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吧 关注:16,338贴子:305,700

元代官员俸禄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度,请求加精@元代吧管理


1楼2020-05-17 15:59回复
    元朝通用纸币,俸禄支付纸钞,也叫俸钞。
    元世祖时制定过百官俸禄,俸钞从最高品级300两至最低品级35两不等。
    但是元代的通货膨胀十分严重,物价腾涨对官吏生活带来很大影响,朝廷虽然加俸,但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官员的实际收入是很低的。
    元代官员分为九品十八阶,各按品阶领取一定数量的俸禄,每一品阶又分上、中、下三个档次,即同一品阶中按任职的重要程度领取三种数量不等的俸禄,如中书省平章政事、构密院知枢密院事和御史台御史大夫同为从一品,但他们所得俸禄就各不相同。
    元代中央官员俸禄以实物和货币两种形式支付,地方官俸禄中无实物部分,但却享有职田收入,作为俸禄的补充。
    俸禄发放也有严格的制度对赴任、离职、请假等特殊情况的俸禄发放也有详细的规定。
    在当月初二以前赴任和初五以后的离职的,均发给本月俸禄。
    病假在百日以内仍给俸禄,百日以钱则停发。一般事假俸禄全免,如遇父祖丧事,则允许在规定期限内留薪,超过假期则停薪。
    地方官在芒种前去任,职田收入归其继任者,如芒种后离职,则职田收入归其所有。
    综上,元代官员的薪水是用纸钞支付的,但由于钞票滥印,物价不断变化,官员的俸钞已经无法用现在的货币进行衡量,而官员的职田收入则与每个人对佃户的收租比重不同而不同,所以元朝官员的具体工资也就无从知晓。


    2楼2020-05-17 16:00
    收起回复
      2025-08-09 18:11: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元代官员分九品十八阶,每个品阶又包含有具体岗位的职官,有官职而无实权的散官,赐与宗室皇族的爵位,以及奖给文武官员的称号即勋官.
      正一品
      职官:太师、太傅、太保、中书令、中书省右左丞相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仪同三司、特进、崇进、金紫/银青荣禄大夫
      爵:王
      勋官:上柱国
      从一品
      职官:中书省平章政事、行省丞相/平章政事、枢密院/大抚军院知院、御史大夫、宣政院/宣徽院/
      太禧宗禋院院使、大宗正府札鲁忽赤、大司农司大司农、翰林国史院承旨、集贤院大学士、
      詹事院詹事
      文散官:光禄大夫、荣禄大夫
      爵:郡王
      勋官:柱国
      正二品
      职官:中书省/行省右左丞、枢密/宣政院/宣徽院/詹事院同知、御史中丞、大都督府大都督、
      大司农/群牧监卿、太常礼仪院/典瑞院/太史院/太医院/将作院/中政院/储政院/资正院院使、
      翰林国史/集贤院学士、奎章阁学士院大学士、侍正府侍正、内史府内史、大都/上都留守司留守
      文散官:资德大夫、资政大夫、资善大夫
      武散官:龙虎卫上将军、金吾卫上将军、骠骑卫上将军
      内散官:中散大夫
      爵:国公
      勋官:上护军
      从二品
      职官:中书省/行省参知政事、枢密院/宣政院/宣徽院副使、通政院院使、侍御史、大司农少卿、
      太仆寺卿、翰林国史/集贤院侍读/侍讲学士、奎章阁学士院侍书学士、隆祥使司/崇福司司使、
      詹事院副詹事、宣慰司(都元帅府)宣慰使、大都督府大都督、都护府大都护、都总制庸田使司
      都总制庸田使
      文散官:正奉大夫、通奉大夫、中奉大夫
      武散官:奉国上将军、镇国上将军、镇国上将军
      内散官:中引大夫
      爵:郡公
      勋官:护军
      正三品
      职官:中书省/枢密院断事官、各部尚书、治书侍御史、奎章阁学士院承制学士、各寺卿、内史府中尉/
      断事官、都漕运使司运使、各卫/各亲军都指挥使司达鲁花赤/都指挥使、左右卫率府率使、
      都万户府都万户、上路/上万户府/上总管府达鲁花赤/万户/总管、左右都威卫使司使、
      元帅府达鲁花赤/元帅、宣抚司达鲁花赤/宣抚使、安抚司达鲁花赤/安抚使、招讨司达鲁花赤/
      招讨使、都转运盐使司都转运使、总管府达鲁花赤/总管、都水庸田使司庸田使
      文散官:正议大夫、通议大夫、嘉议大夫
      武散官:昭武大将军、昭勇大将军、昭毅大将军
      内散官:中御大夫
      爵:郡侯
      勋官:上轻车都尉
      从三品
      职官:太常礼仪院/典瑞院/太史院/太医院/中政院/储政院佥院、通政院副使、大司农丞、翰林国史/
      集贤院直学士、国子监祭酒、宣政院断事官、侍正府参府、武备寺同判、各监太监、
      都水监都水监、各卫/各亲军都指挥使司副指挥使、宣慰司/大都督府同知、左右卫率府副使、
      都万户府副都万户、大都督府副都督、上万户府副万户、中/下万户府达鲁花赤/万户、
      下路/下总管府达鲁花赤/总管、都总制庸田使司副使
      文散官:大中大夫、中大夫、亚中大夫
      武散官:安远大将军、定远大将军、怀远大将军
      内散官:侍中大夫
      司天散官:钦象大夫
      太医散官:保宜大夫、保康大夫
      教坊散官:云韶大夫、仙韶大夫
      爵:郡侯
      勋官:轻车都尉
      正四品
      职官:参议中书事、各部侍郎、殿中侍御史、奎章阁学士院供奉学士、(回回)司天监提点/司天监、
      都漕运使司同知、各卫/各亲军都指挥使司佥事、左右卫率府/大都督府佥事、宣慰司副使、
      给事中、卫候直都指挥使司达鲁花赤/都指挥使、内史府司马、都转运盐使司同知、
      大都/上都留守司副留守、兵马司指挥使、大都路兵马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中万户府副万户、
      各府达鲁花赤/知府/府尹
      文散官:中议大夫、中宪大夫、中顺大夫
      武散官:广威将军、宣威将军、明威将军
      内散官:中卫大夫
      司天散官:明时大夫、颁朔大夫
      太医散官:保安大夫、保和大夫
      教坊散官:长宁大夫、德和大夫
      爵:郡伯
      勋官:上骑都尉
      从四品
      职官:通政院同佥、各寺少卿、大都督府副使、下万户府副万户、上千户所达鲁花赤/千户、
      上州达鲁花赤/州尹、都总制庸田使司佥司
      文散官:朝请大夫、朝散大夫、朝列大夫
      武散官:信武将军、显武将军、宣武将军
      内散官:中涓大夫
      司天散官:保章大夫
      太医散官:保顺大夫
      教坊散官:协律大夫
      爵:郡伯
      勋官:骑都尉
      正五品
      职官:中书省左右司郎中/客省使、翰林国史/集贤院待制、国子监司业、都水监/
      (回回)司天监少监、太史院五官正、农政司农政、行军司马、监书博士、掌医监领监官、
      都漕运使司副使、各处长官司达鲁花赤/长官、江浙江淮等处财赋都总管府同知、
      大都留守司判官、上万户府镇抚司镇抚、上千户所副千户、中千户所达鲁花赤/千户、
      各都转运盐使司副使、中州达鲁花赤/州尹
      文散官:奉政大夫、奉议大夫
      武散官:武节将军、武德将军
      内散官:通侍郎
      司天散官:司玄大夫
      太医散官:保冲大夫
      教坊散官:嘉成大夫
      爵:县子
      勋官:骁骑尉
      从五品
      职官:各部/行省/大宗正府郎中、枢密院/宣政院客省使、回回药物院/御药院达鲁花赤/大使、
      医学提举司/官医提举司提举、奎章阁学士院参书、中政院/储政院司议、江浙江淮等处财赋都
      总管府副总管、江西财赋提举司达鲁花赤/提举、内史府谘议、各寺丞、大都河道提举司提举、
      中万户府镇抚司镇抚、中千户所副千户、下千户所达鲁花赤/千户、儒学提举司提举、
      蒙古提举学校官提举、各市舶提举司提举、下州达鲁花赤/州尹、詹事院中议、仪卫司副指挥、
      河防提举司提举
      文散官:奉直大夫、奉训大夫
      武散官:武义将军、武略将军
      内散官:通御郎
      司天散官:授时郎
      太医散官:保全郎
      教坊散官:纯和郎
      爵:县男
      勋官:飞骑尉
      正六品
      职官:中书省左右司员外郎/客省副使、都漕运使司判官、提举左右八作司提举、国子监丞、
      大仓提举、备章总院大使、中政院/储政院长史、大都城门尉、都水监/(回回)司天监监丞、
      警巡院达鲁花赤/警巡使、开平县/宛平县/大兴县达鲁花赤/县尹、都路提举学校所举、
      下万户府镇抚司镇抚、下千户所副千户、各都转运盐使司判官、上州同知、
      军民屯田总管府同知、农政司农丞
      文散官:承德郎、承直郎
      武散官:承信校尉、昭信校尉
      内散官:侍直郎
      司天散官:灵台郎
      太医散官:成安郎
      教坊散官:调音郎
      从六品
      职官:各部/行省/大宗正府员外郎、枢密院客省副使、宣慰司/大都督府经历、翰林国史/
      集贤院修撰、内史府记室、大都留守司经历、光禄寺寺丞授司膳郎、著作郎、上百户所百户、
      官医提举司提举、广海盐课提举司副提举、各市舶提举司同提举、中州同知、上县达鲁花赤/
      县尹、詹事院长史、都总制庸田使司经历
      文散官:儒林郎、承务郎
      武散官:忠武校尉、忠显校尉
      内散官:内直郎
      司天散官:候仪郎
      太医散官:成和郎
      教坊散官:司乐郎
      正七品
      职官:中书省左右司/枢密院都事、客省使检校官、都漕运使司经历、御史台都事、察院监察御史、
      国子学/太常礼仪院博士、太史院保章正/灵台郎、御药院/御药局/行御药局副使、
      管民提领所提领、著作佐郎、秘书郎、批验所提领、上州判官、下州同知、中县达鲁花赤/县尹
      文散官:文林郎、承事郎
      武散官:忠勇校尉、忠翊校尉
      内散官:司谒郎
      司天散官:司正郎
      太医散官:成全郎
      教坊散官:协乐郎
      从七品
      职官:行省/宣慰司/大都督府/大宗正府/大司农司都事/检校、枢密院承发兼照磨、
      各卫/各亲军都指挥使司经历、左右卫率府经历、都万户府经历、翰林国史院应奉翰林文字、
      光禄寺主事、江浙等处财赋都总管府经历、百户所百户、典军司典军、大都留守司都事、
      大都河道提举司副提举、万户府经历、下百户所百户、儒学提举司副提举、
      蒙古提举学校官同提举、各都转运盐使司经历、盐场司令、各市舶提举司副提举、中州判官、
      下县达鲁花赤/县尹、都总制庸田使司都事、军民屯田总管府判官
      文散官:征事郎、从事郎
      武散官:修武校尉、敦武校尉
      内散官:司阍郎
      司天散官:平秩郎
      太医散官:医正郎
      教坊散官:和乐郎
      正八品
      职官:中书省/行省照磨/管勾、工部架阁库管勾、礼部照磨、御史台/大都督府/大司农司/宣政院/
      宣徽院/集贤院/太常礼仪院/典瑞院/太医院/将作院/通政院/中政院/储政院管勾/照磨、
      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检阅/典籍、国子学助教/教授、太史院保章副/掌历/校书郎、
      大都留守司管勾、校书郎、辨验书画直长、司狱司司狱、录事司达鲁花赤/录事、下州判官、
      詹事院管勾/照磨
      文散官:将仕郎、登仕郎
      武散官:保义校尉、进义校尉
      内散官:司奉郎
      司天散官:正纪郎、挈壶郎
      太医散官:医效郎、医候郎
      教坊散官:司音郎、司律郎
      从八品
      职官:各卫/各亲军都指挥使司知事/照磨、左右卫率府知事/照磨、都万户府知事/提控案牍、
      大宗正府承发架阁库管勾、太常礼仪院奉礼郎/检讨/协律郎/太祝、太史院监候/挈壶正/教授、
      内史府照磨/管勾、江浙等处财赋都总管府知事、万户府知事、上千户所弹压、各都漕运使司/
      各都转运盐使司知事、盐场司丞、都总制庸田使司照磨、军民屯田总管府经历
      文散官:将仕佐郎、登仕佐郎
      武散官:保义副尉、进义副尉
      内散官:司引郎
      司天散官:司历郎、司辰郎
      太医散官:医痊郎、医愈郎
      教坊散官:和声郎、和节郎
      正九品
      职官:枢密院/解盐场管勾、刑部司狱司丞、御史台架阁库管勾兼承发、太史院各省司历/副监候/
      司辰郎、内正司照磨兼管勾、儒学教授、蒙古教授、家令司/府正司/典宝监照磨
      从九品
      职官:四库照磨兼架阁库管勾、各都转运盐使司照磨、枢密院/解盐场同管勾、提举都城所左右厢官、
      翰林院/太常礼仪院/太史院/盐场管勾、太史院学正、江浙等处财赋都总管府照磨/提控案牍、
      司天监提学/教授/学正/管勾、各厢巡检司巡检、下千户所弹压、军民屯田总管府知事


      3楼2020-05-17 16:01
      回复
        会陆续补充的,欢迎大家探讨~


        4楼2020-05-17 16:01
        回复
          元朝俸禄制度的建立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一、蒙古国时期:二、元朝前期的定制。
          在第一阶段,蒙古本部的官吏是没有俸禄的。
          一方面,蒙古国家组织机构的行政职能还没有从浓重的军事色彩中分离出来,蒙古国家也缺少一套完整的税收与分配制度;另一方面,怯薛及千户、百户那颜能够不断从战争中掳掠大量财物、大量的私属人口,这些也为那颜的生活提供保证。
          实际上,蒙古人最初还没有俸禄的观念。
          正如徐霆所说的那样:“鞑人初未尝有除授及请俸:鞑主亦不晓官称之义为何也。”(《黑鞑事略》)
          在蒙古国汉地统治机构中,曾有部分官吏领取过俸禄。
          十路课税所(1231)及燕京行尚书省等机构建立后,势必要给这些机构中无生活来源的官吏颁发俸禄。
          根据现有资料,早在太宗初年,即令“课税所官二员支粮”。
          史称耶律楚材“当国日久,得禄分其亲族”(《元史·耶律楚材传》)。
          忽必烈潜邸里面,受邀请或被推荐的藩邸旧臣也由忽必烈支给禄廪。不仅如此,忽必烈在邢州、陕西、河南置安抚、宣抚、经略诸司,也曾实施过包括俸禄在内的一系列政治措施。
          显然,俸禄之制从太宗时开始即已零星地实行过。
          到第二阶段,世祖即位后,俸禄制度才真正建立起来。
          《元史·食货志》载:“禄秩之制,凡朝廷官,中统元年定之。六部官,二年定之。随路州县官,是年十月定之。”中统三年初,又命姚枢讲定条格,定中外官俸。
          至元元年(1264)八月,“诏新立条格,省并州县,定官吏员数,分品从官职”。
          这项工作到至元三年已全部结束,这年“十一月辛卯,初给京、府、州、县司官吏俸及职田”(《元史·世祖纪三》)。
          同年,“始颁将校俸钱,以秩为差”(《元史·董文炳传》)。
          至元六年,分县为上中下,为三等。
          又定提刑按察司官吏之俸。至元七年,增定军官、转运司官及经历以下吏员俸,并规定:“运司依民官例,于差发内支给。”
          而对“投下保充路府州县官吏,其俸禄如王官。”(《元史·食货志三》)
          这样,到至元七年,内外官吏的俸禄已基本确定。
          “南宋灭亡后,至元十五年,定江南官吏俸禄、职田。
          至元二十年,元政府给随朝吏员增傣百分之五十,二十一年,又按这个比例给“大官人每”增发俸钱。
          在此基础上,至元二十二年,重定百官俸禄,始于备品分上、中、下三等。
          视职事为差,事大者依上例,事小者依中例。至此,俸禄制在新的基础上基本定型。


          5楼2020-05-17 16:15
          回复
            物价上涨降低了官吏的生活水平,对此,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谕中书议增中外官吏俸”。
            同年十二月,中书省臣又言:“中外官吏俸少,似宜量添,可令江南依宋时诸名征赋尽增之。”(《元史·世祖纪四》)但未见实施。
            成宗即位后,罄世祖所储大加赏赐,直接引起了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如大德三年,河北道官定粟价比中统初上涨了五点七至八点九倍,张孔孙、杨桓、何玮、阎复等人纷纷上书,要求给官吏增加俸禄。
            于是,从大德三年开始给小吏添给俸米,其中“廉访司、转运司司吏、通译史,俸钞依旧例支给,每月添米一石。
            典差、典史验俸依例给米。
            总管府司吏、通译史、下州吏目,拟支月俸中统钞八两、米六斗。
            散府诸州司吏、县典史,月俸中统钞七两、米七斗。
            诸县录事司、巡检司司吏,月俸中统钞六两、米六斗。
            仰各处官吏,自大德三年(1299)正月为始,按月依例支给。
            各路司、县司、狱典俸米,与亲民司县司吏同”。


            7楼2020-05-17 16:20
            回复
              从大德六年开始,政府又希图以增发钞币的办法来弥补财政上的亏空,于是,从大德七年起,物价在元贞、大德初的基础上迅速上涨。
              即便是折钞支给俸米的优惠价格也达到了每石二十五两,为中统初期的十二点五倍。
              在米价较低的山东章丘县,每石米的价格也比至元十九年上涨了一点九至二点一倍。
              物价在飞涨,但绝大部分官吏的俸禄并没有增加,他们靠日益贬值的俸钞实在难以维持生计。
              因此、大德七年三月,元廷才不得不增加官吏的俸禄,规定“内外官吏,俸一十两以下人员,依大德三年添支小吏俸米例,一两给米一斗;十两以上至二十五两,每员支米一石;余上之数,每俸一两为米一升,扣算给付。……上都、大同、隆兴、甘肃各省不系产米去处,每员拟支中统钞二十五两,价贱者,从实开坐各各分例”。官吏月俸三锭以上的,不给俸米。至大元年(1308)十一月,元廷宣布“增官吏俸,以至元钞依中统钞数给之,止其禄米”(《元史·武宗纪一》)。
              从至大三年正月开始元廷在汰冗官、省俸金的同时,肯定至大元年颁布的俸禄政策,将官吏俸钞改支至元钞(按:至元钞一两等于中统钞五两),并采纳郑介夫的建议,将职田拘收入官。
              其具体办法是:“随朝衙门官员并军官每,如今见请的俸钱内减了加五,改换与至元钞,住支俸米。
              外任有职田的官员,三品的每年与禄米一百石,四品的六十石,五品的五十石,六品的四十五石,七品以下的四十石,俸钱改支至元钞,将职田拘收入官;又,外任宣使、军官、杂职等官俸钱,十分中减去七分,余上七分改支至元钞两;随朝衙门、行省、宣慰司的吏员,俸钱减去加五,其余钞数与至元钞,十两以下每月与俸米五斗;外任行的小吏每的俸钱,依数改作至元钞,俸米依旧与。”


              8楼2020-05-17 16:21
              回复
                由于“拘田支米”之制损害了外任民职官吏的利益,遭到了诸臣的强烈反对,仁宗即位之初,即诏“外任职官,公田俸钞,并复旧制”。
                皇庆二年,重申了这一原则,并加以补充,规定“合得职田官员全无职田的,改支至元钞;宣慰司、军官、杂职并诸司吏员人等,自文字到日,依先例改支至元钞”。
                废除“拘田支米”之制稳定了有职田官员的经济收入;但在俸钞不断贬值的情形下,完全以俸钱为生的官员,他们的生活就变得日益窘迫了。
                对此,元朝政府不得不给这批官吏一部分实物俸,即米粟,以减轻通货膨胀对他们的冲击,延祐三年规定:“外官无职田者量给麦粟。”(《元史·食货志四》)
                延祐七年,“又命随朝官吏俸以十分为率,给米三分”(《元史·食货志四》)。
                观《秘书监志》对秘书监官员俸禄的记载,可知除奏差、典书、祗候俸钱太少,无法折粟外,其他官吏皆以十分之三的比率折了俸。
                从至治元年到后至元二年,官吏的俸禄没有变化。
                《元史·食货志》所载“内外官俸数”反映至顺年间的俸额,其实就是延祐七年时在至大三年所定俸额基础上,三分(30%)折俸支米的俸数。
                后至元元年,因“官吏并勾当里行的人每,日月俸米不敷”,遂令守朝衙门官吏“人等合得俸米,每石折钞十五两,将减了的价钱米钞相并支付”。
                至此,官吏折米之俸已上升至百分之三十七左右。
                在对朝内官吏折俸支米后,政府于至正元年开始给行省、行台、宣慰司等无职田官吏添给俸米,规定“一品者十石,二品者八石,三品者六石,四品五品者四石,六品以下二石,于在官粮内支给;无粮去处,每石折中统钞二十五贯”。
                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攻占金陵后,海运完全停止,北方米价急骤上升。
                在山东莒城至正十八年大饥,斗米值金一斤。
                至正十九年京师大饥,米每石值银六百余两。
                至正末年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
                其时,官吏除很少的一点俸米外,俸钞如同废纸。
                随着元朝的灭亡,元代的俸禄制也土崩瓦解了。
                军官俸禄
                元朝的军队分宿卫和镇戍军两大系统。
                但按支取廪禄的类型来分,则是宿卫中的怯薛为一系统,其余的为一系统。
                怯薛的支俸体系是独立于中原俸禄制以外的一个系统。
                因为它没有品秩,所以不依品支俸。从成吉思汗时代到至元中期,怯薛都保持着自行给养的旧例。
                从至元十八年八月始,政府“给怯薛丹粮,拘其所占田为屯田”。
                不过这只是一种临时措施,到至元二十九年,才“命宿卫受月廪……,宣徽院仍领之”(《元史·世祖纪十四》)。
                大德七年,元廷针对怯薛冗滥的情况,汰除了滥请钱粮者,规定父子兄弟世代相袭者才可给之。
                延祐二年,政府正式定立宿卫支粮例。
                此外,怯薛还可得到各种名目的赏赐,还有岁赐(例钱)及一定数量的草料、刍豆。
                侍卫亲军及镇戍军官的廪禄是按等级或品级支付的。
                它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蒙古国时期到中统年间,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军官皆无俸禄。
                (2)从至元三年到至元二十二年,诸军官的俸禄由士兵力役及政府颁给的俸钱,或肉、麦、米、酒等实物构成(军官领取分例到至元十七年停止)。


                9楼2020-05-17 16:24
                回复
                  2025-08-09 18:05: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据《元史》记载,至元三年,董文炳与忽必烈密谋时曾说过:“‘将校素无俸给,连年用兵,至有身为大校出无马乘者。臣即所部千户私役兵四人,百户二人,听其雇役,稍食其力。’帝皆从之,始颁将校俸钱,以秩为差。”(《元史·董文炳传》)
                  这是汉军军官支使力役和取得俸钱的最早记载。
                  李璮乱后,忽必烈罢世侯,行迁转,对军队进行整顿。
                  至元七年,定军官等级,万户、总管、千户、百户、总把,以所统军士为差。
                  同年秋七月,初给军官俸。俸钱数不详。
                  尽管军官已有俸钱,但他们依然索要分例,其中“万户,羊肉三十斤,麦三十斤、米三十斤、酒三十斤。千户减半。百户比千户减半”。
                  至至元十七年,元朝政府方规定:“军官有俸,休应副饮食。”
                  除俸钱和分例外,蒙古军、汉军军官支使士兵在至元三年后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以致元朝廷不得不对此加以限制,规定诸军官役使军人,万户八名;镇抚、千户四名:弹压两名。多使者要受停俸停职的处罚。
                  对于新附军军官,虽在至元十一年曾定新附军官品级,但到至元十二年,“用兵日本倭国,而军民之官,廪禄未有定制”。
                  至元十五年,定江南官吏俸禄,但新附军军官之俸,或未定,或未实行。
                  于是,至元十八年十一月,元政府给扬州新附军将校钞,人二锭。
                  显然,至少到至元十八年,对新附军将官无一完整的支俸制度。
                  至元二十一年,元廷确定了汉军军官品级。
                  至元二十二年,重定百官俸,上、中、下万户府军官的俸钱与上、下路、散府同品级的俸钱相同。
                  上、中、下千户所军官的俸钱分别与上、中、下州的同品官吏的俸钱同。
                  此外军官可支使一定数量的士兵,军户之田四顷之内可以免税。
                  桑哥执政时,为紧缩开支,尝征军官俸。继大德七年给内外官吏依例添支俸米后,大德八年,政府依例给诸翼军官支俸米。
                  至大三年,又添军官俸,其中在朝军官按减去加五的办法将中统改支至元钞,等于增俸之三点三倍;外任军官将相当于原来的七成改支至元钞,等于增俸之三点五倍。
                  皇庆二年,仁宗又重申了这一政策。随朝军官可能在延祐七年依俸折米。其后直至元朝末年都没有变化。
                  职田
                  北方外任民职官吏的职田是至元三年确定的,具体数额还难以肯定。
                  至迟在至元二十一年,北方官吏的职田已如下表所示。
                  由于至元三年至至元二十一年俸禄的调整从未提职田问题,因此,似乎可以认为,该表中反映的数额大多数在至元三年即已确定。
                  江南地方官职田定于至元二十一年。
                  当年,中书省据省咨定议:“官员职田,江淮闽广,地土不同,合依中原迁转官例,每俸钞五贯给公田一顷。
                  都省议得比及通行定夺以来,比附腹里官吏职田体例,于无违碍系官荒闲地内减半拨付。
                  ”据《至顺镇江志》所载镇江府官吏至顺年间职田数,可知官吏实得职田与上述规定基本接近,并且,南北官吏职田除至大二年“拘田支米”旋即恢复外,其数额到元末都没有变化。
                  由于元代钞币贬值情况十分严重,职田租入成为地方官相对稳定的收入。


                  10楼2020-05-17 16:26
                  回复
                    楼主能发一下资料来源吗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0-05-17 22:58
                    收起回复
                      你这个是来源于学术论文,还是学术著作,还是你自己整理的?如果是自己整理的,来源于哪些书籍?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0-05-17 22:58
                      收起回复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0-05-18 13:17
                        回复
                          感谢吧主提出的意见,在今后的申请加精原创文的时候,定当标注出所选择的史料,做到以史共鉴的原则,希望大家给予意见和支持~


                          14楼2020-05-18 21:52
                          回复
                            我回来补写部分的史料出处,@元代吧管理 这样子可以吗。
                            枢密院:世祖皇帝(忽必烈)建元中统以来,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劾纠者曰“御史台”。夫外之都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出自《元文类》卷四十)


                            15楼2020-05-22 21:55
                            回复
                              2025-08-09 17:59: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现在正在力求于官职的考查,因为还要保证一个星期更新“元穿指南”,可能每次介绍的官职(元朝)就三四个,个别资料存在疑点的,会另开新帖要求贴主表达自己的看法哈~@元代吧管理


                              16楼2020-05-22 21:5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