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吧 关注:24贴子:120
  • 0回复贴,共1

倔孩子太难养?了解“气质类型”,用“暂停”键与孩子和平相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01家有倔孩子太难养
一说到孩子的倔脾气,妈妈群里就炸开了锅。
“你不知道我家孩子脾气有多倔,嘴有多硬,打也不是,骂也不是,如果不顺着他来,孩子能哭闹几个小时,倔脾气上来,几头牛都拉不回来。”
“我儿子3岁,做错了事情就是不肯认错,还说不得,一说他就情绪爆发,无论如何都劝不住,真让人头疼,该怎么对付倔孩子呢?”
“我家的也是这样,不顺心就发脾气,大哭,摔东西,和你对着干,特别倔,怎样才能改变呢?”
的确,家里有个倔孩子,是很多父母都头痛的事情,孩子软硬不吃,油盐不进;父母怒火冲天,无计可施,很多父母总是想尽一切办法降服孩子,可最后还是剑拔弩张,僵持不下,遇到倔孩子父母该怎么办?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先一起探讨一下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倔?
02为什么会有倔孩子
芝加哥儿科心理学家乔纳森·波奇利博士说:“我们大多数人都意识到,孩子从一开始就有着独特的个性。”
传统心理学认为人的气质取决于人体内的四种液体,即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质的混合比例,每种体液所占的比例不同,把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而倔强的孩子大多偏向“胆汁质”。
胆汁质又称不可遏制型或战斗型,仅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这类孩子的倔强特性。这种气质类型的主要特征是直率热情,表里如一,精力旺盛;容易感情用事,冲动,脾气暴躁;反应速度快,思维敏捷,智力活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情感体验强烈,外露,但持续时间不长,具有外倾性。
这类孩子通常具有顽强拼搏的精神,做事坚强果敢,但是缺乏耐心,容易急躁激动。

03很多时候,我们都用了错误的方式对待“倔孩子”
跟孩子对峙,试图征服孩子
《引导胜于管教:激发孩子潜能的80个妙招》的作者辛西亚·汤白斯认为,许多父母与性格倔强的孩子之间的关系破裂,是因为他们选择了一场两败俱伤的权力斗争。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着一段妈妈教育孩子的视频,引起了很多父母的关注和热议。
小女孩被批评后哭着回到自己的房间,本来以为事情已经结束,但是妈妈不依不饶地跟进女孩的房间,继续对女孩进行教训,因为认错态度不端正,要求孩子写一份检讨深刻反思,女孩脾气很倔,坚决不写;妈妈态度强硬,必须要写,因此双方僵持不下。
在整个过程中,女孩每一句都声嘶力竭,连续说了7次“怎么样”,3次“我想静一静”。
甚至倔强到打自己的脸,要求休战。
第二:说话温和,行为坚定。
孩子不接受我们的观点,不是故意跟我们抗衡,而是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时候,不要期待长篇大论的道理会对他们起到教育作用,需要我们把简洁的语言和有效的行动结合起来。
一次,儿子吃饭把衣服弄脏了,就是不肯换,而且还很没礼貌地跟我说话。
我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跟我说话态度要礼貌一些,因为我们要和平相处。”
儿子不理我,采取继续跟我抗衡。我又重复一遍刚才的话:“你和我好好说话,我可以帮你;你也可以选择继续对抗,但是你必须回自己房间,自己去换衣服。你选择哪一个?”
儿子:“我不回房间,也不换衣服。”他还在坚持自己的想法,但是已经不再哭闹了。
我没再多说什么,直接把他带回了自己的房间,让他自己待了两分钟,等他安静下来以后,让他自己换了衣服。
巧用“暂停”键,和”倔孩子“和平相处
教育倔强的孩子是一项挑战,孩子脾气倔强,是天生的气质,也可以说是天性,责备和较劲,结果只会两败俱伤。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不是改变孩子,而是对孩子的优势进行正确引导,学会用“暂停”键,跟孩子和平相处。
第一:学会按“暂停”键。
平时,孩子的倔脾气上来,跟我们对抗时,我们也很容易被孩子惹怒,跟孩子较劲,就如上文中提到的那个女孩的妈妈,一定要跟据理力争,用父母的权威让孩子妥协,这样做不但起不到教育的目的,还会伤害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这时,需要我们学会按“暂停”键。
作为父母,我们要能确定,孩子在发生什么行为或者对抗情绪到什么程度要按“暂停”,并且要告诉孩子“暂停”的原因;
确定一个“暂停”的地方,例如孩子的房间;
在“暂停”时间内,我们可以问一些问题,引导孩子进行思考,例如违反了哪个规则,违反规则后会有什么后果,现在可以怎么做等,当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遵循的规则,也明白了违反规则后应承担的后果,会对孩子的情绪有一定的帮助。
“暂停”时我们要观察孩子的举动,以免发生危险,并且控制好“暂停时间”,当孩子冷静下来后,要还给孩子自由。
第二:说话温和,行为坚定。
孩子不接受我们的观点,不是故意跟我们抗衡,而是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时候,不要期待长篇大论的道理会对他们起到教育作用,需要我们把简洁的语言和有效的行动结合起来。
一次,儿子吃饭把衣服弄脏了,就是不肯换,而且还很没礼貌地跟我说话。
我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跟我说话态度要礼貌一些,因为我们要和平相处。”
儿子不理我,采取继续跟我抗衡。我又重复一遍刚才的话:“你和我好好说话,我可以帮你;你也可以选择继续对抗,但是你必须回自己房间,自己去换衣服。你选择哪一个?”
儿子:“我不回房间,也不换衣服。”他还在坚持自己的想法,但是已经不再哭闹了。
我没再多说什么,直接把他带回了自己的房间,让他自己待了两分钟,等他安静下来以后,让他自己换了衣服。


1楼2020-06-16 03:0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