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无人机吧 关注:2,003贴子:2,764
  • 13回复贴,共1

无人机入行必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吧帖将会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持续更新:
培训篇:
培训执照的分类
培训执照的选择
培训执照的要求
应用篇:
植保应用
测绘应用
航拍应用
巡线应用
森林消防应用
警用
待遇篇:
各行各业的无人机飞手待遇情况
新人待遇情况
1-2年以上经验待遇情况
待遇的地域分级
待遇的行业分级
就业篇:
根据不同行业的待遇,工作环境,对自己的需求选择
工作地域,行业内容经验需求简介
培训篇:
无人机执照分类:
民航局无人机执照分类(习惯叫法AOPA):
多旋翼:
视距内驾驶员执照
超视距驾驶员执照(也叫机长)
教员
固定翼/垂直起降固定翼:
视距内驾驶员执照
超视距驾驶员执照(也叫机长)
教员
无人直升机:
视距内驾驶员执照
超视距驾驶员执照(也叫机长)
教员
考试要求详见前表
备注:1、一般出了硬性的飞行要求之外,如作业有空域申请需求,请考虑机长及以上驾驶执照,视距内驾驶员不能申请空域
2、如果技术一般,特别是刚入行,学完想找工作的建议以机长起步,新手驾驶员找工作不具备竞争优势
培训执照的选择:
至于无人机执照的选择,主要取决你为何选择无人机培训?
大体有如下几类:
1、无人机专业的学生
考证是必然选择,如若不是那就是你选错了专业
根据自己在学校的学习经验,实习经验,和个人职业规划,选择对应的无人机类型,然后选择考证级别。类型一般以多旋翼居多,考证以机长为上,条件好的可以在机长的基础上考教员,为自己增加择业优势
2、相关无人机从业者
考证是行业需求,或者个人需求突破,考证是迫于压力,或者追求
根据行业需求,所用的无人机类型选择对应的无人机类型,然后级别根据需要选择。目前的市场环境,类型多旋翼固定翼居多,级别机长居多,植保从业者可以选择驾驶员,但是要是打算在行业有长足发展,尽量以机长为主
3、转行的朋友
看到无人机行业的机遇,期待在无人机浪潮中淘金的朋友,或者本行不尽人意,寻求转行的朋友
考证对这些人来说,很多是一种试探,是一种尝试。市场的不了解,网络上往往更关注负面评论,业务人员的鼓吹往往让他们失去安全感,因为他们大多数已经经手挫折。当然如果另外少数人,业务人员往往有更大的机会成交
那么这群人的选择,个人提出一点建议
24岁之前的朋友,因为时光尚早,有机会让他们尝试,感受,学习,所以可以以学习的身份进入,选择多旋翼,级别机长,这个门槛已经可以让他们跨入这个行业
24岁以上的朋友,一般新人的工作待遇不是他们能接受的。建议选择学习无人直升机,级别机长,这个薪资待遇会高很多,而且竞争力相对小,只要努力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及时的改变现状,同事多旋翼的工作也可以拿下
40岁以上的朋友,做做植保就可以了,多旋翼驾驶员是最合适的选择
4、兴趣爱好,如若航拍
这类朋友只需要合法飞行即可,多旋翼的驾驶员是你们理想的选择
5、其它类型的
i单独交流,具体分析
培训执照的要求:
从民航局无人机执照的考试要求来讲(习惯叫法AOPA无人机执照):
初中以上学历
年满16周岁
两年内无犯罪记录
这是硬性要求,那么软性要求呢?
驾驶员需要刷题,记忆力,判断力是一个基本考量,难度比驾照的理论要简单点,机长80分,驾驶员70分及格,一般的朋友到考试前都能刷到95分左右,但是要是连这一关都怕,那就基本不用考虑了
应用篇:
目前比较多的应用在于植保,航拍,测绘,巡线,消防四大部分,应用前景比较好的在于快递和外卖还有航拍三个层面。后边将会逐个分析。
无人机植保:
目前普遍应用的无人机植保机型主要为:多旋翼,直升机
那么在之前有人固定翼低空喷洒也是存在的,只是因为成本问题,和作业效果,越来越不被重视。
据我了解的植保作业效率:
根据作业种类的不同,作业效率日喷洒量有所不同。矮茎植物和高杆植物果树作业效率不同,平原作业和山地作业丘陵作业有又不同,大田作业和小地块作业更是有所不同。而且国内作业跟随纬度变化自南向北,时间上有所不同。实在无法拿哪一个标准引以圭臬。以最简单的小麦大田作物为例,10L的多旋翼一天作业量300亩左右,16L的大疆作业量可以到500-600亩左右,油动直升机30L的作业量可以到1200-1500亩左右。当然这是保障作业质量的情况下。飞手的工资基本来源于亩地提成,可酌情选择。
多旋翼操作简单,机体灵活,维护成本低,运营成本高,作业效率略低,但同时设备成本低。一套多旋翼设备包含无人机(含飞控和电池套组),电池,发电机+油(或者电瓶),充电器,运载车辆;
直升机操作略复杂(现在飞控技术可以完成全自主作业),维护成本高,运营成本低,作业效率高,风场大,设备成本高,一套直升机包含直升机(包含飞控系统),燃油,运输车辆。
一般来讲多旋翼适应于小地块,小面积作业(百-千亩),山地作业,非农业大省的地块基本都可以选择多旋翼试试。但是同时,果树和高杆飞防或者密集作业飞防需要看效果,考虑多旋翼凌乱的风场是否有足够的穿透能力。大地块作业,大面积作业大田作业,果树飞防,森林飞防等比较适合直升机发挥了,好处不言自明。
飞手要挣钱,也可以酌情选择。


IP属地:陕西1楼2020-06-03 19:42回复
    ..


    IP属地:陕西2楼2020-06-03 19:45
    回复
      昨天我聊到了待遇,这可能是个比较伤心的问题。因为和网络鼓吹的一天赚几千块,一个月赚几万块,工作犹如遍地黄金,好像学了无人机你想不赚钱都难那种。这种话听听而已,你要真信了说明你还不成熟!
      我要说的是一个行业的好坏,不在于他能让你一夜暴富,而在于他的大趋势将会越来越好,他的行业应用会越来越广,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呢,有些比较突出的特点,比如行业的基本薪资或者平均薪资高于其它行业,当然这个是相对的,比如说目前无人机技术操作难度并不大,步入门槛较低,这个时候你去比较行业的优越性就要和适应人群从事其它行业薪资待遇的情况去比较。一个博士来飞无人机,我相信他大多数混的不如别的博士好;但是一个中专生或者大专生来飞无人机,我相信他比绝大多数同类的朋友混的要好的多。
      另外一个情况就是机会了,民以食为天,植保的无人机化是个必然的趋势。目前无人机植保行业还不规范,没有明确的定价标准,没有现成的农药配比技术规范,绝大多数考的是经验。那么这个时候往往是机会最多的时候也是最危险的时候,会成就一大批小老板也会淘汰一大批人,等行业沉淀了,运作体系成熟了,你想再进去难度真不是一点点,这是个机会。
      然后测绘行业,目前有一小部分已经体会到无人机的妙处,更多的人正在觉醒,越来越多的测绘公司会进来,会催生整个行业的运作发展,精度的要求,软件处理的要求,服务器组网的要求,这里边的机会也是满满的。真是可惜,如果你还站在门外!
      电力巡线,风力巡线,移动终端巡检,石油管道巡线,桥梁巡检,我的天呐!真是数不胜数,不厌其烦的应用让人眼花缭乱。
      警用的,军用的,消防应用的,真是对不住了,这些可能离大家有点点远,但绝不影响你做无人机的生意,如果你有资源,你现在不动,总有人瞄定你的资源,让你“渔歌唱晚”。
      你们觉得已经眼花缭乱了吧?蠢蠢欲动了吧?您老还是太年轻啊,看事要看远一点啊!
      外卖30分钟快吗?快递2天时间快吗?我想告诉你的是知足吧!国外有没有外卖还是一说,就算有你那边有么有还不一定,快递2天时间你周末有空了全球转一圈看看,有这效率的也没几家。
      问题是,你想不想更快一点,你想不想不在看到外卖小哥捶胸顿足的闯红灯,或者今天买的东西每天早上就给我拿回来,最好是今天。无人机现在就在弄这个事呢,你看看那些外卖小三轮,以后可能就无人机了。那么用人浪可想有多大?
      你觉得这已经是极限了么?你想过头顶的无人机和脚底下公路上的小汽车一样多么?吹牛呢,这个确实有点远。但是2020年的5G商用不知道是不是吹牛?我想告诉你的是5G一旦商用,现在无人机的应用量这不过是个零头,小巫见大巫。所以一旦你迷茫,一旦你慌张,那么欢迎来到无人机世界,一起起飞,感受你人生第一次的炸机,并且希望那不是唯一一次


      IP属地:陕西5楼2020-06-03 19:47
      回复
        今天来和大家畅想下5G对无人机的影响:
        目前行业遇到的几个限制无人机使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当然问题就是机遇,我们应该看到问题的,同时看到机遇,机遇在乎两点,其一,是问题解决,障碍后边的路有多宽?其二,是问题什么时候能解决?简而言之就是时与势。
        问题主要在两点,一是动力问题,另一则是数据传输问题。
        动力问题在于电池和发动机的技术限制,目前市场涉及的主要有电动和油动两种,当然也见过太阳能和电池混用的。专业的航空发动机知识储备不足,目前正在学习中,此处不敢妄言,单从目前国内市场上来看,有用到进口的发动机使用寿命在500-1000小时的居多,性能要相对稳定一些。还有国内的一些从摩托车发动机挪用的,也弄不清楚为啥摩托车可以跑几年发动机都不坏,但是用到无人机上就变成100-300个小时了?可能是持续的接近最大转速运转吧!或者摩托车发动机再设计当初就没有发动机这种持续满载的应用需求,所以在后续的技术变迁中没有这种遗传因素。
        接着来。油动的多旋翼无人机理论上怎么去评判呢,按照发动机功率来看多少CC的多少KW的都可以,一般情况100cc对于差不多10KW左右,起重能力能到50公斤左右,如果不是太大基本按照找个比例来看差不多,这是经验之谈,不要去用严格数据换算,可能得不到你想要的结果,但是大概对的上。问题是闹心的,一般的都是发动机直驱,这样子动力比较充足一些,结构相对能简单一些,但是问题是动力没有冗余措施,发动机出问题就面临着炸机,油动多旋翼的飞机更是因为众多的发动机数量而对发动机故障率的要求更高。这也是让人头痛的地方,但是好处在于能解决航时和载重的问题,所以研发人员孜孜不倦。
        至于电池这一块来讲,我目前看到市面儿上比较好的结构设计可以让无人机飞到60min左右,这也是绝大多数行业无人机的一个情况。大疆的消费机一般保持在30min左右,行业机也不会太长,因为大疆的飞机很多方面都做了冗余设计保障飞机的性能和稳定性,另一个层面来说大疆重点在消费机上,以消费市场为导向。我见到的能让无人机飞到一个小时左右又有15-20KG载重能力的多旋翼是少之又少,当然也只是技术参数,实际情况如何没有用过。我们知道的是有些商家在宣传上易于宣传极限数据甚至是夸大数据。
        然而在面对这些困难时有些企业就想出了用设计来弥补不足,那么混合动力就登场了。目前来说混合动力主要以多旋翼为主,可以从容的解决续航问题,一般让多旋翼可以飞到2个小时以上,但是对于载重上面似乎没有太大改观。它的设计上分为三种,发动机和电池串联,并联,还有混联三种。串联就是发动机给电池充电电池驱动;并联是发动机和电池同时接入驱动,发动机不对电池充电,电池作为备用;混联就是发动机和电池同时驱动,但是发动机也同时给电池充电,虽然最为省事,效率也最高但是设计比较复杂,电池的重放次数(虽然会用程序控制)也会偏多造成电池过早报废。
        另外一个问题也很大,这一点我们下次再聊,那就是航电系统,数传问题,图传问题。这里就慢慢扯到5G了,因为之前我和朋友一样疑问,为什么不用4G机长来操控无人机?后续都会一一解答。
        航电系统包含无人机的整个飞行控制,数据采集和通信系统。蓝悦航天科技这边专业做无人直升机飞控,而且是模块化航电,所以解释起来能更及明了。我们先来简单的了解下无人机的航电系统,然后在结合市场环境来讲讲遇到的问题和出路。
        这一块主要包含飞机和地面端。机载的有飞控计算机,GPS INS组合导航(有的公司是分两个模块的),数传模块,图传模块,4G模块(这个目前用的不是很多,因为4G基站辐射是伞状的,高空信号并不持续);地面部分主要就是基站了,数传模块和图传模块,遥控。
        目前大部分消费无人机一般以图传数传应用为主,好一点的像大疆可以做到7-10KM,一般的7-8KM是少数,1-3KM到是挺多,而之前一期实测显示,官宣10-20km的数传,在实测的时候,地面阻隔物,高楼大厦,或者地热,或者是水面对传输影响很大。实测能做到2KM已经是很了不起了。一般理论值是空视环境下,所有之前有些朋友抱怨说是自己的飞机飞着飞着突然就丢了,是不是被人给打下去了?当然有可能,也有可能是被老鹰叼走了。那么回过来想想是不是出现了类似情况,比如你飞的比较远几公里之外,然后操作飞机下降,突然就是去连接了呢?经常看到有宣传100-300km图传的数传的,我倒是饶有兴趣。理论上讲根据无人机飞行高度,地球曲率等因素影响,数传能到的最大距离差不多90km左右,图传只低不高了,一般勤快有个10-20km的数传效果已经是很不错了,我们在内蒙做过实测,15km全自主飞行,我们的数传理论值是60km,结果飞到10km时信号就已经衰减的差不多了,超过15km,回传的信号基本很少了,好在最后无人机有飞回来了,因为预设航线是埋在飞控里的,飞机根据GPS信号来修复路线也可以飞回来,但是!这里我要说的是但是,之前和朋友交流过,你们的固定翼说是能飞300km,数传能到多少?30km。那么要是超过30km怎么办?不管它,也管不了,按航线飞,大部分能回来。这是目前很多固定翼无奈之举,因为飞机有伞降装备,就算意外也不会有多大危害,但是多旋翼和直升机这一块就不敢了,你可以设想天上掉下来个无人机的机遇是多么凄美?
        数据传输的问题是目前限制无人机使用的一个大问题。有如下几种思路,人们尝试或者想象尝试却诸多不便得方法。
        1、 增加天线,提高基站天线高度。
        有无人机尝试过增加天线数量,然而效果也是一般,基站的高度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测试基站点随机性太大,作业环境随机性太大。
        2、架设基站中转站。
        其实这一点在石油巡线上真的是可以尝试一下,但是像电力巡线精细化操作,操作比较复杂,无法全自主的完成所有动作,再说高压线对飞机信号的影响本来就很大,不是简单基站通信的问题,那平时航拍什么的架设中转站就太大话了。
        3、4G网络(临时有点事,今天就先到这吧)


        IP属地:陕西7楼2020-06-03 19:48
        回复
          老是有朋友会问到机长和驾驶员的区别?今天在这里说一下
          如下是18年官方给出的定义:
          视距内(VLOS:Visual Line of Sight)运行,无人机在驾驶员或观测员与无人机保持直接目视视觉接触的范围内运行,且该范围为目视视距内半径不大于 500 米,人、机相对高度不大于 120 米。在本规定中作为驾驶员等级中的一种。
          超视距(BVLOS:Beyond VLOS)运行,无人机在目视视距以外的运行。在本规定中作为驾驶员等级中的一种。
          授权教员,是指持有按本规定颁发的具有教员等级的无人机驾驶员执照,并依据其教员等级上规定的权利和限制执行教学的人员。

          一、权利内容
          1、视距内驾驶员
          能够在视距范围内(高度120米,直径500米)GPS模式下作业。PS:但没有申请作业空域的权利。
          2、超视距驾驶员
          ●有申请作业空域的权利
          ●能够独立作业,能够在作业中承担组长重任
          ●能够使用姿态增稳飞行模式
          ●能够使用地面站航线规划飞行模式
          ●能够进行长航时、远距离、高技术的无人机作业项目
          3、教员
          ●有申请民航局无人机驾驶员执照培训机构资质的权利
          ●有申请AOPA考试中心资质的权利
          ●此外兼容超视距驾驶员(机长)全部权利
          二、就业领域
          1、视距内驾驶员
          低空航拍、植保领域
          2、超视距驾驶员
          航拍、植保、测绘、电力、警用、环保、救援、消防等多个行业应用领域
          3、教员
          培训、航拍、植保、测绘、电力、警用、环保、救援、消防等多个行业教学与应用领域
          三、适用人群
          1、视距内驾驶员
          爱好者、无人机入门级人员、植保作业人员、学生(能力储备)
          2、超视距驾驶员
          无人机应用行业从业人员、无人机专业学生、无人机中高级玩家
          3、教员
          无人机教学从业者、无人机应用领域研发人员、无人机高级玩家


          IP属地:陕西9楼2020-06-07 19:40
          回复
            补充昨天说的:
            电力巡线这个行业严格要求的话,必须是要机长以上的证的,其它的巡线就更不用说了。
            昨天和朋友聊天聊到,现下的机长通过率极低,基本是考不过的。所以我苦劝朋友先考个驾驶员证吧,机长证后边慢慢再考。朋友摇摇头,感慨道:“没办法啊!我们那领导说了,驾驶员证是可以将就下,但是一旦被查到将会从系统被除名,以后你再想到系统里做电力巡线就不可能了!就算有了机长证也不行。所以我只能硬着头皮考机长!”尽管他已经考了3个月。时下考了3个月的人没有考过,应该算是正常水准吧?因为能过的基本没有。
            这里边我们还是给想了一点办法的。
            昨天听到朋友提到一个小事,今天顺便给大家普及下~
            朋友说看到一个专业拍赛车的多旋翼无人机,飞行速度可以达到200-300公里/小时。我当然直接就反驳了,因为据我了解多旋翼飞机没有看到速度超过150公里的,当然我这里指的是电动的。既然如此更不用说成本稍低的消费级无人机了!
            我了解的消费级多旋翼飞行速度一般是10-25m/之间,绝大多数设计为10m/s,15m/s,18m/s,20m/s等。
            作为专业的航拍无人机大疆inspire2也就是悟2的设计就专门有运动拍摄的考虑,其速度也是大疆系列飞行速度最快的无人机,可以达到94km/h,在目前的航拍无人机里基本上是no1了。当然在我的了解范畴内其实还有一款无人机比它快,那就是无距的矢量多旋翼无人机 -VM1000A 官方给出的参数速度可以达到100.8km/h,即28m/s,总体来说是很不错的。
            有朋友了解更快的消费机多旋翼或者专业级多旋翼欢迎给我留言,大家互相学习~

            之前一直认为亿航徒有其名。拿投资人的钱不做事,因为公司网站上基本看不到有产品,有的一个载人无人机,宣传做的很好,冗余设计,产品的性能保证都是一流的。但是见惯了海吹的人们,炒作概念的人们,对这种事非常反感,第一感觉就是亿航也是在炒作概念,什么东西都没做出来,投资人的钱烧完倒闭。
            然而事情出现了转机,前几天和朋友聊天,聊到了亿航。我说了我的个人感受,朋友说你对亿航真的误解了!亿航做集群,而且载人飞行器目前已经出了两款型号,其中一款已经在国外卖过一些,据客户反应良好~
            今天想给大家普及下激光雷达的知识,之前有朋友跟我说过,激光雷达的精度可以到达mm级别,实际上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我发现,并不能做到,当然5cm以内的标准是可以的。这是激光雷达的测距比较远,比较适合固定翼搭载进行大范围作业。测距可以到达1500m,而且可以响应快速作业,航飞速度可以达到100公里/小时以上。
            激光雷达的优点:
            工作频率非常高,较微波高3~4个数量级。
            激光作为雷达辐射源探测运动目标时多普勒频率非常高,因而速度分辨率极高。
            工作频率处于电子干扰频谱和微波隐身有效频率之外,有利于对抗电子干扰和反隐身。
            有效的绝对带宽很宽,能产生极窄的脉冲(纳秒至飞秒量级),以实现高精度(可达厘米量级)测距。
            在跟大家分享一下尝试,激光雷达分辨率的计算公式


            IP属地:陕西10楼2020-06-07 19:41
            回复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让我说两句,我就说了两句,当然个人认识仅限于本人接触的,所以难免不全偏差的地方,欢迎大家指正,互相纠错学习。
              市场上的多旋翼什么情况?
              消费机行,分一些档次的,儿童玩具几十块到几百块的到上千块的都有,航模DIY的,几百块到上千块的看个人实力,看个人需求这个稍微偏发烧专业一点。然后就是稍微专业一点航拍爱好,专业拍摄玩家,甚至拿来挪作行业用的,从两三千到一万块钱左右,再贵就是行业机了。
              行业机这一块多旋翼的差距就比较大了,一般的2-6万不等,基本一套下来10万以下;再好一些的,比较专业的别入中海达,哈瓦,科卫泰,这些动辄都是二三十万起步,但是和普通的消费机有着明显的区别,在航时,稳定性,控制半径行都有着自己的优势,还有就是抗风性,这些都是普通的消费机无可比拟的,主要应用在警用,航测,巡线等方面。巡线一般用的可能稍微档次低一点,可见光巡线居多,至于红外紫外等巡线很多情况是不用的。
              市场固定翼又是什么情况呢?
              固定翼主要航模和行业应用,消费机就限于航模吧,自己买板材,自己组装,自己调试,就算是完成了,价格几百-几千,一般组装一个行业的固定翼,基本成本控制到一万左右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要注意不要做正式项目,以为太不成气候。贵的就贵了几万的到几十万到上百万的行业机比比皆是。各有各的特点,大白系列,飞马系列,包括中海达,纵横,易瓦特等等都有自己独到的地方,有的做的智能化高,有的稳定性好,有的性价比高,有的维修成本低,总之各有千秋。
              直升机市场又怎么样呢?
              说到底,我们是做直升机和直机飞控的,这一块我一直很是关注,但是直机的市场却一直打不开局面,深以为不解。
              直升机有着他特有的优势,比如载重,长航时,现在的飞控有几家做的也是非常稳定,当然,我们的飞控我这边不止是王婆卖瓜,确实是稳定,你看去在空中可以纹丝不动,闻风不动,我没有见过比这个更稳定的飞控。为了避免广告嫌疑,我不说我们是哪一家。
              尤为可惜的是直升机的操作难度大,另外结构复杂,维护保养复杂,而且研发成本高,资金耗费大,研发周期长,造成参与进来的公司不多,而且大部分飞机的性能不能满足行业应用,所以造就了市场局面打不开,很多客户使用了直升机之后,发现问题很多,所以失望满满,但是这并不代表市场上的直升机没有好的。还是有几家做的非常不错,因为我们是同行,这边就不提名字了,还是需要时间市场认可,需要一段时间,需要一段反馈。耐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吧。
              今天来说下无人机应用行业中务必注意的几个问题:
              1、无人机培训机构招生业务人员的话,吹牛的占比会很大,什么各种夸张的描述,可以用一个段子来比喻,家里的保安和保姆分手了,原因是接受不了异地恋。所以这一点上,新入行的人要切记,小心,凡是把脚踩实了。
              2、植保上的坑,有些做植保的飞手,特别是新人,老人一般不会出现这种问题。就是炸机责任归谁承担?有的老板要求员工承担全部责任,有的老板承担7-8成,员工承担2-3成,还有的全部由老板承担。个人觉得比较合理的是第二种,双方都承担一部分责任,当然如果是飞机飞控自身原因造成,员工承担的责任要相对减少一些。
              3、巡线的坑,巡线的炸机率是相对比较高的,而且炸机损失也是相对比较惨重的,所以面对炸机问题这一块,飞手一定要慎之又慎。一不小心可能所有的努力就付之东流了。在对电力巡线核算成本的时候一定要的炸机期望值加进去,不然迟早会大亏特亏。不要自信技术,炸机的几率是不可避免的。
              4、植保上边的电池报废问题。电池报废的成本往往会被很多新手忽略,感觉植保是捡钱的地方,给钱就干,结果等到报废电池的时候,只有泪水涟涟。
              5、测绘的坑,总之一句话,也在炸机的风险上。
              今天更新下无人机在房地一体上的应用情况:
              什么是房地一体项目:房地一体”是我国房屋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关系的描述,通俗的说就是“房随地走、地随房走”,房地一体原则源于房屋和土地的天然的不可分离性。对我们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小伙伴来说,“房地一体”就是把农村地籍测量和房产测量同步开展,形成统一标准、统一空间参考、统一成果形式的“三统一”农村土地和房屋空间信息数据,满足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发证和权籍管理所必需的空间、拓扑、语义等需要。对于测绘人主要的测绘要求1.地籍调查的主要内容又可概括为土地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土地权属调查主要查清每个使用权宗地的使用权状况,调查使用权宗地的使用权人、性质、坐落、界址、四至和用途等,核实使用权宗地界址,确定使用权宗地范围。在现场标定土地权属界址点、线,绘制宗地草图,调查用途,填写地籍调查表,为地籍测量提供工作草图和依据2.农村房屋调查也分为房屋产权状况调查和房屋测量。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借助仪器,以科学的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测量宗地的权属界线、界址位置、形状等,计算面积,测绘地籍图和宗地图,按照不动产登记发证的要求形成一宗一档的成果材料,为土地登记提供依据。传统测绘的痛点:传统测绘背起全站仪/RTK,还要背起配套的:脚架,电瓶,各类杆子!其中的辛苦也只有咱们测绘人才懂! 我们还会遇到哪些问题呢?1.房屋测量人家不准进切2.隐蔽点测起老火的很3.连片的房屋测的脑壳疼4.干测量的兄弟伙不好培养5.测量人工成本高的不是点吧点6.搞测量的兄弟伙水平参差不齐,过程难得掌握的很7.测量的效率低,重复测量工作量大,一天才尼玛测30户左右8.甲方爸爸审不过,反反复复测的脑壳青痛用无人机测量的亮点:1.成果丰富,不再是领导看不懂的线画图,丰富的实景三维模型。(领导满意比啥都好)2.保证进度,效率高,一天能测150户左右3.无需入户即可测量,(不用担心被赶出来)4.减少人工以及工作量,降低成本5.人门简单,对测量人员要求不高6.飞机参数可控,标准化流程作业,降低反功率7.不易漏测漏画,右边模型左边线画图,巴适的板!


              IP属地:陕西12楼2020-06-07 19:43
              回复
                最近一个朋友在咨询我有点混合植保机的情况。我很少有客户寻求油电混合植保无人机,但是这一块我做过一点功课,给对方做了一些解释和推荐,接下来我把和客户谈话的内容简单罗列下,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目前植保无人机主要分为如下几个类型
                动力上分为油动,电动,油电混合。
                按照结构上分为多旋翼、直升机,共轴,纵列式无人机(之前公司正在研发优点载重量大)。
                这列不一一列举各个特点了,前边也相对提过,今天这里主要提下油电混合的机型,油电混合和电动油动的对比。
                首先说说油电混合的基本情况。油电混合说白了就是把发动机和电池组合到一起。连接方式基本分为三种,并联式,串联式。并联式是发动机和电池都有给旋翼提供动力的回路,发动机不给电池提供充电,发动机出现故障时,由电池提供动力给发动机点火,并保证飞机安全着陆。电池可以提供较长时间的供给,主要起冗余作用;第二种串联式,由发动机发电给电池充电,电池为飞机提供动力,发动机出现故障时,有电池为发动机点火或完成紧急降落,电池往往只能提供几十秒到1分钟左右的动力。
                然后说一下,油电混合的运用方向。油电混合的优势在于续航能力强,一般可以做到2-3小时,最好的我见过5个小时续航能力,载重一般比较小2-5公斤,植保的多为10公斤,最大的我见过30公斤的但是续航能力只有15分钟左右,和电动的却别不大,甚至不如电动的续航能力强劲。因为电池的自重,发动机的自重,燃油的自重都是负荷的主要来源。个人认为植保不是油电混合的方向,油电混合主要用于长时间的飞行,观测,巡查,由于发动机的自身抖动,甚至在要求苛刻的测绘上应用空间都不是很大。我看到有些宣传石油上的应用,据我了解石油上基本是杜绝油机的,处于安全考虑。
                下边来说说油电混合为何不适合植保?
                1、载重上无明细优势
                载重上现在DJ和JF都可以做到20或者30公斤,并且这两家植保巨头在研发上投入巨大,不是一般无人机公司可以匹敌的。油电混合的本身自重已经让它的载重优势大减,所以丛载重方面来说没有明细优势,30公斤载重是我见过最大的,但是满载续航能力不足20分钟,况且植保一般续航能力的设计尽量是载重是相辅相成的,没必要因为续航能力而装更多的油而减少农药容量,这是没有意义的。容量大小是无奈之举。
                2、续航上的优势没有价值
                单独追求续航时间在植保上没有意义,植保上讲求的是续航时间和载重达到最优值。所有有人给你讲油电混合植保机续航能力如何强,这只能说明对方刚刚入门,或者根本就是招摇撞骗。
                3、实用性没有优势
                植保机讲求的是耐操性,操作的操。要皮实,经得起高强度使用,电池可以不停地更换,发动机显然不行,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国内一般用的都是类似摩托车发动机,满功率工作300小时的使用寿命,一般也就200个小时吧。一天植保10个小时,也就意味着一个月一换,比较麻烦。仅有的冗余优势对植保其实意义不大。一般的植保不会携带昂贵的仪器设备,飞行高度不高,炸鸡损失不大,没必要多花几万块钱去买一个一分钟的冗余,发动机停转了可能等你反应过来机子已经掉下来了。毕竟植保和打游戏不一样,不至于注意力搞到持续集中。
                4、价格劣势极大
                现在的大疆和极飞已经把植保价格压倒了极致。T20官方报价全国统一45999,极飞20的也差不多。而油电混合的动辄6-12万。又有谁去多花几万元买这个没有优势的飞机呢?况且小品牌售后各方面都无法保障,就算公司可以给你保障,售后实力也无法和大品牌匹敌。
                5、技术实力劣势
                价格的挤压,优势的不明显,市场的占有率小,必然导致在其他技术上无法投入更多的资金力量,比如避障,机体结构设计,仿地,GNSS&GPS,控制距离,软件更新各个方面的细节都会跟不上。这些是硬实力砸出来的。
                好了,基本就这样。希望能给家带来帮助。同时也欢迎大家参与讨论,指正。


                IP属地:陕西13楼2020-06-07 19:44
                回复
                  好山好水看不尽,茶香迎客入山门。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0-06-14 12:15
                  回复
                    最近网上出现了新型电池的消息,储能密度翻倍,这意味着未来一年,无人机航时或者载重将有一个比较大幅度的提升。
                    我之前一直在好奇,这些年大疆,极飞为代表的农业植保机以前以每年10公斤载重的速度迭代更新,把目前的电池技术已经发挥到极致,我一直在好奇,今年的迭代,明年的新品发布会何以为继?那么现在,这个问题基本不用担心了,不但不用担心,而且积极因素来的更加暴力。
                    那么电池的突破会带来哪些改变?
                    1、植保行业的载重加大,飞行速度提升,下药量加大,植保飞手又要涨工资了!在行业没有达成统一共识和统一管理的状况下,植保飞手1块钱的提成大概率是降不下去,那么植保这个行业,将会有更多的飞手涌入,因为工资可能要比之前加到1/3,更乐观的可能翻一番也不是不可能
                    2、航测行业和巡线行业会带来更多的便利,一台飞机航时2-3个小时,以前航测、巡线的朋友经常会为充电烦恼,现在这个问题应该不在是很大的问题,一天带上3组电池,可以飞到下班也飞不完
                    3、航拍这一块应用的宽度将会大大拉伸,无论是航拍爱好或者是影视航拍,以前鸡肋的系留无人机逐步可以准备退出历史舞台了
                    4、运载无人机这一块将会有更多的机型出来,但是这一块的肉肥的估计还是会被大疆吃掉。运载带动的一些列机型将会逐步弥补无人机4-50公斤载重-吨位载重的空间。以前的油动无人直升机,在笔者看来一直都是鸡肋的存子。比如油动无人直升机因为机体自身设计的限制,载重一般很难突破100公斤,甚至60公斤以上都是非常难做。那么如果电动的飞机在电池技术不断突破的情况下,可以逐步提升至500公斤以上,那么我实在想不到无人直升机还有什么空间可以发挥?复杂的机械构造,令人发指的操作难度,无一不是社会进步而淘汰的理由。操作层面一直坚信大道至简
                    5、物流无人机将会大有可为,这个不用过多解释
                    6、超低空运载飞行器。亿航应该是最乐见电池技术突破的,一个做超低空载人飞行器的,载重100多公斤,飞行半个小时,从哪里看都让窒息
                    对于整个行业自然是莫大的好事,跟我一直以来的信念一样,无人机这个行业并不是已经趋近饱和,反而他就像一个刚学会走路幼崽,一个2岁孩童怎么可能只满足于蹒跚学步


                    IP属地:陕西16楼2023-09-11 10:33
                    回复
                      现如今,人们穿梭在马路上绿牌新能源汽车早已司空见惯,2022年全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也达到了25.6%,而在9年前仅为0.03%。
                      动力电池占到新能源汽车成本40%,电池成本的快速下降对新能源汽车进入千家万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5年预计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将达到1600万辆,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带动了动力电池的发展,预计在2025年动力电池的需求量达到1120GWh。”赣锋锂业技术中心总经理彭爱平谈到。
                      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动力电池产业规模第一,全球市场份额占60%以上。厂商之间竞争愈发“内卷”,如何保持和发展的领先优势,规模领先、技术先进是非常重要的话题。
                      6月16日,2023(第二十七届)粤港澳大湾区车展暨新能源汽车博览会正式开幕,在下午的动力电池产业新赛道探索论坛,与会专家探讨了上述话题。
                      当前,影响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有续航里程、安全性等因素。提升续航里程则意味着在相同的体积下,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
                      “电池能量密度提升,新材料体系占40%,另外60%的贡献是来自制造业,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的先进制造技术把能量密度提升。”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李宝华谈到。
                      宁德时代董事长助理孟祥峰谈到,宁德时代打造数字化电池,所有设计都是有数学模型可计算、可量化,不是过去简单用材料实验,更多创新成果来自于模型计算和大数据的应用。
                      在他看来,电池是典型的高端制造行业,制造领域朝着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向不断突破原有的极限。目前,宁德时代每天生产220万个电芯,生产线上有6800个的质量监控点。并且,通过大量的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的技术,大幅度降低人员的使用,目前第八代产线在宁德的最新工厂已经投产,工厂大幅降低了人员参与和人工操作失误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预计固态电池2026年商业化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中提出,2025年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达到400Wh/kg,2030年达到500Wh/kg。“三元锂电池体系极限密度在300Wh/kg,离这个目标还是相差比较远。”彭爱平谈到。
                      贝特瑞硅氧产品线总经理庞春雷谈到,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提升分为两大方向:一是材料设计方向,材料本身克容量的提升,包括正极、负极。二是电芯设计,包括增加电芯的尺寸、增加活性物质含量,例如比亚迪刀片电池的设计理念,PACK结构创新设计。
                      “在安全性方面,材料和电池厂商也正积极探索,主要是往电解液添加添加剂,对隔膜进行陶瓷、氧化铝涂覆,增加陶瓷、隔膜的机械强度以及耐高温性能。同时采用更安全的正极材料,比如磷酸铁锂材料。”彭爱平谈到。
                      在彭爱平看来,根本上解决电池的安全性和提高能量密度,固态电池会是较好的发展方向。
                      这是因为固态电池含有少量电解液,基本上采用固体的材料,即使在电池发生热失控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自燃的情况。固态电池可以用金属锂作负极材料,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
                      彭爱平在PPT上分享了固态电池和三元锂电池进行针刺实验的情况,三元锂电池无法通过针刺实验,针刺过程中会产生自燃现象。固态电池通过针刺,除了有针孔,电池不会发生其他破坏,表现出非常好的安全性能。
                      当前,全球各大研究机构和企业均开展固态电池领域的相关研究,国内诸如中科院的相关研究所,宁德时代、赣锋锂业均有固态电池的相关研究,赣锋锂业第一代固液混合电池已经产业化,已经装车运营。
                      彭爱平谈到,全固态电池近期比较难商业化,至少在2026年以后全固态电池才能商业化应用。近几年固液混合电池可能大规模应用,很多公司实现量产,装载到新能源汽车上,蔚来等车企也正在测试。随着固液混合电池规模化的推广,跟三元电池相比材料成本会逐渐降低,材料成本低于传统的三元锂电池材料。
                      电池材料持续迭代
                      正如李宝华所言,电池技术进步,与材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虽说固态电池是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但目前电池技术路线仍以三元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为主,电池材料则主要包含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四大部件。
                      庞春雷谈到,三元正极材料的高镍化已经非常明显,贝特瑞聚焦高镍三元开发,研发方向主要为高镍的NCM(镍钴锰)和NCA(镍钴铝),通过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高镍三元材料可以兼顾长里程和快充方向的应用需求。
                      开发高镍材料最主要是通过结构设计增加稳定性,主要方向为核壳结构的设计、径向生长结构、异质等结构设计,通过这些方向提高材料的稳定性,提高电池性能。
                      负极方面,目前市场主流的硅基负极材料主要包括硅碳复合材料和硅氧负极材料,2022年硅基负极材料出货量已经超过3000吨,占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贝特瑞硅碳材料基本上做到量产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贝特瑞第四代产品已经实现了量产,容量可以达到1800mAh/g,新一代硅氧产品已经量产,首次效率达到90%以上,基本上接近了石墨的水平。”庞春雷谈到。
                      庞春雷补充,硅碳材料的发展方向朝着高容量发展,贝特瑞最新第三代材料克容量为1800 mAh/g,技术路径是纳米化、碳包覆、复合。缺点是首效比较低,开发的方向是提高首效,第一代硅氧材料是77%,第二代提高到83%左右,第三代可以到90%以上,技术路径是进行一定的遇镁化,通过这样的途径提高效率。
                      电解液则是电池的血液,承载着电芯整体锂离子电池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的传播。
                      电解液占到电池成本的10%与15%,主要取决于上游锂盐价格的波动,2021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激增,六氟磷酸锂供不应求,价格从11万元/吨狂飙到59万元/吨,2023年一季度价格又出现了跳水式下跌,直接跌到8万元/吨,5月份又开始上涨,过去半个月,六氟磷酸锂价格上涨了接近60%。
                      新宙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钱韫娴谈到,很多企业手中有矿心里不慌,但对于电解液研发企业来说,更多的还是希望通过配方优化降低成本。


                      IP属地:陕西17楼2023-09-12 15:46
                      回复
                        最近看中美贸易战让我想起上学时候的事情。
                        这世界上的国家就像是一个班里的学生,美国每次考试第一,而中国就是一个开了窍的差生,从倒数进步到了第二。这美国怕第一不保,连个其他学的好学生,孤立中国,给使绊子,欺负,嫉妒,眼红,害怕,各种情绪。
                        人世间最低级的情绪就属妒忌,你看别人做的好,你就恨!然而别人做的好不好跟你做的好不好没有什么关系,古人很早就提到胸怀,格调。我们应该尊重那些做的优秀的人,团体,公司,乃至党国,因为他们开拓了我们的视野,让我的进步有迹可循,是优秀的人让我们可以变的更优秀。有一种人让你的妒忌变的可笑,比如任正非前辈,时刻坦然面对现实,感恩面对比自己更优秀的人,这是悠久的文化造就的。
                        同样可以看出中国走的是大道,美国这种国家的文化底蕴过于单薄,注定了他的失败。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3-09-13 10:07
                        回复
                          +1点赞,文章好分析。


                          IP属地:河南19楼2023-10-19 10:0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