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医学吧 关注:35贴子:27
  • 1回复贴,共1

学习中医,就是要培养一种中医思维,化繁为简的思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学习中医,就是要培养一种中医思维,化繁为简的思路中医教育 2020-07-06 17:55:56
不少人抱怨, 学习中医太难了, 很想学, 但不知如何下手, 感觉要学的东西太多, 而中医方面的书籍浩如烟海, 在这么多书籍中如何找到进入中医宝库的大门, 好像真的很难, 其实这既是中医的魅力, 也是中医的短处。

古人学习中医的大多是读书出身的文人, 文人就爱卖弄文字, 本身很简单的问题, 从文人笔下就写得玄而又玄, 好像不玄就不能证明自己有水平, 就好像现代的有些诗, 读出来只是一种感觉, 但很难理解是什么意思。其实中医来自于民间的医疗实践, 在文人的总结和提升下, 转变成中医理论, 然后再指导临床。 一个来自于民间的、 朴素的、 简单的东西, 来自于我们祖辈反复总结出来的东西。
我们为什么害怕学习, 不敢学习呢? 为什么要排斥它呢? 学习中医其实也很简单。每个人对学习中医的理解各不相同, 就好像练习武功, 有的只是为了强身健体; 有的却是为了光宗耀祖; 有的想成为一代宗师; 有的……思想不同, 出发点也不一样。 学习中医也是如此!
有些小孩子的母亲, 想学习中医, 只是为了让小孩更加健康, 不再受疾病的困扰。有些长期被疾病缠绕的病人, 学习中医, 只是想让自己健康起来, 能够健康的生活每一天。有些从事临床的中医工作者, 学习中医、 研究中医, 目的是让自己能更好的为病人服务,提高自己的治疗水平。从事科研的人员, 学习中医, 是为了在疑难疾病的攻克上找到新的方法。

第二章: 从生活中感受中医
中医是不是玄学? 中医有没有疗效? 中医该不该弘扬?
这些问题只有我们自身实践了, 才能有深刻的体会, 才会知道该如何对待中医, 建立学习中医的信心。《内经》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写道: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 皆谓之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
“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 。 如果天气变冷, 我们都知道加衣服, 这是一种本能反应,这也是养生中的最基本的理念, 也是最本质、 最朴素的理念, 玄不玄呢? 一点也不玄!但我们如果深入去想, 我们可以给自己身体加衣服避贼风, 那服用扶正的药物不就是给我们的五脏加衣服吗? 我们通过加衣服来避贼风! 我们远离寒凉食品, 不就是让我们五脏来避寒邪吗? 都是很普通的道理, 源于生活最简单、 最本质、 最朴素的东西。 但就是这些道理的运用, 能让我们的身体得到保护, 能让我们健康生活, 这就是中医, 就是医道。《内经》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写道: “故美其食, 任其服, 乐其俗, 高下不相慕, 其民曰朴。 ”
如此简单的养生之道, 我们现代人有又多少人能做到呢? 如果我们浮躁的的心静了下来,将事物看淡了, 物质层次的追求减少了, 名利也看的不重, 自然能够乐其俗, 谁还在乎吃“鲍鱼” 还是吃“排骨” , 还会在乎穿“貂皮” 还是“棉衣” , 因为只要能保暖, 就能起到避贼风的作用, 心境达到了一定高度, 人就能达到天人合一, 就能健康长寿。这些内经中的原话, 非常质朴, 就好像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 在向我们讲述过来人的经历,我们虚心听取的时候, 会感到自己平时对生命的认识是多么肤浅, 心态是如何浮躁, 会发现我们经常舍本逐末, 当疾病来临、 生命终结之时, 又希望能够一下子除掉疾患! 又希望能够立时起死回生! 我们为什么不早点学习中医里面的养生之道, 让我们自己的心能够安宁, 让自己的身体能够健康, 对待我们周围的环境不要那么极端!
借用《内经》 原话“嗜欲不能劳其目, 邪淫不能惑其心, 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 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 以其德全不危也。 ” 这就是医道!
中医有没有疗效?
首先我想问一下, 对中医疗效有疑问的人试过没有? 有没有采取中医的思维, 辨证运用中医的治疗手段?举个例子, 前年的夏天, 一个患者到我这里来, 要求打吊瓶, 我问为什么? 患者说重感冒了, 打吊瓶好得快! 我说, 你认为几天好才算快。 患者笑道, 每次感冒打吊瓶, 三天就好了。 “那我一天给你治好, 算不算快? ” , “那当然快了, 中医可以吗? ” , “当然可以了! ”
患者因为晚上睡觉, 空调温度太低, 受寒所致。 于是我采用姜油在患者背部刮痧, 沿着膀胱经刮出紫黑色淤点, 前后不到十几分钟, 患者感觉病减轻了一大半, 随后开了一付麻黄附子细辛汤, 所谓的重感冒, 不到一天, 当天晚上就好了。 在随后的这一两年, 这位患者每次感冒必喝汤药, 只开一剂就可以了, 轻点的感冒, 自己熬点葱姜水喝喝就没事了。 建立在患者脑子中的“感冒必须要打吊瓶” 的思想也就彻底消失了, 代之的是懂得如何预防感冒, 感冒初期如何调理。
这就是中医的魅力, 中医的疗效!
只有我们切身体会之后, 才知道疾病可以这样治疗, 中医效果也可以这么好, 中医中药的治疗也不慢啊!小时候在农村, 医疗没有现在这么便利, 很多病我太爷就是这么治疗的, 习惯了这种治疗方式, 也习惯了感冒后家里老人给我熬晚葱姜茶喝, 我从记事到现在, 已经二三十年了,没有打过一次吊瓶, 每当身体稍有不适, 采用一些很简单的办法, 就能很快调整过来, 这是我的亲身感受。 因为有了这些亲身的体验, 所以我坚信中医的疗效, 一点也不慢, 一点也不比西药差。 这也是一个中医工作者, 对自己从事工作的信心, 对自己、 对中医、 对黄帝内经的信心。
如果一门知识, 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是我们的健康指南,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呢, 难道应该放弃? 难道下雪了, 我们不该加衣服? 难道我们应该羡慕权贵? 我们应该唯利是图?不是的! 人之初, 性本善! 我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善良的心, 我们的身体本身就有一套精密的调节机制, 我们需要的是养生, 是学会保养这个精密而有完美的身体, 让他不受外邪和内伤的损害, 这就是未病先防, 这就是治未病。 这就是中医的特点和优势, 我们弘扬中医是理所应当的, 弘扬这门集预防、 治疗、 养生、 保健于一体的科学, 让它为了全人类的健康, 永远发出璀璨的光芒, 不仅仅是我们中医工作者的责任, 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也有的学习中医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 能够混口饭吃, 能够养家糊口……
不是所有的学习中医都要求有悟性, 这是错误的, 中医是交给人们养生的方法, 教给人们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但如果以中医作为职业, 那要求就会高一些, 懂得的就应该多一些, 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因为人命关天, 病人生命所托, 如果不提高自己的水平, 则不是救人, 而是杀生了。
在远古的洪荒年代, 人类没有衣服, 没有稳定的食物, 为了生存, 人们必须要适应大自然,在大自然变化中寻找自己生存的方式, 不是谈健康长寿, 只是为了生存, 思想单纯, 没有追逐名利, 只是考虑怎么适寒温、 避风雨, 每个人都是养生家, 不然就没法生存。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人类有太多的办法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但也正因为如此, 反而忽略了自然界的变化, 人类自身的适应自然界的能力在不断下降, 稍稍的自然界变化就会导致许多人生病, 学习中医, 就是让我们认识我们的大自然, 认识我们自身的身体, 改变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 让我们去融入大自然, 寻求健康生存的养生之道, 寻求疾病的治疗之道。
每个人都可以学习中医, 感受中医。 因为学习中医就是感受我们身边的世界, 学习中医就是内视我们自身的身体。
从原始、 从本质中感受世界, 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东西! 不是哪一类人, 而是整个人类!

第三章: 学习要从大处着眼
如果你从北京走到陕西去, 别人会说往西走, 不会说, 你先走多少公里, 向左拐, 然后再走多少向右拐, 这样你自己会搞糊涂, 别人也会搞糊涂。 究竟怎么走, 具体的描述, 谁也说不清楚, 你可能会说看地图, 是的, 看地图可以更清楚些, 今天我写这些文章, 就是想绘制一张学习中医的地图, 但再细致的地图也不可能告诉你, 在前进 1501 米的地方也许会有一个泥潭, 再细致的地图也不可能标示出, 前面的道路那儿不平, 那儿有拐弯, 但这张地图可以告诉你方向, 学习中医的方向, 让我们我们明白为什么要学中医, 怎样学中医!
北京到陕西, 首先必须明白是往西走; 学习中医的第一步, 必须要明白中医的框架, 在大框架的指导下, 才不会出错, 成功过的机会才会更大一些。那么什么是大的框架? 什么是大的方向?前面谈过学习中医就是感受自然, 学习自然界最本质的东西, 然后内审我们自身, 明了养生治病的办法。
感受自然, 我们就从我们每天生活的地球开始, 寻找地球的规律, 同时取相类比, 借用现代知识来谈我们自身, 我相信这样来学中医, 可能大家都会接受, 因为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 明白了我们的生活环境, 就明白了为什么会生病, 就明白了如何治疗疾病?
你爬上高山, 站在山巅上, 好好看看我们身边的地球!
这是怎样的一个精妙的星体啊!
因为它围绕太阳的公转, 产生了地球上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变化, 让我们在寒暑交往中健康的成长, 让植物都能够春生、 夏长、 秋收、 冬藏。因为它自身的旋转, 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 让白天忙碌一天的人, 能够入夜静静的休息,让我们一天的劳累得到缓解, 每天都有精神去面对新的一天。
因为表面的大气层包裹, 使我们能够自由的呼吸空气, 同时避免了很多外来物体对地球的撞击, 保护着地球上的动植物。因为地磁场的存在, 当太阳黑子、 耀斑活动剧烈时, 太阳发出大量强烈的带电粒子流, 沿着地磁场的磁力线向南北两极移动, 它以极快的速度进入地球大气的上层, 其能量相当于几万或几十万颗氢弹爆炸的威力, 地磁场时刻保护着我们地球, 使地球上的生物避免了灭顶之灾。
再看看脚下肥沃的土地, 万物的化生离不开它; 看看大海, 没有它的海量, 人类将被水淹没, 就没有立足之地; 看看身边的一朵朵野花; 看看河水中游动的小鱼, 深切感受生命的气息……
看完天, 看完地, 看完身边的一草一木, 然后再看看我们人类, 从大之天, 到小之人, 我们会发现, 人是多么的奇妙。
正如黄帝内经, 第一篇讲的是养生论, 第二篇开始讲四气, 讲春夏秋冬的保养, 就是让我们从大的角度入手, 大的角度着眼来认识人。 明白了这些, 再来看四气调神大论篇, 你会发现黄帝内经写的多么的亲切。
“春三月 , 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 万物以荣, 夜卧早起, 广步于庭, 被发缓形, 以使志生,生而勿杀, 予而勿夺, 赏而勿罚, 此春气之应, 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 夏为寒变, 奉长者少。 ”
这就是从自然界的角度, 从大的角度来指引我们养生, 让我们掌握自然界四季的变化, 掌握四季的特性, 顺应这种自然界的特性便是道, 悖逆这种特性就会生病,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 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 ”
除了从四季的变化, 看到四时的特点, 明白养生的意义, 从我们的地球, 我们还能看到什么?我们看到了“阴阳” ! 地球的自传, 形成白天和黑夜, 白天我们称为阳, 那黑夜我们则称为阴。我们还看到了“五行” , 即地球上五种基本物质, 木、 火、 土、 金、 水, 还看到木能生火,火生土, 土能够冶炼金属, 金属能化为水, 水能够滋养树木。四时、 阴阳、 五行, 这些自然界的基本规律, 就是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 是认识自然界的纲领, 也是我们学习中医的框架, 就好像你从北京到陕西, 知道了要向西走, 如果连西方这个方位都不清楚, 就会走很多弯路, 甚至最终也难到达。

学习中医, 明白了四时、 阴阳、 五行, 就是找到了入门的方向。 所以内经在接下来第三篇、第四篇、 第五篇、 第六篇、 第七篇, 用了五篇的内容, 从阴阳入手, 谈论人体的生理病理。我们明白了这些, 我们再来看内经条文:
“阳气者, 若天与日, 失其所, 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 卫外也。 ” “故阳气者, 一日而主外, 平旦阳气生, 日中而阳气隆, 日西而阳气已虚, 气门乃闭。 是故暮而收拒, 无扰筋骨, 无见雾露, 反此三时, 形乃困薄。 ”想通了内经引导我们学习养生的方向, 再来读这些看似深奥的条文就会变得很浅显, 它非常直接明了地告诉我们自然界的规律, 以及如何顺应自然学会养生。
很奇妙吧! 一部几千年的古书, 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 来分析, 推演我们人身的生理、 病理机制, 不能不赞赏古人的伟大, 这种从大处着眼, 从阴阳五行着眼, 的确永远处于领先的位置。 当现代医学在微观领域研究没有进展的时候, 许多有识之士便尝试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疾病, 返璞归真, 化繁为简, 往往能取得很大的突破。
学习中医, 就是要培养一种返璞归真, 化繁为简的思路, 不要被一些局部的、 细小的症候所束缚, 治病必求于本, 培养了这种思维, 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 就会使我们的视野大为开阔, 不仅仅是学习中医, 学习养生, 在工作生活俱多方面, 都会变得轻松。举个例子, 临床上经常遇到鼻塞的病人, 西医诊断为“过敏性鼻炎” , 来到我们中医这里,就不需要考虑患者对多少种东西过敏的事情了, 中医有句经典的话“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 还有“头为诸阳之汇” ; 还有“肺开窍于鼻” 。 明白了这三句话, 所谓的过敏性鼻炎, 只需要补养头部阳气, 补充肺气就可以治疗了, 没必要按照过敏的思路转下去, “化繁为简, 返璞归真” , 就这么简单。


1楼2020-07-13 17:44回复
    不知道作者有没有内经译本推荐呀?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20-09-28 12: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