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兽吧 关注:21贴子:277
  • 5回复贴,共1

[王兽生态]200729 2020,是时候让中国野生虎回来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源 | 猫盟CFCA 作者 | 蚊子小童鞋
7.29是全球老虎日。
每年这一天,全球聚焦虎——这种美丽的大型猫科动物。作为曾经拥有过五个虎亚种的中国,如今虎的野外种群怎么样了?
一“山”容不下二虎?
不,广西就曾是“二虎之地”。
在全世界幸存的6个虎亚种里,广西占据了两个——印支虎和华南虎。两个亚种曾在这片土地上平和地生活了千百年。
广西是华南虎的历史分布区,但在上个世纪,近乎疯狂的捕杀和栖息地破坏过程中,它们与中国其他地区的华南虎一起消失了。
紧邻中国南部边境的广西也是印支虎的分布区。2002年,广西宁明县桐棉乡最后一次发现印支虎,随后18年内再无踪影——
或许,还有几只在林中苟延残喘。
目前中国唯一的印支虎红外记录,由北师大冯利民博士2007年在西双版纳拍摄。


1楼2020-09-08 16:34回复
    在全世界9个虎亚种之中,中国曾经生活着5个:里海虎(也叫新疆虎,已于上世纪70年代灭绝,按最新分子研究被认为和东北虎为同一亚种)、东北虎(西伯利亚虎)、华南虎、印支虎和孟加拉虎。
    1949年建国时,中国还有4000头华南虎,在短短20-30年间,这个数字变成了40头,减少了99%。
    86年后再无确切野生华南虎的记录,现今仅有少数圈养虎苟延残喘于动物园。

    重庆动物园的华南虎 大猫
    而剩下的三个亚种也都不乐观:
    东北虎只剩下20余只,孟加拉虎极少量个体穿梭在西藏边陲,而印支虎,最近的记录在13年前的西双版纳。
    是的,一百年前,全世界有100万头虎游荡在荒野中,而现在,少于4000。


    2楼2020-09-08 16:35
    回复
      2025-08-07 00:31: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数量回升,未必是保护成功的标志
      上个世纪末,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华南虎的艰难处境。
      作为中国虎保护的先行者,谭邦杰80年代在《虎年谈虎的保护》中提出,保护中国的虎,必须要先恢复种群,再找到合适的保护地。

      1979年12月,谭邦杰出版《虎》,中国第一部关于虎的专著。
      在华南虎已经所剩无几的1984年,谭邦杰开始筹备建立华南虎繁育中心,建立一个标准化的华南虎圈养种群,保住它们的“血脉”。
      但1994年世界猫科动物协会介入时,华南虎圈养种群已经出现了很大问题。近亲繁殖让生育率下降、谱系也很乱——
      这些华南虎的近交系数已高达0.36,甚至已经混入了印支虎的基因。最后,经过国内外专家的努力,圈养华南虎将将被保住,仅剩的40只个体圈养在动物园中。

      圈养华南虎是数量:1955-2005


      3楼2020-09-08 16:35
      回复
        华南虎保住了,但没有保护地的空间,虎放归到哪里去呢?
        曾有人将华南虎转移到南非进行野化训练,希望最终在中国实现华南虎自然种群的恢复。但该项目不了了之,华南虎归国无期。
        栖息地丧失的当下,虎的增长可以带来短时间“好看”的数据,长久以来却成了问题:只提升数量,失去了保护虎的大半意义。
        保护野外的虎,可以让它们作为旗舰物种存在,从而保护那片栖息地的其他物种,但人为养殖增加虎的数量却做不到这一点。
        从曾经的大熊猫保护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教训。
        经过多方努力,如今的大熊猫国内外人尽皆知,IUCN保护等级下调,不再濒危。但却遇到了另一个问题——养殖太多,无处野放。
        当年保护大熊猫时,因迁地保护成本更低、成效更快,一些机构选择从野外捕获大熊猫,带到人工环境中繁育。但就地保护没有得到重视,栖息地不够了。
        目前,70% 的野外大熊猫生活在保护区外,这些已经紧缩的栖息地更不足以支撑需要放归的400多只圈养大熊猫。
        于是,它们失去了回归自然的机会。

        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到的大熊猫……耳朵
        大熊猫的保护已经给我们了一个警示——不只是种群,更需要解决的是,它们能去哪里。


        4楼2020-09-08 16:35
        回复
          可是,保护栖息地谈何容易。
          1984年,华南虎原本320万平方公里的栖息地,已只剩20万平方公里。其后36年,城市化还在慢慢蚕食着荒野。
          2010年,罗恩·提尔森(Ron Tilson)提出恢复华南虎种群的目标:建立三个种群,每个种群15到20只虎,分别需要1000平方公里的天然栖息地。只恢复45-60只个体,这已是保护的底线。
          虽然传统栖息地如罗霄山脉、武夷山脉、南岭等还拥有足够大的范围,但单个栖息地的面积并不足以维持一个种群。
          栖息地之间很少相连,不能保证虎自由活动繁衍——10年前,在提尔森考察的众多栖息地中,只有一个达到了1000平方公里的目标。
          中国寸土寸金的地面,已经无法再专门辟给虎生存,但也不能放弃扶贫来成就虎的保护——更何况这个物种在很多人眼中是一个“虎患”。
          由此,有些人认为,恢复虎的栖息地是不现实的,华南虎的野外种群也不能恢复了。
          真的是这样吗?


          5楼2020-09-08 16:35
          回复
            人虎共存,必要吗?可行吗?
            其实,我们和虎可以共存于同一个世界,甚至同一个空间。这种共存,必要,而且可行。
            在栖息地破碎化的当下,人类活动空间将是至关重要的栖息地连接通道。
            虎是纯食肉动物,是食物链顶端的王者。它们控制着植食动物的数量,也就保养着森林的植被。
            这些大型动物填充了金字塔顶端的位置,保证了生态的完整性。
            相信大家都知道黄石公园里鹿和狼的故事——狼的消失,让鹿泛滥,导致植被大量被毁,鹿的种群也因疾病和饥饿受到重创。

            黄石国家公园的草地食物网 来源:macmillanhighered.com
            大猫的命运,甚至和人类的健康也紧紧绑在一起。
            随着疫情流行,“同一健康”(One Health)的概念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人类、动物和环境的健康息息相关。
            被污染的环境会伤害人类,比如被污染的水源导致人腹泻;而人类携带的病菌也反过来污染自然水源和土地。
            不健康的动物可能会污染环境,而环境也可能导致动物们患病;不健康的动物也将促进人兽共患病。

            潘塔纳尔的一只美洲豹 saaaaa-Dreamstime.com
            我们与这些大猫们也共享着“同一健康”。中南美洲,美洲豹出现的一些关键生态廊道,当地人患艾滋病和禽流感的几率下降。
            拥有了可以穿行于不同栖息地片区的廊道,美洲豹的活动量增加,变得更加健康,传染疾病的概率也减少了;
            同时,美洲豹的出现能够控制植食动物的数量,防止植食动物数量过多导致疾病爆发,从而防止这些疾病“外泄”传染到人身上……
            世界各地的案例也证明了共存的可行性。大猫有时甚至能够适应与人一定程度重叠——只要人类能够接受它们。扶贫和虎的保护可以同时进行。
            佛罗里达州是美国人口增长最快的一个地区,但神奇的是,那里的美洲狮同样在增长。

            佛罗里达灌丛中的一只美洲狮Jocrebbin-Dreamstime.com
            通过道路规划和生态廊道,分隔在不同森林的美洲狮可以互相“拜访”,解决了栖息地破碎的问题。
            在印度北部的恒河平原(Central Terai Region),孟加拉虎和当地人“轮班”在同一片区域活动。白天,在这个拥有330万居民的地方,人们来到林子里伐木工作。晚上,虎在这里捕猎。
            同样在印度的吉尔森林(Gir Forest),亚洲狮和人类通过家畜达到了奇特的平衡。亚洲狮在这个人类活动放牧的社区旁边数量增加了。虽然山里不再有足够的猎物,但这些狮子靠着吃家畜活了下来。
            政府每年补贴大部分牧民的家畜损失,并鼓励狮的生态旅游。因此,当地人对于狮子吃家畜有很高的容忍度。

            印度的老虎生态旅游Karine Aigner/NPL
            华南虎,这种居住于胡焕庸线以东、和人类共同争夺栖息地的美丽大猫还能重返荒野吗?
            这很难。但至少,我们可以尝试保住其他虎亚种——
            我们可以保住东北的东北虎、西藏的孟加拉虎,以及云南的印支虎。
            广西,这曾经的“二虎之地”,恐怕要永远失去自己的虎。它们的消失也敲响了警钟:如果再不保护,中国其他地方的希望恐怕也将消失。
            真正让虎和人共存,要做的还有很多。
            需要政策的改善,需要政府出力更加支持这种人兽共存的尝试;需要空间的重新规划,将大猫的生存空间也纳入人类的空间;还需要栖息地的恢复,需要保证虎的猎物供给充足……


            6楼2020-09-08 16: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