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纪年考订》
作者:谭晓斌
我的观点是这样的:
文王元年,相当于西元前1099年;
文王受命元年,相当于西元前1056年;
武王元年,相当于西元前1049年;
武王克商之年,相当于西元前1045年;
成王元年,相当于西元前1043年;
文王于受命七年去世,相当于西元前1050年,在位五十年;
武王在位六年,继续使用文王的纪年,所以文献中称武王克商在“十二年”,这个“十二年”便是指“文王受命十二年”;
武王于“十三年”去世,也就是克商之后的第二年,相当于西元前1044年;
幽王遇害之年,相当于西元前771年,所以从武王克商之年到幽王遇害之年,首尾共计275年。
《夏商周断代工程》把武王克商之年定在西元前1046年,也是很了不起的。
一、西周二百七十五年
《史记》中的年表是从“共和元年”开始的,“共和元年”,相当于西元前841年。
我们通过《史记•周本纪》可知,继武王、成王之后,是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宣王和幽王,但是除了穆王五十五年、厉王三十七年、宣王四十六年、幽王十一年以及厉宣之间的共和十四年,对昭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的在位年数只字未提,对武王只提供了“武王已克殷,后二年”的信息,对成康二王也只是写了一句“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太史公认为“共和”是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但是据其他传世文献和出土竹简中的信息来看,“共和”指的是摄政的“共伯和”,这都表明了太史公能掌握的西周诸王的资料十分欠缺。
晋武帝时,汲郡出土了宝贵的先秦史料《竹书纪年》,但是该书未能流传下来,我们现在只能看到一些佚文。当然,这些佚文的价值非常高,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南朝刘宋时的裴骃在《史记集解》中引《竹书纪年》,写道:“《汲冢纪年》曰:自武王灭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也。”
北宋刘恕在《通鉴外纪》中,两次提及这一信息,一处写道:“《汲冢纪年》:西周二百五十七年。”另一处写道:“《汲冢纪年》:武王至幽王二百五十七年。”
我们由佚文中的信息,可得武王克商之年在西元前1027年。但是,这是错误的。
文王元年相当于西元前1099年年,是通过《逸周书》中的信息获得的。
据《逸周书•小开解》记载,文王三十五年正月丙子日发生了“食无时”也就是月食的现象,而西元前1065年3月13日的确有月全食的现象,与此相合,所以文王三十五年相当于西元前1065年,进而得出文王元年相当于西元前1099年。
《尚书•无逸》称“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吕氏春秋•制乐》称“凡文王立国五十一年而终”,太史公应该看到了这两种说法,所以他在《史记•周本纪》中称文王“盖即位五十年”。
文献中除了文王受命七年去世的说法,还有受命九年去世的说法。
但是,不管怎样,我们根据这些不同的信息得出的武王克商之年,都会与西元前1027年相差甚远。
毫无疑问,西周257年的说法是错误的。但是,如果将“二百五十七年”视为“二百七十五年”之讹误,就能得出武王克商之年是西元前1045年了,这与文王在位五十年、受命七年去世的信息相合。
南朝萧梁时的萧子显在《南齐书•详瑞志》中写道:
谶曰:“周文王受命,千五百岁,河雒出圣人,受命于己未,至丙子为十八周。旅布六郡东南隅,四国安定可久留。”案:周灭殷后七百八十年,秦四十九年,汉四百二十五年,魏四十五年,晋百五十年,宋六十年,至建元元年,千五百九年也。
西汉的刘歆推算周朝是867年,武王克商之年相当于西元前1122年,这一说法成了权威,流传后世,但是萧子显说周朝是780年,无疑是采信了《竹书纪年》的缘故。
东周是515年,西周用780减去515便是265年,不是275年,这有两种可能:一是萧子显在将275和515相加时,疏忽大意,少算了10;二是萧子显故意少算的,为了凑“千五百九年”,例如晋朝就被他少算了几年。
毫无疑问,《竹书纪年》中的“二百七十五年”在后世传抄的过程中产生了倒文,“七十五”变成了“五十七”。
西周二百七十五年、文王在位五十年、文王受命七年去世和文王三十五年正月丙子日发生的月食,这些信息可以相互印证,并且帮助我们很轻松地将那些错误的信息排除。
二、清清楚楚的鲁纪年
与西周诸王的纪年相比,《史记》中同时代的鲁纪年十分清楚,这表明在太史公的手上,相关资料非常丰富。
我们通过《史记•鲁世家》可知,除了第一代伯禽,其他国君的在位年数都有记载。
伯禽的元年就是成王元年,因此在知道了成王元年相当于西元前1043年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很轻松地知道他的在位年数。
《史记•鲁世家》:
考公:4年;
炀公:6年;
幽公:14年;
魏公:50年;
厉公:37年;
献公:32年;
真公:30年;
武公:9年;
懿公:9年;
伯御:11年;
孝公:27年。
但是,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武公在位“十年”,这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鲁世家》真公十四年当共和元年,《年表》真公十五年当共和元年,在位年数都是三十年,如此一来,二者就有了一年之差,但是当《年表》中的武公年数比《鲁世家》多了一年后,总的年数又保持一致了。
当然,共和元年当真公十四年还是当真公十五年,这个问题要解决掉。
据《周宣王册命鲁武公金简》,鲁真公三十年当周宣王三年,而在《年表》中,鲁真公三十年当周宣王二年,有一年之差,这是由鲁真公十五年当共和元年造成的连锁反应。
毫无疑问,鲁真公十四年当共和元年、鲁武公在位“九年”,是正确的。
由于鲁孝公二十五年当周幽王十一年,也就是西元前771年,因此可得:
孝公元年,相当于西元前795年;
伯御元年,相当于西元前806年;
懿公元年,相当于西元前815年;
武公元年,相当于西元前824年;
真公元年,相当于西元前854年;
献公元年,相当于西元前886年;
厉公元年,相当于西元前923年;
魏公元年,相当于西元前973年;
幽公元年,相当于西元前987年;
炀公元年,相当于西元前993年;
考公元年,相当于西元前997年。
既然考公元年,相当于西元前997年,那么伯禽的卒年,相当于西元前998年,再根据他的元年,相当于西元前1043年,可知其在位四十六年。
毫无疑问,在西周诸王在位年数不明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用鲁纪年来代表西周。
(2020年10月20日)
作者:谭晓斌
我的观点是这样的:
文王元年,相当于西元前1099年;
文王受命元年,相当于西元前1056年;
武王元年,相当于西元前1049年;
武王克商之年,相当于西元前1045年;
成王元年,相当于西元前1043年;
文王于受命七年去世,相当于西元前1050年,在位五十年;
武王在位六年,继续使用文王的纪年,所以文献中称武王克商在“十二年”,这个“十二年”便是指“文王受命十二年”;
武王于“十三年”去世,也就是克商之后的第二年,相当于西元前1044年;
幽王遇害之年,相当于西元前771年,所以从武王克商之年到幽王遇害之年,首尾共计275年。
《夏商周断代工程》把武王克商之年定在西元前1046年,也是很了不起的。
一、西周二百七十五年
《史记》中的年表是从“共和元年”开始的,“共和元年”,相当于西元前841年。
我们通过《史记•周本纪》可知,继武王、成王之后,是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宣王和幽王,但是除了穆王五十五年、厉王三十七年、宣王四十六年、幽王十一年以及厉宣之间的共和十四年,对昭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的在位年数只字未提,对武王只提供了“武王已克殷,后二年”的信息,对成康二王也只是写了一句“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太史公认为“共和”是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但是据其他传世文献和出土竹简中的信息来看,“共和”指的是摄政的“共伯和”,这都表明了太史公能掌握的西周诸王的资料十分欠缺。
晋武帝时,汲郡出土了宝贵的先秦史料《竹书纪年》,但是该书未能流传下来,我们现在只能看到一些佚文。当然,这些佚文的价值非常高,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南朝刘宋时的裴骃在《史记集解》中引《竹书纪年》,写道:“《汲冢纪年》曰:自武王灭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也。”
北宋刘恕在《通鉴外纪》中,两次提及这一信息,一处写道:“《汲冢纪年》:西周二百五十七年。”另一处写道:“《汲冢纪年》:武王至幽王二百五十七年。”
我们由佚文中的信息,可得武王克商之年在西元前1027年。但是,这是错误的。
文王元年相当于西元前1099年年,是通过《逸周书》中的信息获得的。
据《逸周书•小开解》记载,文王三十五年正月丙子日发生了“食无时”也就是月食的现象,而西元前1065年3月13日的确有月全食的现象,与此相合,所以文王三十五年相当于西元前1065年,进而得出文王元年相当于西元前1099年。
《尚书•无逸》称“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吕氏春秋•制乐》称“凡文王立国五十一年而终”,太史公应该看到了这两种说法,所以他在《史记•周本纪》中称文王“盖即位五十年”。
文献中除了文王受命七年去世的说法,还有受命九年去世的说法。
但是,不管怎样,我们根据这些不同的信息得出的武王克商之年,都会与西元前1027年相差甚远。
毫无疑问,西周257年的说法是错误的。但是,如果将“二百五十七年”视为“二百七十五年”之讹误,就能得出武王克商之年是西元前1045年了,这与文王在位五十年、受命七年去世的信息相合。
南朝萧梁时的萧子显在《南齐书•详瑞志》中写道:
谶曰:“周文王受命,千五百岁,河雒出圣人,受命于己未,至丙子为十八周。旅布六郡东南隅,四国安定可久留。”案:周灭殷后七百八十年,秦四十九年,汉四百二十五年,魏四十五年,晋百五十年,宋六十年,至建元元年,千五百九年也。
西汉的刘歆推算周朝是867年,武王克商之年相当于西元前1122年,这一说法成了权威,流传后世,但是萧子显说周朝是780年,无疑是采信了《竹书纪年》的缘故。
东周是515年,西周用780减去515便是265年,不是275年,这有两种可能:一是萧子显在将275和515相加时,疏忽大意,少算了10;二是萧子显故意少算的,为了凑“千五百九年”,例如晋朝就被他少算了几年。
毫无疑问,《竹书纪年》中的“二百七十五年”在后世传抄的过程中产生了倒文,“七十五”变成了“五十七”。
西周二百七十五年、文王在位五十年、文王受命七年去世和文王三十五年正月丙子日发生的月食,这些信息可以相互印证,并且帮助我们很轻松地将那些错误的信息排除。
二、清清楚楚的鲁纪年
与西周诸王的纪年相比,《史记》中同时代的鲁纪年十分清楚,这表明在太史公的手上,相关资料非常丰富。
我们通过《史记•鲁世家》可知,除了第一代伯禽,其他国君的在位年数都有记载。
伯禽的元年就是成王元年,因此在知道了成王元年相当于西元前1043年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很轻松地知道他的在位年数。
《史记•鲁世家》:
考公:4年;
炀公:6年;
幽公:14年;
魏公:50年;
厉公:37年;
献公:32年;
真公:30年;
武公:9年;
懿公:9年;
伯御:11年;
孝公:27年。
但是,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武公在位“十年”,这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鲁世家》真公十四年当共和元年,《年表》真公十五年当共和元年,在位年数都是三十年,如此一来,二者就有了一年之差,但是当《年表》中的武公年数比《鲁世家》多了一年后,总的年数又保持一致了。
当然,共和元年当真公十四年还是当真公十五年,这个问题要解决掉。
据《周宣王册命鲁武公金简》,鲁真公三十年当周宣王三年,而在《年表》中,鲁真公三十年当周宣王二年,有一年之差,这是由鲁真公十五年当共和元年造成的连锁反应。
毫无疑问,鲁真公十四年当共和元年、鲁武公在位“九年”,是正确的。
由于鲁孝公二十五年当周幽王十一年,也就是西元前771年,因此可得:
孝公元年,相当于西元前795年;
伯御元年,相当于西元前806年;
懿公元年,相当于西元前815年;
武公元年,相当于西元前824年;
真公元年,相当于西元前854年;
献公元年,相当于西元前886年;
厉公元年,相当于西元前923年;
魏公元年,相当于西元前973年;
幽公元年,相当于西元前987年;
炀公元年,相当于西元前993年;
考公元年,相当于西元前997年。
既然考公元年,相当于西元前997年,那么伯禽的卒年,相当于西元前998年,再根据他的元年,相当于西元前1043年,可知其在位四十六年。
毫无疑问,在西周诸王在位年数不明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用鲁纪年来代表西周。
(2020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