假如病人非常迷信鬼神,就无须向他说明医疗理论;假如病人非常厌恶针石,就无须向他说明针石技巧;假如病人不愿接受治疗,那么就不必勉强给他治疗了。像这样,就是给他治疗,也是难以收到预期效果的。
                  黄帝问道:医生治疗疾病,同样的病,而治法不同,结果都痊愈了,这是什么道理:岐伯回答说:这是地理条件使它这样的。例如像东方地区,类似于春气气候温和,是出产鱼盐的地方,由于靠近海挨着水,当地居民,都喜欢吃鱼盐一类东西,他们习惯住在这个地方,也觉得吃得好。但是吃鱼多了,会使热邪滞留肠胃;吃咸多了,会使人伤血。当地的人们,大都皮肤色黑,肌理松疏,所发生的疾病,多是痈肿一类。在治疗上,适合用砭石去治,因此说,砭石疗法,是从东方传来的。
                  西方地区,出产金玉,是沙漠地带,具有自然界秋季收敛的气象。那地方都是依山而居,多风沙,水土性质又是刚强的。当地居民的生活,在衣物上,不穿丝绵,多使用毛布和草席;在饮食上,讲究吃些鲜美东西,这会使人肥胖起来,这样,虽然外邪不易侵犯他们的躯体,但是,由于饮食、情志等问题,很容易在内脏里发生疾病。在治疗上,就需用药物,因此说,药物疗法,是从西方传来的。
                  北方地区,像自然界冬季闭藏的气象,地高,人们住在山岭上边,周围环境是寒风席卷冰冻的大地。当地居民,喜欢随时住在野地里,吃些牛羊乳汁。这样,内脏就会受寒,容易发生胀满的病,在治疗上,应该使用灸焫,因此说,灸焫疗法,是从北方传来的。
                  南方地区,类似于自然界长养万物的夏季气候,是阳所盛在的地方。地势低洼,水土卑湿,雾露多。该地的居民,喜欢吃酸类和腐臭的食品;人们的身体,皮肤致密而带赤色,这里经常发生拘挛湿痹等病,在治疗上,应该使用微针,因此说,微针疗法,是从南方传来的。
                  中央地区,地势平坦多湿,是自然界中物产最为丰富的地方。那里人们食物的种类很多,并不感觉烦劳,所以人们发生的疾患,多是痿厥寒热等病。在治疗上,应该使用导引按蹻的方法。因此说,导引按蹻疗法,是从中央地区传出的。高明的医生汇集各种疗法,针对病情,给予恰当的治疗。所以疗法尽管不同,疾病却都能痊愈,这是由于能够了解病情,并掌握了治病大法的缘故啊!


                  IP属地:上海10楼2020-05-08 15:34
                  回复
                    黄帝说:有的病并不先发于体表而直接开始于五脏的伤竭。它表现的症状是,津液不足,精神无所依附,内里精血虚损,外面卫气耗散,形体消瘦,衣服都不合适了。进而四肢拘急,影响到中气充盛。总的来说,就是脏腑气机困钝,而形体也就不充实了。这用什么方法治疗呢?岐伯说:这要调和脏腑阴阳二脉,去淤血,消积水,叫病人轻微地活动四肢,穿温暖的衣服,使阳气渐渐传布;然后用缪刺方法,使他的形体恢复起来。再想法使汗液畅达,小便通利;注意观察病人情况,适时地给些药吃。待五脏阳气输布了,五脏郁积荡涤了,那么精气自然会产生,形体自然会强盛,骨骼和肌肉也就会相辅相成,气困于内的情况自然就消除了。黄帝说:讲得很好。
                    黄帝问道:我听说揆度和奇恒这两种方法各有所指,那么究竟怎样联系起来运用呢?岐伯回答说:“揆度”是估量疾病的深浅,而“奇恒”是辨别那些异乎寻常的疾病。据我说,诊病的至理,就是要注意无色和脉象的变化。至于揆度和奇恒,它们的要点都在于把握五色和脉象的联系。人体的气血,是永远运转而不回折的,如果回折了,就会失却生机。这个道理很重要,应该记录在玉版上,称为“玉机”。
                    客色的变化,呈现在鼻部上下左右的不同部位,应注意分别察看它的深浅度。那客色显露浅的,说明病轻,可用五谷汤液去调理,约十天就可以好了;那客色显露深的,说明病重,就需要服些汤剂治疗,约二十一天也可痊愈;那客色显露太深的,病就更严重了,必定要用药酒治疗,需要经过百天左右才能痊愈。假如色赤,面容消瘦,病就不能治好。如果气色不赤,面容不消瘦,经过百天以后,还是可以痊愈的。除此以外,病人脉短气绝的,必死;温热病而阴血虚极的,也必死。
                    客色的变色,呈现在鼻部上下左右,必须注意分别察看它的不同特点。病色向上移的为逆,向下移的为顺;女子病色在右侧的为逆,在左侧的为顺;男子病色在左侧的为逆,在右侧的为顺。如果男女病色变易部位,反顺为逆,那对男子说,就是重阳;对女子说,就是重阴,而重阳、重阴,都是容易死的。而对于这种阴阳易位、错综复杂的病情,诊治时要仔细地分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调和阴阳,所谓仔细地分辨,就是进行正常与异常的比较,就是揣度病之轻重浅深。
                    脉搏击于指下,或为痹证,或为躄证,这是寒热之气交加所致。如脉见孤绝,说明是阳气损耗了;如脉见虚弱,那就是泄利和脱血之证。凡脉见孤绝,这叫逆,预后不良;脉见虚弱,这叫从,预后还好。在诊脉时运用奇恒的方法,应该从手太阴的寸口脉来着手,如指下现出己所不胜的脉象,那叫做逆,逆就要死亡。脉搏见了所胜现象,那叫做从,从就能活。至于八风、四时的胜时(即主治的旺时,如风属春、火属夏等)是循环无端,终而复始的。假如四时气候失常,就不能再用常理推断了。这就是揆度奇恒诊法的全部要点。
                    黄帝问道:诊病的要领是什么?岐伯答说:正月二月,天气开始升发,地气开始萌动,这时候的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在发扬,地气正在发育,这时候的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赫盛,地气升高,这时候的人气在头。七月八月开始出现肃杀的气象,这时候的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凝结,地气开始闭藏,这时候的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封大地,地气就密闭了,这时候的人气在肾。
                    所以春天的刺法,应刺经脉散俞穴,刺到肌肉分理,一出血就止针。如病较重的,经针刺后,气得流通,病会渐渐痊愈;病轻的,病随即就好了。夏天的刺法,应刺孙络的俞穴,见血就要止针。邪气一去,穴孔合闭起来,痛病也就消除了。秋天的刺法,应刺皮肤,先用手指循按肌肉的纹理,宣散气血,或浅,或深,观察病人的神色,如果变了,就要止针。冬天的刺法,应该深取俞窍,到达分理之间。病重者,可以深刺直入;较轻的,可以左右上下随宜而刺。总的来说春夏秋冬各有相应的刺法,而四时的针刺也各有所在的部位。


                    IP属地:上海12楼2020-05-08 15:36
                    回复
                      人的五脏,其作用是藏精守内。如果腹气盛,脏气虚满,说话声音重浊,像从室内发出的一样,这是中气被湿邪所蒙盖的缘故;如果讲话时声音低微,说了再说,这表明正气显然是衰败了;如果病人不知收拾衣被,言语错乱,不分亲疏远近,这很显然是神气紊乱了;如果肠胃不能纳藏水谷,大便不禁,这是肾虚不能禁固的关系;如果小便不禁,这是膀胱不能闭藏的关系。总之,如果五脏能够起到内守的作用,病人的健康就能恢复;否则,病人就濒于死亡了。
                      五府是人体强健的基础。头是精明之府,如果头部侧垂,眼胞内陷,那说明精神要衰败了。背是胸之府,如果是背弯曲而肩下垂,那是胸要坏了。腰是肾之府,如果腰部不能转动,那是肾气要衰竭了。膝是筋之府,如果屈伸困难,走路就曲背低头,那是筋要疲惫了。骨是髓之府,如果不能久立,行走动摇不定,那是骨要衰颓了。总之,如五府能够由弱转强,就可复生;否则,就会死亡。
                      岐伯说:人的脏腑是应当与四时相应的。如果与四时相违背了,那么五脏的精气就会过盛,六腑的传化之物则会不足,如果相应太过,那么五脏的精气倒会不足;而如果相应不足,那么六腑的传化之物,倒会有余。这都是阴阳不相应合,病名叫做关格。
                      黄帝问道:脉有四时的变化是怎样:从诊脉知道病的所在是怎样?从诊脉知道病的变化是怎样?从诊脉知道病的忽然在内是怎样?从诊脉知道病的忽然在外是怎样?请问这五个问题,你可以把它们的道理讲给我听吗?岐伯答说:让我说说这五者的变化与天地运转的关系吧。天地之间,自然的变化,阴阳的反应,如春天的舒缓,发展成为夏天的酷热;秋天的劲急,发展成为冬天的严寒。脉搏的往来上下与这四时的变迁是相应的;春脉之应像中规,夏脉之应像中矩,秋脉之应像中衡,,冬脉之应像中权。四时阴阳的情况,冬至一阳生,到四十五天,阳气微升,阴气微降;夏至一阴生,到四十五天,阴气微升,阳气微降,这阴阳的升降,是有一定时间性的,它与脉象的变化相一致。假如脉象和四时不相适应,就可从脉象里知道病是属于何脏,再根据脏气的盛衰,就可以推究出病人的死期。这里的微妙都在脉象上,不可不细心地体察,而体察是有一定要领的,必须从阴阳开始。阴阳亦有端绪,它是借着五行产生的,而它的产生又是按一定的法则,即以四时的变化为其规律。看病时就要遵循着这个规律而不能偏离,将脉象与天地阴阳的变化联系起来考虑。如果真在掌握了这种联系起来看问题的诀窍,就可以预知死生了。总起来说,人的声音是与五音(宫、商、角、徵、羽)相适应的,人的气色是与五行相适应的,而人的脉象则是与天地、四时的阴阳变化相适应的。
                      阴气盛,就会梦见涉渡大水,害起怕来;阳气盛,就会梦见大火焚烧;阴阳俱盛,就会梦见互相残杀;上部盛就会梦见向上飞扬,下部盛就会梦见向下坠落;过于饱了,就会梦见给人东西;过于饿了,就会梦见取人东西;肝气盛了就会梦见自己发怒,脾气盛了就会梦见自己悲哀;腹中蛲虫多,就会梦见众人聚集;腹中蛔虫多,就会梦见与人相斗受伤。
                      所以持脉有一定的要诀,只有把心虚静下来,才是可贵的。脉象随着季节的不同而不同:春天脉上浮,像鱼游波中一样;夏天脉充皮肤,浮泛非常,像万物充盛似的;秋天脉见微沉,似在肤下,就像蛰虫将要入穴一样;冬天脉沉在骨,像蛰虫密藏洞穴,人们深居室内似的。所以说,要知道脉之在里怎样,必须深按才能得其要领;而要知道脉之在表怎样,则要着重根据病情来推究致病的本源。以上春、夏、秋、冬、内、外这六点,就是持脉的大法。
                      心脉搏击有力而长,是心经火盛,那是发生了舌硬不语的病;假如其脉濡弱而散,会感到心气不足,但当经气以次相传,如环一周而再回到其本位的时候,病也就好了。肺脉搏击有力而长,是肺经火盛,那是发生了唾血的病;假如其脉濡弱而散,就是肺虚皮毛不固,汗出如洗,这样,就使体力不易恢复。肝脉搏击有力而长,面色不青,这是跌伤、击伤等病,由于淤血积在胁下,使人发喘;假如其脉濡弱而散,面色反鲜泽的,那是溢饮的病,这是由于内已蓄湿,而又暴饮,肝不疏泄,以致水气流入肌肉皮肤之间,肠胃之外而引起的。胃脉搏击有力而长,面色发赤,就会髀痛如折;假如其脉濡弱而散,那是胃气不足,要发生食痹的病。脾脉搏击有力而长,面色发黄,这是脾脉失去平缓,脾气不运,少气之病随之发生了;假如其脉濡弱而散,面色无光泽,那就会发现足胫浮肿得像水一样。肾脉搏击有力而长,面色发黄赤,就会腰痛如折;假如其脉濡弱而散,那是精血虚少的病。


                      IP属地:上海13楼2020-05-08 15:38
                      回复
                        黄帝问道:诊得心脉绷急,这是什么病?病的形态又怎样?岐伯回答说:病名叫心疝,少腹部位要有块状出现。黄帝问:这是什么道理?岐伯答说:心是阳脏,和小肠为表里,小肠位在少腹中,所以说少腹要有块状出现呀。黄帝问:诊得胃脉有病,它的症状怎样?岐伯答说:如果胃脉实,其病是腹胀满,如果胃脉虚,其病是泄利。
                        黄帝问道:疾病的成因和它的变化是怎样的?岐伯答说:因于风邪,就会变为寒热;因于热邪,就会变为消中;因于气逆不已,就会变为巅疾;因于久风入中,内于脾土,就会变为飨泄;因于风寒侵入脉里,久不能去,就会变为疠风。病的变化多端,是说不完的。
                        黄帝问道:凡痈肿筋挛骨痛,是怎样产生的?岐伯答说:这是由于寒气所聚,风邪所侵而变成的。黄帝问:怎样治疗?岐伯说:这是四时之邪所引起的疾病,用五行相胜的方法治疗,就会痊愈。
                        黄帝问道:有旧病从五脏发动,因而影响脉色,怎样区别它是久病还是新病呢?岐伯答说:你问得很详细呀!这只要验看它的脉色,就可以区别了。如脉虽小而气色不差的,那是新病;如脉不差,可是气色已差的,那是久病;如脉和五色都差的,那是久病;如脉和气色都不差的,那是新病。肝脉肾脉见了沉弦的现象,皮色现出了苍赤色,这样的病,是由于击伤所致,不见血或已见血,形体必肿,好像水肿一样,这是淤血肿胀。
                        尺部的脉两旁是候季胁的。轻按尺部可以候肾,重按可以候腹。就尺的中部说,轻按其左,可以候肝,重按可以候膈;轻按其右,可以候胃,重按可以候脾。就尺的上部说,轻按其右,可以候肺,重按可以候胸中;轻按其左,可以候心,重按可以候膻中。从臂内阴经之分,可以候腹,从臂外阳经之分,可以候背。上段之尽端,是候胸喉部疾病的,下段之尽端,是候少腹腰股膝胫足中部疾病的。
                        脉象洪大的,是阴不足而阳有余,见于热中之病。脉象来急而去缓的,是上部实而下部虚,见于厥巅病。脉象来缓而去急的,是上部虚而下实,见于恶风之病。脉象沉细数的,是足少阴经厥逆之病。脉象沉细数散的,是寒热之病。脉象浮散的,是眩晕仆倒之病。脉象浮而躁的,其病在表,就会发热;右络虽然躁疾,而病则在于左手。脉象细而沉的,其病在里,就会发为骨节疼痛;如果细沉而静,那是病在足三阴经了。数脉而有歇止的,其病在阴,要见溏泄及大便脓血的症状。诊察各种有病的脉象脉见涩象,是阳气有余;脉见滑象,是阴气有余。阳气有余,就身热无汗;阴气有余,就多汗身冷;阴气阳气均有余,就会无汗发冷。另有一种察病方法;病像表证,当推求浮脉,而反见沉迟脉象,就是心腹积聚的病;病像里证,当推求沉脉,而反见浮数脉象,就是内热的病;推求上部,脉只见于上,而下部则弱,就是腰足清冷的病证。推求下部,脉只见于下,而上部则虚,就是头项疼痛的病证。假如重按至骨,而脉气少的,就是腰脊痛而有寒痹的病。
                        黄帝问道:平人的脉象是怎样呢?岐伯答说:平人的脉搏,一呼脉跳动两次,一吸脉也跳动两次,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另外,一吸终了到一呼开始的交换时间,这是闰以太息,共有五次搏动,叫做平人,也就是无病的人。诊脉的法则,应该以无病人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
                        人一呼,脉一次跳动;一吸,脉也一次跳动,这是气虚的现象。若人一呼,脉有三次跳动,一吸,脉也有三次跳动并且躁急,尺部皮肤发热,这是病温。尺肤不热,脉搏往来流利的,这是风病。若人一呼,脉的跳动在四次以上的必死。脉搏中断不复至的必死。脉搏忽慢忽快的也是死脉。
                        人的正常脉气,是来源于胃的,胃气就是平人脉息的正常之气,人的脉息如无胃气,叫做逆象,逆象是可以致死的。


                        IP属地:上海14楼2020-05-08 15:38
                        回复
                          春时的脉象,弦中带有冲和的胃气,叫做平脉,如果弦多而冲和的胃气少,就是肝病;假如但见弦脉而无冲和的胃气,就要死亡;若虽有胃气,而兼见毛脉,预测延至秋天就要生病的,倘若毛脉太甚,就会立即生病。春天是脏真之气散发于肝,肝脏是藏筋膜之气的。
                          夏时的脉象,钩中带有冲和的胃气,叫做平脉,如果钩多而冲和的胃气少,就是心脏有病;假如但见钩脉而无冲和的胃气,就要死亡;若虽有胃气,而兼见石脉,这是夏见冬脉,预测延至冬天就要生病的;倘若石脉太甚,就会立即生病的,夏天是脏真之气通于心,心是藏血脉之气的。
                          长夏的脉象,微软弱而有冲和的胃气,叫做平脉,如果弱多而冲和的胃气少,就是脾脏有病;假如但见弱脉而无冲和的胃气,就要死亡;若软弱脉中,兼见石脉,预测到了冬天就要生病;倘若石脉太甚,就会立即生病。长夏的脏真之气濡润于脾,脾脏是主肌肉之气的。
                          秋时的脉象,微毛而有冲和之象的,叫做平脉,如果毛多而冲和的胃气少,就主肺脏有病;假如但见毛脉而无胃气,就要死亡;若毛脉中兼见弦脉,预测延至春天就要生病;倘若弦极了,就会立即生病。秋时脏真之气高藏于肺,肺脏是主藏皮毛之气的。
                          冬时的脉象,沉石而有冲和之象,叫做平脉,如果石多而冲和的胃气少,就主肾脏有病;假如但见石脉而无胃气,就要死亡;若沉石脉中兼见钩象,预测延至夏天就要生病;倘若钩脉太甚了,就会立即生病。冬时脏真之气下藏于肾,肾脏是主藏骨髓之气的。
                          胃经的大络,叫做虚里。其络出于左乳下,贯膈而上络于肺,其脉搏动应手,这是脉的宗气。倘若跳动极剧,而时兼断绝,这是病在膻中的征候;若见跳动时止,位置横移的,主病有积块;倘若脉绝不至,就要死亡。如果乳下虚里处脉搏动剧振衣,是宗气外泄的现象。
                          如何诊寸口的太过与不及呢?寸口脉应指而短,其病头痛。应指而长,其病足胫痛。应指短促迫疾,有上无下,主肩背痛。应指沉紧的,其病在中。应指浮盛的,其病在表。应指沉弱,主寒热及疝瘕积聚少腹痛。应指沉紧并有横斜的形状,主胁下、腹中有横积作痛。应指浮搏,病发寒热。脉象盛滑而紧的,病是比较重了,是有六腑的病;脉象小实而坚的,病是比较重了,是有五脏的病。脉来小弱而涩的,主久病;脉来浮滑而疾的,主新病。脉来绷急的,主病疝瘕少腹作痛。脉来滑利,主病风。脉来涩滞,主病痹。脉来缓滑,其病热中。脉来盛紧的,主病腹胀。脉顺阴阳,病易痊愈;否则,病就不易好了。脉与四时相应为顺,即使患病,亦无其他危险;如脉与四时相反,病是难以痊愈的。
                          臂(人迎气口)多见弦脉,是由于失血。尺肤缓而脉来涩,主倦怠无力,喜卧。尺肤热而脉来盛,主有大脱血。尺肤涩、脉来滑,主多汗。尺肤寒、脉来细,主大便泄泻。尺肤粗,脉气常显热者,主热在里。
                          肝之真脏脉出现,至庚辛**。心之真脏脉出现,至壬癸**。脾之真脏脉出现,至甲乙**。肺之真脏脉出现,至丙丁**。肾之真脏脉出现,至戊己**。这就是真脏脉出现死亡的日期。
                          颈部脉非常搏动,并见喘咳症状,主水病。眼胞浮肿如蚕眠后之状,也是水病。小便颜色黄赤,喜卧,是黄疸病;食后仍觉得饥饿,是胃疸病。面部浮肿为风。足胫肿为水。目珠发黄的,是黄疸。妇人手少阴脉动甚的,是怀孕的现象。
                          脉有逆四时的,就是当其时不出现正脏脉形,却反见它脏的脉,如春夏的脉反见瘦小,秋冬的脉反见浮大,这就叫做逆四时。风热的脉应该躁,反见沉静;泄泻脱血的病,脉应该虚,反见实脉;病在内的,脉应实而反见虚;病在外的,脉应浮滑,反见涩坚,这样,病全难治,是因为违反了四时。
                          人的生命以水谷为本,所以断绝了水谷,就要死亡。脉没有胃气,也是要死亡的。什么是无胃气,就是仅见真脏脉,而没有冲和胃气的脉,所说的脉无冲和胃气,就是肝脉不见弦象,肾脉不见石象。


                          IP属地:上海15楼2020-05-08 15:40
                          回复
                            少阳主正月二月,这时的脉来,是乍密乍疏,乍短乍长的;阳明主三月四月,这时的脉来,是浮大而短;太阳主五月六月,这时的脉来,是洪大而长。
                            心脉来时,像一颗颗珠子,连续不断地流转,如抚摩琅玕的圆滑,这是平脉,夏时是以胃气为本的。如果心脏有了病,脉就显出非常急数,带有微曲之象,这是病脉。如果脉来前曲后居,如执带钩一样,全无和缓之意,这是死脉。
                            肺脉来时,轻浮虚软,像吹榆叶一样,这是平脉,秋季是以胃气为本。如果脉来上下,如摩鸡的羽毛一样,毛中含有坚劲之意,这是病脉。如果脉来如草浮在水上,如风吹毛动,像这样的轻浮,就是死脉。
                            肝脉来时,像举着竿子,那竿子末梢显得长而软,这是平脉,春季是以胃气为本。如果脉来满指滑实,像抚摩长竿一样,这是病脉。如果脉来急而有劲,像新张弓弦似的,这是死脉。
                            脾脉来时,和柔相附有神,像鸡爪落地一样,是缓缓的,这是平脉,长夏季节是以胃气为本的。如果脉来充实而数,像鸡的往来急走,就是病脉。如果脉来如雀啄、如鸟跃跳之数,如屋漏水一样地点滴无伦,如水溜之速,这是死脉。
                            肾脉来时,连绵小坚圆滑,按之其坚如石,这是平脉,冬时是以胃气为本的。如果脉来形如牵引葛藤,按之更坚,这是病脉。如果脉来像解索一般,数而散乱,又像弹石一样,促而坚硬,这是死脉。
                            黄帝问道:春时的脉象如弦,那么怎样才算弦呢?岐伯答说:春脉是肝脉,属东方的木,具有万物生长的气象;因此它的脉气弱软轻虚而滑,正直而长,所以叫做弦。如果与此相违背,那就是病脉。黄帝问:怎样叫做相违背呢?岐伯答说:脉气来时,实而且弦,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假如脉气来时不实而且微弱,这叫做不及,主病在内。黄帝问:春脉太过与不及,都能够发生怎样的病变呢?岐伯答说:太过了,会使人善忘,发生目眩冒闷头痛;如果不及,会使胸部作痛,牵引背部,向下两胁胀满。黄帝说:讲得好。
                            夏时的脉象如钩,那么怎样才算钩呢?岐伯答说:夏脉就是心脉,属于南方的火,具有万物盛长的气象,因此脉气来时充盛,去时反衰,犹如钩的形象,所以叫做钩脉。假如与此相违背,就是病脉。黄帝说,怎样才算违背呢?岐伯说:其脉气来时盛去时也盛,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如果脉气来时不盛,去时反而充盛,这叫做不及,主病在内。黄帝说:夏脉太过与不及,都会发生怎样的病变呢?岐伯说:太过会使人发热、骨痛、发浸淫疮;不及会使人心烦,在上部会发生咳唾,在下部会发生失气。黄帝说:讲得好。
                            秋天的脉象如浮,那么怎样才算浮呢?岐伯答说:秋脉是肺脉,属西方的金,具有万物收成的气象;因此脉气来时,轻虚而且浮,来急去散,所以叫做浮脉。假如与此相违背,就是病脉。黄帝说,怎样才算违背呢?岐伯答说:其脉气来时浮软而中央坚实,两旁是虚空的,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其脉气来浮软而微,这叫做不及,主病在里。黄帝说:秋脉太过和不及,都会发生怎样的病变呢?岐伯说:太过会使人气逆,背部作痛,郁闷而不舒畅;如果不及,会使人喘呼咳嗽,在上部会发生气逆出血,在下的胸部则可以听到喘息的声音。黄帝说:讲得好。
                            冬时的脉象如石,那么怎样才算石呢?岐伯说:冬脉是肾脉,属于北方的水,具有万物闭藏的气象;因此脉气来时沉而濡润,所以叫做石脉。假如与此相违背,就是病脉。黄帝说:怎样才算违背呢?岐伯说:其脉气来时如弹石击手,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如果脉象浮软,这叫做不及,主病在里。黄帝说:冬脉太过与不及,发生的病变怎样?岐伯说:太过会使人身体倦怠、腹痛、气短、不愿说话;不及会使人的心像饥饿时一样感到虚悬,季胁下空软部位清冷、脊骨痛、小腹胀满、小便变色。黄帝说:讲得好。
                            黄帝说:四时的顺序,是导致脉相逆顺变化的根源,但是脾脉主那个时令呢?岐伯说:脾属土,是个独尊之脏,它的作用,是用来滋润四旁的其他脏腑的。黄帝说:那么脾的正常与否,可以看得出来吗?岐伯说:正常的脾脉看不出来,但病脉是可以看得出来的。黄帝说:那么脾的病脉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其脉来时,如水的流动,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其脉来时,如鸟的啄食,这叫做不及,主病在里。黄帝说:您说脾是孤脏,位居中央属土,滋润四旁之脏,那么它的太过与不及,都会发生怎样的病变呢?岐伯说:太过会使人四肢不能举动;不及会使人九窍不通,身重而不自如。
                            黄帝惊异地站了起来,跪拜后说:很好!我已懂得了诊脉的根本要领和天下的至理。考察四时脉象的变化,诊察脉的正常与异常,它的精要,归结在于一个“神”字。神的功用运转不息,向前不回,倘若迥而不运转,就失掉它的生机,极其重要的真理,是非常切近微妙的,把它记录在玉版上,藏在内府里,每天早晨诵读,就把它叫做“玉机”吧。


                            IP属地:上海16楼2020-05-08 15:41
                            回复
                              2025-08-10 07:29:4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五脏所受的病气来源于它所生之脏,传给它所克之脏,留止在生己之脏,死于克己之脏。当病到了要死的时候,必先传到克己之脏,病人才死,这就是病气逆行的情况啊!举例来说,肝受病气于心,传行到脾,其病气留止于肾,传到肺就死了。心受病气于脾,传行到肺,病气留止于肝,传到肾就死了。肺受病气于肾,传行到肝,病气留止于脾,传到心就死了。肾受病气于肝,传行到心,病气留止于肺,传到脾就死了。这都是病气逆行的情况。以一昼夜的时辰来属五脏,就可推测出死的大体时间。
                              黄帝说:五脏是相通的,病气的转移,都有它的次序。五脏如果有病,就会传给各自所克之脏;若不及时治疗,那么多则三个月、六个月,少则三天、六天,只要传遍五脏就肯定要死。这是指顺所克次序的传变。所以说,能够辨别外证,就可知病在何经;能够辨别里证,就可知危在何日,就是说某脏到了它受困的时候,就死了。
                              风是百病中最可怕的。风寒侵入了人体,就会使人的毫毛都立起来,皮肤闭塞,内里发热。在这个时候,是可以用出汗的方法治好的。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出现**不仁、肿痛等症状,此时可用热敷、火,灸或针刺等方法治好。如果再耽误下去,病气就会传行并留止在肺部,这就是肺痹,发为咳嗽上气。如果还不治疗,就会从肺传行到肝,这时的病名叫做肝痹,又叫做肝厥,就会发生胁痛,不欲食等症状。在这个时候,可用按摩或针刺等方法治疗,如果仍不及时治疗,病气从肝传行到脾,这时的病名叫做脾风,就会发生黄疸、腹中热、烦心、小便黄色等症状。在这个时候,可用按摩、药物和汤浴等方法治疗。如再不及时治疗,病气从脾传行到肾,这时的病名叫做疝瘕,就会出现少腹蓄热作痛、小便白浊等症状,又叫做蛊病。在这个时候,可用按摩、药物等方法治疗。如继续耽误下去,病气从肾传行到心,就会出现筋脉相引拘挛的症状,叫做瘛病。在这个时候,可用艾灸、药物来治疗。如仍治不好,十天以后,就会死亡。倘病邪由肾传行于心,心又反传到肺脏,又发寒热,三天就会死亡,这是疾病传行的次第。
                              但假如是猝然发病,就不必根据这个传变的次序治疗;而有的传变也不一定完全依着这个次序。忧、恐、悲(思)、喜、怒、这五种情志就会使病气不按着这个次第传变,而能够突然发病的。如过喜伤心,克它的肾气就因而乘之。怒伤肝,克它的肺气就因而乘之。过思伤脾,克它的肝气就因而乘之。过恐伤肾,克它的脾气就因而乘之。过忧伤肺,克它的心气就因而乘之。这就是疾病不依次序传变的规律。所以病虽有五变,但能够发为五五二十五变,这和正常的传化是相反的。传,就是“乘”的别名。
                              大骨枯萎了,大肉消陷了,胸中气满,喘息不安,憋得肩膺动摇,像这样,大约六个月就会死亡。只要见了肺的真脏脉,就可预知死的日期。大骨枯了,大肉消陷了,胸中气满,喘息不安,心里痛牵动肩项不遂,像这样,大约一个月就可死亡;只要见了脾的真脏脉,就可预知它的死期。大骨枯槁了,大肉消陷了,胸中气满,喘息不安,腹内痛牵引肩项,全身发热,肌肉消瘦,部破败,这时如果见了真脏脉,大约十个月内就会死亡。大骨枯萎了,大肉消陷了,两肩下随,肉亦消脱,动作也显得衰颓,像这样,如未见肾的真脏脉,大约一年的时间就死亡;见了肾的真脏脉,就可预知它的死期了。大骨枯萎了,大肉消陷了,加上胸中气满,腹痛,心里不安,全身发热,部破败,肌肉消脱,目眶下陷,像这样,见了肝的真脏脉,目不能见人,就会很快死亡;如果目能见人,到了它丧失抵抗力的日子,也要死亡的。
                              正气一时暴虚,外邪突然侵入人体,五脏隔塞了,脉道不通了,大气已不往来,就好像跌坠或溺水一样,这样的突然病变,是不可预测死期的。如果其脉绝而不至,或一吸五六至,形肉不脱,就是不见真脏脉,也是要死亡的。
                              肝脏的真脏脉来的时候,内外劲急如同循着刀刃震震作响,好像新张开的弓弦,面色显著青白而不润泽,毫毛也枯损不堪,那是要死亡的。心脏的真脏脉来的时候,坚而搏指,像循摩薏苡仁那样小而坚实,面色显著赤黑而不润泽,毫毛也枯损不堪,那是要死亡的。肺脏的真脏脉来的时候,洪大而又非常虚弱,像毛羽着人皮肤一样,面色显著白赤而不润泽,毫毛也枯损不堪,那是要死亡的。肾脏的真脏脉来的时候,既坚而沉,像用指弹石那样硬得厉害,面色显著黑黄而不润泽,毫毛也枯损不堪,那是要死亡的。脾脏的真脏脉来的时候,软弱并且忽数忽散,面色显著黄青而不润泽,毫毛也枯损不堪,那是要死亡的。总而言之,凡是见了真脏脉,都是不治的死证。
                              黄帝说:见了真脏脉象,就要死亡,这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说:五脏之气,都依赖胃腑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所以胃是五脏的根本。五脏之气,不能直接到达手太阴的寸口,必须借助于胃气,才能到达手太阴寸口。所以五脏才能各自在一定的时候,以不同的脉象出现于手太阴寸口。如果邪气盛了,精气必然衰败;所以病气严重时,胃气就不能同脏气一起到达手太阴,那真脏脉就单独出现了。独见就是病气胜了脏气,那是要死亡的。黄帝说:讲得好。
                              黄帝说:治病的一般规律,是要先诊察病人的形气怎样,色泽如何,以及脉的虚实,病的新旧,然后才进行治疗,而千万不能错过时机。病人形气相称,是可治之证;气色浮润,病是易治愈的;脉象和四时相适应,是可治之证;脉来弱而流利,是有胃气的现象,叫做易治的病。以上都算可治、易治之证,但要及时地进行治疗才行。形气不相称,是难治之证;气色枯燥而不润泽,病是不易治愈的。脉实并且坚,那是更加沉重的病证;如果脉象和四时不相适应,那就是不可治之证了。一定要察明这四种困难,清楚地告诉病人。


                              IP属地:上海17楼2020-05-08 15: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