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际教育:过去
最早的国际交流活动,只存在于外事之间,宗教意义和政治意义居多,如玄奘的西天取经系列。中国自古以天朝自居,最早是不屑向外人学习的,更多是将我们的文化和理念灌输给其他的蕞尔小国。直到晚清近代,自尝了闭关锁国的苦果之后,才在1842年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开始向西方学习。
而近代真正的留学浪潮,是从宣统元年开始。1909年(宣统元年),美国为了缓和中国人的反帝情绪,决定退还“庚子赔款”,并用于中国学生留美的教育经费。庚子赔款又称“大赔款”,写在我们知道的辛丑条约中,从1901年赔到了1938年,共六亿五千二百三十七万余两,折合银元约十亿元。回看这段历史,退还赔款并不是帝国主义的良心发现,而是某种意义上的“债转股”。
不管怎样,国际化学习自那时起便已开始,并且以一种不可逆的趋势发展至今。我们通常所说的国际教育,有三大模式:语培、中介、游学。语培即托福雅思GRE这类语言培训,申请英美高校必备。中介即赚取信息差,配以推荐信等产品。游学本质上则是一个旅游产品,很难说通过一次游学能够真正学到东西。这三者每个品类市场规模都不大,约为百亿级,而且充分竞争。于是出现如启德、澳际这样做综合品类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