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吧 关注:9,081贴子:659,868
  • 14回复贴,共1

回首 云淡风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ep365603
人无完人,一方面要缅怀爱国将领,一方面要正确认识他的贡献和错误。
很多人并不是不愿重新认识历史人物。过度的偏袒和美化会导致抵触心理的产生,抨击和禁言加剧个人间的矛盾进而蔓延到历史人物身上。不可否认的是,你看重的人物恰恰是相当多的普通人认为无关紧要的,请不要将他们推到另一面。
一别两宽,言止于此。


1楼2020-11-23 14:01回复
    理性与公正并无矛盾
    所有人都能去质疑,所有人也都可以去搞清楚
    然而事物本身便存在立场
    瞎黑是立场,下场的“理客中”也是立场,维护是立场,混水摸鱼也是立场。
    而,事物本就有着自己的真实,特别,你所说的还是历史这块。
    历史就是历史,搜寻各类史料,对一个个疑惑进行阐述都是非常正常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无视客观性而对人群划分定义才是无端争议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言以蔽之,“你”搞清楚了没有?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11-23 14:21
    收起回复
      2025-08-07 07:22:4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这个是多年前的制作了,总体还是肯定袁崇焕的,不过其中错误也很多


      IP属地:江苏3楼2020-11-23 14:25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11-23 17:43
        回复
          如果因为在网上和别人的争执中理屈词穷,就非要迁怒于历史人物,那说明你本身三观就歪,是会公报私仇的那种货。那和你有啥好说的呢?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0-11-24 14:48
          收起回复
            就一楼进行阐述。
            心理学有个“确认偏误”,指一旦人们有了某种偏见,就很难再改变它。他会主动寻找各种证据,来证实这种偏见是正确的。在确定偏误的作用下,任何新的证据都有可能被忽略,甚至被对立的双方都用来加强自己的观念。
            这个在人性中的体现很明显。回想我们自身有没有有选择性的注意和收集信息(排斥不利信息,或看到不利的较为难受的圈起来),并按照支持自己的想法或逻辑来解读获取的信息,推导出一个事实或真相是武断的、片面的但符合自己意愿的事实或真相(你看你是不是又想在这点反驳我)。
            普通爱好者读过《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史学发微》、《治史三书》的毕竟是少数,很难做到客观公正。
            问我完全能做到吗?不能,但是我们得倡导。
            我们拿史料要证实什么?希望达成共识吗?一旦嘲讽,会达到目的吗?通篇赞誉,不足不提半句。我认为,对方慷慨接收的可能性几乎没有,而将其推向对立面的可能性很大。试问你我被别人嘲讽讥弄一番会和颜悦色夸对方高见吗?在下愚见,维护初衷好,反而不足。
            二楼说,历史就是历史,搜寻各类史料,对一个个疑惑进行阐述都是非常正常的行为。是的,历史事实是客观的。史料著作是有立场的,需要对照确认的,个别是需要推理的。问题很大部分产生在推理过程中。双方都觉得自己推理正确,又拿不出明确反驳对方的史料。这种情况是很难说服对方的,稍带情绪对方会怎么样?
            求同存异很难。之前我对一些吧友抨击被封后,我较注意有关袁老的史料,逐渐改变了一些看法,在此表示抱歉。


            8楼2020-11-24 19: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