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讯|热烈祝贺悦心国际书画村驻村画家何飞鸿花鸟画展即将亮相翰墨青州·2020中国书画年会
“素心怀古”——何飞鸿花鸟画展
展览地点
中国中晨(青州)国际文化艺术小镇
展览馆A厅一楼西展区
展览时间
2020年9月29日—10月5日
前言
中国画讲“诗意”。也就是画面给人带来的一种感觉或者启示。东坡居士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一语道破其中奥妙。中国第一任画院院长宋徽宗科考时出题“踏花归去马蹄香”,根据一句诗来完成一幅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深山藏古寺”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多做学问多读书。宋代邓椿说过“画者,文之极也”。经典读物,可以丰富自己。因为中国画不仅看画内的功夫,而且还要看画外的功夫;笔法,构图,赋色,象形等等,是眼睛所能看到的。而画外的神采,气韵,意境是看不到的。需要体悟。
看待自然界中的物体,眼睛只能看到表相,重要的东西是用眼睛看不到的,只能用心灵来体悟!这就是为什么正义女神看不见,爱神丘比特蒙着眼睛。因为丘比特告诉我们:世界上重要的东西不是用眼睛看的,而是用心灵去体悟!心灵才能洞察一切!
“庖丁解牛”,也不是用眼睛看,而是在听刀在接触肉体的一霎那间所发出的声音,这种声音其节奏像一首音乐;“佝偻承蜩”里老者是用眼睛在看知了吗?不!是用心灵去体会,否则他的眼神和距离会受到限制。“轮扁斫轮”更是需要不断地去体悟才能得道。此中深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学问做的多了,画才能有诗意,“技近乎道”!“技”和“道”之间距离可以用“文”来链接。
中国画讲“精简”。古人讲“册繁就减”,能用一笔完成的决不用两笔;文字也是如此:用一个字能说明的,决不会用两个字;舞台上也是,背景一片空白,让大家想象。内行人看门道,人物中马鞭一挥,在舞台上一转,已在千里之外,不需要太逼真的背景来衬托。简约到极致是一种修养。中国画不要求“满”,而是要求“空灵”。画面中物体虽然是极简的,但生命却是丰满的。
孔子也是极简主义者。孔子认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他还评价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生活方式的简单,是为了带来精神的自由。其实,他所倡导的是,要全身心地积极地享受生命的过程。
中国画讲“法度”。赵孟頫提出“书画同源”。中国画的笔法来自书法中的节奏感。但是两者之间是有差异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书家不会画画的原因。但是画家必须会书法,画面中的点线是中国画的命脉,要了解毛笔与宣纸之间的关系,怎么样才能画出雄浑,厚重的线条。懂得笔法,才能走得更远。笔法中的轻,重,缓,急,勒,顿,转,挫,铺,收等等,墨色中的浓,淡,干,湿,焦,枯,潤等等都可以在画面中表现出来,但是最后达到一个——“和”。就是说“法”要有“度”,太过就是炫耀技法。《中庸》“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就是“争让关系处理的恰当”,争就是不争,同水一样善于处下,此为上善。上善者大化之境也。
清秋于正远堂
飞鸿记
通渭悦心国际书画村驻村画家何飞鸿
字达云,号正远堂,甘肃通渭人
霍春阳先生入室弟子
北京名人堂
青州新华美术馆画家
甘肃省美协会员
通渭美协副主席
11年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拜师于霍春阳先生研习传统花鸟画;
12年获得霍春阳研究会“徳艺双馨”奖;
14年获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优秀助教”奖;同时得益于郭石夫,吴悦石,宋唯源,鲁双喜等名家指点。
展事
11年清华美院师生作品展;甘肃美术大展——暨11届美展甘肃优秀作品展;
2016年“对话大师”何飞鹏、何飞鸿同济大学书画展;
2016年青州新华美术馆个人展览;
2017“翰墨.通渭,中国画全国展”(中美协);
2017“翰墨.青州中国画展”(中美协);
全国农民画二十四节气展(中美协);
2017青州新华美术馆个人画展;
2018“翰墨.青州中国画展”(中美协);
2019“首届湖南.中国画双年展”(中美协);
“百影百千画,国防教育展”(中美协);
2019翰墨青州,何飞鸿花鸟画展;
2019年作品入围《雨花满天》全国大展(中美协)。
作品欣赏








“素心怀古”——何飞鸿花鸟画展
展览地点
中国中晨(青州)国际文化艺术小镇
展览馆A厅一楼西展区
展览时间
2020年9月29日—10月5日
前言
中国画讲“诗意”。也就是画面给人带来的一种感觉或者启示。东坡居士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一语道破其中奥妙。中国第一任画院院长宋徽宗科考时出题“踏花归去马蹄香”,根据一句诗来完成一幅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深山藏古寺”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多做学问多读书。宋代邓椿说过“画者,文之极也”。经典读物,可以丰富自己。因为中国画不仅看画内的功夫,而且还要看画外的功夫;笔法,构图,赋色,象形等等,是眼睛所能看到的。而画外的神采,气韵,意境是看不到的。需要体悟。
看待自然界中的物体,眼睛只能看到表相,重要的东西是用眼睛看不到的,只能用心灵来体悟!这就是为什么正义女神看不见,爱神丘比特蒙着眼睛。因为丘比特告诉我们:世界上重要的东西不是用眼睛看的,而是用心灵去体悟!心灵才能洞察一切!
“庖丁解牛”,也不是用眼睛看,而是在听刀在接触肉体的一霎那间所发出的声音,这种声音其节奏像一首音乐;“佝偻承蜩”里老者是用眼睛在看知了吗?不!是用心灵去体会,否则他的眼神和距离会受到限制。“轮扁斫轮”更是需要不断地去体悟才能得道。此中深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学问做的多了,画才能有诗意,“技近乎道”!“技”和“道”之间距离可以用“文”来链接。
中国画讲“精简”。古人讲“册繁就减”,能用一笔完成的决不用两笔;文字也是如此:用一个字能说明的,决不会用两个字;舞台上也是,背景一片空白,让大家想象。内行人看门道,人物中马鞭一挥,在舞台上一转,已在千里之外,不需要太逼真的背景来衬托。简约到极致是一种修养。中国画不要求“满”,而是要求“空灵”。画面中物体虽然是极简的,但生命却是丰满的。
孔子也是极简主义者。孔子认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他还评价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生活方式的简单,是为了带来精神的自由。其实,他所倡导的是,要全身心地积极地享受生命的过程。
中国画讲“法度”。赵孟頫提出“书画同源”。中国画的笔法来自书法中的节奏感。但是两者之间是有差异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书家不会画画的原因。但是画家必须会书法,画面中的点线是中国画的命脉,要了解毛笔与宣纸之间的关系,怎么样才能画出雄浑,厚重的线条。懂得笔法,才能走得更远。笔法中的轻,重,缓,急,勒,顿,转,挫,铺,收等等,墨色中的浓,淡,干,湿,焦,枯,潤等等都可以在画面中表现出来,但是最后达到一个——“和”。就是说“法”要有“度”,太过就是炫耀技法。《中庸》“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就是“争让关系处理的恰当”,争就是不争,同水一样善于处下,此为上善。上善者大化之境也。
清秋于正远堂
飞鸿记
通渭悦心国际书画村驻村画家何飞鸿
字达云,号正远堂,甘肃通渭人
霍春阳先生入室弟子
北京名人堂
青州新华美术馆画家
甘肃省美协会员
通渭美协副主席
11年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拜师于霍春阳先生研习传统花鸟画;
12年获得霍春阳研究会“徳艺双馨”奖;
14年获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优秀助教”奖;同时得益于郭石夫,吴悦石,宋唯源,鲁双喜等名家指点。
展事
11年清华美院师生作品展;甘肃美术大展——暨11届美展甘肃优秀作品展;
2016年“对话大师”何飞鹏、何飞鸿同济大学书画展;
2016年青州新华美术馆个人展览;
2017“翰墨.通渭,中国画全国展”(中美协);
2017“翰墨.青州中国画展”(中美协);
全国农民画二十四节气展(中美协);
2017青州新华美术馆个人画展;
2018“翰墨.青州中国画展”(中美协);
2019“首届湖南.中国画双年展”(中美协);
“百影百千画,国防教育展”(中美协);
2019翰墨青州,何飞鸿花鸟画展;
2019年作品入围《雨花满天》全国大展(中美协)。
作品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