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丝弦老调吧 关注:204贴子:6,280
  • 12回复贴,共1

石家庄的戏剧史简介(潘正公整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石家庄地区是元杂剧发祥地之一,也是元杂剧一些著名作家的故乡。白仁甫、李文蔚、尚钟贤、戴善甫、侯正卿、史九散人等元杂剧作家,皆籍隶真定(见种嗣成之《录鬼簿》)。明代中期,庙宇乐楼已林立于正定、赵县、元氏、束鹿等府城州县。


1楼2010-02-09 23:16回复
    明末清初,昆曲即以其曲文高雅流入正定、赵州等地,同时花部诸腔亦在河北兴起。本地的地方戏曲如板腔、弦索诸腔以及民间地方小戏,当时活跃于乐楼戏场。束鹿、晋县、藁城等地农村中流传至今的秧歌、乱弹、丝弦等剧种的形成和发展,无不受高腔和昆曲的影响。高腔、昆曲、乱弹、丝弦被称为河北的四大古老剧种。


    2楼2010-02-09 23:17
    回复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解放区为鼓励人民团结抗日,平山青救会领导的“铁血剧团”于1938年成立。1940年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战协会晋察冀分会发出号召,要求边区各县普遍建立县、区、村的不脱离生产的剧团。边区各县出现了为数众多的农村剧团。当时的村剧团多以歌舞、活报剧、歌剧、话剧等形式,直接宣传抗日救国。活跃在本区范围的“抗大文工团”、“百灵大文工团”、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冀中军区“火线剧社”、西北战地服务团等文艺团体,对推动帮助县、区、村和学校剧团起了很大作用。


      4楼2010-02-09 23:19
      回复
        “抗敌剧社”活动于本区平山、灵寿、行唐等地,从1938年起编演了话剧《到山那边去》、《我们的乡村》。1941年开始排演了《日出》、《雷雨》、《大雷雨》等。1943年后编演了《子弟兵和老百姓》、《戎冠秀》、《李国瑞》、《白毛女》等。1948年到中央驻地(平山县)演出了《不要杀他》、《喜相逢》、《大庆功》、《生铁炼成钢》、《郭志强》等。“火线剧社”活动范围包括本区深泽县等地,编演节目有:《把眼光放远点》、《十六条枪》、《口供》,还改编演出了京剧《辽宋鉴》、《苏州城》等。1945年演出《王秀鸾》,抗战胜利后,编演了《大王庄》,连演十几场。


        5楼2010-02-09 23:21
        回复
          “火线剧社”活动于灵寿、平山、建屏、井陉、正定一带,编演节目有:《十里铺》、《火烧洪子店》、《生产大合唱》、《滹沱河大合唱》、《漠河滩》、《戎冠秀》等。
              第六军分区“前锋”、“火焰”、“前线”三个剧社活动范围包括本区束鹿、赞皇等地。演出节目有:《百团大战》、《老三》、《春耕曲》等。还有《王秀鸾》、《血泪仇》、《李国瑞》及京剧《打渔杀家》等。


          6楼2010-02-09 23:22
          回复
            “前进剧社”活动于无极、深泽、新乐、藁城等地,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八百壮士》、《电线杆子》、《王老五狂庙》、《中国人》、《鱼水相欢》,还排演了外国剧《饮差大臣》、《求婚》、《婚事》、《驿站长》等。还到阜平城南庄一带演出京戏《打渔杀家》、《王佐断臂》、《八大锤》、《辽宋鉴》、《群英会》、《法门寺》等。


            7楼2010-02-09 23:24
            回复
              “群众剧社”活动于平山、行唐、灵寿、井陉、阜平等地。先后演出节目有:《攻打平山城》、《保卫秋收》、《无名小卒》、《不识字的坏处》、《认贼作父》、《麻袋》、《儿童的书》《王瑞堂》、《纺棉花》、《宝山参军》、《全家忙》等。


              8楼2010-02-09 23:26
              回复
                西北战地服务团,1939年1月从延安来冀西平山等地,先后创作演出60多个剧目,创作歌曲和民歌400多首,如《把眼光放远点》、《程贵之家》、《模范公民》、《团结就是力量》、《二小放牛郎》等。
                    联大文工团活动于冀西各县,演出《救国公粮》、《反扫荡秧歌舞》、《陈庄战斗》、《春耕快板剧》,还演出苏联剧《求婚》、《巡按》、《母亲》。以后又演出《钢铁与泥土》、《打特务》、《熬着吧!》、《王大炮回头》等。在这些剧社的帮助下,大量的剧目在农村、学校剧团演出。


                9楼2010-02-09 23:28
                回复
                  农村剧团短小精干,演出节目有不少是根据真人实事自编自演,教育意义很大,很受群众欢迎。平山县柴庄剧团是晋察冀边区三个典型之一,办的很好,在当时小校教师杨润身的帮助指导下自编自演了《围困堡垒》、《战斗生产》、《是英雄》、《炕头会》等。抗日战争时期除在本村演出外,在附近村庄演出65场。解放战争时期编演了《一碗饭》、《认清》、《水清鳖出》、《柿子不让舅舅吃》等。


                  10楼2010-02-09 23:29
                  回复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戏曲事业得到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据1950年统计,全区有职业剧团6个、半职业剧团40个、农村、工厂业余剧团219个,从业人员13000人。
                       1952年平山县政府为扶持西调秧歌,开办了秧歌艺人训练班;正定县成立了老调剧团。
                       1954年专区将边福仲、李兰英等12名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专区大众河北梆子剧团。同年又有河南坠子戏、河南曲剧、豫剧及山西梆子等在深泽、灵寿、栾城、元氏、井陉等县通过交流演出而扎下了根,分别建立了民间职业剧团。
                       1955年全区进行了民间职业剧团登记工作,共登记了24个剧团,1560人。
                       1959年2月28日至3月27日,为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专区举办了首届观摩汇演。有36个戏曲团体(其中京剧团7个、评剧团11个、河北梆子团6个、丝弦剧团3个、秧歌剧团2个、坠子剧团2个;豫剧、晋剧、老调、乱弹各1个团,以及4个教学单位)参演,其中9个剧团13个剧本,获优秀演出奖和创作改编奖,剧目有京剧《赤胆忠心》、《赵云》、《今昔艺人》;评剧《扭转乾坤》、《钢铁之花》、《战斗青春》;河北梆子《穆桂英》;丝弦《白罗衫》;老调《烈火扬州》;秧歌《郭小风》等。


                    11楼2010-02-09 23:45
                    回复
                      1976年文革结束,戏剧事业得到恢复发展,老艺人得到昭雪。新编历史戏全部恢复上演。农村中业余半职业剧团,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被压制多年的乱弹、坠子、曲戏、豫剧等又活跃起来。据1979年统计,全区已有600个村恢复和重新建立了业余剧团,参加人数达到2.3万人;19个专业剧团已完全恢复。


                      13楼2010-02-10 07:48
                      回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戏剧事业进一步发展,1985年2月正式成立石家庄地区戏剧、曲艺工作者协会。其中有省剧协会员112人、全国剧协会员11人。
                           截止1987年已有京剧、评剧、河北梆子、丝弦、晋剧、豫剧、秧歌、罗罗腔、唱唱腔、老调、昆曲、乱弹、曲剧、坠子戏、怀梆、歌舞、歌剧、话剧、电视剧等近20个剧种。同时在历次会演活动中,涌现了河北梆子戏《小刀会》、《半篮苹果》、《赵南星》;评剧《三临门》、《后门姻缘》;京剧《台岛离愁》、《济公外传》;丝弦《闹书院》等优秀剧目。


                        14楼2010-02-10 07:50
                        回复
                          《石家庄的戏剧史简介》转抄自《八家庄》,为了便于上网,各别文字有删节和调整。


                          15楼2010-02-10 07: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