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米多长的炮筒,重将近200斤…" 图中这种出土于南口长城附近的200斤晚明清初火炮,外径12厘米,内径7厘米。按明代火炮分类介于大将军炮与二将军炮之间。
据《熊廷弼集》所载,“每车置灭虏炮两位、位各重一百二三十斤,放之安稳不动。” 一个三千人编成的车营有炮车一百余辆,每车配备比图中这种炮再小一号的一百三十斤灭虏炮两门。
而按《开原图说》列出了当时明军三眼铳部队的作战方式:
【正兵枪手四百名分为四方,每方一百名,百总统之,共百总四人。每总分为四队,队二十五人,队长统之,共队长十六人。每方大炮十位,四方四十位,一炮二人,共炮手八十名。每方三眼枪八十杆,四方三眼枪三百二十杆,共枪手三百二十名。每枪十杆间大炮一位,共大炮八位,余二位设于营......此方营也。】
辽东明军火器部队大约是每十人中,八人持三眼铳,另两人操一门炮(估计就是百斤级的)。所以从满人视角观察到的,【其时明军万人,置大炮一百,小炮一千(小炮指三眼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