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吧 关注:762,456贴子:6,295,354

如何摧毁太阳,然后带着地球流浪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山西1楼2020-05-22 15:18回复
    我又来了


    IP属地:山西2楼2020-05-22 15:18
    回复
      2025-08-02 21:28:1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2019年专业期刊《宇航学报》发表了一篇推着太阳畅游宇宙的构想,颇为严谨,让人忍不住想东施效颦,为同样宏大构想的“流浪地球”做个注解。
      先端正态度,拍好马屁。大刘是非常优秀的科幻作家,他的作品有宏大的视野和深刻的人性,尤其是《三体》,诚心推荐!不过,科幻作家属于文学家,追求的不是科学严谨,本僧勉强算一个科普写手,看着科幻巨著的漏洞难免手痒,纯粹从科学角度修缮一下故事情节。


      IP属地:山西3楼2020-05-22 15:21
      收起回复
        1、太阳氦闪
        首先是这个大背景:太阳突然要爆炸,地球必须要流浪。
        恒星演化研究算是比较成熟的,太阳命运基本都被算命先生定好了,没有外来因素,很难发生意外。太阳氦闪这么重大的事情,自然早在日程表上了。

        赫罗图上的太阳演化过程


        IP属地:山西4楼2020-05-22 15:24
        回复
          赶上直播


          星座王
          点亮12星座印记,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05-22 15:38
          回复
            氦闪大概是这么回事:
            恒星凭借引力把氢拧成氦,依靠聚变维持平衡,但随着氢不断消耗、氦不断累积,问题就来了。因为恒星只够满氢聚变,并不满足氦聚变,于是,聚变反应逐渐减弱,核心体积开始收缩。
            体积一收缩,内部压力就变大,堆在中心的氦就被压缩成简并态。这个简并态是氦闪的关键,可以理解为电子被压缩到没地方挪动了,像是一个超级高压锅。
            如果恒星质量低于0.8倍太阳质量,那么这个高压锅就永远这么的了,俗称白矮星,因为成分是氦,也叫氦白矮星。
            如果恒星质量高于2.0倍太阳质量,那么在变成高压锅之前,内部压力就足够把氦原子拧成碳原子。一旦提前发生氦聚变,能量得到补充,恒星就会停止收缩,这一轮氦闪就算躲过去了。若干年后继续挑战下一轮碳闪,挑战失败就成为一颗碳白矮星,大名鼎鼎的砖石星就是此类。


            IP属地:山西6楼2020-05-22 15:50
            回复
              如果恒星质量在0.8~2.0倍太阳质量之间,那就麻烦了,在变成高压锅之前,内部压力不足以发生氦聚变,在变成高压锅之后,内部压力还能继续压爆这个高压锅。
              这个高压锅被压爆的一瞬间,氦聚变被点燃,这种失控的反应剧烈而短暂,称之为“氦闪”。
              以太阳的质量来看,显然躲不过氦闪,但氦闪并不是地球人需要担心的。因为氦闪发生在红巨星阶段末期,在氦闪之前,长达10亿年的红巨星阶段就已经把地球折腾黄了。
              总而言之,以氦闪作为带地球流浪的理由,不够科学。


              IP属地:山西7楼2020-05-22 15:54
              回复
                2、谋杀太阳
                如果太阳好好的,流浪地球的动机就不存在了,所以必须要把太阳给灭了。但很可惜,谋杀太阳是件棘手的事情。
                场景一:系外行星闯入太阳系
                就算八大行星一起撞太阳,也不过就是溅起几朵小日珥而已,对人类是灾难,对太阳连挠痒痒也算不上。至于扔氢弹什么的,就别丢人现眼了。太阳本身就是一颗超级大氢弹,连它自己都没把自己炸掉。如果非要往太阳上丢东西来摧毁太阳,那至少得扔进去一个恒星,而恒星相撞可以提前N年预测,没有突发性,这路子走不通。


                IP属地:山西8楼2020-05-22 16:01
                收起回复
                  2025-08-02 21:22:1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场景二:大质量超新星爆炸
                  躲避超新星爆炸确实是一个不错的理由,但推动地球显然不如推动太阳更合理,具体方法参见上篇《戴森球》(点头像看上篇),这路子也走不通。


                  IP属地:山西9楼2020-05-22 16:02
                  回复

                    说实话,在现有理论之内,地球想要到太阳系外面溜达,确实没什么好理由。不过,现有理论再往前走一步,就有一个不错的机会。
                    大质量恒星演化到最后,会被引力硬生生挤成一个点,变成黑洞。也就是说,强大的引力意味着黑洞。根据相对论,引力和加速度是等效的,引力能干的事情,加速度同样可以干。
                    我们无法创造出强大的引力,但可以创造强大的加速度,比如高速粒子碰撞的瞬间,对撞粒子的速度从近乎光速急剧下降,这加速度妥妥的天文数字。强大的加速度很可能意味着黑洞。


                    IP属地:山西11楼2020-05-22 16:16
                    回复
                      所以这个故事可以这么写:
                      人类掌握核聚变后,围绕太阳建造了一台超超超级对撞机,把粒子加速到无限接近光速,结果一不小心,把几个粒子撞成了黑洞。现有理论认为,这个直径远远不到1纳米的迷你黑洞,会在极短时间内通过霍金辐射衰变成各种粒子。
                      但是,各位注意了,但是,霍金辐射到底靠不靠谱,科学家的共识是:尚待验证!
                      于是,我们就有了遐想的空间:假设迷你黑洞可以稳定存在,而且能不断吸收各种辐射,逐渐壮大,预计400年后开始吞噬太阳系。
                      终于,咱们有理由带着地球去流浪了。


                      IP属地:山西12楼2020-05-22 16:19
                      回复
                        3.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地壳中
                        太阳那边的事情安排得差不多了,接下来看地球这边。
                        人类对地球结构的研究主要通过地震波,目前没有太多确定性的结论,只有一些笼统的判断。地球由外往内依次是地壳、上地幔、下地幔、外地核、内地核。

                        地壳的厚度从几公里到几十公里不等,平均17公里,仅占地球质量0.4%。
                        这0.4%就是目前为止人类在地球上的全部活动范围。七大洲四大洋,江河山川,动物植物,还有200万年的人类历史,全在这0.4%里,所以很多人潜意识里会把这0.4%当成地球的全部。


                        IP属地:山西13楼2020-05-22 16:23
                        收起回复
                          比如,下面这张流传很广的地球脱水图,看第一眼时只有震撼没有质疑。但回头想想,太平洋平均深度只有4公里,而地球直径有1.2万公里。就算把水抽干了,再算上珠穆朗玛峰,地球也绝对比篮球更光滑。


                          IP属地:山西14楼2020-05-22 16:25
                          回复
                            我建议晚上去,晚上太阳没这么热。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0-05-22 16:25
                            收起回复
                              2025-08-02 21:16:1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真实的地球结构听着有些慌......
                              板块构造说,把薄薄的地壳分成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还有诸多小版块,这些薄皮全都飘在软流圈上。
                              所谓软流圈,顾名思义,高温高压让这里的物质以半粘性状态缓慢流动,在地下60~250公里之间,位于地幔的中上部。软流圈虽然不是液体,但有一定的流动性,甚至和大气层一样有对流运动,于是咱们的六大薄片就能在上面移动,这是大陆漂移学说的重要依据。
                              顺便说一下,地球是目前所知的唯一适合板块构造学说的行星,据说这是生命进化的必要条件,因为板块运动带来了丰富的地质活动,火山地震之类的,促进了碳循环。


                              IP属地:山西16楼2020-05-22 16: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