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船过客,四平保卫战两大历史真相你应该弄懂了
坦率地说,早些年对于四平保卫战,你过客的軍史功底差,我的軍史功底同样差,两个人都糊涂,都难说服对方。
但观点可以不同,历史真相只有一个。现在,我搞懂了历史真相,你过客也应该搞懂才能够对得起你自己。
第一个历史真相:四平保卫战第一阶段,林彪完全是按照战前给毛上报的方案进行作战。
你的《说说死守四平》的基本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四平保卫战战前中央和前线的策略并无分歧,即以少量兵力死守四平消耗敌军,而机动兵力集中歼敌的策略,遗憾的是开战之后,林彪用全军在外围构筑防御工事死守,与战前制定的策略完全南辕北辙”。
不服气我就引导你弄懂历史真相。
先看战前毛、林达成共识的电文。
4月5日,林彪电告东北局和中央:“原预定于情况许可下,则利用双庙子以南山地歼敌。如果兵力来不及反击时,则决心死守四平,主力突击侧后。此间已在进行守城布置。”
毛回电:“非常正确。”
四平保卫战46年4月18日打响,5月18日结束。概括起来,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4月18日至26日。林彪完全按照战前给毛上报的方案进行作战。
刘统《中国革命战争纪实》讲解四平保卫战:
“根据地形条件,林彪最初部署防御时并没有将主力部队一线排开,而是选择要道,布置少量部队。主力部队则处于机动,根据需要投入战斗。四平市内东区及市北高地为万毅纵队56团防御,西区由保安1旅防御。1、2、 7师和黄克诚3师等主力部队则散布在两翼的要点地区。······”
看看林彪的真实实战:“选择要道,布置少量部队。主力部队则处于机动,根据需要投入战斗。”这难道不是按照战前给毛上报的方案、双方达成的共识进行作战吗?
从4月18日至26日国军停止进攻不再发动攻势,整整9日,两军作战有如下特点:
1.两军互有攻守。当然,国军凭借强大火力,以攻势为主,共军也时不时抓住机会反击。
2.双方互有得失。《中国革命战争纪实》:“到26日,国民党军的进攻收效不大······林彪最担心的是几天的胜利,可能会使我军产生轻敌和骄傲情绪。”
第二个历史真相:林彪布置百里防线是根据战场实际状况发生重大变化后做出的必然选择、正确选择。
从4月26日,进入四平保卫战第二阶段,国军改变了策略,决定加强本溪方向的兵力,先打下本溪,然后等待新六军加入,再猛攻四平。
《中国革命战争纪实》 :“4月26日,···在城北三道林子,杨国夫的7师向新一军反冲锋,在国民党军密集火力封锁下未能奏效······四平保卫战第一阶段到此结束。郑洞国等待援军(指新六军),暂时停止大规模进攻。双方进入对峙阶段。······除了夜间有零星战斗,战场基本上是平静的。”
此时,国军不再主动出击,而是挖防线修工事固守;60军182师靠近四平,国军共7个师。
鉴于战场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四平共军无运动中打击敌人的机会,林彪便于27日完成了百里防线,两军依托防线对峙。
这一对峙,竟然对峙到5月13日,将近20天。
在此期间,双方战斗主要是互相打冷炮,有时也有激烈一点的炮击。唯一有点规模的激烈战斗,是共军7师擅自行动,主动攻击新38师,蒙受了较大损失,战后7师领导受到林总猛烈抨击。
从以上第二阶段进程来看,林彪布置百里防线是根据战场实际状况作出的顺理成章的必然选择。
过客,难道不是吗?
从4月18日至26日整整9天当国军处于攻势阶段时,林总完全按照与毛达成的共识作战,即你所谓的“先进战法”。
从4月26日开始,国军挖防线修工事固守,等待新六军到来之后再发动进攻,四平战事基本上趋于平静,直到5月13日。
国军不进攻了,“先进战法天炉战法”是以敌人进攻为前提条件的,这时已经毫无用武之地了。
过客,此情此景,林总不拉防线防止国军偷袭又该怎样选择呢?你有什么“伟大办法”?
过客,难道你认为应该发动进攻歼灭或击退工事里的敌人吗?算了吧过客,除非你认为林总军事水平远高于刘伯承、粟裕。
从四平保卫战几个阶段看,共军兵力优势最大的时候仅仅持续一周左右,那就是南满兵力北调四平至4月末,共军10万余人对国军7万余人。共军10万余人里面伪满垃圾约占4万,国军7万余人则是由7个精锐师组成,火力之强大远超共军。
共军那点力量想发动攻势歼灭或击退呆在坚固工事里的7万国军精锐,简直是天方夜谭。过客你说不是?如果你不懂如果你敢说不是,那就看看刘、粟的实战。
安阳攻坚,刘伯承统领5、6倍巨大兵力优势大军攻击国军末流师和土杂组成的一点点守军,打了整整十六天,仍然无可奈何铩羽而归。
南麻攻坚,粟裕强大特纵加3个纵队,4倍兵力优势打11师5个团,结果如何?土山集,5个纵队攻击11师两个旅,结果又如何?
回到四平,如果林总不能率领包括4万伪满垃圾组成的10万人去消灭或击退坚固防线里的7万国军精锐,那么林总拉一条防线与国军对峙,防止国军偷袭,就绝对是不二选择。
过客,你应该懂了,面对这么简单的道理,除非你故意装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