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8月08日漏签0天
圣月组合吧 关注:40贴子:1,847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游戏

  • 2回复贴,共1页
<<返回圣月组合吧
>0< 加载中...

【玛雅圣月】〖转摘〗鄂温克族民间文学艺术漫说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杰明Jamin
  • 核心吧友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鄂温克族民间文学艺术漫说
文/鲁 荒
鄂温克族是我国四小民族之一,人口二万六千三百多人(1994年)。“鄂温克”一词,意为“住在大山林里的人”。鄂温克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的鄂温克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陈巴尔虎旗、阿荣旗、额尔古纳左旗,黑龙江省的讷河市及嫩江县。鄂温克族的先人最早居住在外贝加尔湖和贝加尔湖沿岸地区,后来逐渐向东发展,其中的一支迁到外兴安岭的山林中,这就是今天的鄂温克族。清代顺治至康熙年间,清政府陆续将鄂温克人迁至大兴安岭嫩江及其支流的沿岸居住。
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民族历史、文化靠口头传承。因居住地域的不同,有的还兼用蒙古语、达斡尔语、汉语。鄂温克族在长期生产斗争和社会实践中,创造了极富民族特色的文学艺术,概括起来可以分为民间文学、民间歌舞、民间工艺,以及以萨满神教为载体的萨满文化。
一、民间文学
   鄂温克族文学脉络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古代文学,主要包括口头流传的自然起源、萨满神话传说、萨满神歌、咒语和祈祷词等。第二个时期为近代文学,主要包括关于氏族祖先英雄、风俗、风物传说、寓言、笑话故事以及情歌、儿歌、谚语和谜语等。第三个时期为近代文学,主要包括新民歌、群众性文学创作活动等。鄂温克族的文学反映了民族的历史、民族的风物;反映了民族的原始信仰民族的萨满观念;反映了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作为鄂温克生存图景和情感愿望文化结晶的神话,体现了他们对自然、氏族起源、宗教生活的态度。古歌谣作为一种文学活动和祭祀形式,以及通常的萨满神歌、咒语和祈祷词,反映出其原始信仰和民族心理。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至叙述了祖先的来历,对英雄的赞颂,对家乡一草一木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内容丰富的文学作品,包含了丰富的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教育意义
鄂温克族民间文学,是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主要形式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民歌、叙事诗、谚语和谜语等。鄂温克族民间文学源远流长,伴随了民族的整个发展历史。鄂温克族的神话丰富多彩,颇具魁力,有人类、民族、姓氏起源的神话,有自然神话,有风物神话,有动物神话等等。这些优美动人的神话,反映了鄂温克先人在认识世界、改造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朴素世界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有关鄂温克人的起源的传说中写到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猎人进山打猎,突然被只母熊抓住,并被拖进了洞里,强迫他同它成婚。猎人被迫无奈只好答应,与熊生活了几年,生下了一只小熊。母熊每次出去捕猎都将洞门堵的严严实实的。有一天,带小熊出去捕猎,却忘了关严洞口,猎人趁机逃出,跑到江边,上了木排向下游漂去。母熊回来发现后,领着小熊奋力追,最后发现了漂游在江中的猎人,并向他呼喊劝他回来,而猎人不理睬。最后母熊气的没有办法,将小熊撕成了两半,一半扔给了猎人,一半留在了身边。留在身边的成了以后的熊,而扔给猎人的那一半成了鄂温克人。类似的传说很多。
在鄂温克民间文学宝库中,瑰丽奇幻诞生原始萨满神话,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代表行作品《创世萨满》、《伊达堪》、《尼桑萨满》等,或表现萨满的起源,或表现萨满的伟力,都是鄂温克族神话的著名作品。鄂族文学的另一类神话传说,是民族的起源传说,其代表作品有《来莫日根》《北斗的故事》《鄂温克族的根在撮罗子里》等,这类神话传说在鄂温克族地区流传很广,世代口耳传承,形象地反映了鄂温克族先民的生存状态和变迁历史。
《来莫日根和巨人》的传说,说的是很早以前,有很多人住在黑龙江发源地一带。有个叫来莫日根的人,是这群人的酋长。起初他们靠吃苔藓来维持生活,日子很苦。不久,来莫日根开始使用弓箭打猎,随后学会了用火,没有锅,只会架起木柴,用火烤兽肉吃。日子久了,黑龙江附近的野兽越来越少了,来莫日根就骑上他的枣红马,过到江北去打猎。在一座大山上,发现一匹高头大马,马背上端坐着一个巨人。来莫日根来到巨人面前一看,吓了一跳,那巨人和马都是一只眼。巨人跟他要烟袋,要来莫日根向他敬烟。来莫日根抽出烟袋,正想递过去,他自己骑的红马忽然蹿起来,不停地惊跑,那巨人就跟在后面紧追不放。来莫日根的马跑得飞快,几个腾跃就过了黑龙江,来到江南,回过头去对巨人说:“你有能耐,过来比一比!”巨人看他那么神奇威风,没敢轻易地过来。来莫日根催马回到了部落,跟大伙说:“以后不能到江北打猎了,还是上别处去找个好猎场吧。”部落里的人,有的不愿离开这片大山林,来莫日根就说:“愿意随我走的,睡觉时就头朝西南方。不愿意走的,头朝北睡。”第二天,来莫日根起身一差查点,还是头朝西南的人多。他带领愿意跟他走的人,就顺黑龙江往下,朝西南方向去了。后来,在大河边上居住下来的,就是后来的索伦鄂温克人,留在山林里的,就是今天的鄂伦春人。



  • 杰明Jamin
  • 核心吧友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为什么把握嫁给他?
鄂温克族喜欢唱歌。他们的民歌曲调豪放,富有草原和森林气息,其特点是即景生情,即兴填词。有很多歌曲是他们用同个曲调,在不同场合填上不同的词,来吐露心中的喜怒哀乐。那悠扬奔放的旋律,表现了生活在森林中和草原上的鄂温克人宽阔的胸怀、质仆的性格。他们的民歌,既是歌,也是诗,都是通过唱来表达的,有长有短,有几行的,也有几十行的。短的大部分是抒情歌,较的叫故事歌。民歌优美动听,风格独特,即景生情,即情填词。特别是牧歌和猎歌,表现了鄂温克族勇敢而质朴的性格。鄂温克族民歌具有宽广、抒情的特点,结构方整对称,多由上下句组成,或由单乐句的不断反复或变化重复构成。鄂温克族民歌既使用比较古老的三音音列,又使用五声音阶。鄂温克族民歌歌词多用头韵,衬词较多,唱抒情性长调时,常喜用带鼻音的唱法,使感情体现细致入微。
鄂温克族萨满唱词也是鄂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萨满神调歌词,也称神歌,主要用于萨满活动仪式,大多笼罩着神秘诡异的身形气氛。萨满神歌从仪式功能上,可以分为祭神仪式歌、请神仪式歌、集会仪式歌等多种。我在另一篇文章里有专门论述,这里不赘。
鄂温克族民间文学,是以口头传播的方式,流传下来。它是记录鄂温克族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依据,反映了民族的起源、历史进程、生活风貌、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等各个方面,是了解鄂族社会文明的重要窗口。
二、民间歌舞
鄂温克族是个能歌善舞、开朗乐观的民族。鄂温克族歌舞是鄂族民间艺术中最绚丽夺目的奇葩。作为最直接展现本民族精神面貌和喜怒哀乐的艺术形式,鄂族歌舞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特定的社会生产实践的产物,表现了鄂温克族人民的生活态度、精神面貌和情绪愿望。鄂温克族舞蹈中一些特有的基本动作,是生产实践与生活习俗的审美和艺术再现。
鄂温克族是一个山林民族,能骑惯射,粗犷剽悍,同时又豁达乐观,率性直爽。这些民族精神和性格特点,都能从他们的歌舞中充分生动地体现出来。长期的游猎生产活动,使鄂族的民间舞蹈中有着明显的禽与兽的模仿动作或刚进粗犷,或伸展优雅。尤其是反映在萨满歌舞上,形成了鄂温克族歌舞鲜明的民族风格,生动形象地体现出本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念它的基本动作不仅是表现交流的一个方式,更是在长期艰苦生活环境中,维系本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强大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鄂温克族民族民间舞蹈与达斡尔舞蹈基本相似,这是因为这两个民族历史上是亲缘民族,生活地域、发展历史、人文习俗基本一致。鄂温克族代表行歌舞形式主要有:《努克该勒》、《扎恩达勒》、《阿罕伯舞》、《熊斗舞》、《彩虹舞》以及《萨满舞》等。
《努克该勒》又称“伊堪”,是鄂温克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形式。每逢节日、丰收日,或筵宴庆典,人们都要跳起欢快的《努克该勒》舞。舞蹈豪放、朴实,充分表现了鄂温克族人民爽朗、勇敢的性格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努克该勒》多由妇女表演,舞步独特、刚健有力,节奏性强,以“跟靠步”和“跺步”为舞蹈的特点,又有天鹅舞、跳虎、猎人舞等反映牧区和半山区生活的特色。《阿罕伯舞》充分表现鄂温克人民的勤劳、勇敢、豪迈和乐观的性格。《熊斗舞》通过模仿黑熊斗架动作的舞蹈,一番不给面表现了鄂温克人对熊的图腾崇拜,另一方面也表现了鄂温克人粗犷的性格和丰收后喜悦得意的心情。舞蹈可以男女组合共同完成,男性动作潇洒雄健,表现高山丛林所赋予他们的剽悍英姿和勇猛健劲的气质,女性动作则健俏柔美,舒展爽利。
《努克该勒》是比较典型的鄂温克族舞蹈,同时也在达斡尔、鄂伦春地区流传。与舞蹈相伴随的是不少歌词,常常是家喻户晓的民歌,例如有一首《内库楞》的民歌,就是流传在鄂温克、达斡尔地区歌舞中的伴词:



2025-08-08 23:25:1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杰明Jamin
  • 核心吧友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达斡尔、鄂温克中间,内库楞,
达西苏热有名气,内库楞。
年方十八正青春,内库楞,
八部毒辣尔的后裔,内库楞!
镶嵌着玛瑙的手镯子,内库楞,
有二十对银花作装饰,内库楞!
八副珍贵的宝戒指,内库楞,
有明亮的宝珠作美饰,内库楞!
乌黑发亮的发辫上,内库楞,
黑纱的发带在摇曳,内库楞!
红段子裁就的坎肩上,内库楞,
彩线的花纹作美饰,内库楞!
青缎子缝就的长衫上,内库楞,
精美的图案作美饰,内库楞!
黑大绒腰的靴子上,内库楞,
玉花图案作美饰,内库楞。
这首民歌展示了鄂温克人的华美服饰,具体形象,仿佛可以看到华彩闪烁的仙姿丽影,可以听见环佩叮铛的金属撞击声。再现了鄂温克人民热爱生活的风情风貌和独特的审美意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与《努克该勒》一样,鄂温克族多数舞蹈常常是歌与舞融为一体,亦歌亦舞表演形式更能充分展示这个民族的乐观豪放性格。民歌的曲调悠长而豪放,富有草原和森林生活的气息,其特点是即景生情、即兴填词,节奏悠扬、旋律奔放的猎歌和牧歌总令人逸兴遄飞、心弦激越。《扎恩达勒》就是其中的代表。
《扎恩达勒》汉译“歌谣”的意思,是鄂温克族山歌和小调类民歌的总称,内容相当丰富,既有歌唱本民族历史和民族迁徙的内容,也有反映狩猎、放牧等内容的劳动歌曲;既有社会生活类题材如酒歌、婚嫁歌、劝戒歌等,也有数量极多的爱情歌曲。对于无本民族文字传统的鄂温克族来说,这些民歌由于真实地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古往今来、喜怒哀乐,而起到记载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扎恩达勒》基本旋律简单朴素,明朗欢快,富于生活情趣。“扎恩达勒格”的歌词多用头韵,衬词较多,讲究对偶句式,表现手法机动灵活;曲调的结构比较方整对称,有用较古老的三音列,有的使用五声音阶,旋律以平缓的级进和迂回、波浪式线条为多见;演唱抒情性的曲调时常用带鼻音的唱法,令音乐显得细腻。
不过,各地“扎恩达勒格”的风格也有所区别,一般农区和牧区多有豪爽、深情的特点,狩猎地区的则具有原始形态,粗犷奔放,简朴明朗。而在那些民族杂居区内,鄂温克民歌又显示出受他民族民歌影响的一面。比如内蒙古自治区内的鄂温克自治旗和陈巴尔虎旗内的鄂温克民歌,其音乐风格非常接近蒙古族的长调,似受后者影响较大,悠扬高亢,流畅抒情;而嫩江流域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和黑龙江省讷河市的鄂温克民歌,则与当地达斡尔族的“扎恩达勒”相差无几,音色相对舒缓柔美,细腻婉约。。从整体上来看,鄂温克民歌在许多方面如称谓、衬词、音乐风格等,又是与同族源的鄂伦春族的民歌非常相近。
此外,流传在敖鲁古雅鄂温克人中的“篝火舞”,也别具民族风情。表演多是即兴的,男女老少手拉手围在篝火旁,在领唱者的带领下由左向右转动。在一领众和式的歌唱中,歌声由低到高,舞蹈节奏由慢渐快,直至跳到高潮或到天明才结束。一般这种舞蹈所歌唱的内容比较简练,多以怀念故乡、欢迎客人或赞美、称颂猎场等类歌词为主,唱词由领唱者即兴编制;它们的曲调往往短小精悍,结构方整、对称,节奏性较强。
鄂温克族民间歌舞的民族特色和风格形成,是由其特定的自然环境和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所决定的,是鄂温克族社会生活、文化传统,如风土人情、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礼仪时尚的集中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鄂族人民的心理素质和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他们的歌舞中,也不断融崭新的时代特色和精神风貌。
三、民间工艺
鄂温克族的传统造型艺术非常有特色。主要有桦树皮器皿、刺绣、雕刻、绘画等。他们用桦树皮制作的盒、桶、碗、盆、箱、挎包等生产生活用品有几十种,不但制作技艺堪称一绝。在桦树皮上面刻、镂、绘的图案有几何纹、花草纹、动物纹等,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平。雕刻艺术可分为骨刻、木刻等。刺绣的技法有平绣、锁绣、额绣补花等,所用色彩醒目夸张,图案有云卷纹、几何纹、花草、动物、人物等,多姿多彩。剪纸艺术构图新颖,线条清晰,多以动植物为体裁,表现出了淳朴的自然美。此外,在大兴安岭安娘娘河流域两岸的岩石上,刻有早期鄂温克人留下的驯鹿岩画。这些岩画线条粗犷有力,色调分明,表现出了鄂温克人的绘画技艺。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2回复贴,共1页
<<返回圣月组合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