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出品的T-34系列新产品之一,组合和考证上近乎完美,冲压头也弥补了市面上同款T-34特征近乎全错没法改的空白
1942年完成后撤的183厂根据战前T-34M的设计制造了六角炮塔,112厂也开始完善老式煎饼炮塔的设计,STZ厂坚守在斯大林格勒直到失去生产能力,174厂则主要负责维修,为了加大T-34的产量,乌拉尔地区的U厂也被命令开始生产T-34
随后问题出现,U厂几乎没有铸造的机械和熟练的工人,炮塔这种整体开模的大部件很难完成,因此U厂设计出了这种冲压炮塔,冲压炮塔继承了之前焊接煎饼炮塔的45毫米(之前的25毫米双层和25毫米补强还有50毫米都是错误的),除底板和耳轴还有一些别的小件外,主体为冲压结构,这种冲压炮塔产量不大,大约3K左右,其中大约1K7由U厂自己消化,其余分配给183和174继续完成
尽管冲压炮塔在前线的反馈并不差,但是因为冲压工艺费时费力,效益远远不如52毫米铸造六角炮塔,且U厂在1942年底得到了铸造的设备和工人,冲压炮塔的产量也随之减少,大约43年夏季(?)彻底停产
先上作品图吧,,后续慢慢讲一些









1942年完成后撤的183厂根据战前T-34M的设计制造了六角炮塔,112厂也开始完善老式煎饼炮塔的设计,STZ厂坚守在斯大林格勒直到失去生产能力,174厂则主要负责维修,为了加大T-34的产量,乌拉尔地区的U厂也被命令开始生产T-34
随后问题出现,U厂几乎没有铸造的机械和熟练的工人,炮塔这种整体开模的大部件很难完成,因此U厂设计出了这种冲压炮塔,冲压炮塔继承了之前焊接煎饼炮塔的45毫米(之前的25毫米双层和25毫米补强还有50毫米都是错误的),除底板和耳轴还有一些别的小件外,主体为冲压结构,这种冲压炮塔产量不大,大约3K左右,其中大约1K7由U厂自己消化,其余分配给183和174继续完成
尽管冲压炮塔在前线的反馈并不差,但是因为冲压工艺费时费力,效益远远不如52毫米铸造六角炮塔,且U厂在1942年底得到了铸造的设备和工人,冲压炮塔的产量也随之减少,大约43年夏季(?)彻底停产
先上作品图吧,,后续慢慢讲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