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翻看了以前路过的一个关于《仁剑》的帖子,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醍醐灌顶,实乃吾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胡逆天註冊時間: 2006-04-16文章: 16 發表於: 星期六 四月 22, 2006 4:13 pm 文章主題: 「圓而神,方以智』 「金庸封筆古龍逝,江湖唯有《英雄志》」,信也。 一月在網上看過了孫曉《英雄志》一至十八集,二月在租書店看了十九、二十,總算跟上了這套「正統武俠」的扛鼎之作。 武術練到高處,一定會講到哲學,武俠小說最要抓緊這點,才能寫得深,寫出中國人的民族文化,成為中國人的民族文學。孫曉對此有清楚的認識,而後有意識地營造,營造出這長篇巨帙。是以,我認定孫曉可以成為一大家,與金庸、古龍相提並論甚且過之;網友讚《英雄志》的這兩句,其來有自,就是這種高層次的認知與經營吧! 第二十集提出的武學五大宗「心、體、氣、術、勢」,真是精彩的理論;此外還有一項功夫特別吸引我:華山「三達劍」中「仁劍」的「圓」。 如能在武術中做到完美的正圓,就能完美地卸力,然事實上是不可能的,人再怎麼畫,也畫不出理想的正圓,即使有圓規也不能,遑論徒手?而孫曉對這個命題的連結,高妙之至--他把「正圓」連到「仁」的概念上:不可能完美,我們只有逼近。 華山傳人蘇穎超在此遇到瓶頸了,然而主人公盧雲卻從古老的數學問題「化圓為方」中演化出了「正十七」--正十七邊形,不是圓,但已接近了圓,又同時是人力所能做到的「方」。 我讀到這裡真是拍案叫絕了:這正是儒家的「圓而神,方以智」!雖然孫曉沒有寫出這六個字,但他對這概念的理解真是靈活、深刻!從來我就喜歡把數學和哲學連在一起想,也喜歡我們傳統文化中對「數」的融會,此刻竟又讓我看到一篇運用得如此巧妙的武俠小說,太高興了。「正十七」,精彩! 「金庸封筆古龍逝,江湖唯有《英雄志》」,《英雄志》尚未寫完,等它出全以後,要買一套,也期望以後會有修訂版--小說中還是有些段落寫得生澀或糟了些,有時候又有關子賣太久的毛病,但這些無損它鉅作、傑作的地位--因為,它有格局。
--转自讲武堂
http://www.jiang-wu-tang.com/JWTphpBBS/viewtopic.php?t=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