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上座部吧 关注:3,478贴子:31,758
  • 2回复贴,共1

如何正确理解意业为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无论南传佛教,或北传佛教,在解释业的时候有一个共识,也就是身、语、意三业中,意业为重。那么,该如何正确理解这一点呢?
首先,意业决定了是否构成身业与语业。让我们看看佛陀在圣典中如何解释业的本质。在在《增支部•第六集•第六十三经》里面,佛陀说:“诸比库,我说思即是业。因思而造作身、语、意之业。”这里的思也就是“行为动机”。也就是说在有心理活动、语言活动与身体活动时所生起的动机就是业。因动机,我们才有身业、语业与意业。假如一个人在语言与身体行为上是无意的,也就是没有相应的动机,那这就不能叫业。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决定身体与语言的行为是否构成业的是意,有意业才会有身业与语业。这是意业为重的第一个原因。比如,同样是踩死了蚂蚁,假如有人是故意的,他就构成了杀生的不善业;如果是无意的,这就不构成杀业。
其次,外相上看相似的身体与语言的行为,是意业决定了业的差异。这是意业为重的第二个原因。比如,同样是吃素这种行为。有的人是基于慈心,不忍看到动物被杀害,这应该说是善业。然而,有的人怀有邪见,他认为只有吃素才能修行,才能投生善趣,才能解脱。据说有的禅修者在修缘起时,观察自己的过去世,发现因为怀着忧俱的心(担心堕入恶趣)去吃素,结果这种业在临终时成熟,导致其投生为食草的动物。
最后,意业的强度可以远超身业与语业。在此,有三种层面的烦恼,即潜伏性的烦恼、困扰性的烦恼与违犯性的烦恼。潜伏性的烦恼在不现起的情况下,是没有意业的,这只是随眠。而困扰性的烦恼是指烦恼已经在心中生起,但还未因此而造成不善的行为(如违犯五戒)。违犯性的烦恼则是这种烦恼已经强到无法控制自己而造下各种不善业。我们可以把这些不善的意业按强度做个分类:
(1)较轻微的不善意业:对可引起烦恼的对象偶尔生起不善的思。或者对可引起不善心的目标生起不稳定的掉举心。比如有个人对你恶口,你心中生起微微的嗔怒。又或者大街上各种动人的美色,心中生起的贪心。又或者无法自控的对各种可引起贪、嗔的目标胡思乱想。
(2)中等强度的不善意业:对可引起烦恼的对象持续稳定的生起不善的思。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已经对固定的目标生起较强的不善心,他针对可贪的目标,持续生起稳定的贪心,想要获得。针对可嗔的目标,持续生起稳定的嗔心,想要毁灭。比如对别人的妻子常有非分之想,想要占有;对自己的敌人怀着强烈的嗔恨,想要毁灭对方。
(3)高强度的不善意业:已经无法控制烦恼只生起在心中,而是要付诸实施。比如,对有夫之妇,他采用各种方式去引诱对方,乃至犯下欲邪行。对自己的敌人,采用各种方式去构陷他、伤害他、摧毁他。
在这三种强度的意业中,最重的第三种已经涉及到身业与语业。那么为什么说还是意业为重呢?
佛陀曾经举了一个例子。相对于伴随着身业与语业的意业来说,纯意业的强度可以非常高。比如,一个人拿着一把刀想要在一天内杀完一个城的人那也是不可能的。然而,对于一个心得自在的有神通的人来说,他可以一瞬间决意毁灭一个城市。这就是纯意业可以达到的强度。因此,对于目的不纯的人来说,神通对他是危险的。他很容易因此而堕落,造下很强的不善业。


IP属地:云南1楼2020-08-31 13:38回复
    轮回太危险了,有机会真想去好好禅修,修到能看自己过去世的程度。
    而且很多东西还不确定,虽然比较相信佛法,但是还得自己亲自修到那个程度才能确定吧。
    可能我现在的邪见也还很多……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1-10-27 17:21
    回复
      请问这是哪位尊者的开示呢?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1-11-02 16: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