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脱证(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
尹某,女,67岁,1977年5月12日初诊。患者于3天前因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经西医全力抢救3天,血压仍在20~40/0~20mmHg。心电图检查:后侧壁广泛心肌梗死。为保证液体及药物输入的静脉通路,两侧踝静脉先后剖开,均有血栓形成而且粘连。因静脉给药困难,抢救难以继续,仅间断肌注中枢兴奋剂,家属亦觉无望,亲人齐聚,寿衣备于床头,以待时日,请中医会诊。
诊见:喘促气难接续,倚被端坐,张口抬肩,大汗淋漓,头面如洗,面赤如妆,浮艳无根,阳脉大而尺欲绝,舌光绛无苔且干敛。
中医诊为脱证,此乃阴竭于下,阳越于上。急用山茱萸45g,检净核,浓煎频服。下午15时开始进药,当晚21时,血压升至90/40mmHg,喘势见敛。连续服药2天,共进山茱萸150g,阳脉见敛,尺脉略复,喘促大减,血压110/70mmHg。
至第5天,两关脉转弦劲而数,并发胸水、心包积液,胸脘疼痛憋气,改用瓜蒌薤白白洒汤加丹参、赤芍、白芍以活血化瘀、化痰宣痹。
治疗至第8天,X线胸片检查,诊为心包积液并胸水。两寸脉弦,中医诊为饮邪犯肺。以上方加葶苈子10g,大枣7枚。服1剂胸中豁然,再剂症消。后用养阴佐以活血化瘀之品,调理月余,病情平稳。两踝剖开处溃烂,骨膜暴露,转外科治疗4月方愈。出院时心电图仅留有病理性Q波。
(2)脱证(心源性休克、心房纤颤合并脑栓塞)
匡某,女,84岁,1981年3月15日初诊。诊见:喘喝欲脱,面赤如妆,喘愈重则面色愈娇艳,独头动摇,汗出如珠,背部自觉灼热如焚,心中摇摇不支,烦躁欲死,触电自戕被家属阻止,左侧肢体不遂,两侧瞳孔缩小如小米粒大小,舌绛、苔少,脉参伍不调、尺微而关弦劲。血压50/30mmHg;心电图示心房纤颤。西医诊断为:心源性休克、心房纤颤合并脑梗死。
中医诊为脱证,证属:阴竭阳越,肝风陡张。予山茱萸60g,3剂,浓煎频服。当夜较安静,次日喘已减,面红见敛,脉亦稍缓,脉律已整,血压升至80/50mmHg。
于18日凌晨2时扶坐吃药时,突然两目上吊,牙关紧闭,口唇青紫,四肢厥逆,冷汗淋漓,脉转沉微。此阴阳俱衰,肝风内动。急予培补元气,镇潜固脱,处方:山茱萸30g,人参15g,龙骨、牡蛎各18g,浓煎频服,参渣亦嚼食。服药2天,诸症渐平,饮食倍增,但肢体仍不遂。
尹某,女,67岁,1977年5月12日初诊。患者于3天前因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经西医全力抢救3天,血压仍在20~40/0~20mmHg。心电图检查:后侧壁广泛心肌梗死。为保证液体及药物输入的静脉通路,两侧踝静脉先后剖开,均有血栓形成而且粘连。因静脉给药困难,抢救难以继续,仅间断肌注中枢兴奋剂,家属亦觉无望,亲人齐聚,寿衣备于床头,以待时日,请中医会诊。
诊见:喘促气难接续,倚被端坐,张口抬肩,大汗淋漓,头面如洗,面赤如妆,浮艳无根,阳脉大而尺欲绝,舌光绛无苔且干敛。
中医诊为脱证,此乃阴竭于下,阳越于上。急用山茱萸45g,检净核,浓煎频服。下午15时开始进药,当晚21时,血压升至90/40mmHg,喘势见敛。连续服药2天,共进山茱萸150g,阳脉见敛,尺脉略复,喘促大减,血压110/70mmHg。
至第5天,两关脉转弦劲而数,并发胸水、心包积液,胸脘疼痛憋气,改用瓜蒌薤白白洒汤加丹参、赤芍、白芍以活血化瘀、化痰宣痹。
治疗至第8天,X线胸片检查,诊为心包积液并胸水。两寸脉弦,中医诊为饮邪犯肺。以上方加葶苈子10g,大枣7枚。服1剂胸中豁然,再剂症消。后用养阴佐以活血化瘀之品,调理月余,病情平稳。两踝剖开处溃烂,骨膜暴露,转外科治疗4月方愈。出院时心电图仅留有病理性Q波。
(2)脱证(心源性休克、心房纤颤合并脑栓塞)
匡某,女,84岁,1981年3月15日初诊。诊见:喘喝欲脱,面赤如妆,喘愈重则面色愈娇艳,独头动摇,汗出如珠,背部自觉灼热如焚,心中摇摇不支,烦躁欲死,触电自戕被家属阻止,左侧肢体不遂,两侧瞳孔缩小如小米粒大小,舌绛、苔少,脉参伍不调、尺微而关弦劲。血压50/30mmHg;心电图示心房纤颤。西医诊断为:心源性休克、心房纤颤合并脑梗死。
中医诊为脱证,证属:阴竭阳越,肝风陡张。予山茱萸60g,3剂,浓煎频服。当夜较安静,次日喘已减,面红见敛,脉亦稍缓,脉律已整,血压升至80/50mmHg。
于18日凌晨2时扶坐吃药时,突然两目上吊,牙关紧闭,口唇青紫,四肢厥逆,冷汗淋漓,脉转沉微。此阴阳俱衰,肝风内动。急予培补元气,镇潜固脱,处方:山茱萸30g,人参15g,龙骨、牡蛎各18g,浓煎频服,参渣亦嚼食。服药2天,诸症渐平,饮食倍增,但肢体仍不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