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935头盔
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用的头盔,新的头盔开始设计于1934年;头盔的整体形状与之前非常相似,不过表面更加光滑。该头盔的开发由弗里德里希·史威德(Friedrich Schwerd)负责,之前他还参加过M1916、M1917头盔的设计。头盔很快投入生产,并于1935年开始服役,被军方命名为M1935或者M35头盔。与M1916头盔相比帽檐的边缘被往里收了一点,通风孔也不一样,重量明显更轻。
M1935头盔的通风孔是由单个铆钉制成,中间有个开口,而M1916、M1917的铆钉外部突出更高;M1935头盔的铆钉口之所以更平是因为它只用于通风,不再像之前的那样需要连接防弹挡板。M1935头盔使用的是改进后的1931衬里和新的帽带,头盔上有三个冲压孔,两个靠近通风孔的位置,还有一个位于头盔的后部,都是用来固定衬里的。M1935整个头盔都是通过冲压制成,使用的材料是碳钼钢;头盔的厚度为1-1.5毫米,可以承受220kg/cm²的压力,可以防御更大的弹片和手枪的直接射击。

M1935头盔通风孔变得更平
M1935的生产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切割钢板,在压力机上冲压圆顶,扩大轮辋,钻上通风孔以及铆钉,再固定衬里。M1935头盔的尺寸包括:60、62、64、66、68、70、72厘米,头盔的尺寸指的是内测的周长,当然一个头盔也可以安装两种不同尺寸的衬里,比如:尺寸为60厘米的头盔可以安装50或者53的衬里。尺寸为60、68、70厘米的头盔只占生产总数量的10%左右,因为这种尺寸的头盔只有极少的德国士兵可以佩戴。

M1935头盔上制造商的标记
战争之前德军对钢盔的需求量非常大,所以由七家工厂负责生产M1935头盔,每家工厂在头盔上标记的文字也不一样,比如:
富尔达工厂,标记为:EF
艾森豪特温克泰尔工厂,1942年之后标记为:ET-CKL
施西施和斯坦茨韦克劳特工厂,最初的标记为:SE,后来又改为:HKP
耐克施韦特工厂,最初的标记为:DP,后来也改为:NS
奎斯特埃斯林根工厂,标记为:Q
卡尔海斯勒柏林工厂,标记为:QVL
伯格曼公司和汉堡阿尔托纳公司,标记为:BVL
这些制造商都是完全独立的,所以他们生产的头盔多少都会有一点差异。标记包括:头盔的尺寸、生产批次,刚开始标记都统一印在右耳的上方,生产批次印在头盔的后部,后来所有的标记都被移到后面。除了以上标记,头盔的内部还会印有德国军方的印章,一般代表军方购买头盔的日期,而且印章内也有多种文字格式构成。

军方盖在头盔上的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