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吧 关注:4,656贴子:63,573
  • 9回复贴,共1

后世读者可能高估了范增在楚集团的地位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们以为亚父就是楚集团第二号人物,但其实从差序格局来看,项伯才是二号人物(从鸿门宴座次上也能证明这点)。项伯对项羽的影响力和在楚军团的话语权可能要高于范增。
依据《史记·项羽本纪》和《汉书·陈胜项籍传》的记载,范增被采纳的“奇计”有:
1.项梁起兵后,劝项梁不要自己称王。项梁采纳,拥立熊心为楚怀王。
2.鸿门宴前,提醒项羽刘邦志向不小,要早点铲除。项羽采纳,准备第二天就发动进攻。
3.鸿门宴上,暗示项羽动手杀刘邦,见项羽没有反应,便说服项庄当刺客。项庄采纳。
4.鸿门宴后,建议项羽将刘邦安置在巴、蜀、汉中,并安排三位秦朝降将包围、监视他。项羽采纳。(经
指正,汉中是张良贿赂项伯后,由项伯提议项羽给刘邦的。范增只建议项羽给刘邦巴蜀。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通鉴》)
5.荥阳之战,阻止项羽接受刘邦求和。项羽采纳,继续包围荥阳。
上述谋略,与其说是战术上的奇计,不如说是政治、战略上的长策。
由此我认为,范增在政治和大战略上可以打满分。
但是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该范增发挥,可他却没发挥出来的地方:
1.鸿门宴前,范增没有指导项羽该如何说话,导致项羽第一句话就暴露了内奸曹无伤。反观项伯、刘邦、樊哙先后讲出了几乎一模一样的话,显然都是张良教的。
2.鸿门宴中,项伯阻止项庄时范增毫无办法;项庄行刺失败后范增再没后招;樊哙闯帐时范增没有反应;樊哙狡辩时范增竟然也没有反驳。
3.鸿门宴后,范增在自己主场竟然没有安排专人防备刘邦逃跑;刘邦逃跑一个多小时,范增毫无起疑更毫无应对;张良送礼时,范增当场骂人却没有杀掉张良,连扣押都没有。
4.荥阳之战,范增没有阻止项羽释放刘邦老爹;面对陈平明显地不能再明显的反间计,范增没能保持冷静,竟然主动撂挑子。
从这几处可以看出,范增虽然政治战略满分,但临场应变不足,只能打十分,情绪管理更是负分。
所以他擅长的是具有前瞻性、大格局的奇计,而不善于讲究随机应变、见招拆招的奇计。
从身份上看,范增是项羽亚父,楚集团首席谋士,被楚怀王封为末将,被项羽封为历阳侯。
但他在鸿门宴上找项庄当刺客,还要先对项庄讲一番道理,而不是直接对项庄下指令。项庄充其量只是个中下层军官。如果我的领导给我布置工作,需要对我讲理由,讲不做的后果吗?
鸿门宴前,范增劝项羽“急击勿失”,项伯劝项羽“善遇之”,项羽选择听项伯的。
荥阳之战,项伯劝项羽放了刘邦老爹,范增也没出来阻止。
由此我推测,范增在楚集团地位虽高,但话语权恐怕没我们想得那么大,或者与他的官位不匹配。
楚集团真正的二把手是项伯。
鸿门宴时,项伯的身份是左尹,即左丞相。
很难说在法律上左尹和末将谁大谁小,谁管着谁。
但项羽排座位时,把项伯和他自己一起排在最尊的“东向”位,范增在次尊的“北向”位。
从中可以看出项羽虽然嘴上管范增叫“亚父”,但心里是更偏向项家人的。
陈平评价项羽:“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
韩信评价项羽:“不能任属贤将。”
他俩这么说,虽有为自己跳槽找理由的嫌疑,但也从侧面说出了范增的尴尬处境。
被项羽喊干爹的人尚且得不到信任,我(陈平、韩信)继续留在项羽手下还有何前途?范增是楚集团所有谋士的发展天花板。范增的今天就是楚集团所有谋士的明天。
但纵使如此,范增依然到项羽夺去他军权才彻底灰心,可以说他对项梁、项羽叔侄二人的忠诚度是满分的!
我觉得,范增有点春秋士人的气质:我对主公全心全意,主公如果昏庸,我也全心全意地骂你,不会想着越级或跳槽。比如屈原。
陈平、韩信、张良更像战国士人:良禽择木而栖。


IP属地:上海1楼2020-06-08 22:43回复
    熊心是范增一手倡导拥立的,结果项籍篡位也就罢了,还把熊心杀了,范增心里会没想法?
    鸿门宴一个劲的劝说杀刘邦,然而当时的【楚国武安侯】刘邦也不是【楚国上将军】项籍的首要敌人,不杀刘邦比杀刘邦带来的好处更大,是否说明范增对项籍心思不纯甚至居心叵测?
    陈平对范增的离间计简直如儿戏,然而最后却成功了,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项籍和范增面和心不和。
    陈平的离间计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苏轼的《论范增》,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IP属地:江西2楼2020-06-10 11:3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