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吧 关注:40,421贴子:421,510

东风知我欲山行——东坡经典诗作整理(按编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是楼主两年前《东坡经典词作整理》的续贴,与诸君共赏。
————————————————————
参考:《宋诗鉴赏辞典》,度娘百科(如果有其它资料会另外标注)
(依旧是不定期更新,尽量会每天更新一首诗


IP属地:宁夏1楼2020-11-06 15:27回复
    ♢嘉佑年间(1056年9月~1063年)


    IP属地:宁夏2楼2020-11-06 15:30
    回复
      2025-08-10 02:40:4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
      归人犹自念庭帏,今我何以慰寂寞。
      登高回首坡垅隔,但见乌帽出复没。
      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路人行歌居人乐,童仆怪我苦凄恻。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
      1、胡为:即“何为”。
      2、兀兀:昏沉貌。
      3、庭帏:李善注:“庭帏,亲之所居。”多用以指父母,此处指苏洵。
      4、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自注)“尝有‘夜雨对床’之言,故云尔。”嘉佑六年秋他们兄弟应制科试,寓居怀远驿时,一夜风雨并作,读韦应物诗,有感于即将远离,于是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
      ————————————————————
      《宋史·苏辙传》称美苏轼兄弟的情谊说:“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他们兄弟一生写了很多抒发手足之情的著名诗篇,这是苏轼所写的最早的一篇。
      嘉佑六年(1061),苏轼和苏辙同举制科入等。苏轼被命为凤翔(今属陕西)签判,苏辙则要求留京侍父,在这之前,他们兄弟一直生活在一起,“未尝一日相舍”。苏轼赴凤翔任,是他们第一次远别。苏辙送兄赴任,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离京城一百四十里的郑州西门外,苏轼写下了这首抒发离愁别恨的名篇。
      苏轼这篇七古,在用韵上不甚严格,但这并未妨碍它为历代读者所激赏。其原因就在于感情真挚,摹写入微,行文跌宕,收转自如,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正如汪师韩所评:“起句突兀有意味,前叙既别之深情,后忆昔年之旧约。…‘亦知人生要有别’,转进一层,曲折遒宕。轼是年甫二十六,而诗格老成如是!”(《苏诗选评笺释》卷一)
      (曾枣庄)


      IP属地:宁夏9楼2020-11-07 14:59
      回复
        初仕凤翔(1061~1064)
        凤翔是苏轼诗歌创作十分重要的一个时期。诗人出入仕途,踌躇满志,此间诗作,虽仍有较多的唱和之作,诗歌却不再仅仅是交际应酬的工具,而主要成为苏轼抒发胸襟、表情达意的方式。如果把南行诗看作青年苏轼诗歌创作的一次集中练笔,那么,凤翔诗则显示出苏轼诗歌创作的初步成熟,是苏轼诗歌风格和个性初步确立的时期。
        以一首观之,凤翔诗已有忽纵忽敛之势;以整体观之,凤翔诗作尚处于敛而未纵之时。毕竟,凤翔时期的诗人只是羽翼乍丰,鸢飞鱼跃、天马骋空的诗歌创作的自由境界尚待来日。
        (张文利 中国社科院)


        IP属地:宁夏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0-11-08 10:59
        回复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
          1、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古代僧人死后,以塔葬其骨灰。
          2、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二陵即河南省渑池之西的崤山。
          ————————————————————
          仁宗嘉佑六年(1061),苏轼出任凤翔府(今属陕西)签判,其弟苏辙送他到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寄给他一首诗,题为《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苏轼和了这首诗,完全依照苏辙的原韵。
          苏辙十九岁时,曾被委为渑池县主簿,但未到任就中了进士(《怀渑池寄子瞻兄》自注:“辙曾为此县主簿,未赴而中第。”),因此他对渑池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在寄给哥哥的诗中就说:“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很有怀旧之情。所以苏轼此诗开头四句就发表了一段议论。
          就一个人来说,或是为了谋生,或是为了读书、应举、做官,东奔西走。像什么呢?像一只鸿雁。那鸿雁或是到南方过冬,或是回北方生养,来来去去。脚爪踏在雪泥之上,无非偶然留下指爪的痕迹,转眼它又飞走了;至于那留下的痕迹,它哪能记着啊;何况,痕迹又是很快会消失的。
          这一段带有哲理性的议论,苏轼将其用四句诗概括起来,形象生动,寄意深沉,因此很快就传扬开了。此后,“雪泥鸿爪”便成了惯用的成语。
          但这四句诗之所以受到广大读者欣赏,还不仅因其中所含的理趣;从艺术技巧来说,也是使人倾倒佩服的。纪晓岚评:“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之本色。”所谓“单行入律”,就是打破律诗三四句意思与格律均两两相对的限制,变成似对仗而又不对仗,换句话来说,文字是对仗的,意思却不是两两相对。比如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就是这种格式,他是完全不理会对仗的。王维的《敕赐百官樱桃》:“芙蓉阙下会千官,紫禁朱樱出上兰。总是寝园春荐后,非关御苑鸟含残。”第二联在文字上是对仗,意思却是承上而下,这也是“单行入律”。苏轼的“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从文字看,也是对仗,但那意思则是承上直说下去,所以也是“单行入律”。因为若是不运用这种格式,整个意思就难以圆满表达,而且行文气势也因此大受影响,所以非要打破不可。打破原来的束缚,顺着自己要发挥的议论直写下去,就能圆满透达,纵横恣肆,显出行文的气势思想的透辟。不是格律限制了我,而是我来驱遣格律了。这正是苏轼本领高强之处。
          下面四句诗应和弟弟诗中的怀旧之情。“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这两句,既是暗暗回应了“雪泥鸿爪”的意思,也回答了苏辙原作“旧宿僧房壁共题”的怀旧。可见人的一生,偶然留下痕迹,随时变灭,也是一种自然规律,是没有必要过分怀念的。
          最后,苏轼提起一件往事,又可以看出他的人生态度。他说:子由,你还记得吗?那一年,我和你路过崤山,在二陵之间颠颠簸簸走着,不料骑得马累死了,只好改赁了驴子。那时路又长,人又乏,那跛驴子不停地叫着。这种情形,你可还记得?
          仔细看来,这两句其实不是怀旧,而是希望他弟弟珍惜现在,开拓将来。内里的潜台词是这样:从前我们兄弟二人经历过不少艰难困苦,如今彼此都中了进士,前途光明,同往日大不相同了。那些往事何必去怀念他,既使是怀念,也无非要鞭策自己奋发向前罢了。我想这层意思,他弟弟是看得懂的。
          这首诗是苏轼的名作,从中可以看出他早年对人生的态度与思考。总体来说这种思考是积极的,让人窥见苏轼后来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的底蕴。
          (刘逸生)


          IP属地:宁夏11楼2020-11-08 11:02
          回复
            【石鼓歌】
            冬十二月岁辛丑, 我初从政见鲁叟。
            旧闻石鼓今见之, 文字郁律蛟蛇走。
            细观初以指画肚, 欲读嗟如箝(qián)在口。
            韩公好古生已迟, 我今况又百年后!
            强寻偏旁推点画, 时得一二遗八九。
            “我车既攻马亦同”, “其鱼维鱮(xù)贯之柳”。
            古器纵横犹识鼎, 众星错落仅名斗。
            模糊半已隐瘢胝(bān zhī), 诘曲犹能辨跟肘。
            娟娟缺月隐云雾, 濯濯嘉禾秀稂莠(láng yǒu)。
            漂流百战偶然存, 独立千载谁与友?
            上追轩、颉相唯诺, 下揖冰、斯同鷇鹁(kòu bó)。
            忆昔周宣歌《鸿雁》, 当时籀(zhòu)史变蝌蚪。
            厌乱人方思圣贤, 中兴天为生耆耈(qí gǒu)。
            东征徐虏阚虓(kàn xiāo)虎, 北伏犬戎随指嗾(sǒu)。
            象胥杂沓贡狼鹿, 方、召联翩赐圭卣(yǒu)。
            遂因鼓鼙(pí)思将帅, 岂为考击烦矇瞍(méng sǒu)。
            何人作颂比《嵩高》? 万古斯文齐岣嵝(ɡǒu lǒu)。
            勋劳至大不矜伐, 文、武未远犹忠厚。
            欲寻年岁无甲乙, 岂有名字记谁某。
            自从周衰更七国, 竟使秦人有九有。
            扫除诗书诵法律, 投弃俎(zǔ)豆陈鞭杻(chǒu)。
            当年何人佐祖龙? 上蔡公子牵黄狗。
            登山刻石颂功烈,后者无继前无偶。
            皆云皇帝巡四国, 烹灭强暴救黔首。
            六经既已委灰尘, 此鼓亦当遭击掊(pǒu)。
            传闻九鼎沦泗上, 欲使万夫沉水取。
            暴君纵欲穷人力, 神物义不污秦垢。
            是时石鼓何处避? 无乃天工令鬼守。
            兴亡百变物自闲, 富贵一朝名不朽。
            细思物理坐叹息, 人生安得如汝寿!


            IP属地:宁夏12楼2020-11-08 11:44
            回复
              ————————————————————
              石鼓:战国时的秦刻石(一说为周宣王时制),唐代在今陕西省凤翔县发现,共有十个,每个石鼓上刻着一篇有韵的文章,这就是石鼓文,是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其内容记述出塞丞塑壁三亘随猎等情状,是用大篆体写成的。
              1、辛丑:指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鲁叟(sǒu):指孔子。
              2、郁律:屈曲的样子。
              3、画肚:据说唐代书法家虞世南学书法时,常用手指在腹上划写。
              4、韩公好古生已迟, 我今况又百年后:昔韩愈作《石鼓歌》,有“嗟予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之句。
              5、“我车既攻马亦同”, “其鱼维鱮贯之柳”:原注云:“我车既攻,我马既同”,又云:“其鱼维何?维鱮维鲤。何以贯之?维杨与柳。”“唯此六句可读,余多不可通。”
              6、模糊半已隐瘢胝, 诘曲犹能辨跟肘:言其没者,斑驳漫漶,如瘢疤如胼胝,而残笔依稀。瘢(bān):疮伤好了之后皮肤留下的斑。胝:胼胝(pián zhī),即“趼子”,手掌或脚掌上因劳动或走路等摩擦而生成的硬皮。诘曲:屈曲,曲折。跟肘:脚跟和手肘。
              7、娟娟:姣好的样子。濯濯:形容山上光秃秃的,没有树木。此处指遍地是莠草而没有禾苗。稂莠:意思为稂和莠,都是形状像禾苗而妨害禾苗生长的杂草。
              8、上追轩、颉相唯诺, 下揖冰、斯同:指石鼓的大篆书体,上与黄帝、仓颉的古文奇字分庭抗礼,下则哺育李斯、李阳冰的小篆,光前裕后。唯诺,互相应答之声。
              9、周宣:周宣王。鸿雁:《诗经·小雅》篇名,旧注说《鸿雁》一篇是歌颂周宣王使离散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的政绩的。籀(zhòu)史:指周宣王时的史籀,史籀作大篆,俗称蝌蚪文。
              10、生耆耈(qígǒu):使老年人得以安生。
              11、徐虏(lǔ):指春秋时东方的诸侯小国徐国。阚虓(kàn xiāo):形容吼叫。犬戎:春秋时西北方少数民族。随指嗾(sǒu):使其服贴,听从指挥。
              12、象胥:周代官名,执掌各方少数民族。杂沓:指各方来进贡的少数民族纷纷而至。方召:方叔、召虎,周宣王时大臣,曾先后出征,建立战功,为宣王所赏识。圭:玉制手版。卣(yǒu):铜制酒器。联翩:连续不断,前后相接。
              13、鼓鼙(pí):擂动战鼓。《礼记·乐记》:“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考击:敲击,指敲打乐器。蒙叟:指盲人乐师。
              14、嵩高:《诗经·大雅》篇名,颂扬周宣王功高如嵩山。斯文:指石鼓文。岣嵝(gǒulǒu):衡山的主峰,相传大禹在此得到金简玉书。
              15、矜(jīn)伐:夸矜,骄傲。文、武未远:指周宣王距离周文王、武王时代不远。
              16、有,通“域”,此指秦国统一天下。
              17、扫除诗书:指秦始皇焚烧天下之书事。诵法律:指实行严酷的法律统治。俎(zǔ)豆:古代祭祀用的器具。陈鞭杻:陈列刑具。杻,手铐。后句指秦朝抛弃礼仪文治,而施用严刑处罚。
              18、上蔡公子:指李斯。李斯为楚国上蔡人,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秦二世时被腰斩于咸阳之市。临刑时,回头对儿子说:“我想与你一起牵着黄狗,出上蔡城门狩猎,能办得到吗?”(见《史记·李斯列传》)。
              19、登山刻石: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不断巡行各地,到处刻石勒铭,夸示其功绩。
              20、四国:秦始皇登上邹峄、琅琊、之罘、碣石诸山,此四处地方春秋战国时分属邹、齐、鲁、燕四国。黔(qián)首:指老百姓。秦始皇登之罘山刻石,辞中有“烹灭强暴,振救黔首”之句。
              21、六经:指《诗》、《书》、《易》、《礼》、《春秋》、《乐》。《乐》经今已佚。委灰尘:指被秦始皇焚毁。击掊(pǒu):击破。
              22、九鼎:相传大禹所铸,象征九州之地,历代相传,奉为传家宝,后沉于泗水。《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下文“神物”也指九鼎。
              23、污秦垢:染上秦国的污垢。
              24、无乃:莫非。天工:造化的功能。
              25、物理:事物之道理。


              IP属地:宁夏13楼2020-11-08 11:45
              回复
                ————————————————————
                嘉祐六年(1061)十二月,苏轼初登仕途,签判凤翔(今属陕西)。览古兴怀,作《凤翔八观》八首,诗序中有“悲世悼俗,自伤不见古人,而欲一观其遗迹”的说法。《石鼓歌》是这一组诗的第一首。
                本诗可分为五段:第一段四句,点出见到石鼓文的时间和地点;第二段十八句,写所见石鼓文的情状,作者历叙辫认过程,先叙难认、难读,次叙经仔细推寻,再叙其徐部分残缺难于辨认;第三段十六句,追叙石鼓原委,认为是周宣王时器物,又叙石鼓文乃歌颂其功德而作;第四段十八句首揭秦暴政,次刺秦始皇刻石纪己功,以此为衬,说明石鼓“勋大不伐”,义不受秦污,从而赞颂其高洁,而这正是此段主旨;末四句为末段,写由于石鼓独存而引发的思考,探讨“物理”,其中最突出的是朝代兴亡的道理。
                此诗结构严谨,气逸笔健,波澜迭起,篇末余味不尽。运用多种比喻,状难状之物,栩栩如生。
                (名家评价)
                纪昀:“精悍之气,殆驾昌黎而上之,摹写入微。”
                方东树《昭昧詹言》:“韩、苏《石鼓》,自然奇伟。东坡《石鼓》,飞动奇纵,有不可一世之慨。”
                赵翼:“形容处沉着有力。”
                高步瀛:“此苏诗之极整束者,句句排偶,而俊逸之气自不可掩。”


                IP属地:宁夏14楼2020-11-08 11:46
                回复
                  2025-08-10 02:34:4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王维吴道子画】
                  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tūn)。
                  中有至人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yuán)。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sūn)。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
                  祇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hé)谢笼樊。
                  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


                  IP属地:宁夏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0-11-08 22:55
                  回复
                    ————————————————————
                    王维:字摩诘,参禅悟理,学庄信道,以五言诗著称,且精通书、画、音乐等,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吴道子:又名道玄,曾任唐玄宗的宫廷画师,时称“画圣”,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1、普门、开元:即普门寺和开元寺,都在凤翔。吴道子在两寺画有佛像,王维在开元寺画有墨竹。
                    2、画品:画的品格、品评。
                    3、双林:吴道子画中所画的两株娑罗树。佛灭之前,曾在天竺国拘尸那城娑罗双林下说法。
                    4、彩晕:佛头上的彩色光圈。扶桑:古代神话中的日出之处。暾:太阳升起发出的光芒。
                    5、至人:至高无上的人,指释迦牟尼佛。寂灭:佛家语,“涅槃”的意译,意谓超脱世间入于不生不灭之境。手自扪:以手捶胸。
                    6、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yuán):蛮君,天竺国的君王。《释迦谱》载释迦涅槃时,自“一恒河沙菩萨摩诃萨”,以至“一亿恒河沙贪色鬼魅,百亿恒河沙天诸婇女,千亿恒河沙诸地鬼王,十万亿恒河沙诸天王及四天王等”纷纷前来听说法。鼋(yuán):一种大鳖,此处形容信徒众头攒聚、伸长。
                    7、佩芷(zhǐ)袭芳荪(sūn):佩、袭,穿戴。芷、荪,香草。这是以美人佩带香草的形象来形容王维的诗风。
                    8、祇(qí)园:佛教胜地之一。释迦牟尼在此居住说法二十五年。心如死灰:《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此处指佛门弟子六根清净断绝尘念,内心孤寂。
                    9、画工:指重视艺术技巧。
                    11、有如仙翮(hé)谢笼樊:摩诘画突破形似而获得神似,犹如鸟飞离樊笼。翮(hé),鸟翎的茎或鸟翅,即指鸟。谢,离开。
                    12、敛衽(rèn):收拢衣襟,对尊长表示敬意的样子。无间(jiàn)言:没有缺点可言,完全赞同。


                    IP属地:宁夏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0-11-08 22:55
                    回复
                      ————————————————————
                      这首诗,是组诗《凤翔八观》之三,写于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苏轼作凤翔府签判时,时年二十六岁。王维与吴道子并为唐开元、天宝年间的名画家,凤翔的普门与开元二寺的壁间,俱有二人的佛教画,诗人于游观二寺时见到王、吴二人的画,便写下这首诗。
                      诗作表达了对王、吴二人绘画艺术的观感及评价,也体现了诗人自己的独到见解。如尾六句,对吴画评为“妙绝”,是对吴画中听众情态毕现形象的品题,而“妙绝”仅在迹象,只是画工的高艺。诗人认为王画“得之于象外”,如神鸟之离绝樊笼,超脱于形迹之外,精神自然悠远,于是衷心佩服,觉得无所不足。这里也体现了诗人美学理想的又一个方面。他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又说:“瘦竹如幽人,幽花如处女。”认为绘画不能但求形似,正如赋诗不能只停在所赋事物的表面,而要在形迹之外,使人在精神上得到启发,有所感受。瘦竹、幽花与幽人、处女,物类的质性迥异,而从瘦竹感到幽人的韵致,从幽花如见处女的姿态,俱是摄取象外的精神,意味便觉无穷。这种脱略形迹、追求象外意境的美学思想,长期影响我国文人画的创作,形成我国绘画艺术独具的风貌。
                      在体裁上,这是一首七言古体。七古与五古同是在创作上极少拘束的,而七言长古更宜于纵情驰骋,在章法结构及气势节奏各方面更可变化无方,臻于奇妙之境。李、杜之后,中唐唯韩愈可以接武,有不少佳作,再后就很寥落。苏轼的七言长古名篇迭出,成就之高,足与李、杜、韩相抗衡,这篇《王维吴道子画》即为其早年意气骏发之作,无论是在章法的分合有致还是在韵律的谐美雄健上,这首诗都是不易多得的佳作。
                      (胡国瑞)


                      IP属地:宁夏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0-11-08 22:56
                      回复
                        唐 吴道子《释迦降生图(局部)》


                        IP属地:宁夏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0-11-08 23:01
                        回复
                          王维《雪溪图》(相传为摩诘唯一的传世画作,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IP属地:宁夏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0-11-08 23:05
                          回复
                            【真兴寺阁 】
                            山川与城郭,漠漠同一形;
                            市人与鸦鹊,浩浩同一声。
                            此阁几何高?何人之所营?
                            侧身送落日,引手攀飞星。
                            当年王中令,斫(zhuó)木南山赪(chēng)。
                            写真留阁下,铁面眼有棱。
                            身强八九尺,与阁两峥嵘。
                            古人虽暴恣(zì),作事令世惊。
                            登者尚呀喘,作者何以胜?
                            曷(hé)不观此阁,其人勇且英。
                            ————————————————————
                            1、浩浩:旷远貌。首四句意为登临阁上,但觉山川城郭,冥冥漠漠,仿佛同为一个形体。世人纷杂的声音,和鸦鸣鹊噪,浩浩茫茫,混合为同一的声音。化用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句意,但意象有所扩大。显示凭高纵目,所见各类形态,旷远微茫;所闻的种种音响,也难以辨别的景况。
                            2、当年王中令,斫(zhuó)木南山赪(chēng):当年本朝初期王彦超将军,以凤翔节度使加中书令的身份,驻节凤翔府,曾经斫木于州南的赭山,建成此阁。“王中令”,即王中书令的简称。赪,赭色,这里指赭色的山。
                            3、写真:画像。
                            4、末尾“古人虽暴恣”等六句:为作者所感。有些古人(包括诗里的王中令),其人虽说恣睢暴戾不足称道,但他们所作之事,也使世人为之惊奇。即以此阁而论,登者尚且感到惊讶吁喘,不知道建阁之人,具有何种胆量,竟能泰然胜任。结尾“曷不观此阁,其人勇且英。”作者更加强语气说:君如不信,何不观看此阁,则知王中令者,亦为勇猛英杰之辈,是不能拿一般的武人来看待他的。
                            ————————————————————
                            这篇五言古诗作于仁宗嘉祐六年(1061),为《凤翔八观》中的一篇。真兴寺阁在凤翔城中,高十余丈,宋初节度使王彦超建(据《凤翔志》)。
                            全诗饶有俊爽高迈之气,写阁写人,都用生动形象的词采。作此诗时,作者年方廿六岁,豪迈英爽,正是壮岁作品的特征。陈衍(石遗)评此诗说:“此坡公五古之以健胜者。”(《宋诗精华录》)可谓确评。
                            (马祖熙)


                            IP属地:宁夏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0-11-09 13:17
                            回复
                              2025-08-10 02:28:4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是新帖诶!已收藏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0-11-09 21:5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