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篇:专心专业,制造中国最好的收音机
1982年,梁伟从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被分派到广东气象研究所。才进去两个星期,梁伟就修好一台价值两万元、两年来从来没人有办法修好的电子设备,整个单位一时为之轰动。在此同时,梁伟继续他的DIY嗜好,只不过此时的偏好转向音响制作,只要一有空就骑着单车去买电子组件,把所有收入都用在DIY。1983年,梁伟发现一本由王新成老师写的「晶体管收音机中的新技术」,惊讶的发现收音机中竟然还有那么多未知的技术,也再度点燃了梁伟对于收音机的热情,成为梁伟创立迪生与德生两家公司的契机。
德生2006年新建的厂区,右边那栋楼是德生的主要工厂,左边则是员工宿舍。
迪生的历练
在气象研究所工作三年之后,梁伟进入中国电子进出口公司工作。那时大陆对外逐渐开放,进出口业务开始成长。梁伟与几位核心干部认为要做好进出口业务,就要有自己的工厂,经过三年筹划,终于在1988年于东莞黄旗山脚下成立了迪生电子工厂,梁伟是副总经理兼厂长,生产什么呢?你猜对了,当然是梁伟狂爱的收音机!
「不是最大的,但是一流的」,从迪生创厂的标语,我们可以了解这家公司的目标并不好高骛远,而是稳健踏实的。创立迪生的几位年轻成员不但懂技术,还熟悉进出口业务,国外客户看出迪生的潜力,纷纷把订单交给他们生产。梁伟记得第一个客户是日本厂商,只要跟日本客户打过交道,就知道他们对质量的要求特别挑剔。那时为了监控质量,这家日本厂商甚至派了几个人长驻迪生工厂,不过梁伟对自家产品有信心,因为他对质量的要求比日本客户还挑剔。梁伟至今记得日本客户讲过的一句话:「No problem is a big problem」,遇到问题不用怕,重点是要有预防、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信条梁伟至今奉为圭臬。
这种对质量的严格要求,让迪生的名气快速窜起。日立、东芝等日本厂商接连找上门来,欧美订单也接踵而至。在此同时,迪生的自有品牌产品也在大陆闯出名号。1992年,迪生的收音机的年产量已达141万台,公司高层士气大振,认为迪生既然能做收音机,一定也能做无线电话、卫星通讯等等高端产品,甚至还打算做股票、炒房地产,计划将公司彻底转型,并且把收音机归类为夕阳产品。梁伟认为盲目的扩张策略将会导致衰败,于是在1993年底离开了他一手创厂的迪生。2002年,迪生正式歇业,当年的厂房因为政府改造黄旗山而拆除,如今徒留一堵围墙,隐没在荒烟蔓草之中。
德生的旧厂区位于东莞火炼树村,距离现在的工厂太远。1994年设厂时,这里是这一带最豪华的房子,如今周边快速发展,景观已经完全不同。
德生创厂
其实从实际现况评断,迪生高层的论点并不让人意外,收音机市场在当时的确迅速衰退,欧、美、日主要厂商纷纷撤出,没有人看好梁伟再投入这个领域,政府部门不重视,银行也不理你。不过梁伟对于收音机产业自有定见,他分析统计数据,发现超过2.35亿的美国人每周依然使用收音机长达22小时,83%的法国人每天依然聆听广播3小时16分钟以上,全球广播电台的数量并未减少,广播广告依然连年成长,大陆的内需市场更是庞大。这些数据证明收音机产业仍有可为,其他大厂退出,刚好给了德生发展空间。在一众股东好友的集资力挺之下,梁伟在1994年创立了德生通用电器制造有线公司,厂址就设在距离迪生800米之外的火炼树村。
德生创立的第一年,第一批员工只有十人,所有仪器设备都是从香港找来的二手货。一年过去,德生对外毫无动静,没有任何产品推出,投资人免不了开始疑惑骚动,不过梁伟对于德生的起步早有通盘规划,务求一出手就要全面胜过竞争对手。第一年除了建构厂房、培训员工之外,在产品研发上,不但要求最高质量,而且一次就同步推出四款产品,不给竞争对手任何打压机会。
「专心专业,制造中国最好的收音机」,德生创立的口号,其实已经透露出梁伟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决心。
1995年德生在「读者」杂志刊登的第一则广告。
杂志广告王
1995年,德生四款新产品终于上市,在此同时,梁伟还谈妥了另一项重大计划- 在中国发行量最大的「读者」杂志上刊登广告。「读者」杂志有两个特点,一是内容充满人文气息,读者群层次较高;二是「读者」杂志内其实是没有广告的。为什么破例让德生登广告呢?因为「读者」总编被梁伟对收音机的满腔热忱所感动,所以让德生在「读者」上登了有史以来第一则广告。这一登,等于让「读者」每期4,300万读者都认识了德生,品牌知名度瞬间暴增。
德生后来调查发现,那时有40%的购买者都是从「读者」得知德生这个品牌的。除了「读者」之外,梁伟也在「家庭」、「知音」等各种类型的杂志上长期刊登广告,善用媒体力量,让德生从一个新兴品牌,快速跃升为家喻户晓的收音机名厂。
1982年,梁伟从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被分派到广东气象研究所。才进去两个星期,梁伟就修好一台价值两万元、两年来从来没人有办法修好的电子设备,整个单位一时为之轰动。在此同时,梁伟继续他的DIY嗜好,只不过此时的偏好转向音响制作,只要一有空就骑着单车去买电子组件,把所有收入都用在DIY。1983年,梁伟发现一本由王新成老师写的「晶体管收音机中的新技术」,惊讶的发现收音机中竟然还有那么多未知的技术,也再度点燃了梁伟对于收音机的热情,成为梁伟创立迪生与德生两家公司的契机。
德生2006年新建的厂区,右边那栋楼是德生的主要工厂,左边则是员工宿舍。
迪生的历练
在气象研究所工作三年之后,梁伟进入中国电子进出口公司工作。那时大陆对外逐渐开放,进出口业务开始成长。梁伟与几位核心干部认为要做好进出口业务,就要有自己的工厂,经过三年筹划,终于在1988年于东莞黄旗山脚下成立了迪生电子工厂,梁伟是副总经理兼厂长,生产什么呢?你猜对了,当然是梁伟狂爱的收音机!
「不是最大的,但是一流的」,从迪生创厂的标语,我们可以了解这家公司的目标并不好高骛远,而是稳健踏实的。创立迪生的几位年轻成员不但懂技术,还熟悉进出口业务,国外客户看出迪生的潜力,纷纷把订单交给他们生产。梁伟记得第一个客户是日本厂商,只要跟日本客户打过交道,就知道他们对质量的要求特别挑剔。那时为了监控质量,这家日本厂商甚至派了几个人长驻迪生工厂,不过梁伟对自家产品有信心,因为他对质量的要求比日本客户还挑剔。梁伟至今记得日本客户讲过的一句话:「No problem is a big problem」,遇到问题不用怕,重点是要有预防、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信条梁伟至今奉为圭臬。
这种对质量的严格要求,让迪生的名气快速窜起。日立、东芝等日本厂商接连找上门来,欧美订单也接踵而至。在此同时,迪生的自有品牌产品也在大陆闯出名号。1992年,迪生的收音机的年产量已达141万台,公司高层士气大振,认为迪生既然能做收音机,一定也能做无线电话、卫星通讯等等高端产品,甚至还打算做股票、炒房地产,计划将公司彻底转型,并且把收音机归类为夕阳产品。梁伟认为盲目的扩张策略将会导致衰败,于是在1993年底离开了他一手创厂的迪生。2002年,迪生正式歇业,当年的厂房因为政府改造黄旗山而拆除,如今徒留一堵围墙,隐没在荒烟蔓草之中。
德生的旧厂区位于东莞火炼树村,距离现在的工厂太远。1994年设厂时,这里是这一带最豪华的房子,如今周边快速发展,景观已经完全不同。
德生创厂
其实从实际现况评断,迪生高层的论点并不让人意外,收音机市场在当时的确迅速衰退,欧、美、日主要厂商纷纷撤出,没有人看好梁伟再投入这个领域,政府部门不重视,银行也不理你。不过梁伟对于收音机产业自有定见,他分析统计数据,发现超过2.35亿的美国人每周依然使用收音机长达22小时,83%的法国人每天依然聆听广播3小时16分钟以上,全球广播电台的数量并未减少,广播广告依然连年成长,大陆的内需市场更是庞大。这些数据证明收音机产业仍有可为,其他大厂退出,刚好给了德生发展空间。在一众股东好友的集资力挺之下,梁伟在1994年创立了德生通用电器制造有线公司,厂址就设在距离迪生800米之外的火炼树村。
德生创立的第一年,第一批员工只有十人,所有仪器设备都是从香港找来的二手货。一年过去,德生对外毫无动静,没有任何产品推出,投资人免不了开始疑惑骚动,不过梁伟对于德生的起步早有通盘规划,务求一出手就要全面胜过竞争对手。第一年除了建构厂房、培训员工之外,在产品研发上,不但要求最高质量,而且一次就同步推出四款产品,不给竞争对手任何打压机会。
「专心专业,制造中国最好的收音机」,德生创立的口号,其实已经透露出梁伟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决心。
1995年德生在「读者」杂志刊登的第一则广告。
杂志广告王
1995年,德生四款新产品终于上市,在此同时,梁伟还谈妥了另一项重大计划- 在中国发行量最大的「读者」杂志上刊登广告。「读者」杂志有两个特点,一是内容充满人文气息,读者群层次较高;二是「读者」杂志内其实是没有广告的。为什么破例让德生登广告呢?因为「读者」总编被梁伟对收音机的满腔热忱所感动,所以让德生在「读者」上登了有史以来第一则广告。这一登,等于让「读者」每期4,300万读者都认识了德生,品牌知名度瞬间暴增。
德生后来调查发现,那时有40%的购买者都是从「读者」得知德生这个品牌的。除了「读者」之外,梁伟也在「家庭」、「知音」等各种类型的杂志上长期刊登广告,善用媒体力量,让德生从一个新兴品牌,快速跃升为家喻户晓的收音机名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