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市作家协会吧 关注:1,727贴子:5,749
  • 6回复贴,共1

   
    露天电影对于我们这些曾经生活在农村的中年人来说并不陌生。
    我在农村生活的那些年,就是经常站在村庄的场院里看电影的。不仅在本村看,有时候为了看一场电影跟随着哥哥们走上十几里地到外村看,有时还会误听了讹传的消息而无功而返。
     那时,村里放一场电影就像灰蒙蒙的天空中飘过一朵祥云,装点了村民们单调枯燥的生活。记得那时公社里只有一个电影队,电影队马不停蹄地在几十个村子轮流放映。电影队走到哪里,便把欢乐和笑声带到哪里。电影队一般是下午到,大人们收工、孩子们放学的时候,白银幕已经挂好了,或在场院上竖起两个杆子悬上,或索性挂在街头的两棵树杈上,或挂在屋舍的后墙上。落日余晖中,白白的幕布象一方硕大的白手帕随风轻摇,温暖而又悦目。
    孩子们走东家串西家地奔走相告。这顿饭孩子们是吃不踏实的,往往刚一揭锅就捧着热乎乎的玉米饼子跑出家门去场院占位置了。孩子们追逐打闹着,一蹦一跳地伸手去拽总也够不着的幕布;老人们抽着旱烟,吧嗒不尽关于庄稼地之类的话题。抬眼看,歪脖树上、墙头上、柴禾垛上等所有的“有利地形”早都被人占领了。放映机朝银幕上打光的时候,人们就开始欢呼雀跃,无数的手臂在光柱中舞动,有的人还做着极滑稽的手影动作。大人们开始呵斥孩子,以便尽早安静下来,投入地看幕布上要映出来的那些人和由他们演绎出的故事。
     那时的“新片子”是拷贝赶场子的,“正片”(故事片)还没送到时一般先演“夹片”(纪录片)。 但村民们好像不在意演什么片子,不管是故事片,还是记录片,他们都能看的有滋有味。从战斗片里,了解过去的峥嵘岁月,树立起做英雄的大志,往往电影里的英雄人物也是家长教育孩子的好素材;从风光片里看到精彩的外面世界,生发出艳羡的感叹。银幕上虚幻而真实的故事,总能把人们从沉闷的现实生活中解放出来。于是,他们就开始幻想,渴望有一日也能像电影中的人们一样,像模像样地活上一遭儿。
     有时,放电影会遇上雨雪天气,但放映队排的满满当当的日程由不得改变。只要天气没恶劣得走不出家门,任雨纷纷,雪飘飘......观众中有的打伞,有的穿雨衣,而更多的是披块塑料布或戴顶苇笠,站在霏霏的雨里、飘飘的雪中,看得如痴如醉,谁也不肯离去。
     村民们的白天是属于土地的,只有夜晚可以恣意挥霍。在村民们夜的篇章里,电影好似浓淡相宜的插图,给他们增添了用语言描绘不出的乐趣。电影中的故事,会成为村民们好长一段时间里议论的共同话题,一直延续到下一次电影队进村。
     露天电影一遍遍地上映,乡亲们的心一次一次地亮堂。
     现在久居城市,可我总在想:若是再坐在家乡的场院里看一场露天电影,那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啊。


1楼2010-01-03 22:00回复
    • 60.210.138.*
    好啊回首过去有一种温暖


    2楼2010-01-29 20:55
    回复
      • 60.210.140.*
      哈哈,太真实,你太有才了。


      3楼2010-01-29 22:13
      回复
        说起这个话题,感觉很亲切。那时候不只农村看露天电影,我小时候住在石油公司,出门是车站大队,只要听说晚上大队里放电影,就会早早的拿着小板凳去占地方...真是很温暖的回忆。


        4楼2010-01-30 18:44
        回复
          属于六十年代


          IP属地:山东5楼2010-01-30 23:08
          回复
            • 60.210.153.*
            应该是70年代吧,80年代初还有呢。


            6楼2010-01-31 16:07
            回复
              俺也有同感。文章说出了俺的心里话,写得真好,怀念苦涩而又快乐的儿童少年时代。


              7楼2012-11-13 19: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