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勤修清净波罗密 恒不忘失菩提心
缘起
我国著名高僧玄奘,在晚年以极大的毅力编译了六百卷的巨著《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从而使汉译般若经得以完备。在汉译佛经中属于大乘般若类的经典译本有二十几种,但都不出《大般若经》的范围。《道行般若经》、《小品般若经》属《大般若经》的第四会;《放光般著经》、《摩诃般若经》属《大般若经》的第二会;而《金刚经》(前后有五种译本)则属《大般若经》的第九会。用历史眼光来进行考察,《大般若经》实际是在以往大、小品《般若经》 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般若经》类经典是大乘经典中形成最早的一类经典。所谓“般若”(梵文prajna),意为智慧;“波罗蜜多”(梵文 pramita),意为到彼岸,是大乘佛教所讲的六种修行,即六度之一(六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那么,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多呢?这就是《般若经》所要阐述的理论。概括地说,这种理论就是“诸法性空”。诸法即是一切主客观事物和一切对于这些事物的认识,性空即“一切诸法性皆空,”即万事 万物从本质上说都是不真实的、虚假的,也如《般若经》所讲是“如幻如化如梦”的,在认识上是“不可得”的、“无所住”的假相。这就是“诸法性空”。《大般若经》长达600卷,所要论证的道理归根到底就是这一命题。
《般若经》把人们对现象世界的正常认识称为俗谛,即世俗的真理,认为这是“颠倒”的,“凡夫愚人”的认识。而人们又执著这种认识,从而产生种种贪爱, 使之流转生死,不得解脱。而只具有“般若”这种智慧的佛、菩萨才能彻悟“诸法性空”的真理,这就是“真谛”。菩萨就是用“般若”这种智慧引导众生,从执著 的迷妄认识中,领悟“诸法性空”的道理,摆脱生死苦恼,获得解脱。在佛教修行方面,《般若经》提出了“菩萨乘”思想。菩萨(梵文Bodhisattva的音译),意译曰“觉有情”,指修持六度,求无上菩提(般若智慧),利益众生,成就佛果的修行者。菩萨乘以广度一切众生为目的,即引导众生,通过六度修行,体语诸法性空的道理,成就佛那样的觉悟(佛果)。
般若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基础,玄装法师在跟皇帝上表时也讲到《大般若经》是镇国之典。《大般若经•东北方品》中讲到这部经和我们这个国度(东北方)的特殊因缘。所以,我们大家非常有必要读一读。
相信很多师兄都读过《心经》或《金刚经》,却少有人读完一整部《大般若经》。
《大般若经》篇幅太大,完整的读完这对于都市人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多数难以坚持。所以,我们互勉共读。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共读群已有人在七月十五(9月2日)读完一遍《大般若经》,欢迎有缘的善友一起共读《大般若经》。只愿我们此生都可以读完一部《大般若经》!
1.共读群自2020年9月3日(阴历七月十六)起开始共读《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大般若经》)。
2.群内每天提点共读,三种电子版经文链接。不闲谈不讨论,只共读打卡。
3.读经进度可依个人时间而定,读完为止。

加义工桂枝微信号:wuzhentang003
邀请您进《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网络共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