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颜真卿与何绍基
颜真卿的楷书,端庄豪迈,大气壮观。现有碑帖,都有这样的精神。早期的《郭虚己墓志》和《多宝塔碑》,就有这样的精神气度。随后,颜真卿的楷书,无论是《麻姑仙坛记》,还是《颜勤礼碑》,还是《颜家庙碑》,端庄大气进一步成熟,更加震撼人心。
颜真卿的书法用笔结体,端庄平正几乎就是主旋律。然而,精神风韵却异常强大,实在是奇迹!颜真卿楷书,对于王羲之,当然有继承,而且继承更深入,层次更高。当年陆羽评价颜真卿和徐浩的书法,有这样的话:徐得王羲之皮肤鼻眼也,所以似之;颜得右军筋骨心肺也,所以不似。这话说得非常形象,那皮肤鼻眼就是用笔,而筋骨心肺说的就是精神。颜真卿书法,从精神上继承王羲之,而自己又有新的风韵,新的精神。把书法继承和创新提升到精神层面,当然比用笔机巧层次要高,格局要大,成就当然不一样!
在这儿,还要说说颜真卿风格的形成。颜真卿写楷书,应该没有一味求新求异求怪,还有一点,更没有求拙。颜真卿楷书,看重的应该是精神气度,应该是风韵。那就是大处着眼,追求精神境界,重在气韵!颜真卿后期的楷书,像《自书告身帖》、《湖山堂联句》,那书写时候,作者应该心不知手,手不知笔,不再纠缠于用笔和结体,精神世界,就是书法唯一的动力!
说到书法的精神层面,当然要说唐楷。有人动辄就以唐楷正,没有奇险怪异,认为没有趣味。这事情,跟文化有关,跟审美有关。没有相应的文化底蕴,没有足够的审美功底,就不容易被精神所感染,当然会局限于书法的技巧,当然妨碍书法的大格局,影响书法的终极发展。
说到这儿,再说何绍基。何绍基是名家,继承颜真卿楷书,那是下了功夫的。评论何绍基楷书,有人竟然用上了“力能扛鼎”。其实,的何绍基楷书,颜体的用笔多于精神。那楷书,若是用骨和肉来形容,应该是肉胜于骨。一个人,倘若肉多骨少,能否扛起几百斤甚至上千斤的大鼎恐怕是另一回事。何绍基后期楷书,力能扛鼎已经不复存在,虽然融合汉魏,但是用笔技巧传承多于精神继承。那些楷书,颜体的用笔意趣并不少,但是颜体的端正豪迈,大气磅礴几乎不见踪影。就连魏碑,北魏书风的大气质朴已经不多,存在的就是用笔技巧和笔意。其归根结底,就是重用笔不重精神,就是格局的差异,就是书法层次的差别。当然,书法写到这份上,成就也非同小可,也实实在在不容易。但是,到了大师门下,没有得到大师最宝贵的传承,足以让人唏嘘。
今天,有很多人看重魏碑,特别是不少大师们。他们对魏碑的险峻奇异的用笔非常推崇。然而,他们只继承用笔技巧,没有上升到精神层面,书法创新只在小圈子里打转转,甚至滑向搞怪做丑的泥坑,还沾沾自喜,仗着自己的话语权大吹特吹。那些人,常常以权威自居,当然有些滑稽。至于其中原因,当然少不了文化素养不足,对古人的精神世界没有足够的认知,或者说,那些人才是审美有缺陷,或者叫实实在在的美盲。当然,“美盲”还是那些人常说咱草根百姓的!
颜真卿的楷书,端庄豪迈,大气壮观。现有碑帖,都有这样的精神。早期的《郭虚己墓志》和《多宝塔碑》,就有这样的精神气度。随后,颜真卿的楷书,无论是《麻姑仙坛记》,还是《颜勤礼碑》,还是《颜家庙碑》,端庄大气进一步成熟,更加震撼人心。
颜真卿的书法用笔结体,端庄平正几乎就是主旋律。然而,精神风韵却异常强大,实在是奇迹!颜真卿楷书,对于王羲之,当然有继承,而且继承更深入,层次更高。当年陆羽评价颜真卿和徐浩的书法,有这样的话:徐得王羲之皮肤鼻眼也,所以似之;颜得右军筋骨心肺也,所以不似。这话说得非常形象,那皮肤鼻眼就是用笔,而筋骨心肺说的就是精神。颜真卿书法,从精神上继承王羲之,而自己又有新的风韵,新的精神。把书法继承和创新提升到精神层面,当然比用笔机巧层次要高,格局要大,成就当然不一样!
在这儿,还要说说颜真卿风格的形成。颜真卿写楷书,应该没有一味求新求异求怪,还有一点,更没有求拙。颜真卿楷书,看重的应该是精神气度,应该是风韵。那就是大处着眼,追求精神境界,重在气韵!颜真卿后期的楷书,像《自书告身帖》、《湖山堂联句》,那书写时候,作者应该心不知手,手不知笔,不再纠缠于用笔和结体,精神世界,就是书法唯一的动力!
说到书法的精神层面,当然要说唐楷。有人动辄就以唐楷正,没有奇险怪异,认为没有趣味。这事情,跟文化有关,跟审美有关。没有相应的文化底蕴,没有足够的审美功底,就不容易被精神所感染,当然会局限于书法的技巧,当然妨碍书法的大格局,影响书法的终极发展。
说到这儿,再说何绍基。何绍基是名家,继承颜真卿楷书,那是下了功夫的。评论何绍基楷书,有人竟然用上了“力能扛鼎”。其实,的何绍基楷书,颜体的用笔多于精神。那楷书,若是用骨和肉来形容,应该是肉胜于骨。一个人,倘若肉多骨少,能否扛起几百斤甚至上千斤的大鼎恐怕是另一回事。何绍基后期楷书,力能扛鼎已经不复存在,虽然融合汉魏,但是用笔技巧传承多于精神继承。那些楷书,颜体的用笔意趣并不少,但是颜体的端正豪迈,大气磅礴几乎不见踪影。就连魏碑,北魏书风的大气质朴已经不多,存在的就是用笔技巧和笔意。其归根结底,就是重用笔不重精神,就是格局的差异,就是书法层次的差别。当然,书法写到这份上,成就也非同小可,也实实在在不容易。但是,到了大师门下,没有得到大师最宝贵的传承,足以让人唏嘘。
今天,有很多人看重魏碑,特别是不少大师们。他们对魏碑的险峻奇异的用笔非常推崇。然而,他们只继承用笔技巧,没有上升到精神层面,书法创新只在小圈子里打转转,甚至滑向搞怪做丑的泥坑,还沾沾自喜,仗着自己的话语权大吹特吹。那些人,常常以权威自居,当然有些滑稽。至于其中原因,当然少不了文化素养不足,对古人的精神世界没有足够的认知,或者说,那些人才是审美有缺陷,或者叫实实在在的美盲。当然,“美盲”还是那些人常说咱草根百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