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式吧 关注:9贴子:400

好帖收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论述清晰明了的,对各阶段有指导作用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11-25 20:26回复
    归去来兮: “紧”是武术真正的法宝
    天下之道,一张一弛。武术松紧有度动静相宜方为正途。武术以“紧”为用,以“松”为养。“紧”是武术功力增长的“引擎”,功力的产生和增长是“紧”的结果。武术中的“松”为养,是对“紧”造成的身体气血的损耗和紊乱所进行的修复和调整。“松”是重要的,但有“松”无“紧”没有丝毫用处。“松”是永远松不出功夫来的。
    “紧”是武术最重要的法则之一,什么“沉肩坠肘”“含胸拔背”“虚颈提顶”“空掌涵足”,什么“三顶”“三抱”“三圆”“三撑”等等,都是“紧”的体现。“泥犁行”“水中游”“反挑灯”“八面相争”“抱球”“撑胀”等等意念假借都是为了找“紧”和增强“紧”而采用的方法。
    与“松”相比,“紧”做起来比较不容易。“松”是不做,只要放下就行。而“紧”是做,怎样做怎样做好需要用心体会才可以。有很多人也知道“紧”,但不知道如何做“紧”如何做好“紧”。尤其是在武术圈大刮“松”风的时候,更是一片茫然。欲松又欲紧,欲紧又欲松,不知如何是好。
    武术以”紧“为用。“紧”是功力产生增长的“引擎”,“紧”的越强,马力越大,功力增长越明显。我们对“紧”的处理上第一点就是要做到充分的“紧”,要“紧”到位,要有明显的“紧感”,这一点很少有人能做到,因为怕紧大了就“僵了”,所以只是稍微有一点“紧”的意思。这完全不够。这种认识是当下这股“松”风造成的。武术中的“紧”是“撑拉拔伸”形成的“紧”,是“关节紧张肌”收缩形成的“紧”,不会影响到运动肌的工作,如何紧都不会僵。
    做到充分的“紧”后,第二点就是在快速运动变化中如何保持住“紧”。这一点做起来比较难,也很少有人注意,现在几乎没有人做到。很多人都站桩,在站桩的时候大多人能“紧”得住。但是一运动尤其是快速运动就“紧”不住了。“紧”是武术的基本身法,是贯穿在整个武术运动过程之中的,不是仅仅在站桩时才要求如此,在整个武术运动过程中“紧”都是不能丢掉的。只有在运动中“紧”得住,肢体各部才能形成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协调如一完成各种运动动作;只有“紧”得住,肢体各关节才能具有强大的支撑力,才能具备沉重浑厚饱满的力量。
    以上肢的“紧”为例,说说“紧”的做法。上肢的“紧”是由“含胸”“沉肩”“坠肘”“挺腕”四个方面构成。首先要找到“紧”。通过各种意念假借的方法找到“紧感”。这个“紧感”是上肢“牵拉拔伸”时肌肉拉长,关节紧张肌牵拉附着于关节处的肌腱产生的“牵拉感”。有了“牵拉感”就说明找到“紧”了。找到“紧感”后然后再用力使“紧感”加强。紧到位的时候牵拉感强烈,有明显胀的感觉,跟直腿抬高时腿后大筋牵拉产生的胀感是一致的。找到充分的“紧”后再找运动中的“紧”。在上肢充分的“紧”的基础上做直拳发力动作。人在不动的时候容易“紧”得住,但往往一活动就“松”开了。第一点表现在“含胸”含不住了。当发力时前手回收,这时伴随着前手的回收该侧肩也随之向后打开。我没见过一个人在快速发力时能“含”得住胸,包括所有的所谓“大师”。这个“含胸”不难,做不到是因为没人能认识到“含胸”的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这里我说说“含胸”的作用。“含胸”很重要,它的作用:一,把上肢和躯干形成一个坚实的整体,使躯干的力量能充分的传递到上肢;二,加强肩部力量;三,使躯干左右联系加强,以左顶右,以右顶左,使身体左右的力量形成一体。如果胸”含“不住,一是肩部的力量不能充分加强,二是躯干的力量不能充分传递到上肢,三是身体左右的力量不能形成一体。所以说”含胸“的作用很大,一定要足够重视。
    我再说第二个紧不住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意识问题,只要用心不难解决。第二个问题是“紧力松弛”。人在不动时容易紧得住,但运动时关节紧张肌就会不由自主的放松,导致”紧力“下降。这是由于大脑对运动肌神经和关节紧张肌神经不能精确调控产生联动反应所致。这个改变比较难,需要反复练习。在保持住“紧”力后,反复做缓慢的直拳发力动作,直到“紧得住”时再加快速度,再找“紧”。逐渐将速度提高,等到速度达到极致时还能“紧的住”,就说明“紧”合格了。上肢在运动中“紧得住”,就跟向高处蹬腿,后腿大筋受到牵拉产生的感觉一样,随着上肢的伸展,牵拉刺激形成的胀感也随之加强。
    “紧”所产生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上肢如能“紧”得住,每天练习半小时,在几个月内就会有巨大的变化。原来感觉松散轻弱的胳膊,会感觉变得饱满坚实,如同提了铁锤般沉重,却又非常轻灵。这种感觉很奇妙。
    “紧”是武术真正的法宝,看似简单,却具有神奇的作用。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11-25 20:31
    回复
      孙禄堂:拳训(国术馆)
      内家拳本意
      内家拳之为者。本以柔胜刚之谓也。则虽赤手空拳。而无刚不摧。敌虽有大力。无不披靡。
      精研斯术。不仅为备非常。应急变。更以强健身心。益寿延年。为人生切身学问。日久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也。
      胜强敌之道
      遇任何强悍狂妄之人。勿生怖心。心神沉着不乱。乃能举动得当。气定神全。于此既先胜一着。
      于平时。便需时时静观默察。以参证原则。若能融汇要诀。通解其义。则寡可胜众。弱能胜强。比如泛舟于海。乘者虽多。唯司舵驾船者一人。以足可定全船之方向。
      吾之精详技艺。犹司舵操纵船只。成竹在胸。此岂多寡数量上之比较。单寡胜众。以弱制强。乃存乎此。
      艺无止境
      我技虽佳。然必有胜我之人。高于我者。当以师礼事之。取其所长。补吾所短。于是我技益进。岂足为贬。传之后进。吾道益宏。既或造诣独精。高出流俗。亦不能自满。艺无止境。学问无涯。岂可自堵前程。
      柔静为先
      习艺之时。必宜潜心体会。若行蛮力。绝不得窍诀。而须心如垂柳。意随流水。四肢轻灵。中节作主。若能如此。则能捕捉好机。刹那发劲。捷如闪电。虽四两之力。亦可拨倒千斤。
      神气布满
      人之能者。谚称三头六臂。然必须一心作主。若心有所偏。则此手动而余手皆弛。手多亦或无用。我如神气布满身。全身灵劲。毫无间隙。人发而不能制我。我发而既能制人。皆赖神气布满之功。
      流行勿断
      气与体中有阴阳。其动曰阳,其静曰阴。内家拳虽专重气之使用。然为无形物。无迹象可寻。实则存我体中。气之既分阴阳。若养之不当。便生弛挠之憾。平常安坐时之心气。漫漫然为镇定无事之态。动时若神志升夺。损其平常镇静安养之气。此未得艺也。
      昔日先辈教人。务先使养自己方寸之气。使升物不能动其心。有此不拔之根基。则任何活动元气充足。无缺损之处。起居动静。真气沛然。至此方是真传。
      身神统一
      设眼前有某物。欲取之主意一起。手乃前出。是既意通于气。故欲使用此物。又须力焉。力之所出。乃气之所集。气之所通。亦力之所集。气力非二物也。由意集气使力者。方得顺遂称心。若力先出。便是颠倒主奴。为害甚多。故吾平日。务当舍弃其力,而练其气。只求气之使用顺遂得体。则任何人固有之力。得应其事而随其量出焉。
      无我之心
      敌欲攻我。任其用何种进攻之势与恐吓。我心仍木然无所动。一若无与人争胜者。其心既正大光明。其气亦整暇不迫。从容得体。故恒占胜。
      不动心
      所谓不动心者。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右而目不瞬之谓也。心有所而不移。则真气充塞全身。视白刃而不见。闻枪炮而不撼。外物勿扰。独立不惧。以如斯之心胆。运用所学。若行所无事。大敌当前。亦不见怯返顾。斯真能不动心者也。
      平日多近白刃。使之熟稔无畏。并卧于中野。宿于深山。热迹罕至之地。潜居修炼。其所成就。必能宏远博大。岂流俗可比。
      近世之治术者,多以手足为艺。徒取眩目。无复精蕴。我齐当矫其弊。必求入于不动心之境。勿徒尚空义。方谓得术之奥艺。
      有胆始有力
      凡武术以胆为第一。无胆力既无克敌致胜之心。恐怖既充于中。肢体便滞于外。为敌制造优势焉。故胆力强者。恒操胜算。自来成例较多。当宜练胆。
      沉着虚静
      武术一道。心急者败。诚能不动心。则敌之进攻。我静以待之。若心急气浮。则不但难以破敌。且反足致败。身以机敏为第一。心以沉着为主。持此自修。虽不籍器械。而敌以武器攻击。我亦心守沉静而巧胜敌械。是皆沉着虚静之效也。
      养我灵觉
      凡眼耳之活动。根于心之发动。故观物应听而心动。此人之常也。吾人之遭遇危险。不能预知。故平时步行时。当注意前后左右。不可疏忽。盖不幸受人阻击。不特受害负伤。而多年之练习。悉付诸逝水也。
      且应敌之时。因眼之活动。而神勇自满。动作亦速。敌人图我之意时。先已了然于胸。察敌眼光之所注。与吾身相触之灵觉。敌方意向。我无不知。我得而从之制也。
      威吓应用
      发声则气能专一。力自舒远。而声必起自丹田。动作得势。是因气之相应。勇气自增。而敌气败馁矣。
      然发声若不得体。任意喧哗。既损礼体。并伤我威。反招善叫猫儿不善捕鼠之讥。不如保持宁静心气。
      残敌之心
      若无残敌之心。一不能敌众。二不能了事。谚谓交手不留情留情便失手。残敌心者。敌败后。切莫不可以假之以还手之机。着须一心注释敌人。不令其有任何再生动作。如若有我为敌所败。际此瞬间。既须振作监视故心中另一意念。俾揉应敌之道。皆间不容发。防护周全。
      多求练历
      修习武技。当求练历
      故对练之事为习武要事。切勿自以为技术未精而气馁。务于对练中锻炼技巧。娴熟技巧。领会要诀。与固定养气定心各要则。如此身体力行。学会破敌功夫。而后百战不殆。
      对练时。若心存畏惧。便已输了七分。往往见技术过人者。竟意外大负。是必心中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11-26 08:39
      回复
        叫醒脊柱(国术馆)
        (共二部分,这是第一部分)
        人如果不练功,身体就是一个背叛的状态。后天背叛先天,自作主张。后天背叛先天,最粗浅的表现就是四肢背叛脊柱。
        人日常活动,显意识是不关心脊柱的,都是四肢自作主张,想干嘛干嘛。时间长了,人的身体就散了,完全是一团碎片。本来四肢都是脊柱的仆人,现在仆人都觉得自己厉害了,成了主子。既然脊柱无须去指挥四肢了,那么脊柱周围的筋肉也就僵死了,毫无生气。
        八卦掌的转掌是个太好太好的练法,一个姿势解决很多问题。最粗浅的一个问题,就是恢复脊柱的主子地位。恢复主子地位的第一步,就是找到四肢的根节,激活它们。其实只要四肢的根节动了,四肢立刻就老实了,不会乱动了,因为这是人的本来面目。上肢的根节是肩胛骨,下肢的根节是骨盆。
        可以看看大拇指,根节在哪里?很多人会以为是虎口,错了,仔细摸摸,大拇指的根节在手腕上。同样的道理,四肢的根节在肩胛骨和骨盆。
        八卦掌转掌如果姿势标准,是件极其累的事情。完全是在脱胎换骨。根节苏醒了,就必须用脊柱去指挥根节,这是件难事,脊柱已经不习惯了。于是走路都摇摇晃晃的。
        动了根节,脊柱慢慢苏醒,脊柱苏醒的一个后果,就是脊柱会去叫丹田帮忙,后天找后天的,先天找先天的。一般情况下,胳膊腿这些后天家伙,但凡自己能干的,绝不会去找丹田的,只有自己实在对付不了了,比如搬重物,才会去找丹田。但脊柱不同,脊柱只要解放了,捆绑脊柱的筋肉松开了,脊柱自然就会去找丹田帮忙。于是发力的方式慢慢变了,四肢的傻劲越来越小,丹田的劲越来越是主要的。丹田总被呼唤去帮忙,却发现自己有力使不出。丹田的力走三条脉,带脉、冲脉、任督脉。(任督是一条脉)。于是慢慢的,丹田会打通这三条脉。
        转掌里要上身转向后面,这太重要了。上面含胸拔背,是锅盖,下面裹胯,是锅底,转身向后是点火。锅盖和锅底如果没了,一身的精气就都泄掉了。火点着了,也没效果。只有锅盖锅底,不向后转身,就是没点火,焖了半天菜也不熟。为啥转身是点火,不转身,脊柱还是慢条斯理的,一转身,脊柱着急了,才会使劲跳着脚的催促丹田出来帮忙。
        转身点火这个东西非常好玩,一走圈就会明白双腿的两劲对拧,然后丹田就被联系上了,一摆一叩,丹田跟着在呼吸起来了。上半身后转,脊柱这条大龙被拧住不让动,但是,又要走圈,不得不动怎么办?迫不得已只好催动丹田,让丹田开合来催动胯,丹田不开合,就迈不开步子,这个办法简直就好像被绑着全身,只剩下丹田,迫不得已,用丹田去蠕动,这一动春天就来了。
        放弃脊柱,一个会游泳的人和一个旱鸭子都在水里,旱鸭子紧紧抱死了会游泳的,最后两个人都沉底了。只有旱鸭子撒开手,会游泳的才能自己浮上去,然后把旱鸭子拉到岸上。
        但问题是,旱鸭子在水里都是不撒手的,随便抓住什么就不撒手,能做到撒手,就是能人。
        旱鸭子就是后天,会游泳的就是先天。问题就是后天抱死了先天不撒手,两个一起下沉。其实后天撒手了,反而双方都受益。这个什么都不做反而利益最大化的道理,很少有人信。
        现实中,人们都是现场教旱鸭子游泳,试图让后天模拟先天,这样既能保证后天继续掌权,又能模仿先天的功能。于是各种功法层出不穷,花样百出。口头上高喊无为,行动上有为到了极致。
        心与大脑,就是后天。用它们练功,永远是压制着先天,即使先天有了,也是一棵小嫩芽,永远长不大。
        后天只有撒手,才是真的救了自己。
        后天的代表是心脑。后天撒手不再死抱着先天,如何做到?练功是有具体步骤的。非常直白,第一步就是放弃脊柱。
        那么多的武术,都是教人如何使用脊柱,如何让脊柱发挥力量等等,但那些都是后天之法,若想得先天之法,第一步就是放弃脊柱。
        脊柱的作用,就是把丹田里的先天精气,源源不断的运输到心脏和大脑。这就是后天支取先天的资源。就像人类开采地下的石油一样。又像人去银行取钱出来,去消费。市面上那个转任督的小周天,我以前就说过不是真传,因为它无非是加速你取钱这个过程,加速开采资源,让你觉得自己强大了,其实是在透支自己。当然,如果一个人已经得了大病,这个方法还是有好处的。它能调动一切潜力和疾病拼死一搏。
        想真的得到先天之法,放弃脊柱,就是停止心脑对丹田资源的不断索取。如此丹田才能解放出来。否则丹田永远是心脑的附属品,总是伺候别人的丫鬟,根本做不了主。丹田自己的主张,根本就没机会说。实际上还是被打入冷宫。心脑还是皇上和皇后,丹田就是个答应。当你试图这么做的时候,才会发现这有多难。没有了脊柱,人几乎都不会动了,都成了刚出生的婴儿了。
        老祖宗早就明白这个道理,看看甲骨文左边那个字是“人”,右边那个字是“天”。左边那个展现的是人的纵向,是人,右边那个展现的人的横向,就是天。人能有横力,就是天。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0-12-03 08:48
        回复
          叫醒脊柱(国术馆)
          (共二部分,这是第二部分)
          当试图放弃脊柱的时候,才会明白自己的原来所谓横力是假的,那时候的横力,其实只是脊柱的转动而已。那种转动仍然是纵向力为主。所谓的横力,不过是纵向的附属作用而已。
          一般人根本离不开脊柱。所以绝大多数人,即使丹田气醒了,也是一生未得先天之法。马贵生前喜欢画螃蟹送人,得了外号“螃蟹马”。有谁明白他画螃蟹送人的意思?
          八卦掌走圈脸看着后面,大脑被废了,脊柱拧转极大,拧到脊柱都没法发挥作用了,自古以来,谁家练拳是脸看着身后的?谁都是讲脊柱的弹性发力,谁会要求脊柱拧的那么紧以至于无法发挥作用?
          自从懂了点八卦掌,就不再劝别人练八卦掌,因为99%的人一辈子也入不了八卦掌的门。白白浪费自己的生命。
          其实人的后天这个状态,不但抑制了先天,也同时害了脊柱自己。就像前面讲的那个比喻,结局是两个一起沉底。
          人的脊柱现在是严重的超负荷状态。因为人的丹田被抑制,而心脑又从脊柱获取先天的精气,所以一般人是心脑把脊柱当作先天来要求。脊柱处于又当爹又当妈的境地。脊柱要支撑全身,要输送精气,要做神经中枢,完全是超负荷。所以现代社会人的脊柱病越来越多。很多其它疾病,比如心脏病,其实都和脊柱存在密切的关系。人的脊柱也越来越弯。
          脊柱作为模拟的先天角色,一旦不能满足心脑的要求,心脑就会发生心理疾病。比如现代社会人特别缺乏安全感。本来人的安全感应该来源于腹部,只要吃饱了,周围没有猛兽,人就该觉得安全。但看看现在公司白领们,极度缺乏安全感,几乎天天都是莫名的紧张。脊柱僵硬的像铁条。
          所以首先是练活脊柱,去除疾病,然后就要给脊柱减负。把本不应当由脊柱独自承担的任务去除掉。但你看现在所谓的练功人,第一步活脊柱对了,第二步都是开始所谓的锻炼脊柱,给脊柱增加负荷,练各种发力。更有甚者,抱个几十斤大石球去让脊柱耍。这完全是背道而驰。
          那么练活脊柱后,怎么给脊柱减负呢?就是放弃脊柱。从站立开始!
          玉人桩与所有桩都不同,是靠两个骨盆的横向撑开来承担上身的重量。如果站对了,脊柱会得到真正的放松!不是那些假放松,是脊柱无须在站立中承担那么大的负担而来的真放松。两个骨盆横向支撑了,心脑自己就发现真先天在哪了,脑袋的重量,顺着脊柱滑落到两个骨盆中间,而不是什么小周天那种把先天的精气往上调。这就是站立中的放弃脊柱!
          在走当中呢?八卦掌的步子不好学,在前面发的那个心意把的步法。丹田转胯,胯提着腿,胳膊长在胯上。这就是走中放弃脊柱!
          放弃脊柱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很多需要放弃的。只有放弃了,才真的得到了。后天撒手了,先天才好站出来。练功其实最大的障碍就是自己给自己捣乱。后天不愿意给先天让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0-12-03 08:51
          回复
            毛孔开合 呼吸精气(躺在床上看烟花)
            总结三个问题。
            1是皮肤呼吸,毛孔开合度。太极拳会练到每一点可动可空。有一段时间后背上部发凉,好了以后明白了发凉是由于汗毛孔开度过大,阳气发散,等收敛的劲大了,敛住阳气,就不凉了。开合有度,就是皮肤毛孔有弹性,活力。
            2是躯干,大腿大臂里的筋膜牵扯。
            练拳是从重复中练出乐趣,从而保持长时间练习才出功夫。从根部开始传力,返力也要回到根部。经过时牵扯出大臂大腿和后背的筋膜,就趣味无穷。无招无式和太极拳招式高明是个否定之否定的东西。太极拳的云手,揽雀尾可以高效率扯到后背大筋。初学从模仿伸懒腰开始,打拳中能一直保持后背的伸扯懒腰,就有趣能练进去东西。打拳时向内部扯拉到筋就有乐趣了。不同拳法,不同时间,身体状态时练进去东西的时机不一样。太极拳是补亏的拳,容错率很高。
            3是呼吸精气。这是黄帝内经中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的前一句。什么叫呼吸精气,类似于熟睡时的修整状态。效果是睡完觉神清气爽,非常过瘾。
            大家知道吃补药能强身,但还有吃完不吸收的问题。呼吸精气相对于普通呼吸,身体吸收能力非常强。肌肉若一,实际是筋膜全面包裹肌肉形成的若一态,这种状态下呼吸可达远端筋膜的微细血管,强体能力提高。比如打喷嚏,有时别人一干扰就打不出来,这是因为打喷嚏时身体也是在扯拉筋膜,拉圆了才能把气兜好喷出来。受到干扰没把筋膜扯圆,就打不出来了。扯拉好筋膜,可以增强呼吸精气的能力。这是练对了长功夫的道理。
            楼主讨论:
            什么是内正?就是筋膜能扯拉到最远端。站立扭脚 ,有人感觉扭到小腿,而肩井涌泉对正的话,可以扭到肩井。
            所以形意入门讲究头脚互催,小步蹭地的练法。八卦趟泥步的搓绳之密是讲返力。有手脚平,才有力返中。练髓。
            往返力能牵扯到躯干,大腿大臂的筋,是个从外向内慢慢磨到的过程。这叫练深入,练进去东西。要是求外形,练着练着,很多人就练滑了。
            打哈欠,喷嚏就是人体扯拉到筋膜的呼吸精气。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0-12-12 07:19
            回复
              练习内家拳如果你不相信“天人合一”,就已经背道而驰了(戚海军)
              内家拳的本质是从“先天一炁”开始,内外兼修,所以,它的运动形式从本质上讲是秉承道法自然,遵循“天人合一”,在静、松、柔、缓上下功夫。
              道家认为,人体小宇宙是和天地大宇宙是融为一体的,所以人体之气必须与天地之气相交才是天人合一,故内家拳强调“天地人”三才。
              所谓“天人合一”的修炼实质上就是返回先天,激发人体的先天本能。
              从先天角度来讲,人有两样东西是最珍贵的。一是“炁”,这是先天机能,也是人体需要的高级能量;二是“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灵性,灵机。
              出生的婴儿在灵机、炁能方面是最好的,然而随着后天的成长,慢慢随后天环境的影响人的炁能与灵性都弱化或者减退了。
              比如,婴儿虽然骨力很弱,但用小拳头握你的瞬间却很有劲;他在你怀里的挣跳也是特别有力量,因为婴儿天生会用上腰劲;反而人成年后即便练功多年的还不容易使得上腰劲出来。
              再如,人幼小的时候很灵便很放松,反而长大了肢体变得僵硬了;这些都是因为受后天的环境影响。
              所以,内家拳返璞归真,寻求先天一炁、养灵性,这是最基本也是重要的途径,就是把失去的先天元素尽量找回来。
              人的炁能增强了,灵性增加了,本能反应也就越来越好了。练过太极拳的人这方面应该感悟很深,比如突然有一辆汽车迎面驰来,你感觉当时本能的躲闪反应能力比以前强多了,这个就是练先天的作用。
              练先天之功首先需要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意识,虽然才开始的时候很难做到练到这层功夫;但你只要从心里确信了,就是从零开始。
              反之,你都不相信它的存在,便首先在意识形态上背道而驰了。
              有了这种想法便是你相信了另一种“有为之法”;而“天人合一”属于先天的“无为之法”。
              如“气以直养而无害”,“有意无意是真意”这些要领都是遵循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一根本定律。
              既然内家拳是练内功,故在有部分人看来肯定有玄奥的地方、不轻易示秘之处,因而会认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不可能练出真东西出来。
              为什么这部分人总会这么想呢?根本原因就是他们的心性返回先天很难,故内家拳的“性命双修”对他们而言也是难上加难。
              内家拳有“虚乃有之始,静乃动之基,空乃实之体”的讲究,这里的“虚无”、“静笃”、“空灵”其实都是对“返璞归真”的要求,也即是说只有心性身体返回先天状态,才有真正的“先天一炁”。
              你不相信,也就压根没有这个东西。
              “先天一炁”是无为之法得来的,是无中寻有、静中触动,空中找实;而后天属于有为之法,比如“挺胸提腹”就属于有为之法之类。
              大凡有为之法都不是内家拳的修炼手段,且对身体无益。形意拳大师韩慕侠就曾说练习内家拳一忌拙力,二忌怒气,三忌挺胸提腹;挺胸则气逆上行,提腹则真气难归丹田。
              所以,只要不相信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人,其实就已经走错了方向,其思想意识总还处于后天的“有为”状态,故总是思虑的该如何行意,如何运气,如何呼吸,如何通穴等等。诸如此类,不知不觉中慢慢就会步入“在气则滞”、“在力则拙”的状态。
              一切后天之法,是阳中有阴;大凡先天之功,则是阴中有阳;所以,内家拳的修炼就是让“阳中有阴”转化为“阴中有阳”。
              故练习内家拳术首先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从返回先天状态开始,从找虚无的气势、安静的状态开始,这便是慢慢与“天人合一”靠近了。
              有了先天一炁,慢慢才会从无极到太极,产生无穷尽的变化。
              而这种变化是莫测的,也才是内家拳的实战巅峰。学者不可不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0-12-13 09:34
              回复
                王平安师徒的忏悔—过分苦练有毒(转)
                清净梵(转)(2-2)
                有的学子会问,既然浑圆桩心法弊端这么多,为什么还要举办“10期”强化班?从历史的经验来看,人们对问题的认识,尤其是对大道大法的认识与浑圆桩的心法的认识要经过比较、鉴别、选择的过程,尤其是这几年反复学习鬼谷老祖仙师的《本经阴符七篇》凝真法脉,才使我逐渐认识的,直到去年第10期强化班以后,和吕静宇老师真正下定了决心,推广先天混元庄,去年10月1日我在山庄首次宣布并讲了课。
                已经学习了浑圆桩心法再学先天的自己有个比较,进步会更快、更好,会更加热爱鬼谷老祖仙师的凝真法脉。 鬼谷老祖仙师教诲,“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心法多多,往往造成了身心的不平静。 鬼谷老祖仙师又教诲,“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定志虑之太虚,待神往来。”鬼谷老祖仙师讲要“无为而求”。必需要有正确的心法传承为条件。 鬼谷老祖仙师在“盛神法五龙”圣文中提出了有关“七个一”的教诲,不良的心法就远离了“一”了。
                在《道德经》里道祖关于静的教诲更多了,如在第十章教诲,“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呼?”第十六章教诲“致虚极,守静笃。”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第五十五章“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等等。道祖的教诲,都强调了静守的作用,不主张多种思想、多种心法。希望大家以鬼谷老祖、道祖的教诲为座右铭。
                后天的浑圆桩心法助长诱惑了少数修持者的私心、情欲的膨胀,先天的混元庄就避免了这些,反而加强了道德自我性情的陶冶修养。 通过后天心法弊端使我反思到: 1.人们的主观思想一定要符合天道的道理:①天道的根源性(自燃性):静为之枢,心法多多,就不静了;②天道的规律性: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心法总是在体内燃烧不能平静。身体过早就走下坡路,这是心法多出现了不平衡,而耗气多的原因;③天道的原则性:无为自然,心法多了追求了就不自然;④天道的法则性:在阴阳中不断自我调节平衡,一味的追求功感只求阳不求阴,只求功感而失去了静的法则。说明人使用主观的意识会脱离客观自然的轨迹。违背了天道的规律、原则一定会受到惩罚。 2.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一味追求功感,有了眼前的兴奋,失去了以后的健康或以此功夫换得名与利,又以健康做代价,这是不划算的。人以健康作支柱,眼前长远利益相统一,这是天道的原则。 3.人的思想言行应以“一”作原则指导,“一”又是静,“一”又为宗,“一”又为根,道祖、鬼谷老祖仙师的圣作中都提出了关于“一”的教诲,而后天的心法多多,违背了“一”的原则、法则。这就是说,读经书讲一,下来自己练的是二、三、四。说明学一套,做又是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失去了做人的原则,失去了道的根本。应是一、一到底,不变样,不走形。 4.天道生法了万物,我们应效仿天道,而后才能引发自身的潜能,开发智慧,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客观自然的行为中。况且人人又各有分工不同,各有各的作用,除人的共性以外,又都各有个性,这个个性也是自然的,不是勉强而为的。勉强、主观上的意识必以自我损失健康而告终。效法就是行不言之教。种种心法是后天的。先天无法而自然,后天有为是心法。开始可以心法“一”字做前提。如先天混元庄“意息相随,心随息”入了门,就不要了,自然而然了。“意息”就只是一个“息”字而已,不能再要别的名堂了。 5.鬼谷老祖仙师的“持枢”教诲,凝真法脉,道祖的《道德经》等经书是我们常学的经典,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想起来就学一阵子,应天天学,对照圣真的教诲,做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我过去就没有学精、学通、学好,近几年才勤奋了一些,还是差得远。今后我们大家一起学,共同进步。 6.王芗斋先生说过:“执着己身不是道,离开己身事更糟”,心法多了就执著己身了,人体生命与自然合拍就健康长寿,拘泥于自身,会影响身心的洒脱。 7.不要把修持当作名利的追求,而应作为效法天道,终身道德行为的向往至高理想。过去不少学子当作一时的爱好、情趣、名利的需要,这是应该说明的。 好了,希望大家继续讨论、批评。
                王安平 2012年4月1日


                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20-12-17 15:17
                回复
                  气到夹脊的讨论+虎形练法
                  正心诚意WWW的博客
                  我有个师弟,下丹田很充实,下丹田和中丹田的运转也很灵活,但是内劲到不了手和胳膊上。他是很能打,原来是省摔跤队的,也练过散打,但是后来他发力还是靠肌肉的爆发力。因为他的摔跤是省级水平,所以一般人占不了他的便宜。但是他自己坦白他丹田里面的这点东西在打人的时候没有什么感觉,说白了就是用不上。 后来他到师傅家问为什么。当时我正好在场,今天把一些东西写出来给大家参考。
                  一般人练习武术内功和道家功夫的时候,内气的运行路线是督升任降,走一个循环。但是这个只是练法,是培养自己的方法,不是打人的方法。因为按照这个路线,内气和内劲只是在自己体内循环,是不出体的。到不了体外,也就变不成力,打不了人。要想气到四稍,尤其是到手指稍,有个窍门, 就是将这个循环打断。改变气的路线。 简单的说,内气由丹田尾闾提到夹脊之后,不再向上到达百汇。而是气从夹脊沿着两个肩胛骨到肩,肩一松,到肘,然后到手。原来是气由百汇下来,到了丹田之后小腹凸起。现在是气由夹脊分开到肩肘手,气惯到手的时候,小腹凸起。 一开始练习的时候气感不足的话可能需要意念引导一下(我个人不提倡意念,但是这个内劲的运行路线大家要清楚)。内劲充实的人自己做一下就可以感觉的到了。太极拳里面有个秘诀叫练任不练督,看来各家拳法在核心的东西上也是大同小异。而且太极拳让人松,也就是为了气由夹脊更快更好的传到手上。 下面我结合形意拳的虎形具体谈一谈如何练习。
                  1,三体式站好, 然后右手前伸和左手平齐。
                  2,气沉丹田小腹凸起,同时双手回抱,抱到小腹丹田处。左手在内左手心对着丹田,右手按在左手背上。
                  3,收左脚并到右脚内侧,左脚不着地。 双手握成拳,手心翻向上抱拳在小腹上。丹田气向内缩,顶到命门后腰上。(也可以左足跟点地,但是足尖一定要翘起,这个是提神提气的窍门)
                  4,手不停,双手钻拳到口边,双手上提的把内气由后腰提到夹脊。
                  5,双去拳变掌向前扑出,出左脚,步形成三体式的步子。出手的时候内气由夹脊沿着肩到肘到手心。同时含胸扣肩。 (这里面还有一些脊柱的东西,一开始练习就不多说了)
                  双手扑的动作结束的同时,气沉丹田结束,小腹凸起。
                  上面就是虎形的练法,可以左右演练,一开始为了找气感,找内劲,最好不要练跟步,就练定步。
                  最后说一下,这样练确实可以增加手上的力度,但是他毕竟打破了小周天的气的运行路线,对于养身来说不是最好的选择,这个就是为什么道家不提倡发劲打人,因为杀人一万自损三千。 而武术家到了晚年,更多的还是按照小周天的路线来运气,不发力,不是练气化力,而是练气化神,气由夹脊向上到百汇,这也就是武术可以入道的根本原因,以武入道。


                  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20-12-27 13:59
                  回复
                    看薛颠拳照有感,从临界点到薛颠拳照
                    正心诚意WWW的博客
                    零界点是个宝,能强迫你自动去伸筋拔骨。 因为要跟零界点较劲,就自动逼迫你达到二十四法的要求。从头顶,左手前顶,后手下按,背部撑拔,跨抽住,膝顶住,前脚拔地,后脚定住,关键这一切是被零界点逼出来的,(不是你舒舒服服摆在那里的)不这样就会倒。 所以说零界点是个宝贝。
                    这种三体式和目前市面上的”大架子“都不太一样。 仔细看了薛颠三体式的拳照,看到那个跨,不论什么时候都是往后抽住的。 尤其是上衣肋部的几道皱褶,说明了跨和肩的反相对拉,还有两脚之间的间距比目前市面上的都要小。 是这么练的。
                    最后一句,不是说薛颠功夫最大,而是他在照片里面吧他是怎么练功的给展示出来了。别人就不一定了。 为什么? 因为他出的书是由傅作义,李景林,曹锟左的序,你不漏真东西,这些人会买账? 所以看了薛颠的拳照,感觉自己都涨了功夫。


                    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20-12-27 14:01
                    回复
                      内家拳基本功的三个标准你做到了吗?我的理解系列文章
                      正心诚意
                      最近听到一些朋友对内气这个东西提出质疑,甚至用词很激烈。 我今天把这些门内的东西解释一下,和大家交流。(1)内气内功的东西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层窗户纸。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这个秘诀我交给你,你还要练习30年,那基本上我是不太会有顾忌传授给学生的。反过来,如果这个秘诀交给你,少则3个月,多则两三年,你就可以获得巨大的提高。 那我就要极为保密了,以防小人学去。很明显内功的秘诀属于第二种,所以从古到今大家都不说,或者直传给少数的人。(2)优秀拳种是靠庞大的内功体系支撑起来的。形意太极八卦,最开始就那么几个动作,形意五行十二形一共17个动作,事实上出功夫就三四个动作。 八卦老三掌,太极也只有五行八法。那些大师们一辈子就那么几个动作,他们在练什么?想忽悠你的话,就对你说,千招会不如一招熟。如果是这样的话,这和练习拳击有什么区别,拳击也就是直摆勾嘛。其实,这些大师们一辈子很大一部分时间实在练习体系庞大的,行之有效的内功。 哪一个优秀拳种不是靠这个庞大的体系支撑起来的?反过来说,靠那几个动作能支撑起来吗???(3)内家拳基本功的三个标准。以下所说的是我的老师对我的练功要求,都是用手可以检查出来的,骗不了人的,也是我自己可以实践出来的。供大家参考。我自己做不到的我也理解不了,也写不出来。第一步,气沉丹田。 检验方法: 把口鼻闭上,把手放在小腹上,可以自由第把小腹凸起,凹陷下去。做到这一步,是基本达到气沉丹田,但还是要坚持锻炼,让下丹田充实有力。第二步,气冲带脉。检验方法:把口鼻闭上,把左手放在小腹上,把右手放在腰眼命门上,可以做到把小腹凸起的同时,后腰命也凸起来。第三部,气灌四稍。检验方法:气从后腰上到夹脊穴,再由肩到肘到手。手指坚硬如钢铁。我自己有个经验是手背的皮肤会越来越嫩,白。(4)练拳正确道路。很简单。做到以上三步后,带功行拳。这时候你的拳才是有支撑的拳。(5)为什么内家三拳动作都很少?带功行拳后,动作只是引导内气发放的引导姿势,练得越多,内气和内劲对这个路线越熟悉,传导的越快。用起来才越顺手。到了这个时候,你才明白太极拳为什么让你放松,你越放松,内劲发的越快啊。以上稍微谈了一下内家拳的练功顺序和检查方法。都是我这么多年的经验。希望大家都走在正确的练功道路上。 欢迎大家指导交流。
                      稍后有机会我会举例具体说说带功行拳的练法。


                      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20-12-27 14:05
                      回复
                        应该如何打劈拳(劈拳的内劲运行)--我对心意形意的理解系列文章
                        正心诚意WWW的博客
                        本来想些一篇如何打五行拳的文章,正好有个朋友向我推荐了一篇文章,我仔细看了一下,核心思想和内劲运行的方式路线和我想要说的基本是一致的,而且文字的表达也很好。所以我就不单独写了。在姿势正确,内气充实以后,大家可以吧文章中所说的内容作为追求下一步功夫的标准以及下一步锻炼的方式。炮拳的练法大家可以先参考一下我之前关于白鹤亮翅的的博文,崩炮横拳请待后文。现将文章转录于下:再谈形意起钻抱劲——中气运行 上篇博文讲到“抱如蛋,去如箭”。 起钻时全身百骸收缩合抱,这只是外形,肚里还有活儿。在起钻抱劲时,随着尾闾下垂向前兜,同时要收缩**向上提,包括**向上一收,会感到一股神经流由下向上冲入丹田。据说这是督脉的阳气由命门经会阴向上冲入丹田。同时,随着鼻子吸气,加上双臂合抱和含胸,阴气也沿任脉向下压向丹田,于是,阴阳二气在丹田合抱,叫做“中气”。这时,全身如压缩的弹簧,中气饱满,小腹铁硬。当心发出“劈击”命令后,身向上长起,中气向上提到“中丹田”,伴随着呼气,中气下冲,丹田猛然鼓荡,如火山爆发,势不可挡。丹田、命门一带是全身力的枢纽,这里发生“地震”,震波就会遍及全身。首先是尾闾由向前兜的状态向后翻震,这是“震源”,向下传到腿引起腿的弹动,将身体瞬间弹离地面并发生向前一小步的“寸进”,腿蹬地面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力,这是肢体作一系列打击动作力的来源。“地震波”向上传到脊柱,由于尾闾向后的震动引起脊柱上部向前的震动,于是,身催肩,肩催肘,肘催手,向前劈出。又由于左手左肩向后的抖动催动了右肩右手向前的抖动,全身之力都集中在右手瞬间发出。力向四外炸开,而身体中心的力基本为零。保持了自己重心的稳定。
                        中气合抱表现为“吸”,吸的过程是缓慢的,中气的爆发表现为“呼”,呼的过程是快速的,叫做“慢吸急呼”。接手用“吸”,表现为收缩,是为“柔”。出手打击用“呼”,表现为伸展,是为“刚”,柔接刚发叫做“软接硬打”。“柔过气,刚落点”。不论少林武当,概莫能外。
                        中国武术流派甚多,但在中气运行发力秘诀上却惊人的一致。这就是“不传之秘”。清代名师苌乃周在讲此秘诀时说:“谨之秘之,且勿泄露,以遭天谴”。其实,《苌氏武技书》早已有人刊印出版,遭天谴也轮不到我。此文发出后,不少人说这篇说得不够科学,年轻一代摈弃迷信,崇尚科学的精神令我惊喜,谢谢。传统武术总是讲“气”,神而玄之,莫名其妙,气是啥?谁见过?沈安先生说过一段话,是否可以作为对“气”的现代语言的描述:“心灵瞬间的感应,气血自然的冲动,神经电磁的脉冲,肌腱纤维的同步张弛,武术的一个较高层次和境界”。
                        看了这篇文章,更加说明传统武术的基本功--丹田内气是如此的重要。看过我之前博客文章的朋友应该更加有体会了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20-12-27 14:10
                        回复
                           解析薛癫的“意”
                          有徒弟跟我说“师父,您教的这个桩过于简单,让我怎么炼啊?”我看出他的心思是说我没有交底,我说李仲轩先生的浑圆桩就两句话,其实真东西也就如此。高明的师父是把东西捡出来教给徒弟,如此徒弟才能学会。
                          炼拳要有“体重感”,身法的变换、比武都靠这个。前脚掌和脚趾蹬的是这个“体重感”,性拳走架的浑厚感也是这个,象形术的“大势所趋”还是这个“体重感”。
                          武艺是养气于丹田,道艺是无念无想、不思而得。前者练的是后天之气,后者得的是“先天真一之祖气”,至于二者的区别,很难用语言形容,只有炼者心知肚明了。起点不同,一开始炼的就是两个东西,当然只有武艺的成效,不知道艺的究竟了。
                          民秋说马象,炼功架愈慢愈佳,因为形意细活小手特多,炼快了就忽略了,炼法出功夫全仗小手。
                          要炼明白拳,自己的程度心里要有数。用大拇指按压手臂的肺筋脉,有的地方有痛感,说明肺经尚未被打通,劈拳还未过关。抓劈拳一年左右会有窒息感,至此对体呼吸才有真正的体认,炼拳与修道是一回事,打拳要带点静坐的定慧,静坐要带点打拳的神气。炼形意本身就是修道。
                          松是炼形意的头道关,也是第一次变劲。要松到什么程度,薛颠有自己的标准,全身要象轻纱一样在空中随风飘荡,这个不好理解。你用手去抓羽毛,不好抓,有力使不上,等他落到你手心早把你打了。薛颠管这个叫“玉树挂薄衣”。只有松静,才能敏感,周身敏感即可周身听劲。
                          形意要“光着身子”打拳。并不是真要脱衣服,全身八万四千毛孔要象新生嫩芽一样慢慢舒张,让空气在体内外流通。炼拳时也可以找一点,夏天在树林中站着,全身各处随时有被蚊子叮咬的感觉。
                          尚云祥讲“轻出重收”,薛颠有自己的说法。形意拳只炼向上的劲,从不练向下的劲,松了自然出沉劲。
                          桩功是秘传,只有拜师才能学到。薛颠传下的一个练功要窍,可贯穿所有桩功与功架当中。人刚躺下要睡觉时,身体会自觉调整几下,同样,站桩也要周身内外微微调整,达到非常舒适得劲的状态。打拳过程中也有这个微调,只是一个在静态,一个在动态。
                          “肩窝吐气”是薛颠讲过的练功口诀。肩窝是张嘴,对着手臂吹气,劲就到了指尖,站桩打拳周是如此。打劈拳时,“肩井”如瀑布一样倾泄而下,是“重力”,对应“肩井”的是“涌泉”,打钻拳时,“涌泉”似喷泉般向上涌出,身势借着这个势头钻出,这种炼法可将意气劲合一。
                          象形术守的是空窍,马象的手型是倒三角,手指环扣将腹脐空出来,是丹田充实法的进一步炼法。并且是提着右脚跟,点着脚尖炼,类似马休息时的腿姿,这是关键处。真传易筋经亦是此种炼法。五法柔顺,随时可变劲打人,八象爆烈,有神气逼人之势,《象形会真》上披露的是双马形,发的是腰脊弹力,手撞出挨敌身要有向下扣腕的动作,劲就钻进去透了后背,这一扣是脚踏出来的。   刚开始写书法,毛笔不听手的使唤,此时不能用力,要学会“支使”她。身体就如同这支笔,学拳初始要学会放松,一用力全身就僵了,哪紧哪就不听使唤,要尝试着将身体支配的随心所欲才行。
                          书法有“藏锋”,不是简单的横竖,一笔当中有许多的迂回。形意里也要有“藏锋”,有很多不显形的动作运行其中,待能自如运用毛笔时,劲可透过笔毫直透纸张,此时发劲可透体穿骨,取人性命。我爷爷王克明看了王羲之的字,书法有了进镜,连带的形意拳也明白了。书道如拳道,都讲究气定神闲,只是一个把劲运在笔上,行在纸上;一个将劲化在周身,发于四空。


                          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20-12-27 14:32
                          回复
                            如何正真做到“束身而起,长身而落” (一)
                            2013-09-30 17:49阅读:998
                            正心诚意WWW
                            如何正真做到“束身而起,长身而落” 这段时间忙着生意上的事,每天的锻炼时间减少很多。 前几天去师傅那,在场的有个师弟问师傅,怎么才能张功夫。师傅随手从书桌上拿起一本形意拳的拳谱,说,你按照上面的要求去做,一点点去纠正自己,就在张功夫了。 然后师傅随意翻开一页,指着书上的字说,“束身而起,长身而落,这个在每一本形意拳拳谱上都有的话, 你能实际做出来吗??”
                            我那个师弟摇了摇头,说他不太清楚。 然后师傅转向我,让我做一下。 我站起来打了个劈拳。 师傅比较满意,说,里面外面都对了,但是很明显你这段时间练得不多。 果然逃不出师傅的法眼啊。 后来师傅又和我讲了一些以前没有讲过的东西,我归纳下来 形成文字,欢迎大家交流。
                            束身而起,长身而落。 其中束身和长身大家一般都能理解,也都能做到,简单理解就是把身体缩起来和舒展开。 但问题是, 把身体缩起来的时候如何起? 起什么?? 把身体舒展开的时候如何落??落什么??
                            这个当年也是困扰了我很长时间的问题。后来练很长时间,内外协调了,老师一点拨,这个问题自然就解决了,但是后来想想这个是傻办法。 如果一开始就能在理论上掌握了 然后在练习的话,可能会更好,更快。
                            下面以左劈拳为例,简单的说束身时候的起: 1是在束身的时候, 起右手的钻拳。2是在起右手钻拳的时候,内气由丹田后压到命门,然后沿着后背脊椎向上起,过了后脖子,后脑,百汇,最后到印堂处。这个也就是为什么打右钻拳时要求大家拳头一定要钻到和眉毛水平,因为此时眼往上翻,看右拳,正好和从百汇下到印堂的内气相联系,相呼应。
                            我个人的感觉是每次到这个时候,感觉大脑都感觉一清醒,眼睛明亮很多。 平常劳累累的时候做机下劈拳感觉就不累了。 在束身的情况下外面的手上钻(起),眼随手上翻(起 ), 内气由下丹田到达上丹田(起)。这个几个起做到了 才是基本和规矩的“束身而起”。
                            晚上还要有应酬,先写到这,等回头上网再接着写,唉 没办法,得挣钱吃饭啊。
                            写的不对的地方, 欢迎大家指导。


                            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20-12-27 15:02
                            回复
                              传统武术的核心,不明白苦练一辈子也是白费功夫
                              (国术馆)(2—1)
                              形意,八卦,太极包括所有内家拳在内,不论是拳架还是桩功,只有形式上的不同,而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其目的都是在开发人体的先天功能。并使之与后天形体合二为一。在练法上,无论是行拳架还是练站桩,虽然可以按照高中低三种不同的姿势去锻炼。但是在上中下三盘之中,我们还是应该以高式作为最基础同时也是最关键的课程勤加练习。
                              因为只有在最自然的姿势状态下,我们才有可能作到身心两个方面的放松。而只有在身心两个方面都得到放松了之后,我们才有望启动人体的先天功能。中盘和下盘是先天功能在人体内部充分发挥使后天形质得到明显改善的一种外形体现。而现在的练习者大都把事情本末倒置。把原有的内功训练变成了力量性训练。以至于把肌肉练锝僵硬,关节造成异常的比比皆是。身体素质好的也只不过是增长了些力量而已。
                              说到传统武术的内劲,有很多朋友多次提到气沉丹田的问题。所谓气沉丹田是人体的生理机能得到充分改良之后的一种特征。当先天功能在习练者的身体内部被启动之后,其皮肉筋骨与五脏六腑全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身体从后天状态逐步向先天状态过度。其身体特征表现为形体柔软,呼吸由原先的胸式呼吸慢慢下降成腹式呼吸。
                              由粗重逐渐变得匀细深长。头脑中的杂念也越来越细微。所以说先天功法在人体生理的改造上一步有一步的证实。而我们却把前人在无为状态下获得的身体变化特征,用后天的思维方式变成了一种有为的运动方法。在现实中,这种情形不胜枚举。形意拳的明暗劲来说。所谓明劲,是习练者在先天功能的作用下,使身体达到节节贯通,节节贯穿的状态之后,在平日练习或技击当中在形体上浑然而生的一种整脆之力。
                              常会给人一种其锋锐可当之的感觉。而后人却误认为此劲一定要使劲才能练成。假如真那样做的话即使你苦练一辈子也是白费功夫。所谓暗劲,是指先天功能使后天形质进一步发生变化,先天一气由体内出露体外,使先天功能由习练者的形体本身扩充到形体之外,与大自然中的先天一气相互融合。所以习练者在平日的练习或是在技击当中,其形体上表现得好似轻描淡写,给人一种毫不经意之感。而现在的习练者对于暗劲的理解在这里我们就不做评判了。
                              现在传统功夫已几乎成为绝学。造成这种现状最重要的原因无外乎有三种:语言,文字和童子功的问题。因为前辈们的心得体会全部来自于先天功能。而语言和文字都是后天所为。所以当老师的倘若在这两个方面尺度把握不好的话,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误解。况且做学生的在对先天功能没有切身体会之前,全都习惯于用后天的思维模式去理解老师说的话。这也是造成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这种功夫并不意味着真的象古语所说的那样圣人之道不可传。
                              关键是要看当老师的怎麽教。在过去,一般都是有钱的人家把老师请到家里来。既然你请人家来就是相信人家,所以过去当老师的一般都很严厉。学生练的不对不是打就是骂,而且一开始决不给你讲其中的道理,只是叫你按他说的去练。练的不对他自然会告诉你,当学生的从不敢多问,其实这才是高明的老师。因为他知道说了你也理解不了,不但没帮助反而会害了你。当学生的只要能按老师的要求认认真真的去练就行了。但是在这里面有一个很关键性的问题,就是过去凡属武术名家在学艺途中都有两个基本相同的特点。一是童子功,二是都有明师指点。所以大都不会走冤枉路,等功夫上身之后拳理也就自然明白了。
                              现在社会环境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很多习武之人大都是半路出家,而这些人在很多方面缺乏练武所必备的条件。尤其是在身体条件上与学龄前的孩子相比是有天壤之别的。而咱们的武术前辈们在教学上对于这些半路出家的人来说大都缺少相关的教学经验。这就必将造成形体训练这一重要环节在难度上的加大。
                              大筋是指一条肌肉的两端附着在骨骼上的那一部分,骨骼与骨骼之间是靠白韧带与黄韧带相连接的。关节的中间是软组织,软组织中有组织液。它能在人体受到重力时起到缓冲作用。而由若干肌肉纤维组成的肌肉束的外围有一层筋膜,学名叫结缔组织。这种结缔组织把若干肌肉束组成的肌肉群也包裹着并同时把全身所有的肌肉群全部连接在一起。传统武术中讲的筋膜腾起说的就是针对这种结缔组织通过良好锻炼之后所达到状态,它本身是有弹性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38楼2020-12-29 19: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