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143,352贴子:74,840,128

“东汉末年”这个历史时期到底特殊在哪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上天对三国时代高灵投入力度之大,数量之多,前所未有
无论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都是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都是一种奇异诡谲的辩证运动。治世之后必然是乱世,安乐祥和之后必定是杀伐屠戮。正复为奇、善复为妖、阴阳转换、哀乐相生如日升月潜、春秋代序。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历史是复杂的,善有时会变成恶,恶有时会导致善。人性也是复杂的,佛祖魔尊,前世今生,皆是一人。
有思想的人们常说“历史的道路并不是涅瓦大街的人行道”,不会那样的笔直、平坦、宽阔,不可能那样的一马平川、一望无际,毫无险阻。但为什么会这样,自古暨今没有人能够说清楚。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只有简单的一句话:对于历史,至尊上帝就是这样设计的。仔细研究所有国家的历史,许多人已经发现,所有事件的背后似乎都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轻轻拨弄机栝。要不怎么会发生那样多不可思议、无法解释的巧合?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7-15 10:53回复
    上帝这样规划历史的原因(据《天经》说)有三:
    一、让人在和平与富足中享受人生的种种乐趣。
    二、借助贫贱、痛苦、死亡给人类祛毒消业。使人类免于沦入恶道。
    三、刺激人,让他反省,启发他的智慧。
    人间不是天国,不是佛刹,不会呈现出高度的完美,且一如既往。(其实天人也在积德、修炼,也在天天向上,追寻真理。正所谓“夫唯不静,故无尤”也。并不是心如止水,形同槁木。完全失去了欲求与动力。)地球的资源有限,人类的福德有限。故度其德而量其力,审时度势,上帝也只能这样规划。
    历史的大框架由上帝确定。框架的中间材料由神-魔填充。其具体细节则由人类绘制、完成。(人类偶尔也可能强行逆转一下历史。但很快会被纠正。)按照上帝的规划,盛强统一的大汉四百载后,必定续之以三国两晋南北朝三百数十年的大分裂、大沉沦。其中三国鼎立就是向下滑出的第一步。
    至尊决定了框架,神与魔就得行动。
    天神或者天魔干预历史的事件非常之多,有时甚至会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人类不能窥见而已。譬如曹操占领了汉中,刘晔和司马懿建议曹操立刻进攻刘备刚刚占据的川蜀。但曹操多疑,因为刘晔是皇室宗亲,司马懿为己所用不情不愿,疑其图己,心说这俩小子是不是在陷害我啊?故以既得陇复望蜀,人苦不足为由,拒绝采纳。--------据记载当时就有天mo在大力迷惑曹操,加强他的执念。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07-15 10:54
    回复
      2025-09-04 14:58: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白龙后来评价说:“曹操打过张鲁以后,应该打四川。刘晔、司马懿建议他打。刘晔是个大军师,很能看出问题,说刘备刚到四川,立足未稳。曹操不肯去,隔了几个星期,后悔了。”
      关羽大意失荆州后,刘备东征,东吴降魏。满朝公卿纷纷向曹丕表示庆贺。只有刘晔一人断定孙权是在诈降。他提出魏军应乘此良机全力进攻东吴。在魏、蜀的夹击下,孙权、陆逊首尾难顾,危在旦夕,必将陷入极大的战略被动之中。但他的建议却没有被曹丕采纳。使曹魏失去了统一中国一次最佳的机会。陆逊大败刘备后,东吴不再理睬曹丕,曹丕才缓过味来,兴兵伐吴,结果只能是无功而返,空劳师旅----------据天经记载,此时也有天魔在迷惑曹丕。(否则以曹丕的智商,不会那样天真。)
      刘晔提出过很多具有独到眼光的建议,但是曹氏三君多不采纳,不免使人疑惑。刘晔说孟达要反,曹丕不听结果孟达反了;刘晔说魏讽要反,曹丕不信结果魏讽反了;他说公孙渊会反,曹叡不听结果公孙渊还是反了。民国时期的巴蜀学者刘咸炘先生对此提出了这样一种看法:“(刘)晔智太强,所料多与操、丕反,而皆验,故不被重用,非寡交自守将不免矣。”-------也就是说刘晔料事如神、算无遗策,不出户知天下,坐照千里之外所显示的高度智慧,挫伤了三曹的自尊心,受到了领导们的一致抵制。以至于刘晔后来气的发疯。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07-15 18:18
      收起回复
        哪儿复制的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07-15 19:21
        回复
          。李渊躺着都能一统天下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07-16 06:55
          回复
            大师,我悟了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07-16 09:16
            回复
              刘晔乃文星下界,身份高贵,但天魔就敢对他多次下手,且毫不客气,其实也是有充足理由的。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再翻看一次原始佛教《大般涅槃经》的原文:
              释迦世尊晚年想恒久住世,教化天人。于是启发阿难说:
              “阿难,四神足人,尚能住寿满于一劫若减一劫;如来今者有大神力,岂当不能住寿一劫若减一劫?” 尔时,世尊既开如是可请之门以语阿难,阿难默然而不觉知。世尊乃至殷勤三说,阿难茫然,犹不解悟,不请如来住寿一劫若减一劫,利益世间诸天人民。所以者何?其为魔王所迷惑故。
              尔时,世尊三说此语,犹见阿难心不开悟,即便默然。
              尔时,魔王来至佛所,而白佛言:“世尊,今者宜般涅槃。善逝,今者宜般涅槃。所以者何?我于往昔在尼连禅河侧,劝请世尊入般涅槃,世尊尔时而见答言:‘我四部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犹未具足,又未降伏诸余外道,所以未应入般涅槃。’世尊今者四部之众无不具足,又已降伏诸余外道,所为之事皆悉已毕,今者宜应入般涅槃。”
              于时魔王如是三请,如来即便答言:“善哉!我于往昔在尼连禅河侧,已自许汝,以四部众未具足故所以至今。今已具足,却后三月,当般涅槃。”是时魔王,闻佛此语,欢喜踊跃,还归天宫。”
              --------看见没有?以释迦牟尼佛层次之高,身份之尊,但天mo就敢在他面前肆无忌惮地迷惑阿难,不允许佛祖久居入世。最后还要逼他速入涅槃,别在眼前继续碍眼。如果有人刨根问底儿,去讨问天mo这样放肆的借口,天mo的回答一定是这句话:此乃天意也!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07-16 10:00
              回复
                历史有定数,天意不可违。对人对神来说都是一样的。三国鼎立既然是上帝亲手拟定的计划。那么任何人自内自外有心无心的触冒,都将遭到上天的反噬。上帝既已定三分,神魔踊跃来如矢。为了人类,正神会以巨大的使命感,充实大地上的一切,包括物资与人员。为了立功受赏,取悦至尊,偏神也会闻风而动,按照上天的规划,分别种种具体情形,去帮助魏国、蜀汉或者东吴。
                这样的情况实际上还有许多。这个我们以后再讲。
                需要说明的是:古时候,神或者魔要控制人类,一般都会直接控制人的大脑。延至近现代,除此之外,上天更喜欢控制人类的文化思潮、科技供给。譬如说原子弹一出现,二战立刻收尾。互联网一出现,整个世界立刻地覆天翻。
                历史是一道填空题。人生也是一道填空题。看准历史的大趋势,顺天而行,甘做铺路石,可以积功累德,日后膺受上赏;若逆天而动,虽有大智,亦难成功,就像诸葛武侯的北伐。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0-07-16 17:50
                回复
                  2025-09-04 14:52: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公元280年三家归晋,司马家坐拥天下。近百年的广义三国史,风云变幻、气象万千、众星闪烁、流光万祀。各式各样的人物争相出场,林林总总,形形色色,不计其数。真所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众所周知,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其基础是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以及《后汉书》、《资治通鉴》等等正史史料。其事件和人物一般来说都有出处。虽有天马行空、夸饰歪曲之嫌,却非凿空杜撰。基本上反映了三国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据统计,《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有1191人,其中武将436人,文官451人,汉、三国、晋的皇裔、后妃、宦官等128人,黄巾起义者、鲜卑、西羌等边远民族67人,宦官和三教九流、各色人物109人。《三国演义》描写了近百年的历史进程,塑造了四百多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其中180位是拥有谥号的大人物。许多人物都描绘的个性突出,光彩照人,栩栩如生。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0-07-18 17:39
                  回复
                    有人说,研究三国应该看《三国志》,扯什么《三国演义》啊?
                    殊不知《三国演义》一书囊括了比《三国志》多得多的各种史料。且出自自由创作。虽然带有民间文学的粗糙、疏漏和不经,大方向却没错。
                    反观陈寿,虽有良史之才,且心怀故国,但在司马氏的政治高压下,却不得不违心地回护曹魏和司马氏。清朝著名史学家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中就认为陈寿写史相当不客观。“盖寿修书在晋时,故於魏晋革易之处,不得不多所回护,而魏之承汉与晋之承魏一也,既欲为晋回护,不得不先为魏回护。”“自《三国志--魏纪》创为回护之法,历代本纪遂皆奉以为式。”
                    譬如说陈寿《魏纪》,书“天子以公领冀州牧”。-------蔚宗《献帝纪》,则曰「曹操自领冀州牧.」
                    魏纪“汉罢三公官,置丞相,以公为丞相。”-------献帝纪则曰「曹操自为丞相.」
                    魏纪“天子使郗虑策命公为魏公,加九锡。”--------献纪则曰「曹操自立为魏公,加九锡.」
                    魏纪“汉皇后伏氏,坐与父完书云『帝以董承被诛,怨恨公.』后废黜死,兄弟皆伏法。”-------献纪则曰「曹操杀皇后伏氏,灭其族及其二子.」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0-07-18 17:43
                    回复
                      司马师废齐王芳,据《魏略》记载,齐王之废,全出于司马师之意,太后全然不知。而陈寿“反载太后之命,极言齐王无道不孝,以见其当废,其诬齐王而党司马氏亦太甚矣!”
                      “至高贵乡公之被弑也,帝以威权日去,心不能甘,发甲於凌云台,亲讨司马昭。昭令贾充拒之,时相府兵尚不敢动,充即谕成倅、成济曰:「公畜养汝等,正为今日.」济乃抽戈犯帝,刃出於背而崩。此事见《汉晋春秋》、《魏氏春秋》及《世语》、《魏末传》,是司马昭实为弑君之首。乃《魏志》但书“高贵乡公卒,年二十。”绝不见被弑之迹。反载太后之令,言“高贵乡公之当诛,欲以庶人礼葬之。”并载昭奏称“公率兵向臣,臣即敕将士不得伤害。骑督成倅弟成济,横入兵阵,伤公,进至殒命。臣辄收济付廷尉,结正其罪。”等语。转似不知弑君之事,而反有讨贼之功。本纪如此,又无列传散见其事,此尤曲笔之甚者矣!”
                      “又魏明帝太和二年,蜀诸葛亮攻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魏遣曹真、张合大破之於街亭,魏纪固已大书特书矣!是年冬,亮又围陈仓,斩魏将王双,则不书。三年,亮遣陈式攻克武都、阴平二郡,亦不书。以及四年蜀将魏延大破魏雍州刺史郭淮於阳谿,五年,亮出军祁山,司马懿遣张合来救,合被杀,亦皆不书。并郭淮传,亦无与魏延交战之事。此可见其书法,专以讳败夸胜为得体也!”。。。。。。
                      研究三国除了看《三国志》,更要看裴松之的注。裴注搜罗广博,引书首尾完整,不加剪裁割裂。所引用的书达一百四十余种,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今天已经亡佚。对于三国时代历史的研究,裴注的重要性并不下于陈寿的《三国志》。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0-07-19 10:02
                      回复
                        打得全国剩几百万人口,到底怎么打的,这么狠。所以真龙有三条时也是种灾难。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0-07-19 14:35
                        回复
                          三国演义比较有名而已。去看看隋唐英雄传和东周列国志就知道了,只要是时势到了,都是英雄辈出的。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23楼2020-07-20 06:43
                          回复
                            好活,我下次也来整点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20-07-20 09: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