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中有一个“帕金森定律”讲的是:一个管理者在配备下属时,有两种方案,一是找一个能力出色的下属,二是找几个能力平庸的下属,用几个顶替一个。那管理者将会怎么选择呢?结果许多管理者因害怕能力出色的下属超越自己,于是宁愿配置几个平庸的下属。而平庸的下属再去配置自己的下属时,也采用相同的手法,结果导致整个组织“规模庞大”、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企业低薪制所带来的结果和“帕金森定律”差不多。企业在配置人才时,也有两种方案,一是高薪诚聘优秀的人才,二是给付很低的薪水,这样就需要招聘几个低端的人才,来顶替一个一流人才。这样层层下去,你就会发现企业的人员规模变得相当庞大,虽然工资标准低,但一核算总人工成本,却要高得多。
举个例子:深圳一家港资集团公司,采用的是底薪制,结果只一个人事部就配置近40人,因为要知道,员工工资低是不愿积极工作的,他们认为自己拿这点钱,就只肯做手头上这点事,相互之间不存在什么协作、支援之类的。于是造就了大量冗员,按平均工资2500元核算,一个月的工资成本高达10万,如果再含其他成本:如办公设备、伙食、各类补助等,那将更高。
而在另一家规模类似的企业,采用的是高薪制,一个专员的工资给到4000多,结果一个人事部就配置5个人,而且工作非常高效,因为员工非常珍惜这份工作,也乐于相互协作,团队化运营,一个月的工资成本却只有2万出头。
企业低薪制所带来的结果和“帕金森定律”差不多。企业在配置人才时,也有两种方案,一是高薪诚聘优秀的人才,二是给付很低的薪水,这样就需要招聘几个低端的人才,来顶替一个一流人才。这样层层下去,你就会发现企业的人员规模变得相当庞大,虽然工资标准低,但一核算总人工成本,却要高得多。
举个例子:深圳一家港资集团公司,采用的是底薪制,结果只一个人事部就配置近40人,因为要知道,员工工资低是不愿积极工作的,他们认为自己拿这点钱,就只肯做手头上这点事,相互之间不存在什么协作、支援之类的。于是造就了大量冗员,按平均工资2500元核算,一个月的工资成本高达10万,如果再含其他成本:如办公设备、伙食、各类补助等,那将更高。
而在另一家规模类似的企业,采用的是高薪制,一个专员的工资给到4000多,结果一个人事部就配置5个人,而且工作非常高效,因为员工非常珍惜这份工作,也乐于相互协作,团队化运营,一个月的工资成本却只有2万出头。